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

在紙上的書面消息,包含在運輸過程中從另一方發送到另一方的信息,通常存儲在信封中

書信,又稱等。是人們以書寫於紙張(或其他的文字記錄體)的文字圖像為內容的一種交流形式。在中國古代,也簡稱為「」或「尺牘」等等,在例如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書信被稱為《報任安》。「尺牘」最早見於西漢典籍,司馬遷的《史記·倉公列傳》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古時書信稱作尺牘,是因為當時書信所用竹簡或絹帛長約一尺,故有此說。

私人信件。
美國白宮書信

因為它使得「說」和「聽」可以不在同時、同地進行。中國南朝有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1]這也同時意味着,書信從發信人到收信人可能需要一個投遞的過程,才能實現這一異時、異地的「聽」「說」交流。在現代,絕大部分的信件是通過郵局投遞、寄送的。而在郵局出現之前,信件大多由私人傳遞和送達,承擔這項任務的人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信使」、「信差」。

書信由箋文和封文兩部分所構成。文即寫在信箋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對收信人的招呼、問候、對話、祝頌等等。箋文是書信內容的主體,書信的繁簡、俗雅及至其他方面的風格特徵,幾乎都由內容主體決定。封文即寫在信封上的文字,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等。封文是寫給郵遞人員看的,使郵遞人員知道信從哪裡來,寄往哪裡去;萬一投遞找不到收信人,還能將信退給寄信人。完整的書信應該是箋文封文俱全,並且將箋文裝入寫好封文的信封內,然後將口封好付寄的。

信封是現代書信的必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般起着保護書信本身和說明投遞地址和收信人的作用。在中國古代,人們使用過鯉魚形狀的木盒作「信封」,古詩十九首之一《飲馬長城窟行》裡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而後來書信也被稱為「魚書」,晏殊的一首宋詩寫到:「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古時對書信的稱呼

  • 尺素
  • 尺書
  • 尺翰
  • 尺牘
  • 書牘
  • 書函
  • 書簡
  • 書札
  • 雙鯉魚
  • 雁書

主要結構

前文

  • 稱謂
  • 提稱語
    • 上接稱謂語,下接冒號,用來請收件人閱讀信件之詞,與稱謂配合使用。
  • 啟事敬辭
  • 開頭應酬語
    • 述說正事前的客套話,需力求自然,避免陳腔濫調。表達互相知曉、關心或者顯示一種關係(通常密切)或是社會地位的交流方式,好比談話時的寒暄

正文

正文,主要目的是説明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後文

參考文獻

  1. ^ 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