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觀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街道慶福里社區惠福西路233號,是一座道教宮觀。在兩代分別以「穗石洞天」、「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之一。現為廣州市越秀區博物館所在地。

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街道慶福里社區惠福西路233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至清
編號7-1273-3-571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保護歷史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1900年代的五仙觀儀門(頭門),已被毀;現儀門是在2003年重建而成。
 
「仙人拇跡」
 
道鐘閣(嶺南第一樓)及內庭三鐵鐘
 
石像

五仙觀是根據羊城的傳說而修建的一座宮觀。相傳在周朝時廣州發生旱災,有五位仙人降臨,把稻穗及仙羊留下,從此這裡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人們為了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五仙觀以示紀念。

歷史上五仙觀曾屢建屢廢,北宋時在十賢坊(今廣仁路廣東財政廳舊址一帶)已有祀奉五仙的寺院。到南宋嘉定年間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但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毀於大火,洪武十年(1377年)遷至坡山至今。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和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曾進行重修。

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到十二年(1923年)間,廣州市政廳為北伐籌備軍餉,接孫中山令將市內無著庵、藥師庵等7座廟庵堂寺觀及產業一律變賣,五仙觀也在其中,觀內道士被遣散。參見:護法運動

至1920年代後期,孫科三度出任廣州市長,又召集香山同鄉會集資,把五仙觀的房產全部買回,在觀內仙跡池畔興建中山同鄉會小學[1]。1929年廣州市財政局提交一八六次廣州市行政會議通過,並議決連五仙觀(業權)一併由政府收回。

中共建政後,五仙觀包括「嶺南第一樓」由廣州市文化管理委員會接管,後由當時的廣州博物館管理。廣州市惠福區人民文化分館在五仙觀辦公。

同時同鄉會小學改名為廣州市中區第一工農子弟小學,後又改為惠福西路第一小學。該校文革前是廣州市兵乓球項目的重點小學。文革後被改為惠福西路第二小學,曾是越秀區教學品質較好的學校,傳統項目是國際象棋,曾獲全國競賽好成績。

1963年3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時期,古觀被「破四舊」的紅衛兵小將所封,不對外開放。

1980年代修葺後對外開放,1989年6月晉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劃歸越秀區文化局管理。

1999年撤銷觀內的惠福西路第二小學。同年在五仙觀掛牌成立越秀區博物館。2000年下半年,五仙觀內外的民居、商鋪開始被清拆,2001年完成,隨後興建文化廣場。2002年起對頭門外的東、西廊、牌坊等進行重修,2003年對外開放。當時當局的施工原則是,儘量按原貌恢復,並要求於翌年春節開放。重建的新牌坊瓦坑數較原樣的為多,柱礎變大,其他一些細節造型也與原貌有差異。由於牌坊前的地面已在早前被墊高,重建時抬高了牌坊台基,而且未能恢復原來正間上的七級台階。[2]2013年3月,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五仙觀後殿

五仙觀坐,依坡山而建。在時期規模曾較大,有殿堂十多處,內有玉皇閣、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慈悲堂、真武殿、文昌閣、洪聖殿、金花廟、孫聖殿、關帝殿、御風亭、仙人跡、穗石亭、丹牛、祖師壇、照壁、牌坊、山門等。現存只有儀門、後殿、東齋、西齋和嶺南第一樓等部分建築。儀門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青磚石腳、木質構架。石門額上有「五仙古觀」四字,為兩廣總督瑞麟手書。儀門東側有裸露的紅砂岩,石上有酷似腳印凹穴,被認為是「仙人拇跡」印下有一泉眼,名為佗泉,為廣州古城內僅存兩泉之一。儀門後是中殿遺址及後殿,後殿闊12、深10米、高7米,放置五仙塑像,是廣州現存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

嶺南第一樓

 
嶺南第一樓

後殿往後是嶺南第一樓。其始建於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萬曆年間曾重建,現存二層木構梁架為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所建。該樓坐,宛如城樓,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以紅砂岩砌築而成,寬14米、深12米、高7米,中間為拱券洞門,前後貫通。上層為木結構,呈長方形,寬11.8米,深9.7米,重檐歇山頂,梁底刻有「時大清乾隆歲次戊申冬吉旦」、「募化重建立」等字樣[3]。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把它與鎮海樓、海山樓和拱北樓合稱為「四大崇樓」。

樓上懸掛一口高3.04米、寬2.1米、重5噸的銅鐘。該鐘為洪武十一年(1378年)所鑄,鐘體鑄篆文:「大明國洪武十一年歲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 ,陽文,鐘口之下是該樓中心的方形大井口,每逢敲鐘,鐘聲會傳至十里之遠。此鍾只有遇到火警等災難時才撞擊鳴鐘,平時禁止撞鐘,故稱之為「禁鍾」,該樓又稱為「禁鐘樓」。樓後有小院,擺放一塊太湖石,是晉代「坡山古渡」遺址。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粵先賢館

2017年5月17日 ,位於五仙觀西側的南粵先賢館開館。館中借用視頻、雕塑、聲光電互動等裝置,集中展示從秦漢時期到辛亥革命時期的56位對廣東有卓越貢獻的南粵先賢,被稱為「廣東祖廟」。

公共交通

外部連結

資料來源

  1. ^ 五仙觀的滄桑——從穀神祠到博物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明 廣州文史
  2. ^ 石拓&程建軍《廣州五仙觀牌坊復原設計研究》,華中建築,2013年第九期
  3. ^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越秀区卷. 廣州: 廣州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31-615-2. 

23°7′23.13″N 113°15′16.49″E / 23.1230917°N 113.2545806°E / 23.1230917; 113.254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