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山燕雾堡会战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马鸣山燕雾堡会战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于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至廿三日之战役,天地会反官军驻扎马鸣山,并以红旗为帜,与挥舞白旗的民间团练以及清军交战,会战地点遍布马鸣山、埔姜仑秀水庄荆桐脚口庄等,此战役落幕后,红军与白军暂以白沙坑庄(今彰化县花坛乡)为南北界线。

燕雾堡会战 (第一次)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彰化县秀水乡益源陈家大宅,旧马兴庄南倚马鸣山,东边与莿桐脚庄接壤。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至廿三日。
地点
台湾彰化县 (清朝)马芝堡线东堡燕雾上堡交接地带
(今彰化县鹿港镇秀水乡彰化市花坛乡交接地带)
结果 天地会(红旗方)大败,燕雾二十四庄悉数附官军。
参战方
天地会 鹿港联庄 大清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 叶虎鞭
  • 陈大戆
  • 陈捷魁
  • 曾玉明
  • 黄炳南
  • 参战单位
  • 天地会部众
  • 马鸣山四庄民练
  • 桥仔头庄民练
  • 鹿港本庄民练
  • 燕雾二十四庄
  • 福建金门镇水师
  • 背景

    1925年代,台中州(含今台中、彰化、南投)之古地图。
    1930年代,台南州(含今云林、嘉义、台南)之古地图。

    清朝官军因长期在台湾驻军短少、战力低落 [1],镇压民乱成败仰赖地方团练支持与否[2]:101-103;同治元年(1862年)春,戴潮春偕天地会在大墩一带倡乱,吸引不少地方团练支持反抗军,导致台湾道道员孔昭慈淡水同知秋曰觐接连殉难[3],天地会反抗军更在农历三月二十日占领彰化县城,反抗官方势力一时蔓延台湾中路,截至同年五月之前,台湾接连爆发阿罩雾攻防战鹿港联庄战役嘉义围城等战事不休[4]闽浙总督庆瑞遂派曾玉明来台平乱,曾玉明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台湾。[3][5]

    曾玉明来台

    曾玉明时任福宁镇总兵,原在闽、浙一带处理太平天国军务。[2]:123曾玉明在咸丰11年(1861年)调升福宁总兵之前,原在彰化县城担任台湾北路协副将(副总兵官),当时天地会首领戴潮春亦在北路协担任稿识,当过曾玉明属下;而反抗军另外一名首领林日成,因林家前厝、后厝曾爆发械斗之争,曾玉明负责出面调解,所以曾玉明和林日成也是旧识。[4]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曾玉明率 600 兵勇抵达鹿港,正式督办鹿港防务。[4]根据奏章纪录,原护理福建陆路提督石栋是派拨 1000 名“水陆精兵”随曾玉明赴台,但实际上仅 600 名兵员,而且并非曾玉明所熟悉的台勇,兵源乃由石栋提供,而曾玉明也收到新任福建巡抚徐宗干的指示,他来台任务是“意在剿抚兼施,带兵勇无多。”于是曾玉明工作也以策反、离间天地会部众为主。根据台湾学者柯志明《熟番与奸民.下册》一书中,叙述曾玉明来台之后,几乎仅守鹿港一方之地,少见战功,被清末乡绅林豪不时批评,吴德功亦评价不高,但柯志明却认为曾玉明在仅有 600 兵员的条件下,能坚守一方,并多方汇整战场状况反应予朝廷,更与民间各路村庄建立联络管道,实属不易。[6]:843-846

    曾玉明早于戴、林作乱期间,便曾写私信予戴潮春、林日成,希望二人能深明大义,接受官军招抚。[4][7](给予戴潮春的信是写戴希望讨伐林日成以请赏、寄予林日成的信件则是林日成借由击杀戴潮春来献功。[8]

    相传林日成得曾玉明手书之后,隐隐心动,便和因大墩乌日庄之役落败而囚居四块厝林得成(时任台湾北路协副将)商议,林得成力劝林日成接受招降,林日成尚在犹豫,忽然收到戴潮春寄来的黄马褂、剑印和令旗来府,林日成遂率领五百亲兵赴往戴潮春所在的彰化县城,与戴潮春会谈;会晤中,谋士江有仁对林日成提出建言:“天下十八省[a],已有十三省倡乱,官兵实在不足畏惧。[b]”林日成遂锐意谋反,并要求其党羽刺字于面,以示反清决心,林得成眼见苦劝无望,于五月间伏剑自杀。[4][8]

    戴潮春南下

    林得成自尽后,林日成自铸银章虎狃印,戴潮春亦铸铜章狮狃印,林日成审度时情,便对戴潮春说道:“自古帝王皆是南征北讨,现在鹿港有二十四庄泉人不服,南方尚有林向荣(时任台湾镇总兵)盘据嘉义县,我们若安守彰化县城,如何能建功立业?”戴潮春鉴于林日成兵力强盛,只得让出彰化县城,自己率众返回故居(拺东四张犁)。林日成趁此时入驻台湾北路协镇公署,自称“千岁”(亦载“大元帅”),大封亲族好友为官,任命江有仁为军师,并封各地土豪为“将军”、北势湳洪欉更为“元帅”,戍守四方。[4]

    嗣后,戴潮春有感被林日成藐视,颇为忿然,问计曾于彰化县县府衙门担任书办的庄天赐,庄天赐建议戴潮春,我军应南下进军,先取斗六、后图府城,并檄召林日成,进攻大甲、以窥淡水[8]林日成同意此议,五月间发动大甲战役[7]

    戴潮春自披黄袍,拜庄天赐为丞相,亦离开四张犁,赴往南北投(今南投市草屯镇)、沙仔仑(今田中镇)和水沙连等处,派送粮饷拢络,亦授予各处土豪“将军”、“都督”等衔,并获得水沙连刘三均(刘参筋)、牛朝山(今民雄乡)严办、石榴班庄(今斗六市)张窍喙、柳仔林庄(今水上乡)黄猪羔、水堀头庄(今水上乡)黄猪等股首举起红旗响应,一时之间,反抗军声势极为浩大。[4][8]

    曾玉明备战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曾玉明抵达鹿港,要求前彰化知县高廷镜续办彰化县事务,同时接见各处乡绅,期招兵买马,以备战务。[4]当时台湾中路[c]被反抗军盘据、陆路运输受阻,台湾府与鹿港往来仅能依靠水路,洪毓琛乃派员循水路接济曾玉明,并函饬鹿港盐馆,尽数提拨盐款予曾玉明,供其所用。[7]此外,亦有鹿港举人蔡德芳、贡生林清源支援官军,乡绅蔡妈胡办理总局,抽厘金赞助军饷。[4]

    五月间,北有大甲战役、南有嘉义围城,曾玉明鉴于秋曰觐轻出战死之故,亦未敢轻出鹿港;当时事态未明,人心未定,各路村庄有从贼或从官皆有。有义首李章慈提拿白旗,约同打铁山李利攻打诏安厝(位于鹿港镇海埔厝[9]:122-123),意图夺回彰化县城,却被彰化县城部众知悉,出击攻打李章慈、李利,此役李章慈阵亡、李利逃返打铁山(鹿港镇)。[8]

    曾玉明本籍泉州,与鹿港本庄诸勇多为同籍贯,亦以和美线庄沿海、燕雾二十四庄等泉籍村庄为招募对象,获得陈捷魁(燕雾二十四庄大总理,茄苳脚人)、廪生李华文生员陈宗庭、嘉宝潭职员陈耀(鹿港举人陈宗潢之子)响应,亲赴鹿港大营领取“义民”白旗。原天地会降清成员叶虎鞭、陈大戆则奉曾玉明命令,其部众留守鹿港。[4]

    六月初八日,台湾镇总兵林向荣嘉义县城之围,因燕雾二十庄同意附官,并提供铅弹、火药等武器运往鹿港,却屡遭马鸣山、山寮等贼军在大仑截抢,曾玉明遂调叶虎鞭、陈大戆引兵扎营秀水庄[4][8]

    交战过程

     
    1935年绘制,彰化郡秀水庄地图。

    第一阶段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三日,曾玉明下属金门水师左营守备黄炳南率领水师 400 人,以及叶虎鞭、陈大戆台勇 1000 人,连破马鸣山、后湳、马芝遴菁埔仔四庄。六月十七日,天地会反抗军进攻顶番婆庄(今鹿港镇),黄炳南自率中队,以都司胡松龄、游击游绍芳为左师,台勇叶虎鞭、陈大戆为右翼,三路再攻马鸣山四庄。此次进犯顶番婆庄反抗军,菁埔仔王姓大族为四庄联军主干,王家诸军闻四庄被攻,立时退兵,但曾玉明已下令焚毁当地房舍、四庄被夷为平地,庄中男妇老幼悉数啼哭逃生,反抗军亦撤退至彰化县城西南方,在十四甲(今秀水乡[9]:123)、后港仔莿桐脚(今彰化市[9]:124)等地屯军。[4][8]吴德功书记载此役陈大戆之妻蔡员亦有上阵督战,被曾玉明夸耀为女孙吴[8]

     
    台湾总督府颁定,通用于 1901 年至 1909 年间的台湾县彰化厅区域图(本图绘制于1905年),此行政区域尚属临时过渡时期,大体延续清制。本图亦记录许多清代的古地名可索骥。

    第二阶段

    六月十九日,天地会副帅戴彩龙、大将军郑玉麟前往燕雾堡一带发送粮饷,随行200 馀人,夜宿燕雾下堡大村庄武举人赖登云家中(今彰化县大村乡)。燕雾上堡桥仔头庄(今花坛乡)股首李炎依附天地会,引贼军至茂才陈宗文宅邸索贿,态度甚为横逆。茄苳脚庄(今花坛乡)头人拔贡生陈捷魁乃私下联络燕雾堡二十四庄头人,密约唐允文、白培英等绅董,共同立誓“效命报国”。[4]

    陈捷魁、唐允文、白培英等率领村中壮丁伏击,鸣锣击鼓,引火开铳,天地会众阵势大乱,唐允文令众壮丁包围,莫使逃逸。是时天落倾盆大雨,天地会火绳、火药尽湿,众村丁见敌军无火器可恃,便上前肉搏相斗,顺利生擒李炎。戴彩龙突破重围,脚却被莿竹刺所伤,落得跛足而行,被村丁擒拿。郑玉麟骁勇善战,持双刀斩杀庄丁数人,最终仍寡不敌众,被刺杀致死。戴如璧趁乱避藏于草岸之内,仍被庄丁搜出。此役,天地会损伤惨重,死者约 250 馀人,占军队十之八九,仅有一、两成人逃脱,幸免于死。[4]

    翌日,陈捷魁率领庄丁曾溪等带郑玉麟首级,以及押解戴彩龙、李炎、戴如璧来曾玉明营帐中请赏,其中李炎已被燕雾堡人割去耳、鼻,在曾玉明面前已奄奄一息。曾玉明下令斩首戴彩龙、李炎、戴如璧三人,并颁令凡提来贼首,一颗头得赏银二元,庄民遂将贼党尸首和溺水而亡者悉提来鹿港请赏,共计有 250 馀颗首级。[4][8]

    第三阶段

    六月廿一日,天地会首领戴潮春获知戴彩龙、李炎等惨死,悲愤交加,遂进攻白沙坑庄兴师报复,但白沙坑庄防守严密,屡攻不克;六月廿三日,改攻口庄,口庄亦是壁垒坚固,口庄民丁黄南伏身竹围,率丁追杀五人(一说二人),逼得贼军弃攻撤退。天地会尚有一队进攻三家春,但沿途遭遇许多伏袭,又闻白沙坑、口庄接连进攻失利,遂全数撤军。[4][8]

    后续

     
    马兴益源大厝,为陈培松家族所有。马兴庄为燕雾二十四庄之一,马兴庄头人陈培松曾于咸丰年间中过举人,并于戴潮春事件支持官军剿匪,后获“赏戴蓝翎五品顶戴”军功。[10]

    此役落幕后,燕雾二十四庄部分村庄原在红军、白军之间摇摆、举棋不定,但天地会要员戴彩龙(戴云从)、戴如璧及郑玉麟悉数葬身此役,天地会对燕雾二十四庄恨之入骨,自此结仇;后天地会(红旗方)与官军、燕雾堡民兵(白旗方)便以大岸头、浦尾为界,而白沙坑、口庄则为官军通道,布有严阵以防。[4][8]

    鹿港联庄列表

    戴潮春事件之中,林豪东瀛纪事》将“马芝遴堡”、“线西堡”、“燕雾上堡”、“燕雾下堡”、“武东堡”、“武西堡”区域战事悉统称鹿港战役[7];鹿港作为台湾中路彰化县战区枢纽,在今彰化县境内村庄常互有兵粮驰援行动,多由鹿港扮演要角,本表以蔡青筠《戴案纪略》提及,与清军(白旗)联手抵御戴潮春天地会的村庄(领导人多为泉籍),兹列表如下:[4]

    鹿港联庄列表
    鹿港联庄 领导人 根据地 身份 兵勇数量 备注
    鹿港本庄 蔡德芳 鹿港街 举人郊商
    蔡廷元 贡生 400
    蔡廷魁 蔡廷元之弟
    黄季忠 富户
    林清源 贡生
    蔡妈胡
    陈宗潢 举人、庆昌号主人
    陈耀 嘉宝潭职员 陈宗潢之子
    杨清时 生员 400
    施姓家族 郊商
    许姓家族 郊商
    黄姓家族 郊商
    燕雾二十四庄

    (白沙坑二十四庄[11]

    陈捷魁 茄苳脚 拔贡生 燕雾二十四庄大总理
    叶虎鞭(叶保国) 原附天地会
    赖登云 大村庄 武举人
    白培英
    唐允文
    沈炎
    陈培松[10] 马兴庄 举人
    陈宗文 三家村 生员
    陈清泉
    李炎 桥仔头 附天地会
    黄开安 白沙坑庄 白沙坑总理
    同安寮十二庄 陈化机(王鹿养) 同安寮 同安寮十二庄大总理
    陈捷元(陈越狮) 牛牯岭 游击
    快官三十五庄

    (社口三十五庄)

    陈大戆 原附天地会
    张赤 南门口 800 原附天地会
    社口
    张俊标 快官庄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天下十八行省”系指大清帝国行政疆域区划,有所谓“汉地十八省”的说法,大多承袭大明帝国旧有疆域,但不包含蒙古、西藏、青海等“藩部”。
    2. ^ 《戴案纪略》原文:“晟(林日成)以发逆势大,天下已破十三省,清政府兵尽粮竭,断无馀力到此,实不足畏。”
      《戴施两案纪略》原文:“天下十八行省,已乱十三省,官军实不足畏。”
    3. ^ “中路”为台湾清领时期绿营划分军区名词,根据乾隆53年(1788年)颁定,“中路”泛指斗六门嘉义县城、台湾县、冈山汛一带;即北至今云林县斗六市,南迄今高雄市冈山区。(许雪姬,1987:18-19)

    参考资料

    1. ^ 许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 
    2. ^ 2.0 2.1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3. ^ 3.0 3.1 许毓良. 〈戴潮春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2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台南市: 远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台湾)). 
    6. ^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台湾)). 
    7. ^ 7.0 7.1 7.2 7.3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2-2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2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9.0 9.1 9.2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李昭容. 〈陳培松〉. TBDB 台湾历史人物传记资料库. [202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中文(台湾)). 
    11. ^ 顾雅文、蒋敏全. 〈陳捷魁〉. TBDB 台湾历史人物传记资料库. [202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