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佛瑞·薩克斯
傑佛瑞·大衛·薩克斯(英語:Jeffrey David Sachs,1954年11月5日— ),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美國經濟學家,專長於發展經濟學,以擔任拉丁美洲、東歐、前南斯拉夫、前蘇聯、亞洲和非洲的經濟顧問而聞名。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可持續發展中心的主任及教授,同時為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特別顧問。從2002年到2006年,他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特別顧問及聯合國千年計劃的總負責人。
傑佛瑞·薩克斯 Jeffrey David Sachs | |
---|---|
出生 | 美國密歇根州橡樹園市 | 1954年11月5日
教育程度 | 哈佛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哲學博士) |
配偶 | Sonia Ehrlich Sachs |
網站 | jeffsachs |
研究機構 | 哥倫比亞大學 |
研究領域 | 政治經濟學、國際發展 |
學派 |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
博士導師 | 馬丁·費爾德斯坦 |
博士生 | 阿爾貝托·阿萊西那 麥可·C·布爾達 魯里埃爾·魯比尼 |
曾提出「休克療法」(雖然他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名稱)做為玻利維亞、波蘭和俄國經濟危機的解決方法。他也曾提出「臨床經濟學」的想法,針對各個國家的不同狀況來擬定發展策略。他曾與國際機構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處理減少貧窮、債務減免和疾病控制——特別是愛滋病——的問題,而因此聞名。2022年獲唐獎永續發展奬。[1]
早年生活及教育
薩克斯生長於密歇根州大底特律地區奧克帕克市的一個猶太裔家庭。[2]他的父親西奧多·薩克斯是一位勞工法專業的律師。[3]從奧克帕克高中畢業以後,薩克斯就讀了哈佛學院,並於1976年獲得了本科學位並被授予最高榮譽。[4]他之後憑藉論文《開放經濟內的要素成本與宏觀經濟調控: 理論與實證》[5]在哈佛經濟系獲得了碩士和博士文憑 ,並在哈佛就讀期間受邀加入了哈佛學會。[6]
學術生涯
哈佛大學
薩克斯於1980年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哈佛大學任教,並於1982年升任副教授。一年後,年僅28歲的薩克斯成為了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的終身教授。[7]在之後的十九年間,薩克斯擔任了國際貿易學蓋倫·L ·斯通傑出教授[8],哈佛國際發展研究所主任(1995–1999年)和哈佛肯尼迪學院國際發展中心主任(1999–2002年)。[9]
哥倫比亞大學
薩克斯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在2002年至2016年間,薩克斯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10][4][11]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是一個校際機構,主要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方法嘗試解決地球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以尋求可持續發展。[12]薩克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和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授課,並向哥倫比亞學院的本科學生教授了《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課程。[13]
理論觀點
1985年,傑佛瑞·薩克斯擔任玻利維亞的經濟顧問,他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經由貢薩洛·桑切斯·德洛薩達的推行,解決了玻利維亞當時面對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這套作法,後來被稱為休克療法。然而,當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初採用他的休克療法後陷入貧困時[14], 一些西方媒體稱他為「冷酷無情的新自由主義者」[15][16]。
2023年3月26日,薩克斯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美國以「民主輸出」為由恣意武裝干涉外國內政,「自1950年以來,全世界最殘暴的國家一直都是美國」,「民主只是美國的說辭,他們眼中只有霸權」。[17]
爭議
2013年出版的《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尼娜·蒙克說,儘管薩克斯意圖良好,但他提出的扶貧項目在多年後「讓人們的生活比以前更糟」[18][19]。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稱薩克斯的消除貧困計劃是「某種大躍進」[20]。
2018年12月,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應美國的要求在加拿大被捕。美國尋求引渡她,後者則面臨涉嫌違反對伊朗制裁的指控。在孟晚舟被捕後不久,薩克斯寫了一篇文章,他說孟晚舟事件是美國政府試圖遏制中國,並指責美國尋求引渡她是「虛偽的行為」。他寫道,因違反制裁而被罰款的幾家美國公司的高管都沒有被逮捕。在他發表了這篇文章並受到批評後,薩克斯關閉了他的社交媒體推特賬戶。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艾薩克·斯通·菲什指出,薩克斯曾為華為寫過宣傳文章,並質疑薩克斯是否得到了華為的報酬。薩克斯說他沒有得到報酬[21][22]。
2020年6月,薩克斯再次為華為辯護,認為美國針對華為的行為不僅僅是為了安全[23]。在2020年出版的《隱藏的手》一書中,作者克萊夫·漢密爾頓和馬雷克·奧爾堡對薩克斯為華為辯護的一篇文章進行了評論。漢密爾頓和奧爾堡寫道,由於薩克斯與華為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他之前提出華為是「我們共同的數字未來願景」,因此他的文章的意義和影響力有限。作者還指稱,薩克斯與一些中國國家機構和以及能源公司中國華信能源有聯繫,並且還曾為後者演講[24]。
在2021年1月的一次採訪中,薩克斯多次迴避了有關中國鎮壓維吾爾族人的問題,並通過影射「美國犯下的巨大人權侵犯行為」來分散焦點[25]。此事發生後,有18個社會團體聯合寫信給哥倫比亞大學,質疑薩克斯的言論[25]。信中寫道,薩克斯採取了與中國外交部一致的立場,利用美國政府侵犯人權的歷史來偏離話題,以此迴避對中國政府迫害維吾爾人的討論。這些社會團體繼續寫道,薩克斯「背叛了他的機構的使命」,輕視了那些被中國政府壓迫的人的觀點。《全球主義者》雜誌主編史蒂芬·里克特和前美國外交官詹姆斯·D·賓德納格寫道,薩克斯正在「積極使用經典的共產主義宣傳伎倆」[26]。
薩克斯說他「相當相信」COVID-19是來自「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歐盟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釋放的有關COVID-19的假消息[27]。
2022年8月,薩克斯接受了反疫苗陰謀論者小羅伯特·肯尼迪的播客採訪,他指責安東尼·福奇等官員對COVID的起源「不誠實」[28]。
薩克斯是《柳葉刀》雜誌COVID-19委員會的主席。2022年9月,《柳葉刀》組建的一個小組發表了一份關於COVID-19大流行病的報告。報告稱該病毒可能來自美國的一個實驗室,而這一觀點長期以來得到薩克斯的支持。對此,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姆森評論說,這可能是《柳葉刀》作為科學和醫學權威期刊「最可恥的時刻之一」。病毒學家大衛·羅伯森說,暗示美國實驗室參與了COVID-19大流行是「瘋狂的猜測」,並認為看到這樣一份在如此重要的話題上發表無稽之談的報告,令人失望[29]。
參考文獻
- ^ 唐獎第5屆永續發展獎 傑佛瑞薩克斯獲殊榮. [2022-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 ^ Jeffrey Sachs im Gespräch. September 28, 2022 [February 27,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7, 2023).
- ^ Theodore Sachs Labor Lawyer, 72 –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3, 2001 [February 1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0, 2014).
- ^ 4.0 4.1 Jeffrey D. Sachs. Earth Institut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d.columbia.edu. Columbia University. [July 1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3, 2017).
- ^ Factor Costs and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in the Open Economy: Theory and Evidence.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失效連結]
- ^ Dr. Jeffrey Sachs, Shock Therapist. JDS. June 27, 1993 [February 6,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6, 2023).
- ^ Uchitelle, Louis. Columbia gets Star Professor from Harvard.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5, 2002 [January 2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2, 2022).
- ^ "Jeffrey D. Sachs." Contemporary Authors Online. Detroit: Gale, 2016. Retrieved via Biography in Context database, July 19, 2017.
- ^ Developmental Troubles. Harvard Magazine. harvardmagazine.com. September–October 2002 [July 1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2, 2017).
- ^ Jeffrey D. Sachs. UC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Public Purpose. 2017年5月25日.
- ^ Surkes, Sue; Davidovich, Joshua; Fabian, Emanuel. Israeli climate finance experts gather some of world's top brains at COP27 event. The Times of Israel. 13 November 2022 [6 March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6, 2023).
- ^ The Earth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February 6,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5, 2023).
- ^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vember 2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2, 2017).
- ^ McClintick, David. How Harvard Lost Russia. Institutional Investor (New York City). 13 January 2006 [27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7).
- ^ Bidder, Benjamin. Economist Jeffrey Sachs on the U.S. After the Election. www.spiegel.de. 10 November 2020 [25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英語).
- ^ Marangos, John, Marangos, John , 編, The Shock Therapy Process of Transition, Consistency and Viability of Islamic Economic Systems an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3: 139–186 [2021-05-03], ISBN 978-1-137-32726-0, doi:10.1057/9781137327260_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英語)
- ^ 《起底“美式民主”如何禍亂世界》. 新華社. 2023年3月26日.
- ^ Anna Maria Tremonti, "The Quest to End Poverty: Nina Munk", CBC Radio, 2013-09-10. Cbc.ca. 2013-09-10 [2014-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 ^ Feiger, Leah. Celebrated Rwanda-Based Nonprofit Faces Harrowing Misconduct Accusations. Vice. August 13, 2020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 ^ A Modest Proposal. Washingtonpost.com. 2005-03-13 [2014-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8).
- ^ Columbia's Jeffrey Sachs Quits Twitter After Criticism of Huawei Article. Bloomberg News. Bloomberg News. January 1, 2019 [April 2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 ^ Columbia University Economics Professor Quits Twitter After Huawei Article Backlash. Fortune. 201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2).
- ^ Vaswani, Karishma. US China cold war 'bigger global threat than virus'. BBC News. 21 June 2020 [24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30).
- ^ Hamilton, C.; Ohlberg, M. Chapter 11: Think tanks and thought leaders § Opinion-makers. Hidden Hand: Exposing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Reshaping the Worl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20 [April 25, 2021]. ISBN 978-1-78607-78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 ^ 25.0 25.1 Allen-Ebrahimian, Bethany. Rights groups question Columbia over professor's interview. Axios. 23 February 2021 [21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 ^ Richter, Stephan; Bindenagel, J.D. Jeffrey Sachs: Xi Propagandist?. The Globalist. March 4, 2021 [April 22,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 ^ Borrell's adviser pushes China's contested claim that COVID came from US. POLITICO. July 12, 2022 [202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 ^ Diamond, Dan. 'Untrustworthy and ineffective': Panel blasts governments' covid response. The Washington Post. 14 September 2022 [4 Octo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 ^ Gustaf Kilander. Lancet report claiming Covid could have come from US lab prompts anger. The Independent. 16 September 2022 [202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