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
佳士得[1](英語:Christie's)是一家擁有250年歷史的英國藝術品及奢侈品拍賣行。 佳士得於1766年由詹姆士·佳士得所創立,在全球藝術市場中位處領導地位,2015年的成交總額高達48億英鎊/74億美元。是拍賣行蘇富比的重要競爭對手。[2]
佳士得 Christie's | |
---|---|
佳士得美國分部,位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 | |
公司類型 | 私人公司 |
成立 | 1766年 |
創辦人 | 詹姆斯·克里斯蒂 |
代表人物 | 弗朗索瓦-亨利·皮諾Patricia Barbizet |
總部 | 英國倫敦 |
業務範圍 | 全球 |
產業 | 藝術品、拍賣 |
產品 | 繪畫、現代藝術、美術、流行藝術 |
營業額 | 6,600,000,000 美元 (2017年) |
母公司 | Groupe Artémis |
網站 | www |
歷史
佳士得官方的書面材料中,創始人詹姆士‧佳士得於1766年12月5日在英國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交易[3],而公司保留的最早的拍賣目錄也是1766年12月的。但是,其它一些信息來源認為佳士得從1762年起就開始租用拍賣行,而佳士得報紙廣告的銷售日期也追溯到1759年。[4]
法國大革命後,佳士得很快就成為一家主流的拍賣行,並利用倫敦的優勢成為了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中心。
1973年至1999年,佳士得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一家上市公司。之後,佳士得由法國人François Pinault私人所有。2014年,佳士得委任法裔白碧珊女士(Patricia Barbizet)為全球行政總裁[5],是佳士得歷來首位女性行政總裁。[6]
2008年12月28日,《周日泰晤士報》報道稱Pinault因債務問題「考慮」出售佳士得且大量「私募基金」也表示感興趣[7]。2009年1月,報道稱佳士得在全球範圍共有2,100名雇員,但由於全球藝術品市場下滑需要裁員若干名員工和顧問[8]。
佳士得在紐約的標誌是南茜·邁耶斯在拍攝《愛是妥協》為外景製作。拍賣行很喜歡這一標誌並在拍攝結束時請製作組留下這一標誌。
2013年4月9日,佳士得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且獨立開展拍賣業務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佳士得不可交易「文物」﹐即產於1911年前、被中國政府視為國粹的物品。
佳士得宣佈香港佳士得藝廊將於2014年2月28日在中環歷山大廈22樓開幕,面積超過250平方米,將用作舉辦展覽、論壇、贊助和慈善活動,以及私人洽購和專門類別的拍賣。
2015年5月11日,畢卡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 「O」版本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 O") 》在佳士得紐約以美元179,365,000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作品。同年11月,亞美迪歐‧莫迪利安尼(Amedeo Modigliani)的《斜臥的裸女Nu Couché (1917–18)》在佳士得紐約以美元170,405,000成交,成為拍賣史上第二昂貴的作品。[9]
機構
佳士得在倫敦的主拍賣場位於聖詹姆斯的國王大街(King Street),這個拍賣場從1823年起就開始使用。這在倫敦的第二個拍賣場位於南肯辛頓,這個拍賣場開放於1975年並主要負責中部市場。 佳士得每年舉行 350 多場拍賣,涵蓋超過 80 個拍賣類別,包括裝飾藝術品、珠寶、攝影作品、收藏精品、名酒等等,價格從 200 美元至超過 8,000 萬美元不等。佳士得私人洽購業務發展經年,成績有目共睹,致力為全球藏家搜求或出售戰後及當代藝術、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古典大師及珠寶首飾等珍品。
佳士得在全球32國設有54間辦事處,其中10所拍賣中心分別位於阿姆斯特丹、迪拜、日內瓦、香港、倫敦國王街、倫敦南肯辛頓、米蘭、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巴黎、蘇黎世。佳士得率先開拓新興市場,積極於俄羅斯、中國、印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地擴展業務,並已於北京、孟買及迪拜成功舉行多場拍賣及展覽。 [10]
操縱佣金價格醜聞
2000年,爆出佳士得與另一家主要拍賣行蘇富比合夥操縱佣金價格醜聞。佳士得前主席坦南特(Anthony Tennant)與蘇富比前主席陶布曼(Alfred Taubman)訂立協議,規定不論賣主找上蘇富比或佳士得均抽取不容議價的佣金[11]。最終,佳士得因與美國聯邦調查局配合而免於起訴。大量蘇富比高管最終被開除,陶布曼甚至服刑一年[12]。
大股東
參考文獻
- ^ 根據Christie's官方網站-中文版,公司名稱為「佳士得」christie's 佳士得. 佳士得官網. [2011-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2).
- ^ 存档副本.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0).
- ^ Christies.com - About Us.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1).
James Christie conducted the first sale in London on 5 December 1766.
- ^ Gazetteer and London Daily Advertiser (London, England), 25 September 1762; Issue 10460
- ^ 存档副本.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存档副本.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Walsh, Kate. Pinault woes may force Château Latour sell-off. (London) Sunday Times. 2008-12-28 [2009-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 ^ Werdigier, Julia. Christie’s Plans Cuts as Auctions Slow. New York Times. 2009-01-12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 ^ 存档副本.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 ^ 佳士得拍賣中心與辦事處.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丑闻惊暴 苏富比、佳士得合谋操纵佣金价格. 京華時報. 2002-04-25 [2009-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6) (中文(簡體)).
- ^ Forbes. [2009-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傳記
- J. Herbert, Inside Christie's, London, 1990.
- P.A. Colson, The Story of Christie's, London, 1950.
- H.C. Marillier, Christie's, 1766-1925, London, 1926.
- W. Roberts, Memorials of Christie's, 2 vols, London, 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