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存档1

关于wikify的几个问题

写了几个条目,关于wikify遇到几个问题。

地名wikify时,要精确到什么地步?比如: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湘潭县白石铺乡杏花村杏子坞、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东侧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江苏昆山亭林公园。 年号如何wikify?比如:明代成化二年、清乾隆十九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咸丰年间、辽代统和十四年、明正统七年、明成化十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明弘治九年。 问题主要在于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规范。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多次,但是一直没有想出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Shizhao 12:20 2003年9月26日 (UTC) 这其实也是Wikipedia一直的在讨论的问题,现时很多参与者都会采用Wikipedia:Google Test来决定一个事物应否被包括在Wikipedia之内。 --Lorenzarius 09:48 2003年9月27日 (UTC)

不好意思,wikify是什么意思?--尔玉 与我对话 02:14 2005年6月19日 (UTC)
wikify 就是加入譬如用方括号作连结、用等号作标题之类的 wiki syntax --Hello World! 10:48 2005年6月20日 (UTC)

使用一些基本范例来说明应该很好

从很多页的页面历史可以找到wikify的基本方式,像是资深还有常在做wikify的人应该能够写一些基本范例吧? 这样以后格式尽量就能统一,至于年份,还有地名等我觉得是比较其次的细节 ---阿福 17:13 2004年9月23日 (UTC)

花了数天翻这篇格式指南,现在我的头很眩,有很多问题我也想不起来了,以下只是当中的一点。

  • “标点的格式”是跟英文版的完全不同。
  • 外语条目(特别是传记)开头的格式。
  • 有些例子不太合适。
  • “stub”这词应译作甚么?(下一步我想译en:Wikipedia:The perfect stub article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47 (UTC)

Stub也许->短条目 or 短文.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8:52 (UTC)
我也是想译作短文,不过好像不够生动 :-P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56 (UTC)
"兔仔尾巴". ;-)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9:18 (UTC)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名字!
这条目是一条兔尾巴,您可以藉著把它修理一下来帮助Wikipedia。 --Lorenzarius

外国人传第一句

英文版有很多非拉丁文的人名,在第一行,它们日期、原名的规格如下:

英文音译(或英文名) (原名) (生日-死日)
例: Yi Jachun (이자춘) (1315-1360)
例页: 御木本 幸吉李登辉毛泽东

注意到:

  • 原名没有粗体:因为原名不是标题
  • 分开生死弧号和原名弧号:因为两个东西没关系。

这些是好的作为,我们可雇用为:

中文音译(或中文名)(原名)(生日~死日)
例:李子春(이자춘)(1315~1360

--Menchi 2003年6月26日 12:46 (UTC)

我不同意该两点注意。
原名没有粗体:因为原名不是标题
并不是标题才需要粗体,根据Manual of Style,所有有多于一个名称的事物,那些名称都要粗体。更何况译名可能还没有原名更多人知道。
分开生死弧号和原名弧号:因为两个东西没关系
我觉得要用两个括号太笨拙了。括号的代表的是注释文字跟被注释文字的关系,如“某甲(某乙)”,代表的就是“某乙是某甲的注释”;但如果连续使用两个括号代表了甚么呢?
还有请不要用半形波浪号,因为它在某些字型中的显示是怪怪的。
建议参考日文版的做法。[1][2]

--Lorenzarius 2003年6月27日 11:13 (UTC)

我觉可以使用
中文音译(中文名)(改人本国的名字写法,生日 - 死日)
如果总是使用英文名字做他的原名让人觉得这是英文版的汉化版,而不是中文版了。:o --Samuel 03:04 2003年8月19日 (UTC)
推荐用中文音译(原名,{中文名XXX,}生日-死日)
把附加信息都放到一个括号中,如果有中文名字则躲出一个句子:毕竟不是每个外国人都起了中国名字。
--Xyb 03:25 2003年8月19日 (UTC)
中文名(原名{中文音译},生日-死日)比较配合中文标题。像一些英国驻华大使(一些变汉学家)都有我们比较听过的中文名。--Menchi 04:01 2003年8月19日 (UTC)
但和中国人直接打交道,以至于起了正式中文名字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在做条目时恐怕更多遇到的是没有中文名字的外国人,这时条目的第一句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少数而导致编辑大多数人名条目的困惑和麻烦,不好。订规则时应该让规则能适应大多数情况,让使用规则的人碰到的例外越少越好:这是我的理解。--Xyb 03:15 2003年8月22日 (UTC)
了解您的意思,没中文名的老外比有的多馀。但是例子,像台湾常用的罗马字叫做 w:Wade-Giles,然后发明者w:Thomas Wade都是我们所知的“威妥玛”,从来没有叫他“托马斯‧威德”或是什么“威妥‧威”。同发明家,w:Herbert Giles也是“翟理斯”,非“赫伯特‧翟尔斯”。所以,这些驻华大使先"中文音译"有点奇怪,因为没人用。
但是如果没中文名字,像比尔‧克林顿,用"中文名"是不可能的。所以,分开两种格式吗?会不会太复杂?--Menchi 04:15 2003年8月22日 (UTC)
其实如果我们用的是一般人最常用的名字,那就也不会有什么混乱。其实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名字都放在括号里,如果汉名及音译名都常用便加一些说明文字在第一句,如“辛老外(Larry Sanger),音译名劳瑞·辛格……” --Lorenzarius 02:05 2003年9月20日 (UTC)

外部链接

"外部链接"在繁体版本中使用"外部连接"会否较切合台湾/香港人的习惯? --Johna 14:09 2004年4月22日 (UTC)

引号

现在的方针是 在中文Wikipedia请统一使用“‘’”,

根据现行方针,许多使用‘’,“”条目的文章需要修改,是把这个工作留给繁简转换,还是……

请大家提出意见……--[[User:Zy26|zy26 (Talk)]] 00:33 2004年11月11日 (UTC)

当然是繁简转换啦……毕竟这样才符合规范……--翔风Kirua有事找我*^-^* 12:51 2005年6月16日 (UTC)

时间连接符号

比如“1999年—2000年”,我觉得还是“1999年-2000年”好一些。后者似乎在书中更常用。玉米^ō^麦兜 19:43 2005年6月12日 (UTC)

国家标准要求该用“-”这个符号,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例如1984年这样条目当中的日期后面,或者例如6月8日条目中的年后面等等,都应该用这个符号。不知大家如何认为?--尔玉 与我对话 02:21 2005年6月19日 (UTC)
哪个标准?“1984年”和“1984”是两个东西……--zy26 (Talk) 11:40 2005年6月20日 (UTC)
请恕愚昧,很不理解你的意思,烦请指教。--尔玉 与我对话 12:20 2005年6月20日 (UTC)
没找到哪个国家标准啊。--zy26 (Talk) 12:22 2005年6月20日 (UTC)
这里--尔玉 与我对话 14:37 2005年6月28日 (UTC)
查了一下标准原文,网上的排错了,原文用的是“—”。--zy26 (Talk) 06:54 2005年7月2日 (UTC)
哦,既然这样,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符号定下来?--尔玉 与我对话 07:03 2005年7月2日 (UTC)
具体使用哪个连字符其实没有强制的标准,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在维基百科统一一下比较好。--zy26 (Talk) 08:15 2005年7月2日 (UTC)
是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先做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然后再走必须的讨论或者投票等等。--尔玉 与我对话 08:18 2005年7月2日 (UTC)
多参考点儿资料吧。--zy26 (Talk) 09:03 2005年7月2日 (UTC)

标点符号

  • 从互助客栈移动过来的。

不知道维基里面是否有标点符号的要求,帮助或者别的什么,我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尔玉 与我对话 09:57 2005年6月12日 (UTC)

Wikipedia:格式指南里有一些说明。--Ffaarr 09:59 2005年6月12日 (UTC)
除了名字空间需要用半角标点,正文最好用全角标点符号。--翔风Kirua 23:37 2005年6月12日 (UTC)
有行文肯定要有标点,不过我的意思是说,维基当中是否有关于标点符号的标准或者别的准则之类的东西。--尔玉 与我对话 04:08 2005年6月13日 (UTC)
有在使用的时候拿不准用那个的么?--zy26 (Talk) 04:25 2005年6月13日 (UTC)
不是,总是发现几乎每一个条目中都有需要改动的标点符号。如果要一个一个的更正的话,需要很多的精力,我的想法是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之类的东西,把它们规范起来。你瞧8月9日中,年后面是这个符号:“——”,而1967年中日期后面又是这个符号:“-”。还有1983年中的符号又成了这个符号:“,”。孰是孰非?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分出个雌雄来?--尔玉 与我对话 10:49 2005年6月13日 (UTC)
应该统一。--zy26 (Talk) 08:11 2005年6月14日 (UTC)
我也觉得应该大家来讨论一下,然后把决定的结果增加到wikipedia:格式指南里面。--Ffaarr 10:34 2005年6月16日 (UTC)
关于标点的话,如果是简体版本倒是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点符号用法》……--翔风Kirua有事找我*^-^* 12:53 2005年6月16日 (UTC)

省略号

应该用这个“……”还是“......”?我选第一。--尔玉 与我对话 23:23 2005年7月4日 (UTC)

当然是“……”,后面的分明是六个西文句号……--zy26 (Talk) 23:31 2005年7月4日 (UTC)

西文与斜体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斜体显示。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体===
尽管英文等西文中的书籍、音乐、影视作品名称的正确写法是用斜体,比如电影“Forrest Gump”。但中文并没有这个规矩,非特殊情况是不用斜体的。
  • 所以请避免岀现《阿甘正传》这种写法。这种情况在翻译西文维基的文章时经常会岀现,请留意。
  • 同样请注意在写英文等西文书籍、音乐、影视作品的原名时,务必用斜体。

这个是目前的格式指南(包括User:Wooddoo刚刚加上的),感觉有必要商榷一下,个人有几个意见:

  1. 中文中没有斜体,在印刷的时候会很难看,在计算机显示的时候也很难看,含有斜体的出版物非常罕见。
  2. 除了起书名号作用的斜体之外,其他表示定义、说明的斜体一般用引号引起或排成楷体。
  3. 在印刷的时候,一般着重声明的部分排成黑体(在计算机上显示时个人感觉加粗比黑体视觉效果好)。
  4. 在中文中嵌入的西文字词一般使用中文标点,比如“《Forrest Gump》”。
  5. 放到括号内部的原文起解释和说明作用,出版物中有的保留原来斜体,有的转换为正体。个人感觉既然是前面词语的解释,就应该去掉斜体这一格式符号,并且在自定义CSS中,也好处理。(这条还没想好)
  6. 整句的引用西文,应该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等。

建议将其改成: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引号括起。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体==
尽管英文等西文中的书籍、音乐、影视作品名称的正确写法是用斜体,比如“Forrest Gump is a movie”。但中文并没有这个规矩,非特殊情况是不用斜体的。
  • 所以请避免岀现《''阿甘正傳''》这种写法。这种情况在翻译西文维基的文章时经常会岀现,请留意。
  • 同样请注意在写英文等西文书籍、音乐、影视作品的原名时,应用中文标点。
  • 在成句的引用英文等西文是,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zy26 was here. 01:51 2005年8月5日 (UTC)
看来没有人反对……--zy26 was here. 07:01 2005年8月17日 (UTC)
无论如何,《Forrest Gump》这种写法是不妥的。没有这种写法啊。如在中文条目中加入西文书籍原名,还是应该写成斜体。Wiseworm (talk) 15:19 2005年8月18日 (UTC)
为什么没有?有很多啊,而且这个有中文译名,当然用原文的就少了。“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32.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果在中文叙述中提及英文书名,则宜标书名号。”科学出版社-作译者之窗-标点符号。 --zy26 was here. 00:39 2005年8月19日 (UTC)

维基百科中文版 文体及用辞规范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目前写了不少条目后,发现似乎有推动规范文体及用辞的必要性,建议可以规定以下方向:

  1. 力系中立:如满洲国在一般条目内不宜称为“伪满洲国”。
  2. 避免争议:黑人宜称为“非裔美国人海外华人应称华侨(因为使用海外一词,就等于中国中心)。
  3. 行文必雅:书写不宜口语,例如:“安平区台南市的西边,旁边就是台湾海峡,更是台湾第一个开发的地方。”就太口语。应改为“安平区位于台南市西方,滨临台湾海峡,为台湾最早开发处。”看来就舒爽简洁多了。
  4. 标准言语:中文版维基应明订以普通话(国语)为基准,但也不全然照用。如同前述,一些口语的文句应转化适合书面的语言。又例如“走”在普通话口语中,是walking的意思,但在文言文及许多方言仍是原义running。若遇此种情况,建议walking宜用“步行”等他词代替。
  5. 简繁转换:鉴于简繁转换常带来转换错误,在行文之时若避开则最为恰当。例如简体字“3天后”到底要转为繁体“3天後”(3 days later)还是“3天后”(3位杰出女歌手)真是令人头疼。但前者其实写成“3日后”问题就解决了,适合书面又能解决简繁问题是最恰当不过了。

以上是鄙人粗步的构想,或许在各方面尚有不完整之处,尚祈 各位指点,感谢!Koika 19:20 2005年12月1日 (UTC)

  1. 我认为把“後”写为“之後”或“以後”,既不影响原本意思,也不会造成繁简乱转。另外,我自己也尽可能把用“於”字的地方,以“在”字去代替。--Hello World! () 03:33 2005年12月2日 (UTC)
  2. 海外华人华侨意思不一样,是并称的,看看海外华人这个条目就知道了。
  3. 非裔美国人黑人又不是同义,黑人既有不在美国的,也有不是从非洲来的。其实这完全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问题,“黑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中性的,如果有人管说我是黄种人,我不会介意的,我也经常自称是黄种人。而且现在关于哪个词“政治正确”,在美国国内也有讨论的,有些黑人也开始提倡就用black。我觉得中文维基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迁就美国习惯。--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2:15 2005年12月1日 (UTC)
  • 黑人这词在美国已经是称呼非裔美国人最常用的辞汇了,而且在反种族歧视运动中,参与者往往以“black”与“white”作对比。在他们眼中“black”反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反倒是人种学上的“negro”被看成极具侮辱性的字眼。但相反的,黄种人这词在老外眼中往往有暴君、野蛮等意义在其中(如黄祸),因此我觉得称自己为亚洲人或东方人就够了。老实说现在多数华人社会已全面西化,所以用词遣字还是注意下,以免被人当成班门弄斧而成为笑柄。阿儒 23:12 2005年12月1日 (UTC)
    • 其实像黑人这样的叫法,多数时候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是不是在黑人这个条目进行说明,只是有被人认为歧视的可能,请大家注意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多数人注重这样的规范,有些困难,难以实行,无形中又增加了编辑的门槛。--Smartneddy(Talk) 02:35 2005年12月2日 (UTC)

Koika提的建议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不过在操作中难以执行。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提高全体维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些标准过于抽象。如果让部分人来执行这些规则,恐怕工作量大得惊人。我看,还是只能顺其自然。创作出一些规范经典的条目,自然可以作为榜样。--Hamham 03:10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认为这样的格式制定想法很好,但是施行起来,会对初来者的门槛又提高了。另外,有很多人在写条目时,会在参见中放入en-wikipedia的连结,我认为这样并不好,我们不能假定别人都懂英文,全世界学华文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是阿拉伯人、挪威人、法国人......如果只放英语并不公平,也不中立,不如不放。--KJ 05:25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觉得放英语链接,并不是不公平。网络上资源最丰富的就是英语资源,满足读者(即使是部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就是维基的目的。我也欢迎阿拉伯语、法语的链接。不能因为有人不懂英文,就剥夺懂英文的人的阅读权利。虽然也可以让他们去英文版看原文,但仅仅在外部链接上提供一种便利,利大于弊。--Hamham 05:34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原则上同意Koika提出的各项建议,总体上,就是我们要注重“百科品质”。
但对于第1-2条的具体举例,比如当代美国黑人称呼的用法(African American, black, negro),前面各位已经讲明。并且“黑人”与“非裔美国人”、“海外华人”与“华侨”都是不同的概念:“非裔美国人”无法用来称非美籍的黑人(如非洲国家的黑人或生活在美国的外籍黑人);而张纯如应该可以称为海外华人,但不是华侨。关于中立及避免歧视,我举例如下(对不起,都是政治的东西):
  • 不要称呼“台独份子”,应该使用“台湾独立运动人士”;
  • 不要称呼“中港”或“中台”等,应该使用“大陆、香港”或“大陆、台湾”(或中国大陆、台湾)等;
  • 不要称呼“中国台湾”,应该使用“台湾”;
  • 不要在“简体中文/汉字”或“简化字”旁边称呼“正体中文”(如:正简中文),建议使用“繁体中文/汉字”或“传统中文/汉字”;但“正体中文”单独出现时,无此建议;
  • 不要称呼“五星旗”,应该使用“五星红旗”;
  • 不要称呼“解放战争”或“动员戡乱”,应该使用“国共内战”(或第三次国共内战,或中国内战);
  • 不要称呼“解放后”,应该称呼“1949年后”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行文必雅及使用标准国文(现代典范白话文),避免口语化,以及在此条件下顾虑繁简转换的便利,等等,都跟Koika指出的一样,不用赘述。
在外部链接上,如果某项内容是引用该项外文资料做参考,我觉得有必要放入;官方网站如果没有中文版,也应可放入外文版(尽管上述两种情况在实际中多为英文)。其他仅做为有兴趣可以阅读的外部链接,则可以只保留中文资料(要看外文资料的外部链接,应可在外文版的条目找到)。--roc (talk) 06:46 2005年12月2日 (UTC)

附注:上面的具体示例,如果没有意见,我想写入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作为社群共识留存。--roc (talk) 06:56 2005年12月2日 (UTC)

上文有些是讨论繁简用字,应在其他地方作出说明,与中立观点无关;而“中港”和“五星旗”这两个词语,我在香港人来看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中港”只是作为“中国内地与香港”这意思的缩略词(在这里不会使用“大陆”二字)。--Hello World! () 16:39 2005年12月2日 (UTC)

有地域或群体属性的称呼,我认为:一、应考虑使用该地或该群体的自称用法;二、不冒犯辞汇的有关各方。大陆人是“中港”一词的关系方之一,一些大陆人认为“中港”有冒犯性,并认为应该使用“内地、香港”或“大陆、香港”;而后两种称法并不冒犯香港人及其他大陆人。“五星旗”是在中国大陆长期使用的国旗,很多人即便不喜欢共产主义,也跟它有感情连系,他们一贯称呼该旗为“五星红旗”,并认为“五星旗”有冒犯性;而“五星红旗”对其他人并不具有冒犯性。就好像,“维多利亚港”在大陆经常被称作“维多利亚湾”,但这是香港的一个地方,根据部分大陆人的用法及感觉来决定应该怎样称呼该地比较不妥。--roc (talk) 05: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我建议即刻成立“Wikipedia:用字遗词标准”来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有些用字问题的确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毕竟早一天完成,就早一天让中文维基更专业。Koika 21: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或许可以整合到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Wikipedia:格式手册里,这样比单立较能明白法源。--roc (talk) 04:24 2005年12月5日 (UTC)

关于标点符号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看了许多文章,发现有些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是使用半角的,有的是使用全角,有的半角全角混用,看起来很不美丽。请问中文维基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制度?编写文章时应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还是可以混用?(Lihui912 03: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应该用全角。--Alexcn 03:1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但是引用外文或是特殊文字,比如某种物质的化学名称,还是用半角的符号比较好看。--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条目标题中的冒号和括号必须使用半角的。因为这样才能使用一些特殊功能--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6 2005年12月21日 (UTC)
内文应该都用全形的,目前不统一的情况是一些人还没弄清楚这规则,所以不少半形的文章,遇到的话就要尽量改成全形。--ffaarr (talk) 03:3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Wikijoiner 03:4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内文半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早期的条目计数方法是根据条目中至少有一个半形逗号来计算条目数的。因此可能有一些早期建立的文章还存在这种问题。参看Wikipedia:什么是条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5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希望高手开发个机器人把半角自动换成全角--Siriudie 06:17 2005年12月21日 (UTC)
有必要么?使用简单的查找替换就可以吧。--zy26 was here. 03:27 2005年12月23日 (UTC)

关于斜体

汉字的斜体用于屏幕显示的时候很不好看,能不能把斜体改成诸如“楷体”之类与正文不同但又容易辨认的字体呢?--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的确。但问题是外文怎么办?--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8 2005年12月21日 (UTC)
对于技术问题我不了解,不过我希望对于''标记以内的文字,系统可以通过判断是否是汉字还判断是使用斜体还是楷体,另外,我不知道在大陆之外有没有使用“楷体_GB2312”这个字符集。--Siriudie 06: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可是好像英语中使用斜体的地方和中文使用楷体的地方并不一致。例如英语中书名使用斜体,但是中文书名加书名号。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语言中对谢提的使用要求。虽然Siriudie的想法很好,估计实现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一旦涉及到多语言问题就很麻烦)--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5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知道能不能引入一种新的记号表示楷体?--Alexcn 08:11 2005年12月21日 (UTC)
楷体似乎不能适用于各种OS。我觉得只能建议大家编辑到汉字时,尽量不要用斜体。-- 百楽兔 08:4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我的意思不是用楷体替换所有的斜体,我的意思是想讨论一下该怎样标明非正文文字,比如“引言”、“参见”一类外文维基百科经常使用斜体表示的文字。--Siriudie 09:0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是啊,这个问题很头痛,如果楷体不能用,那有没有其它字体可以用?--长夜无风 12:21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该朝变换字体的方向思考,因为那是行不通的,各种OS中的字体都不相同。能思考的方向只有style。 百楽兔 12:43 2005年12月22日 (UTC)
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字体啊。--zy26 was here. 06:23 2005年12月23日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格式手册/存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