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
存档 |
---|
|
有关香港google
并使用香港服务器上的未经任何色情、政治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Google香港新设的简体字中文版首页下方书写著“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
原文的这句话被我删去了“色情、政治”。香港google应该是可以选择过滤色情的。——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3日 (二) 17:38 (UTC)
大陆民众支持谷歌还是反对?
台湾某报纸媒体刊登“大陆民众鼓励百度杀到香港”的评论文章,文章中透露绝大部分大陆民众是支持中国政府作为;我想请问一下:这评论是否正确?有没有相关数据来支持?--Winertai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4:05 (UTC)
- 所谓“大陆民众鼓励百度杀到香港”应该指的是这个,百度老总在百度贴吧发贴当然百度用户支持的多。不过往后翻翻也有不少人骂李彦宏“小人得志”的。 --Zzyy100100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4:29 (UTC)
- 可否说一下这是什么报纸?如果有链接可以给出吗?——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6:37 (UTC)
- 中央社:Google撤退转进香港,大陆网民呼吁百度追杀--Winertai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7:32 (UTC)
- 李彦宏的原文是说“大家说,百度应该进军香港吗? ”原帖链接,至于什么网友说了要追杀,我看了很长时间就只看见几个说的比较激进的。我感觉这种事情不会有民调出现,就算有了也不会准确。要是引用这篇文章最好说明“据中央社”——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8:23 (UTC)
- 感谢回应,赞同您的说法。--Winertai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8:51 (UTC)
- 不采信第二手来源, 又不允许引用实名下的blog或个人网页, 您们这样理解 Wikipedia:可靠来源 是不是会走进死胡同. “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3:30 (UTC)”
- 李彦宏的原文是说“大家说,百度应该进军香港吗? ”原帖链接,至于什么网友说了要追杀,我看了很长时间就只看见几个说的比较激进的。我感觉这种事情不会有民调出现,就算有了也不会准确。要是引用这篇文章最好说明“据中央社”——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08:23 (UTC)
为什么 禁止加入任何blog链接
1. 使用的博客经过了实名认证, 特别是名人博客. 2. 百科内的某些观点正是缘于博客, 却禁止对该博客的引用. 不加入Blog地址的话会使得来源更难于验证. 3.这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大众媒体验证即可确信是代表某个知名人士的言论, 反之也不会有媒体整天围着博客转来报道这些博文.“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2:02 (UTC)” 根据 Wikipedia:可靠来源 , 只明确提出Blog上的留言不能作为来源. 而在 "个人博客"中解释道:"访问一个不知名人的个人网站如同去看电灯杆上的招贴,所以不能作为可靠的来源。", 换言之名人实名博客不在此限内. “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2:22 (UTC)”
- 基本上认为博客不是第二手来源。如果真要加入博客中的论点,最好找别的媒体报道这篇博客中的看法的文章作为来源。——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2:47 (UTC)
- 在和谐之邦哪来这么多报道不和谐博客的新闻, 难道需要外媒报道中国的博客然后再撰写wiki, 您只要说是, 我马上帮您们移除那些没有外媒报道的内容, 估计大战个七天七夜也删不完. 个人认为若是源于公众人物的实名博客或实名网站, 一旦编写相关内容, 加上原文地址总比缺失来源为好. 因为即使是媒体报道, 最终的来源还不是那个博客或个人网页?“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3:10 (UTC)”
- 直接引用出自个人博客或网页的观点, 不应理解成第二手来源, 而是直接来源. 请注意博客的实名验证机制已经保证来源的可靠性. “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3:25 (UTC)”
- 您先说您要参考哪一篇博客上哪一句话。个别具体分析。——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4:33 (UTC)
- 看过阁下的编写记录了。给您一篇文章[1],阁下看看是不是用这个做来源更好。——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5:17 (UTC)
- 来源已加。但根据我下方提出的理由,倘若韩寒的那篇blog文章现在没有被加密,它当然也是一个可靠来源,只要你确定那个blog的确是韩寒的官方blog,并且韩寒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即可。—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5:52 (UTC)
- 恰巧我也加过博客的链接。如果是引用别人的观点,那应该可以用博客。不过,为了避免争议,最好引用原文,不加上自己的理解。也不能引用过多,否则有侵权的疑虑。——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6:10 (UTC)
- 来源已加。但根据我下方提出的理由,倘若韩寒的那篇blog文章现在没有被加密,它当然也是一个可靠来源,只要你确定那个blog的确是韩寒的官方blog,并且韩寒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即可。—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5:52 (UTC)
- 直接引用出自个人博客或网页的观点, 不应理解成第二手来源, 而是直接来源. 请注意博客的实名验证机制已经保证来源的可靠性. “119.127.39.175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3:25 (UTC)”
- 根据Wikipedia:可靠来源#采用在线或者作者自行发表的来源:“作者自己出版的材料,不管是印刷品或在互联网上,只要有明确的作者和出版社,都可以用来作为:直接和他本人有关的,不能采用牵扯到第三方的,或和主题不直接有关的部分。”。也可以参考英文的(虽然暂时还没有写入中文规则)en:Wikipedia:Reliable_sources:“Self-published or questionable sources may be used a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mselves”(自公布的内容可以作为关于作者自己的信息的来源)只要“there is no reasonable doubt as to its authenticity”(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其真实性)。
所以,比如说,当条目中提到“某某(一个非常知名的公众人物)在他的blog中提出什么什么意见”的时候,只要基本上没人怀疑那不是他的个人官方blog,当然没有理由不将某某的那篇blog原文作为可靠来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使用网络blog传播观点,也有大量专业媒体使用WordPress blog程序,并把它们做得像CMS。英文维基百科中也有大量来自blog的引用并视为可靠来源。倘使中文维基百科编辑依然眼睛盯着“blog”,连文中明确提到了“某名人或与事件关联的当事人在blog上发表了什么观点”,然后他的那个blog却都不算可靠来源,将是很不合时宜和落后的。—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5:43 (UTC)
本人每每花费大量时间验证来源地址的可靠性,包括尽量不使用转载或辗转报道的资料,尽量使用接近所叙述时间发生的第一现场,使用中立的语言描述原材料.请其他编辑者尊重它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您对来源有异议也不要直接删掉,而是移动到讨论版讨论.我收集的链接昨天已经反复几次被清除.为免发生编辑战,我将近两天找到的材料在这里,希望能能大家提供参考.
- 1. 关于《致中国政府和谷歌的公开信》
- 这里[2]是该文编撰的地方,该链接因"禁止加入Google Docs等不可靠来源"而被删除.
- 2. 关于孙云丰的个人博客
- 这个[3]是博文《关于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址.
- 个人认为,即使原文被删除,但是原文地址也是该文曾经存在的重要证据, 例如转载中会列出原文地址, 请看[4]
- 另外,该文在网上有两个流传版本,版本一[5][6]版本二[7][8],估计第二个版本是博主挨骂后添加的反驳内容.
- 3.关于"该文章已经被加密"
- 估计所谓"被加密"是被屏蔽得一个托辞,因为加密的话应该是能显示题目或提供密码输入框.但又不好确凿地说被屏蔽.建议使用"不能显示"一类中性说法.
- 4.
有一个著名门户网站上关于谷歌的新闻中,显示出民众回复了1万零385条跟帖。但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这些跟帖全部是支持政府的言论。
这段几乎对来源[9]照抄
在中国的一个著名门户网站上,在关于谷歌的新闻中,显示出民众回复了1万零385条跟帖。然而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这些跟帖全部是支持政府的言论。
是否应该重写.另外它应该说的是这个网页[10][11]“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4:51 (UTC)”
- 虽然没有规定,但是删去别人的编辑并且不留言的确是很不好的。但是也请阁下看看自己给出的链接是否可靠,《致中国政府和谷歌的公开信》有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可靠性。还有这段文字请同样放到删除阁下编辑的用户讨论页上,如果是ip的话请在这里说明。——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4:46 (UTC)
- 关于这篇网络文档,这个[12]应该是对其较早且接近其编写者的报道.文中提到
公开信所链接的讨论页面上,有大量的网友发表各自的看法。一位网友表示,“谷歌过去几年对中国政府屈从,凡事不透明,现在既然立场清晰,应当对不光彩的历史做出交代。”
而我提供的链接可以从这里[13]看到整个撰写的过程,而且可以看到这个
War2 Wall - 谷歌过去几年对中国政府屈从,凡事不透明,现在既然立场清晰,应当对不光彩的历史做出交代Mar 22
所以在能举出新的反证之前, 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原文的出处.“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5:08 (UTC)”
- 阁下之前是不是用了别的IP或者用户名?我看不到阁下编辑被删除的记录。
- 就这个编辑来说,拿自由亚洲电台的文章做来源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除非自由亚洲电台在自己的报道里写出是哪个链接,否则自己去验证是不妥的。谢谢您的工作,但是去逆推来源有原创研究之嫌,不要这样比较好。
- “有一个著名门户网站上关于谷歌的新闻中,显示出民众回复了1万零385条跟帖。但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这些跟帖全部是支持政府的言论。”这一段话写成“美国之音称,有大陆著名门户网站只显示对政府有利的言论”阁下看如何?——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5:32 (UTC)
所谓原创研究只是结论性观点会影响wiki的中立性. 个人认为对来源的考证会提高材料的可信度.从某种角度来看,文章的原文才是该叙述的第一手来源, 自由亚洲电台的文章只能算是第二手来源仅仅是对原文的部分转述. 因为原文中附有撰写中的全过程, 这会提高这个条目的延展性. 另外, 本人的网路使用动态IP技术, 而这个讨论是本人昨天创建的.“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5:55 (UTC)”
- 我可以收回我的说明, 但是您只要仔细察看我所提供的三个网址, 您应该也能判断出那个就是原文. “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5:58 (UTC)”
- 维基的方针是第一手来源可能可以用于维基百科,但必须小心。有一个将第一手来源可用化的一个办法就是用一个第二手来源作参考。如果只是表达他人的评论,那么只要确定的的确确是这个人说的话或者是写的文章,使用像是博客或者是网志的第一手来源也没有大碍。但是就这种您的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因为它显然违反了方针。给阁下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写了一篇实验报告发表在网络上。这篇实验报告虽然不可以说绝对不可以用,但应该在使用时十分谨慎。如果这位科学家向一份期刊投稿,说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期刊登载出来,那么这个期刊就是很可靠的。也许有人觉得原始的报告做来源不是更好吗,但是原始的报告显然只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陈述,而期刊上的文章综合了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的意见,说白了就是期刊的编辑也同意这种观点,所以这种新物质的发现得到了不止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肯定,这样的来源被认为可靠。而对于一篇表达观点的文章来说,除非就是引用评论本身,但是阁下引用的段落,包含了网友对google本身的做法的观点,这种基于个人想法的主张有诱导读者的嫌疑。根据维基百科的方针对第一手来源的任何解释都需要可靠的第二手来源的相同解释加以支持。如果阁下以后编辑的时候能注意这一点,把引用和原文都用上,我想就不会再有编辑被删除的事情发生。——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6:29 (UTC)
- 事情好像越说不清楚了. 第一, 本人编辑时只提供了原文的地址(不包括其附属的讨论), 只是为了回应您"有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可靠性"的提问, 提供了我认为能让人确信的要点(引用)而已. 第二, 您好像混淆了提供原文的逻辑关系, 自由亚洲电台那篇文章所报道的对象是《致中国政府和谷歌的公开信》, 亚洲电台仅仅是报道和转述了该文的观点和内容, 原因可能是该文被较为广泛地转载, 而自由亚洲电台没有明显地表达支持或反对. wiki在提到一本书的时候, 一篇该书的书摘和该书的原文哪一个是更为准确的来源呢? “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7:05 (UTC)”
- 本人现在不明白的是, 阁下是在怀疑来源的可靠性吗? “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7:11 (UTC)”
- 因为阁下的ip在变化,我也不知道阁下到底修改了哪一句,只就您给出的内容作出回答。在您所提及的问题中,我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一级来源和二级来源一起使用。我没有怀疑可靠性,可是按照维基的方针,一级来源和二级来源一起使用比较适宜,建立这个方针的原因是一级来源有可靠性问题。现在建议阁下仔细看看记录,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删掉了阁下的编辑,直接进入他的讨论页阐述观点和询问原因。如果是ip的话我觉得直接改回来就好。——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7:39 (UTC)
- 本人现在不明白的是, 阁下是在怀疑来源的可靠性吗? “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7:11 (UTC)”
- 事情好像越说不清楚了. 第一, 本人编辑时只提供了原文的地址(不包括其附属的讨论), 只是为了回应您"有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可靠性"的提问, 提供了我认为能让人确信的要点(引用)而已. 第二, 您好像混淆了提供原文的逻辑关系, 自由亚洲电台那篇文章所报道的对象是《致中国政府和谷歌的公开信》, 亚洲电台仅仅是报道和转述了该文的观点和内容, 原因可能是该文被较为广泛地转载, 而自由亚洲电台没有明显地表达支持或反对. wiki在提到一本书的时候, 一篇该书的书摘和该书的原文哪一个是更为准确的来源呢? “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7:05 (UTC)”
”这一段话写成“美国之音称,有大陆著名门户网站只显示对政府有利的言论”同意这种简练而准确的叙述.“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6:03 (UTC)”
- 对不起,这里有点差错。想起来美国之音的文章是公有领域。您看要不要恢复原文?——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8:16 (UTC)
- 如果想恢复也问题不大
*在Google正式宣布关闭中国版搜索服务后,由于中国官媒的舆论导向,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政府在谷歌问题上采取的立场。有一个著名门户网站上关于谷歌的新闻中,显示出民众回复了1万零385条跟帖。但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这些跟帖全部是支持政府的言论。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说,中国各大网站和媒体均接到上级宣传部门的口头电话通知,在谷歌问题上,要和政府保持一致。[1]
- ^ 媒体热评中国继伊朗北韩后成为又一个不容谷歌的国家. VOA. 2010-03-24 [2010-03-26].
请注意这一段几乎全部载抄新闻来源, 我的建议是重写一下. 如果恢复,请注意其中"显示出民众回复了1万零385条跟帖"的那个新闻应该是来自网易的
, 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将这个信息提交到正文中去, 例如作为其中一个来源加强说明这个事情.“121.9.101.56 (留言) 2010年3月27日 (六) 00:46 (UTC)”
- 已经提到,如果美国之音没有说那个网站就是网易,提到网易是不恰当的。——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7日 (六) 09:05 (UTC)
- 这样的话不应该使用"有一个著名门户网站"这样的字眼, 更不应写"1万零385条跟帖"和"但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 作为百科内容, 应该作一般性的叙述. “119.126.28.20 (留言) 2010年3月27日 (六) 14:05 (UTC)”
- 第一,维基百科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引用博客链接,验证内容真伪应该由第三方可靠媒体去完成而非由维基人。被加密或关闭的文章,无法浏览,故更不能用于佐证任何段落。第二,Google Docs绝对不能作为来源,因为Docs的所有权由发布者控制,其可随意更改内容,与论坛或博客无异。—瓜皮仔@Canton 2010年3月29日 (一) 15:12 (UTC)
- 首先一点, 该项讨论的IP党都是区区在下(不是在造势).
- 1. 即使验证真伪应由第三方可靠媒体(狭义认为是大众媒体)来完成, 但也应该给读者留下验证的渠道, 从技术上讲, 网页地址的Hash性质, 是一篇网络文档曾经存在的重要佐证, 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提供给读者.
- 2. 现在很多媒体人(简单认为是记者吧)会通过博客的方式发布新闻. 谷歌一月的公布也是通过博客发布的.
- 3. 提供可靠全文的连接, 是记述中立的一个重要表现.
- 4.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116.20.189.188 (留言) 2010年3月30日 (二) 11:19 (UTC)”
- 实在是不晓得您到底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引用博客的话把媒体报道一起加上去就好了。——Ri green (留言) 2010年4月1日 (四) 15:50 (UTC)
- 第一,维基百科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引用博客链接,验证内容真伪应该由第三方可靠媒体去完成而非由维基人。被加密或关闭的文章,无法浏览,故更不能用于佐证任何段落。第二,Google Docs绝对不能作为来源,因为Docs的所有权由发布者控制,其可随意更改内容,与论坛或博客无异。—瓜皮仔@Canton 2010年3月29日 (一) 15:12 (UTC)
- 这样的话不应该使用"有一个著名门户网站"这样的字眼, 更不应写"1万零385条跟帖"和"但这家网站只显示出不到一百条跟帖". 作为百科内容, 应该作一般性的叙述. “119.126.28.20 (留言) 2010年3月27日 (六) 14:05 (UTC)”
不可靠
“甚至,当时在百度、腾讯搜搜网等网站还一度也可以搜到敏感内容。因此有人士认为,这显示中国国内的搜索引擎实际上使用了谷歌的技术。”--<i>Jerry Wong</i> (留言) 2010年3月25日 (四) 12:28 (UTC)
- 应该能查到相关报道吧, 我在这个Podcast[14][15](粤语)的约第107到第108分钟上听过这个事情.“113.70.58.15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6:12 (UTC)”
- 都没有切实证据怎么能写。显然是国内搜索引擎向政府施压。谷歌不干,我们也不干了。如果政府和谷歌和解,我们就全学谷歌看你怎么办。--QIANPX※留言簿 2014年1月18日 (六) 06:58 (UTC)
关于分类的建议
- 孙云丰的博客很明显是个人言论,事后他也说了受到了百度上层的压力。这是个人的想法不能代表百度公司的想法。
- 把韩寒单独列出来“作家”我感觉也没有必要。网民在博客里更新的内容都是个人的想法没有贵贱之分。建议这两个归入“网民”。--Zzyy100100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02:15 (UTC)
- 孙云丰无论是不是个人言论,google也的的确确是他的竞争对手。也不能说韩寒发表在博客里的言论就是网民,因为网民显然有社会大众的意思,韩寒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了,他的影响比普通人自然高一些。要是列出“网民”一栏就最好引用民调。——Ri green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03:09 (UTC)
- 隐藏主语为“google公司”,google公司不可能“视孙云丰为竞争对手”,这个问题可以先放放。再者就是,虽然韩寒确是中国有名的人物,但和“网民”“媒体”并列是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嫌疑?个人感觉不是很妥当,只看目录就感觉违合感很高。--Zzyy100100 (留言) 2010年3月27日 (六) 10:34 (UTC)
- 已经看不出来编辑的过程了。但阁下觉得现在的描述呢?——Ri green (留言) 2010年4月1日 (四) 15:58 (UTC)
“黑客攻击”一段
黑客攻击应是关于主条目极光行动的内容,这个在解除审查那段也有提及,令内容比较分散。加上此段有部分内容并非事实(如撤出声明不包括黑客攻击),既然黑客攻击部分已有独立条目,我认为应将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如涉及院校)都集中到黑客攻击主条目那边,这边只写直接相关内容的简要。—Altt311 (留言) 2010年3月26日 (五) 18:13 (UTC)
一面之词
我正居住在中国大陆,这里十分野蛮,我们很不开化,我不知道什么是Internet,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维基百科,我刚刚吃了我带毛的晚餐,感谢发达的、文明的、自由的美利坚的关注。我所要说的是,我只看到了美国的媒体,没有任何中国的媒体,即便这样,仍没有众口一词,这我很高兴,这就像说,“当某个美国人付不起买房贷款时,他可以住在政府提供公寓,这体现出美国的福利政策如何好!”但问题的本质,仍然是不明确的,如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人付不起,还是很多人无法偿还贷款,他的本质不是福利,而是与房价相关的系列问题”。
我要说的只一句话,维基百科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对于中国的媒体的引用太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人口加起来,不足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却左右着,维基关于中国的百分百的言论,这个我有些激动。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的媒体与美国的媒体间对抗,而非辩论,与其说google的退出,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公司行为,不如说,他用吸引眼球的方式,获得了一次攻击他国政府的机会。美国媒体的众口一词,可以说,这是有预谋,和符合美国民意的行为。
"任何一家外国的公司,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遵守其国家或地区法律,技术的规范,产品的标准,并且融入其习俗,这样才能发展自己。"我没领导过跨国公司,这是我的猜想,理由:人在异乡不应如此吗?难道在美国的中国人,每天都在喊着解放美国?既然他不能在他国做人,何谈在他国做生意。
如果因为我没有像维基捐款,所以导致我的中文简体ID号被删除,我感到遗憾。我并不期待此文有坚强的生命力,这文也并不好,对于主题的评论太少。—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Freeandhappy(对话|贡献)加入。
- 第一,Google在全球有180多个语言版本,但都不需要ICP证,服务器也都在美国,而唯独中国版需要一堆乱七八糟的许可证,而且还需要把服务器搬到中国。第二,这里不是论坛,请不要对非条目内容进行评价。第三,如果觉得中国媒体的内容少,请参与编撰(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中国媒体对于谷歌的报道全部必须使用新华社和中新社的通稿,内容基本相同)。第四,中文维基没有简体繁体之分,基金会也不会无故封锁用户。第五,留言请签名。—瓜皮仔@Canton 2010年3月29日 (一) 15:01 (UTC)
难道美国绿卡的申请就“一清二楚”?本土化是全球化必须面对的,就像泛绿认为国民党是入侵者却死抱着美日大腿——总之,再这样讨论下去我们会义愤填膺地彼此攻击的……--Nuclear Power Plant (留言) 2010年4月16日 (五) 00:44 (UTC)
我也觉得很有必要引用大陆媒体的观点,这事情涉及中国和美国,只引用美国的观点也未免太不中立了。另外,对于网站在中国大陆备案办理ICP证的事情,我觉得大陆政府并没什么错,网络是需要被监管的。最后,我不是所谓“五毛”,你们要这么想我也不说什么,反正五毛钱我有的是!--卖糕的 (留言) 2012年2月11日 (六) 15:31 (UTC)
- 大陆媒体在媒体一栏中已有引用,自己去看;再者,为何要删除维基解密的资料,只怕是删完之后这个条目才是真正的一面之词吧。--SyaNHs 2012年2月12日 (日) 16:32 (UTC)
- 网络是需要监管的,我不这么认为,而且有些国家也不这么认为,结果这样吸引了我。大陆的媒体就比大纪元好一点,在冷处理之前的南方周末至少还会讲点真话。就算再如何引用大陆媒体,都是一个样——新华社和中新社的通稿。十人十色,思想是无可能统一,这样认为作假也无可厚非了。--Randy(留言) 2012年6月28日 (四) 14:25 (UTC)
- 主要是目前中国媒体受限于国内局势,不能明确表达观点。但是呢,适当引用这种“被限制”的文章来形容局势,本人认为应该这样做。这样既能表达“限制”本身的意义,也能体现自由且公平的理念。希望大家都能冷静一些。毕竟以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可调和就肯定会形成偏见。要么接纳,要么进行残酷镇压,这是从文明时代就继承下来的道理。换成人们的想法也是如此。Tianyou Mu(留言) 2015年10月14日 (三) 07:23 (UTC)
建议删除 背景 一段
以下段落
背景
Google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出生于苏联。...
应被删除。S. Brin的身世和这篇条目有直接的联系吗?--Bcnof (留言) 2010年4月13日 (二) 02:25 (UTC)
- 同感。应该少许修改一下。-Ri green (留言) 2010年4月23日 (五) 14:56 (UTC)
- 这个看起来是个重要起因,说明其为何放弃商业利益。不应删除。--Randy(留言) 2012年6月28日 (四) 14:38 (UTC)
维基百科上面但凡关于谷歌中国的内容,条目质量就和是百度百科的一个水准
很说明天朝Gfans的质量。—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Qianpx(对话|贡献)于2014年1月17日 (五) 15:47加入。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breitbart.com/news/2006/01/24/D8FBCF686.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21144316/http://www.breitbart.com/news/2006/01/24/D8FBCF686.html
- 修正 http://www.forbes.com/feeds/afx/2006/01/25/afx2474703.html 的格式与用法
- 向 http://tech.huanqiu.com/net/web/2010-01/688463.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31015942/http://tech.huanqiu.com/net/web/2010-01/688463.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建议直接并入“Google中国”条目,新增一个“退出大陆”模块
从而保证中立 詹士邦(留言) 2017年8月20日 (日) 00:29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中的7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113/tec081605.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6014710/http://cn.wsj.com/gb/20100113/tec081605.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120/atc102325.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23015957/http://cn.wsj.com/gb/20100120/atc102325.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324/atc084715.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327235648/http://cn.wsj.com/gb/20100324/atc084715.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324/tec121348.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327133739/http://cn.wsj.com/gb/20100324/tec121348.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323/atc110217.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326131009/http://www.cn.wsj.com/gb/20100323/atc110217.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114/rth101311.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6214338/http://cn.wsj.com/gb/20100114/rth101311.asp
- 向 http://cn.wsj.com/gb/20100115/bch095718.as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8062632/http://cn.wsj.com/gb/20100115/bch095718.asp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dailyfinance.com/story/google-blames-china-for-search-outage-amid-confusion-yahoo-hack/19420641/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403152818/http://www.dailyfinance.com/story/google-blames-china-for-search-outage-amid-confusion-yahoo-hack/19420641/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14年后再看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条目
这条目的命名,和文中的部分陈述是完全错误的。谷歌根本没有退出中国市场,谷歌在中国的公司一直都在,甚至在增加。所有有关“谷歌退出中国”的报道的引用都指向大卫·德拉蒙德2010年3月发布的声明[16][17],其中完全没有提到“退出中国市场”,甚至还表明“我们计划继续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并将保留销售团队”。--Akishima Yuk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3:10 (UTC)
- @Wereunit、@Gqqnb、@Tomchen1989、@Zzyy100100、@Gzdavidwong、@PhiLiP、@SH9002、@Bcnof、@0800、@Outlookxp、@Tomchen1989、@Andrew1214、@Zzyy100100。--Akishima Yuk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3:14 (UTC)
- 我的建议:修改条目名称为“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大陆事件”,并清理文中的相关描述,删除曲解德拉蒙德声明的来源。--Akishima Yuk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3:15 (UTC)
- 顺便一提,雅虎、Netflix之类看到中国IP就给个“不可用”、“403”的公司才是“退出中国市场”。而谷歌搜索不仅没有封锁中国IP、而且在所谓“退出”之后,谷歌中国仍运营翻译、地图服务。--Akishima Yuk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3:21 (UTC)
- 话说谷歌的出海业务还挺热闹的,我有就参加了两个展都有谷歌出海业务的展台。-Te0sl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7:38 (UTC)
- 改名为谷歌搜索停止在中国大陆运营事件是不是更贴切一些?
- 退出中国大陆,语法怪怪的。
- -Te0sl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7:41 (UTC)
- 要从常用词和用语专用性考虑(实际上用语使用更多偏向“退出”);而且之前还保留过翻译和地图在中国大陆的运营(虽然现在也同样撤出了),只使用“谷歌搜索”似乎不够全面?——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月15日 (一) 08:07 (UTC)
- 您说得对,我在想描述为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竞争是不是更符合语法一些。
- -Te0sl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8:34 (UTC)
- 我这里觉得还有这些其他的描述方式可以更符合语法规则:放弃中国大陆市场,或者停止在中国大陆运营,或者停止服务中国大陆的用户,或者“在中国大陆运营终止”。
- -Te0sla(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8:40 (UTC)
- @Te0sla:看了你的建议,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连“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大陆事件”都不合适。实际上,其仍通过Google.com.hk向中国大陆用户服务。
- “退出竞争”、“放弃市场”、“停止运营”、“停止服务”、“运营终止”:错的,这件事之后谷歌甚至在香港站写上了专门针对中国大陆用户的“欢迎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
- 现在能想到最合适的“谷歌搜索中国版关闭事件”。大陆就不用加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哪一个。--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00 (UTC)
- @Cwek:“谷歌搜索”就够了,这说的是2010年发生的事,后面地图和翻译不用管。--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8:50 (UTC)
- 原有措辞是“这些攻击以及它们所暴露的网络审查问题,加上去年以来中国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包括 对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 Docs 和 Blogger 等网站的持续屏蔽”(也就是大部分当时Google的服务,还包括其他“友商”),“我们已停止了在Google.cn搜索服务上的自我审查,包括 Google Search (网页搜索)、Google News(资讯搜索)和Google Images (图片搜索)。 访问 Google.cn 的用 户从现在开始将被指向Google.com.hk”(也就是作为门户入口并提供搜索入口的Google.cn替换成指引去google.com.hk的提示,可能暗示“终止”掉针对中国当地的服务,全转去香港的门户入口)。至于是“停止”还是“退出”的话,要看二手来源的理解。——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月15日 (一) 08:14 (UTC)
- “谷歌退出中国大陆 -site:wikipedia.org -wiki -百科”在Google搜索上有10600000的结果项,其中第一页的话:
- 当年谷歌为什么退出中国?(zhuanlan.zhihu)
- 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内地_一财网 (yicai.com)
- 谷歌搜索服务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chinagate.cn)
- 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 (就是Google自己的那份声明)
- 读者评论: 谷歌为何退出中国? (ftchinese.com)
- 分析:谷歌可能撤出中国意味什么? (bbc)
- 谷歌搜索面临彻底退出中国大陆 (dw)
- 谷歌停止Google翻译在中国大陆的服务 (wsj.com)
- 谷歌撤离中国已十年中国没变谷歌变了 (rfa.org)
- 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5年每年损失50亿美元 (sina.cn)
- 揭秘谷歌退出中国的真正原因 (lusongsong.com)
- 谷歌的中国往事:无论是进入或退出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 科技 (sina.cn)
-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引起巨大的冲击波 (voachinese.com)
- 中国外交部回应谷歌退出: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中新网 (chinanews.com.cn)
- (后续不列,因为响应时翻页,数量不少)……
- 所以,可能需要根据这些用词来归类,而不是草率地又原创新的用名。当然也不排除自我循环论证(也就是“我们”创造了历史?)——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月15日 (一) 09:03 (UTC)
- 应在搜索词加入
before:2010-01-14
以排除维基百科影响。--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08 (UTC)- 其实加了特定的减关键词应该能大幅消除维基百科的影响的。——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月15日 (一) 09:14 (UTC)
- 讲错了。也不用排除了,媒体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没有提到德拉蒙德在比3月更早的,1月12就说重了[18]。
我们认识到,这很可能意味着必须关闭 Google.cn,甚至可能关闭我们在中国的办事处。
- 最后结果(3月的声明)是没有关闭,但是报道已经出来了。--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19 (UTC)
- 应在搜索词加入
- 我觉得过于咬文嚼字了,从常用性来说命名没问题,用“谷歌”品牌指代谷歌最主要的搜索业务也不是大问题,具体影响范围序言可介绍。“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竞争”很原创研究、不常用。“中国版关闭事件”听不出指这起退出事件,应避免歧义。“仍通过Google.com.hk向中国大陆用户服务”没必要,在海外向中国大陆提供服务,仍然是“退出中国”,并不是“全面退出”才称退出。--YFdyh000(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05 (UTC)
- 我建议改名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观点很流行:Gmail、YouTube之类用不了是因为所谓“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而不是墙。然而退出这个字只是某人提到的一种可能性。改名的必要性基于准确描述、和,避免助长这种错误观点。--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34 (UTC)
- 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应该不是名称本该有的作用,并且退出与用不了有间接影响。--YFdyh000(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59 (UTC)
- 条目名称可以保持现状。读者如果仔细阅读正文,就能了解不是Google自愿退出,而是中共的屏蔽。--Gqqnb(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15 (UTC)
- 吐槽,是打压,但不是“自愿”退出吗。而且这与上文有关吗。--YFdyh000(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20 (UTC)
- 我建议改名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观点很流行:Gmail、YouTube之类用不了是因为所谓“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而不是墙。然而退出这个字只是某人提到的一种可能性。改名的必要性基于准确描述、和,避免助长这种错误观点。--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34 (UTC)
- 或者这样看,最早的声明是2010年1月12日,然后到“谷歌”+“退出”+“中国”这个词组合就开始浮现,包括本条目最早的版本(oldid=12093834, 2010-01-14),所以之后俗成了“谷歌退出中国”这个“专用”用词出现(大陆是之后我们有编辑为了地区化而再单独移动的),虽然之后Google本身的最新通告并没有体现出这个用词。——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月15日 (一) 09:12 (UTC)
- @Cwek:似乎“谷歌退出中国风波”比现有标题更好?涵盖了大卫一开始的意思,但也没有暗示这件事确实发生了的意思。--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24 (UTC)
- 叫“事件”的话,说明其已经确切发生过。而“风波”蕴含着不确定和争议的意思。--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26 (UTC)
- @Cwek:似乎“谷歌退出中国风波”比现有标题更好?涵盖了大卫一开始的意思,但也没有暗示这件事确实发生了的意思。--Shinohara Chihiro(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09:24 (UTC)
- 我觉得不用更名,要更名甚至应该是把“事件”去除,直接写成“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即可。——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1月15日 (一) 12:55 (UTC)
- 这有歧义,如此命名的条目可能写可能性、影响等论证内容。--YFdyh000(留言) 2024年1月17日 (三) 06:06 (UTC)
- 我支持现有条目名称,理由:
- Google关闭在中国大陆的搜寻引擎业务,将伺服器迁移至香港,一般都被理解为是“Google退出中国大陆”,媒体也几乎都是这样报导。而且搜寻是Google最核心的业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另外Google因为新闻付费的关系,威胁要中断对澳洲的搜寻引擎服务,媒体的报导也是用Google“威胁撤出澳大利亚”或“退出澳洲”。
- “Google退出中国大陆”,理解为“退出”未必是来自中文,有可能是英文。经济学人这篇在2010年1月13日的报导提到“Now Google says it might have to pull out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alleged attacks by hackers in China on its e-mail service and a tightening of China's restrictions on free speech on the internet.”,pull out 应该就是“退出”一说的来源。
- 虽然“Google中国”自身的说法,避开或否认这是退出中国(见端传媒和第一财经日报),我觉得这是公关语言。因为几个和Google有关系的人的言词,看起来都像是认为Google退出中国,好比第一财经日报报导“巨鲸音乐网创始人兼CEO陈戈的指责,称Google从2010年退出中国后音乐广告销售几乎停止”,或者美国之音这篇说Google执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在接受英文南华早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不改变目前的新闻检查制度,Google就不会重返中国……自从Google撤离中国大陆转往香港”,用了撤离和不会重返,就是表示是理解为退出了。2015年要开设特别版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传闻,也被理解为是要“重返”中国,这也表示之前的情况,是被理解为退出中国,所以才要重返。
- --Magus Corvorum(留言) 2024年1月15日 (一) 19:25 (UTC)
- 谷歌退出中国风波感觉比较好,毕竟没有真的退出,而且记得服务器应该在中国还有吧(至少“退出”后好几年内都有)。另外Google Play中国版一直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1月16日 (二) 02:39 (UTC)
- 风波更像没落实。其他业务属于次要,比如公司停止对中国销售产品,但既定合同结束前仍提供维保,也应是退出中国市场。--YFdyh000(留言) 2024年1月17日 (三) 06:15 (UTC)
- Google Play还有中国版?我是太久不在中国了,亏我还用Pixel--Gqqnb(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21 (UTC)
- Google Play中国版在中国打不开....--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1月22日 (一) 03:31 (UTC)
- 谷歌退出中国风波感觉比较好,毕竟没有真的退出,而且记得服务器应该在中国还有吧(至少“退出”后好几年内都有)。另外Google Play中国版一直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1月16日 (二) 02: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