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冠海(1906年—1983年),生于海南琼山县,台湾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学士、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曾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系主任,后转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随国府迁台,历任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政治大学、东海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社会学社”(后更名为台湾社会学会)在台复社后担任常务理事、理事长多年,1960年创立台大社会系,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主持系务十二载,1973年辞系主任,1977年退休,1983年因病逝世。[1]

经历

幼年曾读村中私塾,后入读新式小学与高等小学,十岁时父亲逝世,赴马来西亚投靠叔父,毕业于育才小学,后转至新加坡中华中学,之后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受业6年后赴美国留学。先插班进入史丹佛大学,攻读学士,师从C·M·凯斯教授,后入南加州大学,师从E·鲍格达教授,攻读硕博士,完成题为《中国社会思想的演变》之论文,获社会学博士学位。返回中国后执教于私立金陵女子大学

1949年,龙氏随国民政府迁台,当时台湾院校均无社会系,因而最初栖身于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2]由于社会学家多亲共,失去大陆的中华民国政府对社会学充满疑惧,[3]龙冠海与其它来台社会学家重建“中国社会学社”,并以该社名义致函台大开设“社会系”,最终却未获实现。[2]直至1960年,在美国亚洲协会的赞助下,[2]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得以创建,龙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之后,龙冠海的大部分心血都花在台大社会系。1982年,获中国社会学社“特殊贡献奖”。1983年病逝。

观念

在清华学堂时期,龙氏便修习西洋文史与中国经典,后抱持着是否有益于社会这一标准而修习社会学,以改良社会与增进人类福利。曾参与过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经历过军队镇压,但无恙而回。[4]

留美读研期间,自认为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其硕博论文均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研究。时值中日情况逐渐恶劣,而当时美国充斥着偏袒日本的言论,曾撰文反驳亲日社论、与在美日人辩论、发表数次演讲,亦经常写信谴责、谈论日本侵华等。[4]

辗转来台后,龙并不受官方欢迎,也不善于经营官方关系,但其立场坚定反共,对共产主义亦颇有研究[1],曾指陈一些社会学家留在大陆的错误选择及其坎坷命运,在思想上相当推崇三民主义与“伦理、民主、科学”的说法,亦显现出很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4]

在社会学理论方面,龙最敬佩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认为索氏学问之渊博而无人能出其右,对于1950年代大红的结构功能主义派社会学家帕森斯默顿并不是十分欣赏。晚年,其感叹自己已无法赶上潮流,曾指着书架上的藏书对叶启政说:“都太陈旧了!我老了!也落伍了!”[4]

贡献

担任台大社会学系主任期间,数度举办社会调查,完成《台北市社会基图》与《台北市古亭区社会调查报告》,并主编《社会学刊》、《台湾省社会统计资料》、《社会学辞典》与《社会研究法》等。[1]

其积极引介社会学知识,自编或主编相关教材6种,著作包括《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调查与社会工作》、《都市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社会思想家小传》等共二十余种,其中《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研究法》三本书在台湾社会学教育中使用甚久。[1][4]

纪念

为纪念龙冠海先生对社会学界的贡献,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两系龙冠海先生之门生故旧,特于国立台湾大学设置“龙故教授冠海博士奖学金”,奖励研习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之优秀学生。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清华校友总会. 孙哲 , 编.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7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39–140. ISBN 978-7-302-29279-1. 
  2. ^ 2.0 2.1 2.2 谢国雄 (编). 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台北: 群学. 2008: 569. 
  3. ^ 王汎森 (编). 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 国立政治大学. 2011: 359. 
  4. ^ 4.0 4.1 4.2 4.3 4.4 章英华. 龍冠海教授的生平與學術 -- 東西文化洗禮下中國社會學家的一個例子. 中国社会学刊. 1991, 15: 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