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雜誌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3月21日) |
《東方雜誌》由商務印書館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停刊於1948年12月(後曾於1967年在台灣復刊,於1990年停刊),是民國時期的人文綜合雜誌。先後辟有社說、諭旨、內務、軍事、外交、教育、實業、小說等15個欄目。抗戰中曾轉移到長沙、香港。抗戰後返回。徐珂、孟森、陳仲逸、杜亞泉、陶惺存、錢智修、胡愈之、李聖五、鄭允恭、蘇繼廎先後主編。
東方雜誌 | |
---|---|
類型 | 雜誌 |
出版商 | 商務印書館 |
創刊日 | 1904年3月11日 |
停刊日 | 1948年12月 |
語言 | 中文 |
時代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社會轉折點,也代表着中華民族生存危機的到來。中國遭遇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民族生存危機同時到來的,是中國的政治危機和文化危機,《東方雜誌》的創刊正是以這三大危機為背景的。 另外從社會角度來說,《東方雜誌》的創刊正處於維新變法失敗、庚子事變之後以及日俄戰爭期間。《東方雜誌》起於新民思潮中,與梁啓超等維新人士和新民文化思潮有密切關係,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東方雜誌》都被看做維新派的刊物。
創刊
1903年12月,在新合資成立的商務印書館首次編譯會議上,夏瑞芳提議要創辦一本綜合類的雜誌,得到了張元濟等與會者的支持。經過前期的多項準備工作,1904年3月11日(清光緒三十年農曆甲辰年正月二十五)正式出刊。原刊名擬定為《東亞雜誌》,因得知與德國駐滬領事館的德文雜誌《東亞雜誌》重名,於是改稱為《東方雜誌》。
停刊與復刊
受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影響,《東方雜誌》共經歷了四次停刊。
辛亥革命的爆發
1911年11月15日出完第8卷第9號後停刊,1912年4月1日第8卷第10號出版,標誌着其復刊。 此次停刊歷時四個半月,在此之前,《東方雜誌》在政治立場上主張君主立憲制,一度是清廷憲政改革的主要輿論陣地,由孟森主持。辛亥革命的爆發打破了立憲夢,《東方雜誌》也被迫調整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成為共和制的擁護者與支持者。
「一·二八事變」
1932年2月1日出完第29卷3號停刊,1932年10月16日第29卷4號復刊。 此次停刊歷時八個半月。商務印書館提出了「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鬥」的口號,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東方雜誌》的出版。作為商務印書館所出刊物最先復刊的刊物,可見其重要地位。
「八·一三事變」
按編者的說法,第34卷第16號已經準備如期付印,但由於事變的發生,所有梓版未能從製版廠去除,所幸稿件尚在,所以拖延了兩期後於1937年9月底,將第16、17號合併出版。由於停刊時間短,所以未對雜誌產生太大影響。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1月15日出完第38卷第22號後停刊,1943年3月15日第39卷1號復刊。 此次停刊共計一年四個月,是《東方雜誌》歷史上最長時間的一次停刊。商務印書館的香港工廠全部為敵人所奪,重慶工廠又有待整理和擴充,因此停刊。復刊時,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雲五發表了專門的《復刊詞》,介紹了《東方雜誌》悠久的歷史和所遭受的磨難。這次停刊對《東方雜誌》有着深遠的影響,標誌着《東方雜誌》開始進入它的衰落期、維持期。
從1947年7月開始,《東方雜誌》由半月刊改為月刊,1948年12月,《東方雜誌》在出版完第44卷第12號後停刊,徹底走完了它的人生。
辦刊宗旨與改版
在四十多年的滄桑歷程中,《東方雜誌》的辦刊宗旨也在一直發生着變化。
創刊號
《東方雜誌》在創刊號時的宗旨為「啟導國民,聯絡東亞」,帶有鮮明的啟蒙主義色彩和立足東方的辦刊立場。這種宗旨的確立與嚴復、梁啓超等倡導的「開民智」的新民思潮有關,也與1904年發生的日俄戰爭有關,但聯絡東亞的親日立場逐漸被淡化,倒是啟導國民的宗旨得以長時間的延續。
初期改良
1908年《東方雜誌》第5年第7期進行了第一次改良。此次改良是應清政府憲政改革的需要,對欄目進行了調整,記載」列為第一。1910年3月第7年第1期,《東方雜誌》又進行了第二次改良,只是欄目前後順序進行了一些變化,並沒有太大的改動。因而在《東方雜誌》的編輯史上也沒有產生多少影響。
進入新時代
1911年第8卷第1號出版,標誌着《東方雜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其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東方雜誌》的編排方法發生了變化。之前的雜誌都是標「第幾年第幾期」,從第8卷開始以「第幾卷第幾號」編排。其二是在杜亞泉的主持下,《東方雜誌》「擴充篇幅,增加圖版,廣徵名家之撰述,博採東西之論著,萃世界政學文學之精華,為國民研究討論之材料,藉以鼓吹東亞大陸之文明,饜足讀者諸君之希望」,各類文章以「啟人知識助人興趣為主」。辦刊宗旨與早期略有變化,啟導國民更加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播和中西文化的探討。這次改版標誌着《東方雜誌》開始告別早期的選報性質,走上撰述為主、欄目設置更加科學的現代刊物之路。
外界影響
1915年之後,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新青年》的激進立場相比,《東方雜誌》顯得過於持重與保守,因而受到陳獨秀等激進知識分子的攻擊。在外界持續不斷的壓力之下,商務印書館被迫將杜亞泉撤換,對《東方雜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版。1919年12月第16卷12號《東方雜誌》發表變更體例公告,提出為適應時勢變化,決定變更體例,但「宗旨無甚改變」,只是給讀者帶來更多便利。
重新定位
1943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停刊的《東方雜誌》再次復刊,編輯者換為蘇繼廎。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雲五在《復刊詞》中為《東方雜誌》做了重新定位,表明「闡明學術」成為《東方雜誌》新的指導思想。同時他還指出:刊物之品質,乃隨一國之學術與其國民知識之進展而進展着」,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東方雜誌》開始以發表學術性研究性文章為主,成為一個綜合性學術刊物。但是只剩下嚴肅學術文章的《東方雜誌》已經失去了先前的朝氣和活力,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僅從這樣的氣象看來,《東方雜誌》已經走入了末路,停刊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意義
《東方雜誌》是舊中國壽命最長的一份雜誌,也是商務期刊方陣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被譽為「雜誌中的雜誌」。 多年來,《東方雜誌》始終以啟導國民為宗旨,尋求民族出路為重,致力於開啟民智、聯絡東亞,努力介紹知識和傳播文化。當時國內各個領域的佼佼者無一不在上面留下腳印,近現代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一一在上面輪番上演,全景式的記錄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近現代史,堪稱半個世紀中國的縮影。
參看
外部連結
- 盧淑櫻:〈圖像、雜誌與反日情緒——以《東方雜誌》(1928—1937)為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