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渡大桥

位於台灣淡水河上的橋梁

关渡大桥是横跨台湾北部淡水河桥梁,为省道台15线首段,连结新北市淡水区八里区,距离淡水河口约6公里[2],在淡江大桥完工前为淡水河流域最靠近出海口的桥梁。

关渡大桥
从八里方向眺望关渡大桥
坐标25°07′32″N 121°27′26″E / 25.12556°N 121.45722°E / 25.12556; 121.45722
承载 台15线
跨越淡水河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地点新北市淡水区八里区
官方名称关渡大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公路总局局徽 交通部公路总局
上游桥梁重阳大桥
下游桥梁淡江大桥
设计参数
桥型拱桥
建筑材料钢构(主桥)
钢筋混凝土(引桥)
全长809公尺[1]
宽度19公尺[1]
最大跨度165公尺[1]
跨数5
桥墩数4
历史
设计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顾问公司、中华顾问工程司
钢材生产商中国钢铁公司
开工日1980年4月
完工日1983年10月
开通日1983年10月31日[1]
取代淡水渡船头
地图
地图

诸元

简史

清朝雍正年间,逃避萧陇社追杀而迁居到小八里坌社(今日新北市淡水区的竹围一带)的八里坌社原住民,为了能来往于淡水河两岸,于是在今关渡一带搭建了藤桥,此桥史称为“关渡藤桥”或是“雍正藤桥”,藤桥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此后要往来淡水河两岸只能依靠渡船,日治时期则可以陆运上溯至台北桥渡河。

1976年,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指示台湾省公路局研究在关渡八里一带兴建一座可便利交通又兼顾国防需要的桥梁。公开征图后,由林同棪国际工程顾问公司以及中华顾问工程司联合设计的钢构桥设计图在竞图中脱颖而出。桥梁从1980年4月起动工,1983年10月31日在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李登辉见证下完工通车。

工法

由于关渡大桥靠近淡水河出海口,为了行船以及排洪需要,而舍弃了施工容易且省钱的钢筋混凝土桥,以大跨距的钢构桥为主桥。三座巨拱成为施工的难题,由于向国外租用可容纳三座巨拱的驳船昂贵又缓不济急,因此施工承包商唐荣公司发明出“潮汐施工法”。先将三座巨拱分别在驳船上制造焊接,同时间进行桥墩的施工。桥墩施工完毕后,将承载巨拱的驳船利用涨潮时拖到定位点,待退潮后水面降低,则巨拱的基部自然就定位到桥墩,再撤走驳船,如此不需重型的起重设备。而主桥钢材大部份也由国营的中国钢铁公司自行生产。

设计

关渡大桥是首座由中华民国国人自力建造的五孔连续钢系拱桥,为中路式钢拱桥(或称穿越式钢拱桥),是设计师林同棪生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大桥呈抛物线的红色钢拱,高度递减变化有序,桥姿巍峨拱肋造型轻巧优美,如同彩虹跳跃水面,能与周遭的观音山背景达到相得益彰,并与附近之环境及景色相匹配,落成时为当时世界三大钢桥之一,目前为台湾长跨径拱桥之一[3]

耐震补强工程

关渡大桥自1983年完工通车至今已40馀年,当时的设计与现行公路桥梁耐震设计规范已有出入,积年累月的使用,加上城际间来往交织的车流也不时造成路面变形;位处山脚断层带的地理位置也致使桥体、桥墩潜藏安全疑虑。关渡大桥自2017年9月公开招标以来,历经6次流标,最后终于在2018年12月底有两家厂商投标,2019年1月的审查会中,有一家厂商符合资格。2019年2月26日,关渡大桥耐震改善及维修补强工程完成决标,并将在开工后两年内完工,完工后桥体可抗震达5级强度。

相邻道路

淡水河主要桥梁
北行道路 淡水河 南行道路
民权路
淡水区
关渡大桥

新北市    新北市
龙米路
八里区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特色橋梁-關渡橋. 交通部公路总局.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2. ^ 台15線關渡大橋吊索更換工程簡介 (PDF). 公路总局. 2014-02 [2022-09-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08). 
  3. ^ 橋樑大師林同棪. 技师报. [201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中文(台湾)). 

相关书目

  • 孙恭先、刘炳勋主编:《关渡大桥工程专辑》,台湾省公路局出版,1984年12月
  • 赖进贵等人合著:《台北河川桥梁之旅》,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3年10月 ISBN 957-01-5232-X
  • 汉声小百科:《九月的故事》汉声出版社出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