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楚辭)
中國詩人屈原的作品
《九章》是西漢劉向所編《楚辭》一書中的篇名,共包括九篇作品,依王逸的《楚辭章句》,九章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朱熹說《九章》一名是「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1],後人認為這是較為合理的意見。
作者與創作時間
關於作者,無任何原始記載。司馬遷認為《哀郢》《懷沙》為屈原所作[2],王逸則認為作者都是屈原,時間都是屈原被流放於江南之時;朱熹則認為作者都是屈原,但時間有先後。故傳統上歸在屈原名下,但之後幾百年眾說紛紜,多認為其中的《惜往日》、《悲迴風》等篇並非屈原所作,有可能是稍後的唐勒、景差等人所作,理由為這些篇與《離騷》和《九歌》中的屈原的文氣或用字風格不和,故至今作者仍然存疑[3]。但通過對作品內容和寫作風格的分析,已經基本認定其中混雜着作者早晚期的作品,並非如王逸所說為一時所作。
內容與成就
《九章》整體內容與《離騷》類似,都是敘述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不隨世浮沉的節操和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但不同的是,《離騷》是作者綜合性的自敘長詩,《九章》則記錄了不同時地的具體的生活片段,其中的《涉江》《橘頌》《哀郢》幾篇被認為文學價值頗高[4]。
- 《惜誦》與《離騷》前半部相似,故有人認為是作者早年所寫的《離騷》的初稿[5],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的憤懣心情。
- 《涉江》為作者晚年所作,記敘渡江浮沅江而上的所見所感,其寫景如畫,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6]」先勾畫出一片冷清晦暗的氣氛,隨後「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和上文的氣氛一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故涉江被認為是《九章》中文學價值較高的一篇,曾入選大中學教材。
- 《哀郢》傾訴屈原對國都郢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王夫之等人認為是作於前278年白起破郢之後,對國破家亡的痛惜,但從內容來看,多認為只是長期流放在外的屈原抒發對故都的懷念,渴望能夠回到故都終老的心情。
- 《抽思》大概作於屈原被疏於漢北之時,抒發了詩人見疏於楚懷王的幽怨之情。
- 《懷沙》當中的沙是指湖南長沙,亦是九章中兩篇懷念故土的其中一篇,內容大意指屈原對長沙、湘陰與汨羅的所見所聞。自司馬遷起就多認為是屈原絕筆,認是他自沉汨羅江之前不久所作,通篇情緒低沉,一心仿效彭咸,希望以死明志。
- 《思美人》是《抽思》的後續和發展,希望楚懷王悔悟。
- 《惜往日》回憶作者一生的政治遭遇,痛惜國君的昏庸。
- 《橘頌》沒有其他八篇中的痛苦與憤懣,故一般認為是屈原早期借頌橘而自喻的作品。屈原抓住了橘之花素果美,當時又只能生於江南這一特徵,來抒發自己品格高潔,很有才能而又熱愛楚地,不受世俗影響的個性,即所謂「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7]。《橘頌》文字優美,開創了整篇辭賦借詠物寫志的體裁。
- 《悲迴風》中基本都是在抒發憂苦之情,大量使用了雙聲和疊韻詞,這與其他八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