闽南裔台湾人
闽南裔台湾人 (英语:Hoklo Taiwanese),又称台湾闽南人、鹤老人(另写为福佬人,Ho̍h-ló-lâng),是台湾最大的族群,祖先源自中国闽南与潮汕地区,主要文化习俗为与闽南文化相似的台湾汉族,母语为闽南语(台湾话),其中祖籍位于福建泉州府的泉州裔以及漳州府的漳州裔超过五分之四,其馀为福建龙岩直隶州的龙岩人以及广东潮州府的潮州人和惠州府的海陆丰人,其他闽语族群如福州府的闽东人及兴化府的兴化人移民来台后融入于闽南人。除了汉族以外,漳州畲族、及泉州回教徒、满族等移民来台后,亦以闽南人视之。
台湾闽南人 鹤老[1] / Ho̍h-ló | |
---|---|
总人口 | |
台湾人口中约70~76.9%[2][3] | |
分布地区 | |
台湾群岛与澎湖群岛 | |
语言 | |
闽南语(台湾话) 中华民国国语(现代标准汉语) 少数:客家话 | |
宗教信仰 | |
主要为台湾民间信仰、道教、佛教(汉传佛教) 少数: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 | |
相关族群 | |
闽南人、潮州裔台湾人 汉族、闽越人† 客家裔台湾人、台湾原住民族 |
台湾鹤佬人 | |||||||||
繁体字 | 臺灣鶴老人 | ||||||||
---|---|---|---|---|---|---|---|---|---|
简化字 | 台湾鶴佬人 | ||||||||
|
台湾学佬人 | |||||||||
繁体字 | 臺灣學佬人 | ||||||||
---|---|---|---|---|---|---|---|---|---|
简化字 | 台湾学佬人 | ||||||||
|
由于语言读写方法、文化认同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对于自我族群和使用语言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台湾闽南人若以中华民国国语自称,多惯用“台湾人”、“闽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园市政府使用闽南人一词,并举办桃园闽南文化节[4]。以台湾话自称时,多以台湾人(Tâi-uân-lâng)、鹤老人(Ho̍h-ló-lâng;或讹称为河洛人)或本省人(Pún-síng-lâng)自称[1][5]。
一般而言,在提及台湾人或河洛人等这类词语时,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以前移民来台的闽南人后裔;相对地,1949年以后的福建地区移民后裔,通常归类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学家林语堂等。
概述
闽南裔台湾人在移民台湾初期,与平埔原住民聚居。因生存条件艰苦,竞争激烈,除原汉冲突和闽粤械斗之外,内部的泉、漳两派之间也械斗频发。日治时期以后,始称“本岛人”、“福佬人”(语音:Hô-ló之其中一种表记)、“台湾人”[6][7],闽南裔不再区分泉漳。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漳州腔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8]”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9],泉州腔则被称为海口腔。根据统计,泉州府移民略多于漳州府移民,泉州人中由多至少依序为三邑、同安、安溪;漳州人中以南靖、平和居多,其次为漳浦、诏安,再其次为龙溪、海澄、长泰;台湾话优势腔接近厦门话的口音。[10],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现在个别规律性对应韵母[11]。
以语言来说,台湾闽南人习延用日治时期的称呼,称呼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或台语,各地虽有口音之别,惟皆可沟通;现有台湾族群住民中,涵盖部份客家人在台湾垦殖与移民时面对强势团体时所形成的“福佬客”[12][13],自我族群认同为闽南裔者,据调查达七成以上[3]。
省份/居民(千人) | 福建 3,116.4 |
广东 586.3 |
其他 48.9 | ||||||||||
---|---|---|---|---|---|---|---|---|---|---|---|---|---|
府州/居民(千人) | 泉州 1,681.4 |
漳州 1,319.5 |
汀州 42.5 |
龙岩 16.0 |
福州 27.2 |
兴化 9.3 |
永春 20.5 |
潮州 134.8 |
嘉应 296.9 |
惠州 154.6 | |||
地区/居民(千人) | 安溪 441.6 |
同安 553.1 |
三邑 686.7 | ||||||||||
比率 | 44.8% | 35.2% | 1.1% | 0.4% | 0.7% | 0.2% | 0.5% | 3.6% | 4.1% | 7.9% | 1.3% |
广义闽南人
台湾人以闽南人占多数,许多族群的生活型态在人口自然迁移中,部分人已与闽南人相近,而闽南人亦可能与他族或东西方交流之中而产生了新的生活型态。根据“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显示,台闽地区单一认定为闽南人占73.3%(1,657.2万人)B,高于血缘上闽南人的比例,显示“闽南”应该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凡生活方式与闽南文化无二致,自我认定为闽南人的台湾人即为台湾闽南人。此外,例如“福佬客”一词乃指生活与闽南人无异,语言则已失传客家话、可能仅保留一至两个称谓用语的客家人后裔。平埔族亦与此相似。
祖籍来源
省 | 府 | 县 |
---|---|---|
福建
|
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 | |
龙溪、海澄、长泰、漳浦、南靖、平和、诏安 | ||
永春、德化 | ||
龙岩、漳平、宁洋 | ||
广东
|
大埔、丰顺、海阳(潮安县)、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 | |
海丰、陆丰 |
民系分支
文化
信仰
观音、关帝、妈祖、哪吒、王爷与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闽南人共通的民间信仰,在明郑时移民的台湾闽南人多信奉明朝的护国海神玄天上帝[16],清朝中叶后移民台湾的台湾闽南人逐渐信奉妈祖。带来航海安全的妈祖信仰是台湾闽南人的特色宗教,在台湾闽南人的聚居地可见到许多妈祖庙。
此外,由于是移垦社会,时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农业以外,又能保佑商业与旅途,故视为重要神灵,以做牙为土地神祭日。
- 漳州府籍移民跨县信仰:开漳圣王、广惠尊王、辅信将军、倪府总管、古公三王、保生大帝(原为泉州同安县信仰,之后信仰遍布整个闽南地区)、三山国王(原为广东潮州信仰。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的漳州部分地区曾属潮州管辖,辖境为漳州梁山以南,包括平和西南地区和云霄、东山、诏安全境[17],次年(592年)改隶泉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设立漳州,从泉州割龙溪县南界地成立[18]。而《太平寰宇记》记载潮州晚至北宋仍属广州风俗区)
- 漳州府漳浦县籍移民:古公三王
- 漳州府平和县籍移民:三坪祖师
- 漳州府南靖县籍移民:关圣帝君(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南靖视为乡土神)、惭愧祖师
- 漳州府诏安县籍移民:三官大帝(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诏安视为乡土神)、五显大帝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闽南地区广泛信仰的神灵,同安视为乡土神)、霞海城隍
- 泉州府同安金门籍移民:开浯恩主、苏府王爷[19][20]
-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观音菩萨(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晋江视为乡土神,晋江,又称泉安)、石狮城隍(晋江石狮)、青山王(惠安)、广泽尊王(南安)、武惠尊王(又称顺正大王、俗称红祖公,晋江青阳移民)
-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隶州籍移民:清水祖师、显应祖师、三代祖师、法主真君、双忠尊王(尪公)、安溪城隍、董公祖师
- 兴化府籍移民:妈祖(妈祖不分泉、漳、潮,汉人普遍信奉妈祖,视为海神;兴化人人视为乡土神)
- 潮州府籍移民:三山国王
音乐和戏剧
语文
闽南裔台湾人的母语,为闽南语台湾话,主要源于闽南地区。在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泉漳移民来台者占多数,特别是渡台禁令开放后,大量福建南部(闽南)和小量粤东移民入台,其中以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占多数[21]。随著泉漳移民的居住范围扩及台湾各地,其语言成为台湾与澎湖群岛最大宗的通行语言,并因泉漳人的融合而逐渐演化出不同于原乡,具在地特色的台湾话;虽然在日治及战后时期,官方先后推行日语与中华民国国语(北京话),台湾话现今依然于台湾普遍可闻。
台语的主流腔调和泉系同安话及厦门话相近,个别韵母规律对应,交流无碍。与福建的闽南语相比,其主要特色在于个别日语借词。文艺方面,当属台湾话对闽南语贡献最巨大,影响最深远;政治方面,闽南语台湾话在台湾被赋予国家语言之法律地位,此为其它地区闽南语之所不及。
服饰
郑成功率领明郑政权驱逐荷兰势力,台湾汉族闽南人居民其衣饰遵循著明朝的汉人衣冠礼制[来源请求]。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纳入大清版图,衣冠服仪制度跟著变化,闽南人居民迫循满族衣冠制度与“薙发令”,汉服装改循满族风俗,但民间的文化艺术,如传统歌仔戏戏服虽历经百年,至今仍系以闽南人衣冠遗风[来源请求]。
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事件,朱一贵起兵反抗清朝统治,攻下台湾府城(今台南),建国号大明,年号“永和”,且废除满服、长辫剪断,恢复明朝时的服装及传统汉人的发式[22]。朱一贵登基时头戴通天冠,身穿黄龙袍,以玉带围之。但官员爵位封得太多,衣服一时准备不及,只好向戏班索取戏服代替,而仍然不足,出现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的景象。有诗传后云:“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23]。”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林爽文登基时“以玄缎为冠,盘两金龙,结黄缨,自顶垂背,衣衮服,高坐堂上,众呼万岁”。服饰具有明朝汉服王室衣冠的概念,有别于清代满人的冠服制度。[来源请求]
19世纪西方基督宗教信仰传教士,在台湾传教行医期间,穿著西装等西式服装,为台湾的服饰发展史增添西方元素[24]。
民居
传统宅邸
台湾汉人传统建筑为三合院,与闽南沿海各地的民居,无论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体造型,或是细部装饰的风格都很相近。以台湾传统闽南建筑常见的红砖红瓦即深受泉州一带民居“红砖文化”的影响。台湾闽南式民居外墙及屋面喜用红砖赤墙,繁复豪华的墙身是活泼朝气的写照,同时还在装饰上利用砖块作图案的变化,从中可看出历史文化的渊源。 传统宅第的格局有多种形式,以三合院为最普遍,从最简单的一条龙到多院落、多护龙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员、社经地位而定,包括“一条龙”、“单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多护龙合院”、“多院落大厝”。[25]传统大厝中有祭拜神明祖先大厅的正身,左右或有护龙建筑,围起来的空间可为晒稻埕,房屋后院若有空地则做为菜园、果园、饲养牲畜圈舍,再外围种刺竹围篱兼挡风。
和室
台湾日治时期中期已经出现了许多日式住宅[26]。到了大正时期(1911年—1925年)以后,闽南人的民宅之中已经渐渐俱备较接近唐式的和室,用途自寝室延伸为客房等。和室起源于唐朝,传到日本就演变成现在的和室。日本式跟唐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地板:日本式是铺叠席,而唐式则是铺复式地板。但现在这一类的空间设计都统称为和室。[来源请求]
宋江阵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中国武术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馀人,但因水浒传故,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卫社稷。
注释
- 引用
- ^ 1.0 1.1 韦, 烟灶; 李, 易修.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PDF). 地理研究. 2019年11月, 71: 43 [2022-01-08]. doi:10.6234/JGR.201911_(71).00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8).
- ^ 台灣人口. 中华消费者安保协会. 10-08-2018 [10-0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 ^ 3.0 3.1 台湾当前族群认同状况比较分析
- ^ 新聞-2016 桃園閩南文化節 千人藝閣嘉年華 半年團聚南崁溪畔 (新闻稿). 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2016-07-07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中文).2016 桃园闽南文化节 千人艺阁嘉年华 半年团聚南崁溪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12-23.
- ^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页249-274。
- ^ 王明珂 (1994) ,:254;张德水 (1992) ,:21
- ^ 吴守礼.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医之家. 2003-04-02 [200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5).
- ^ 清代台湾的社会变迁[失效链接]
- ^ 漳泉方言在台湾的融合[失效链接]
- ^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899.
- ^ 刘克明. 《臺語大成》. 1916.
- ^ 認識福佬客.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Ihakka. www.ihakka.net.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 ^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ions of origin of Han people in Taiwan]. Taihoku-shi (Taipei):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1928.
- ^ 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 (PDF). [2012-10-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6).
- ^ 陈汉墀. 數位網路報: 駱芬美著:你所不知道的臺灣史(時報出版). 2013-02-20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 ^ 〈漳州的由来〉,2020,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 《嘉庆重修一统志》,1966,台湾商务印书馆
- ^ 《浯事吾聞》艋舺金門館傳承金門香火.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 ^ 前水頭「靈濟宮」蘇王爺被天公處罰之說.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明清闽南的海外移民(1567-1840)》,南投/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9
- ^ 一七二一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大命革. www.taiwanus.net. [200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6).
- ^ 陈衍:《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零种 台湾通纪〉,台湾银行发行,1958年10月出版
- ^ 公共電視台_台灣人民的歷史. web.pts.org.tw.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存档副本.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拜访老屋与新厝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4-09-01.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洪惟仁,1987,台湾河佬语声调研究,增订三版。台北:自立晚报。
- 洪惟仁,1992,台湾语言危机。台北:前卫。
- 黄宣范,1995,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 黄中平,1999,台湾意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凸显:浅析“新台湾人”概念,见夏潮基金会编,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论文集>,页668-78。台北:海峡学术。
- 施正锋,1997,台湾的族群政治,见施正锋编,族群政治与政策,页73-108。台北:前卫。
- 李辉,2007年3月,《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 卷第2 期。
- 王明珂,1994,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页249-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吴芳亲、何锦玟、吴国权、蒲长恩、胡光宇、柳煌,2009,台湾地区各族群 Y染色体 DNA STR 基因父系血缘关系之研究。法务部调查局 大同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国防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ncl[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萧敬,1999,浅析“省籍矛盾”与李登辉的“新台湾人主义”,见夏潮基金会编,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论文集>,页679-91。台北:海峡学术。
- 尹章义,1989,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
- 尹章义,1991,台湾移民开发史上与客家人相关的几个问题,见台湾史研究会主编,台湾史学述研讨会论文集,第三集,页211-34。台北:台湾史研究会出版。
- 张德水,1992,激动!台湾的历史:台湾人的自国认识。台北:前卫。
- 袁家骅,1989,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备注
- 台北、新北福建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 苗栗最多广东人口,新竹其次。
- 高雄最多其他人口,台南其次。
- 台北、新北泉州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 台南最多漳州人口,嘉义县市、宜兰其次。
- 台中最多潮州人口,新竹其次。
- 苗栗最多嘉应人口,屏东其次。
- 新竹最多惠州人口,桃园其次。
- 台北、新北安溪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 台北、新北同安人口的总和最多,台南其次。
- 台南最多三邑人口,彰化其次。^ 注解A:
当只能选择一种族群身份时,台闽地区(包含台澎金马)单一认定为闽南人占73.3%(1,657.2万人)、台湾客家人占12.6%(285.9万人)、中国大陆客家人占0.8%(18.9万人)、中国它省市人占8.0%(181.1万人)及原住民族群占1.9%(43.3万人)。调查结果发现,年龄愈低的民众其族群通婚的比例愈高,随者族群通婚的比例上升,单一的族群认定已不适用,因而较偏向采用多重选择族群身份。在多重选择下,有78.6%认为自己是闽南人(1,778.2万人)、台湾客家人占19.5%(441.2万人)、中国大陆客家人占2.9%(64.8万人)、中国大陆各省市人占13.1%(296.8万人)及原住民族群占5.3%(119.9万人)。^ 注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