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對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2月11日) |
不朽對局(The Immortal Game),是指1851年6月21日在倫敦國際象棋錦標賽上,阿道夫·安德森與萊昂內爾·基席里茨基在休息時間下的一場對局。對局中,執白棋的安德森在大膽犧牲了一個象,兩個城堡以及后之後,以剩下的單象雙馬對皇后、城堡、騎士、主教俱全的對方完成了將死,後來獲名為「不朽對局」。1996年,威廉·漢姆利稱讚此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薩維利·塔塔科維稱讚本局「美麗」。
綜述
阿道夫·安德森是當年的頂尖棋手。他在1851年的倫敦國際象棋錦標賽(史上首次世界錦標賽)中獲冠後,被不少人視為世界第一棋手。萊昂內爾·基席里茨基則是一名在巴黎教棋為生的導師。他擅長下讓子棋,與高手作賽的表現實屬一般。
不朽對局發生在倫敦的Simpson's-in-the-Strand餐廳,當時正值一場正式錦標賽的休息時段。基席里茨對這盤棋局印象非常深刻,事後將棋局投稿到自己在巴黎的棋會上。法國國際象棋雜誌La Régence在1851年六月號刊登本局。1855年,奧地利大師 Ernst Falkbeer為本局賜名「不朽對局」。
本局被譽為19世紀浪漫主義棋局的典範。它視快速開局和攻擊為致勝之道,棄子和反棄子經常出現。(如不接受棄子,被認為有失風度。)棋手往往對棄子毫不猶豫。這些棋局的攻防快速,甚有觀賞價值,但有些棋步已在今日被淘汰。
本局中,安德森犠牲了一象(11步),雙城堡(由18步起)和皇后(22步),成功將死只有三隻兵被吃的基席里茨基,體現了活躍的棋子遠比帳面上的子力重要。
本局的某些印刷本有誤。
對局
白棋: 阿道夫·安德森 [2]
黑棋: 萊昂內爾·基席里茨基
1. e4 e5 2. f4
- 白方以王翼棄兵開局,換取更快的開局速度。這是十九世紀極流行的開局,20世紀初期,由於黑方防禦技術的深入研究,其使用者開始減少。
2... exf4 3. Bc4
- 棄主教。3...Qh4+可讓白方無法王城堡易位,但3.Nf3較常見。不過Qh4+暴露了黑方皇后,如白方沿Nf3進攻可領先一步。
3... Qh4+ 4. Kf1 b5?! (見圖)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這招是「布萊恩反棄兵」。基席里茨基對此有深入研究,現代認為本步不可行。
5. Bxb5 Nf6 6. Nf3
- 常見開局步法。以馬進攻黑方皇后,逼其浪費一步移動,減慢了開局。
6... Qh6 7. d3
- 白方強化了對中央的控制。德國大師Robert Hübner建議改行7.Nc3。
7... Nh5
- 本步威脅下一步...Ng3+將軍,並保護f4的兵。但本步令馬處於棋盤邊緣位置,威力大大削弱,而且沒有調動出新的棋子。
8. Nh4 Qg5
- 基席里茨基事後認為8...g6較佳。
9. Nf5 c6
- 本步解除對後前兵的綁定,並攻擊對方的主教。但現代的電腦分析指9...g6較佳。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被動棄子。如果黑棋接受,皇后將被困在裏面,減慢開局。
11... cxb5?
- Hübner認為這是黑方的致命錯誤:吃子雖然讓子力佔優,但進一步減慢了開局,導致白棋能快速進攻。他建議改走11...h5。
12. h4!
- 白方f5的馬保護了兵,同時攻擊黑方皇后。
12... Qg6 13. h5 Qg5 14. Qf3
- 白方有兩個潛在的攻擊路線:
- Bxf4,卡住皇后,令其無處可逃;
- e5,攻擊黑方f6馬,同時讓皇后威脅a8的城堡。
14... Ng8
- 黑方解除威脅,但開局進一步受阻:黑棋只有皇后不是在初始位置上,而皇后的位置相當不利,白方已控制棋盤上大片空間。
15. Bxf4 Qf6 16. Nc3 Bc5
- 黑方普通的一著,同時攻擊g1的城堡。
17. Nd5
- 白方反擊,威脅皇后,下一步Nc7+更可同時攻擊黑王和馬。Richard Réti 建議改行17.d4 和18.Nd5。17.d4 Bf8及18.Be5 則更強。
17... Qxb2 (見圖)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黑棋吃兵,並威脅吃a1城堡同時將軍。
18. Bd6??
- 白方犠牲雙城堡, 但Stockfish 的分析指出這是一部大漏着。Hübner也指白方有大量其他步法可以選擇,並相信至少有三步比18.Bd6好:18.d4, 18.Be3, 或18.Re1都更強,不需犠牲這麼多子力。電腦程式Chessmaster指18. Bd6的主要目的是將皇后從a1–h8上移開。黑方於是無法走18...Bxd6? 19.Nxd6+ Kd8 20.Nxf7+ Ke8 21.Nd6+ Kd8 22.Qf8#。加里·卡斯帕羅夫指上列這些步法平凡無趣。Bd6出眾的原因,是因白方願意犠牲驚人的子力。
18... Bxg1??
19. e5!
- 棄另一支城堡。本步將皇后從防守中調開,兩局內可以將軍: 20.Nxg7+ Kd8 21.Bc7#。
19... Qxa1+ 20. Ke2
- 黑方攻擊已經停滯。黑方於底行有皇后和一支主教,但無法立刻調動來攻擊;白方的攻勢則毫無阻礙。基席里茨基稱他在本步後投降。Hübner提及 Friedrich Amelung 在Baltische Schachblaetter雜誌1893年號指基席里茨基有行出20... Na6,但安德森然後說出將軍的步法。牛津象棋導讀亦指黑棋這刻投降,參考了1851年的資料。[5]無論如何,最後這幾步估計沒有在棋盤上真正走出來。
20... Na6
- 黑馬保護c7以阻止白方21.Nxg7+ Kd8 and 22.Bc7#的將軍。另一防禦策略是20...Ba6 ,讓黑王經Kc8和Kb7逃走。但白棋只需繼續21.Nc7+ Kd822.Nxa6,如黑棋走22...Qxa2(以保護f7,防止Bc7+、Nd6+和Qxf7#),白棋可23.Bc7+ Ke8 24.Nb4勝出,或黑棋走22...Bb6(阻止Bc7+),白棋則應23.Qxa8 Qc3 24.Qxb8+ Qc8 25.Qxc8+ Kxc8 26.Bf8 h6 27.Nd6+ Kd8 28.Nxf7+ Ke8 29.Nxh8 Kxf8亦可勝利。
21. Nxg7+ Kd8 22. Qf6+! (見圖)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白方棄后來擊破e7的防線。
22... Nxf6 23. Be7# 1–0
- 最後,黑方的子力有巨大優勢:黑方多一后、雙城堡、一主教,但這些都無法阻止白方以餘下的兩騎士一主教將死黑王。
流行文化
備注
- ^ Kling and Horwitz: The Chess Player, July 1851
- ^ 安德森事實上執黑棋,但由於他先走[1] ,本文以白棋顯示,以符合現代白棋先走的習慣。
- ^ Kasparov, 2003, My Great Predecessors, part I, p. 24
- ^ 有些來源指後著是18...Qxa1+ 19. Ke2 Bxg1 20. e5.
- ^ Hooper & Whyld (1992)
- ^ Anderson, Poul. The Immortal Game.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February 1954: 115–124.
參考文獻
- 林峰 殷昊. 《国际象棋词典》.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第36頁. ISBN 978-7-80740-474-3 (中文(簡體)).
- Chernev, Irving. The Chess Companion. 1968. ISBN 0-671-20104-2.
- Eade, James. Chess for Dummies. 1996. Foster City, CA: IDG Books Worldwide, Inc. ISBN 0-7645-5003-9.
- Hooper, David; Whyld, Kenneth, Immortal Gam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ess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19-280049-3
- Hübner, Robert. "The Immortal Game." American Chess Journal, 3 (1995), p. 14-35.
- Kasparov, Garry. My Great Predecessors, part I. Everyman Chess. 2003. ISBN 1-85744-330-6.
- Kavalek, Lubomir. Chess (newspaper column). Washington Post. July 2003.
- Savielly Tartakower and J. du Mont. 500 Master Games of Chess. Dover Publications, June 1, 1975, ISBN 0-486-23208-5.
- Shenk, David. The Immortal Game: A History of Chess. Doubleday. 2006. ISBN 0-385-51010-1.
連結
- Lionel Kieseritzky: La Régence, July 1851
- Kling und Horwitz: The Chess Player, July 1851
- The Immortal Game in portable game notation (although with incorrect 18...Qxa1+, not 18...Bxg1)
- Adolf Anderssen vs Lionel Adalbert Bagration Felix Kieseritsk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chessga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