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人民自衛軍

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是1947年4月3日以後至1948年1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內蒙古的蒙古族武裝部隊。[1]

歷史

早在1946年1月1日晉察冀中央局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集寧玫瑰營子成立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受綏蒙軍區領導指揮。

1946年4月3日,內蒙古「四三會議」在承德召開,會議決議蒙古族自治運動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三會議」後,東蒙古人民自治軍番號撤銷,所屬3個騎兵師與中共直接領導的錫察解放區的幾個師統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員雲澤,副司令員阿思根。相鄰的解放區派來了一批漢族老幹部到各部隊做軍事、政治工作,包括胡秉權胡昭衡趙石劉昌韓是今吳廣義劉景平等。

1947年9月,卓索圖盟縱隊在赤峰成立。

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副司令員阿思根(1948年1月病逝)、王再天那欽雙合爾,參謀長吉合,政治部主任方知達

1948年5月又成立了人民武裝部和兵站部,鄂嫩日圖胡克巴特爾分任部長。1948年9月,騎兵4師與卓盟縱隊合編為騎兵第十師。1948年11月成立錫察軍區,司令員烏勒吉敖喜爾,政委蘇克勤,統一指揮騎兵第十一師和十六師作戰。

1947年5月1日至1949年4月30日,內蒙古騎兵部隊與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軍作戰633次,斃傷俘敵19875人,繳獲各種炮69門、輕重機槍132挺、長短槍8359支、各種炮彈1203發、子彈68935發、戰馬20082匹,擊毀敵機一架。1949年5月29日,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下轄騎兵第一至五師,原第十師改稱三師、原第十一師改稱四師、原第十六師改稱五師。

1950年11月,撤銷了內蒙古騎兵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建制,成立了東蒙的6個軍分區。1952年5月,撤銷了內蒙古騎兵第四師和第五師,並從6個軍分區所轄獨立騎兵團中各抽調一部分,重新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騎兵第五師,歸華北軍區建制。

建制組成

  • 東蒙古人民自治軍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內防部部長阿思根的統帥。1946年5月28日後改為受內蒙古人民自衛軍興安軍區司令員阿思根(兼),政委哈豐阿,副政委張策的統帥。1948年3月1日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
    • 騎兵第一師:前身是1945年8月10日,莫德爾圖阿爾山率130餘人舉行起義;8月11日,都固爾扎布王海山等率600餘興安陸軍軍官學校師生在葛根廟舉行起義,擊斃軍校最高指揮官吉川中校、大岩少校等50餘名日本軍官。1945年10月,組建以參加「八一一起義」隊伍為骨幹,興安學院育成學院興安醫學院等校學生、部分偽滿國兵參加的民警大隊,不久改稱警備大隊。1945年12月,警備大隊擴編為警備總隊,都固爾扎布任總隊長,王海山任第一大隊大隊長,雙寶為第二大隊大隊長,單福祥為第三大隊大隊長,活躍於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地區。1946年1月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1師,莫德爾圖(莫德勒圖、莫得爾圖,郭東部、郭東布)任師長[2]都固爾扎布任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團1500餘人。1946年5月25日改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接受中共領導與西滿軍區的指揮。1946年8月,騎兵一師領導調整,莫德爾圖改任興安省軍區副司令員[3],原第一團團長王海山繼任師長。參加了西滿國共內戰的剿匪、第三次四平戰役時配合遼吉軍區第一軍分區的部隊在鐵嶺、法庫和彰武一帶活動,一面牽制該地區敵人向四平增援,一面清剿該地區的蒙古「降隊」。1947年9月,興安軍區決定撤銷警衛團,將其與騎兵第一師第二團合編為步兵第二團,下設3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連,每個步兵營下設4個連,共計13個連1200餘人。師長王海山,政治委員都固爾扎布,副師長雙寶,副政治委員胡昭衡,副政治委員旺丹,參謀長額博爾圖,政治部主任旺丹(兼),供給處處長烏日根布,衛生處處長額爾敦高樂。1947年9月,騎兵第一師與遼吉一分區部隊歸東北民主聯軍七縱指揮,騎兵第一師炮兵團配屬七縱,參加東北秋季攻勢。1948年7月26日,騎兵第1師第3團奉命在副政委旺丹率領下從烏蘭浩特乘火車出發到保康下車,然後乘馬行軍到長春外圍,受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0師指揮,與其他兄弟部隊一起圍困長春。1948年8月中旬,騎兵第一師主力進至法庫彰武新民縣一帶,配屬遼北軍區,執行監視、圍困、封鎖,掩護東北野戰軍主力的休整、訓練。1948年10月15日奉東野命令趕赴台安,向盤山、溝幫子搜索,攔截錦州可能的潰敵。10月17日奉東野命令趕赴黑山縣半拉門、西大李崗子一帶執行原任務。10月20日,騎兵第一師主力配屬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新立屯東北地區後撤至黑山大虎山以北地區,依託醫巫閭山構築工事,阻擊廖耀湘兵團,遲滯其前進,以爭取時間待野戰軍主力回師,然後配合主力聚而殲之。10月22日下午2時,敵騎兵200餘人進入大小民圈、田家窩棚我方陣地一帶。師令第1團接替第2團的胡家窩棚陣地,繼續構築工事;第2團當夜出發尋機殲敵。10月23日凌晨2時許,第2團由頭道鏡子經康家窩棚隱蔽迂迴到田家窩棚,與敵騎兵第1旅第5團前哨遭遇。第2團團長富金山當機立斷,組織拉木扎布連長率領第3連迅猛地乘馬衝擊,遠用炮轟槍射,近用刀劈槍掃,僅用1小時就擊潰敵人主力,砍死砍傷敵人數十名,俘敵連長以下27人,繳獲六零炮2門、步馬槍23支、軍馬24匹,我軍無一傷亡。10月23日凌晨3時許,黑山阻擊戰的序幕——胡家窩棚阻擊戰打響了。敵第207師第3旅(轄3個團),在重炮和飛機掩護下,向騎兵第1師約300人的第1團的2km寬的胡家窩棚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第1團頑強地堅守陣地7個小時以上,斃、傷敵人151人,犧牲布和吉雅連長等65名幹部戰士。[4]1950年11月,撤銷內蒙古騎兵第一師番號,所部編為察哈爾盟、錫林郭勒盟各旗人武部。
      • 騎兵第一團,團長富金山,政治委員孫殿忠,參謀長佟珍,政治處主任瑪喜巴圖。
      • 步兵第二團,團長羅旺扎布/拉瓦,政治委員李一夫/鮑蔭扎布,參謀長新特格,政治處主任鮑蔭扎布/阿民烏爾塔,副主任査干。二團常駐高力板。1947年2月13日在阿思根指揮下和騎二師15團解放吉爾嘎朗,殲敵300餘人。三連作為重火器連有一門速射炮、一門迫擊炮和四挺九二式重機槍。
      • 騎兵第三團,團長額爾敦倉,副團長平安,參謀長王寶鈺,政治處主任烏爾圖。
      • 騎兵第四十二團,團長多文秀,政治委員孟繼賢,參謀長何三成,政治處主任賀喜格。
      • 騎兵第五團,團長莫日根,政治委員巴音圖,副政治委員黃德章,參謀長甘珠爾扎布,政治處主任葛爾樂圖。
      • 炮兵團,團長額爾敦達來,副政治委員陳殿武,政治處主任哈斯格爾樂圖。
    • 騎兵第二師:1946年1月成立興安南地區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烏力圖,參謀長白音布魯格,政治部主任李鴻範。轄騎兵第五團(東科中期,團長格日樂圖500餘人)、騎兵六團(東科後旗,團長特古斯,400餘人)、騎兵七團(團長溫都蘇,政委蔡柏信,約300人)、騎兵八團(團長莊子,政委王成美, 360多人)、騎兵九團(奈曼旗,團長旺哈爾,政委陳玉良,全團500多人)。1946年4月改稱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二師,師長烏力圖,政委趙石(哲里木盟工委書記),參謀長白音布魯格,政治部主任李鴻範,轄騎兵十一團至騎兵十五團。1946年6月改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二師,師長那欽雙和爾/1946.11白音布魯格,政委趙石,參謀長白音布魯格/1946.6丹森寧布,政治部主任李鴻範/1946.10好斯巴雅爾。1947年7月改稱哲里木盟軍分區,司令員那欽雙和爾,副司令員譚剛白音布魯格,政委趙石,第二政委胡秉權,副政委孫興華燕薔,參謀長譚剛(兼),副參謀長丹森寧布,轄騎兵十一團、騎兵十二團、警衛團。1948年3月在四平大窪整編,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二師,師長白音布魯格,政委胡秉權,第二政委都固爾扎布,參謀長丹森寧布,政治部主任巴圖,後勤部長孟慶群,轄騎兵二十一團(團長那仁,政委陳時雨)、騎兵二十二團(團長烏力吉達賚/圖克斯巴雅爾/羅旺扎布,政委賽勝阿,副參謀長邰喜德),騎兵二十三團(團長趙福林/駱長勝,副政委布,原阜新縣蒙民大隊與十三團合編)、騎兵二十四團(團長那達那,政委高萬寶扎布,原郭爾羅斯蒙古騎兵團)。1948年3月中旬,騎兵第二師挺進到鐵嶺、法庫、彰武一帶,對瀋陽之敵進行監視,隨後參與圍困新民、封鎖瀋陽,防止敵軍突襲,打擊敵人的騷擾和搶糧。1948年4月,騎兵第2師第21團接受圍困瀋陽外圍新民縣的任務。騎兵第2師部隊於9月初從葛根廟出發,乘火車到保康臥龍屯之間各站下車,9月中旬到達指定地點黑林子鎮,向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報到。根據所擔負的任務,騎兵第2師以黑林子鎮為中心組織防禦地帶。從右至左排列部署:騎兵第23團、第21團、第22團為第一防禦梯隊;第24團和配屬的內蒙古騎兵第1師第3團為第二防禦梯隊,師指揮所設在黑林子鎮。若長春守敵從黑林鎮一帶突圍,騎兵第2師可採取打、拉、阻緊密結合的阻擊、側擊戰術,遲滯敵人的行動,堵截敵人退路,嚴防敵人逃跑,並爭取時間,配合主力部隊殲滅敵人。長春解放後,內蒙古騎兵第二師從郭家店出發南下,急行軍十幾個小時到達開原附近的丘陵地帶,迅速實施迂迴,切斷了鐵嶺敵軍退路。鐵嶺敵軍投降後,騎兵二師東渡遼河,經鐵嶺向瀋陽急進,騎兵二師二十二團(原十二團)在阿吉堡子追殲第五十三軍一六九師運輸團第二營,俘敵營長以下150餘人。騎兵二師在新城子以西,追擊一個騎兵旅迫使敵不戰而降;在向瀋陽城發起總攻時,遇五十三軍炮兵迫敵投降。19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二師,師長白音布魯格,政委胡秉權/1949.8慕汝瑞,參謀長丹森寧布,政治部主任巴圖,供給部長孟慶祥,轄騎兵四團(團長那仁/1949.12包喜,政委陳時雨,副參謀長邰喜德)、騎兵五團(團長圖古斯白乙爾/羅旺扎布,政委賽勝阿)、騎兵六團(團長那達那,政委阿古達目)。[5]
      • 騎兵十一團:團長格日樂圖/1946.5那仁,政委耿青/陳時雨,政治處主任李維涵。以科左中旗獨立大隊為基礎,從科左中旗保安部隊的第一大隊、第二大隊各抽調一個連,在科左中旗巴彥塔拉組建了內蒙古自治軍騎兵二師十一團,全團設有3個騎兵連、1個機炮連,共計500餘人。1946年為阻遏國軍隊及土匪向解放區進犯,十一團在巴彥塔拉一帶連續作戰十餘次,曾以兩個連兵力與敵主力87師一個營展開激戰並取得勝利。1947年春十一團參加哲里木盟蒙漢聯軍反攻作戰,收復舍伯吐、腰忙哈,解放通遼及哈日烏蘇殲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7年5月,為確保三戰四平後方安全,奉命在梨樹、懷德、長嶺地區,與國民黨「光復軍」及土匪多次作戰。1947年冬十一團奉命開赴長春外圍農安地區,保衛土改、開闢新區並參加圍困長春的戰鬥。三個月內與敵英勇作戰29次,受到遼吉二分區的表彰。1948年秋十一團挺進遼西參加遼瀋會戰。1948年改稱騎兵第21團。在圍困瀋陽戰鬥中聚殲頑匪武裝「紅眼隊」獲遼北軍區通令嘉獎。1950年秋入京參加國慶周年檢閱。
      • 騎兵十二團(團長特古斯/1946.5好斯巴雅爾/1946.6特古斯巴雅爾/烏力吉達賚/圖克斯巴雅爾/羅旺扎布,政委賴其正/1946.10關布扎布(東科後旗旗長兼)/王景義/賽勝阿)。1945年11月東科後旗組建騎兵獨立中隊;維持總隊由特古斯任總隊長,旺丹為政委,拉喜尼瑪為政治部主任,吉如何為副隊長。1946年1月底為改編東科後旗維持總隊,成立了阿思根為主任、李化民(保安一旅副旅長)為副主任的編軍委員會。首先將地方自治政府的維持總隊,改編成東蒙古自治軍第六團。不久改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二師十二團。總隊長特古斯為團長,工作團的張澤民為副團長,賴其正為政治委員,參謀長與政治部主任暫缺。隨後將原維持總隊下設的五個大隊改編成4個連和1個保安隊:一連長舍旺,指導員巴拉珠;二連長布林代來,指導員色興阿;三連長曹德敖木,指導員希迪巴拉;四連長吉如何,指導員圖日根;保安大隊隊長烏力吉吐(包日很台喇嘛)。編軍委員會考慮工作團的安全,又組建了一個警衛隊,任命彭海臣為隊長。1947年1月參加舍伯吐腰忙哈戰鬥。1947年5月參加了哈拉烏蘇廟(今烏蘭敖道)追殲戰。1947年6月7日,騎兵十二團4個連250多人,會同遼吉一分區3個團的兵力向盤踞在浩坦蘇木額德淖爾一帶的蒙旗保安騎兵獨立支隊(包善一)和東科中旗騎兵營(蘇和巴特爾)的2000多蒙古騎兵發起進攻。在兄弟部隊未到達時,四連二排副排長包牤牛犧牲,後在1948年東科後旗政府將建博王府和廣福寺大廟燒磚窯的窯艾里屯更名為「包牤牛屯」,即今吉爾嘎朗鎮包牤牛嘎查。
      • 騎兵十三團(團長溫都蘇/協日巴拉,政委王景義/溫都蘇),科左前旗的騎兵第7團改稱。全國戰鬥英雄好特老曾任團偵察通訊連副排長、四連連長。
      • 騎兵十四團(團長莊子,政委王成美)1945年2月組建騎兵第8團。後改稱騎兵14團。中共阜彰縣委決定在五區三家子屯召開蘇魯克旗旗民代表大會時,1946年7月17日大部分叛變,編為熱北支隊騎兵第五團(團長徐紹儒,300多人)、庫倫保安大隊(大隊長白音巴吐,200多人)。8月5日庫倫旗參議會、旗政府、內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就十四團叛變聯合發表《為反對國民黨特務勾結土匪破壞自治告全旗同胞書》,騎兵二師師長那欽雙和爾、政委趙石為處理十四團叛變事件,率部進駐庫倫。隨後,五分區路西支隊司令員孫興華也抵達庫倫。根據十四團叛變前後的跡象,騎兵二師和庫倫旗委以策動叛亂罪逮捕旗長羅布桑林沁,並沒收其全部財產。8月15日召開5000人大會,公審羅布桑林沁,大會宣布中共庫倫旗委《關於改組民族民主聯合政府,撤銷羅布桑林沁旗長職務,任命德勒黑為旗長的決定》。14團未叛變的士兵改編為庫倫支隊。1946年10月初庫倫旗黨、政、軍撤出庫倫鎮,轉移到庫倫西部建立根據地。至1947年3月1日,經過十幾次大小戰鬥,消滅有生力量,在主力部隊的配合下,收復庫倫全境,第七十一軍新六師第十八團同綏東縣、庫倫旗政府人員及保安大隊逃離庫倫,熱北支隊騎兵五團300多人馬轉往阜新,7月11日該部120多人起義回到庫倫。
      • 騎兵十五團(團長旺哈爾,政委陳玉良/1946.6特古斯),奈曼旗騎兵第9團改稱。1947年2月13日在阿思根指揮下和騎一師二團解放吉爾嘎朗,殲敵300餘人。
      • 警衛團:1947年7月成立。團長特古斯巴雅爾(兼),政委陳朱雲
    • 騎兵第四師(蒙騎四師):昭烏達盟的蒙古族武裝,1946年1月由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組建。1945年10月至1946年2月多次與熱北軍分區部隊發生武裝衝突。1946年4月在林東成立四師。師長和子章/1947年9月起阿民布和,政委烏力吉那仁,參謀長仁欽寧布/阿民布和和子章四弟)/1947年9月起郎布仁欽;政治部主任蒙和舞樂極(1947年3月劉昌繼任);供給部部長圖門思。轄6個團3000餘人。四三會議後,熱北軍分區部隊進駐林東。1946年秋三十五團和三十七團編為第二支隊。額勒登格當第二支隊隊長,政委是義達嘎蘇榮,副支隊長兼參謀長是業喜扎拉紳。1947年2月,在昭烏達盟組建了蒙漢聯軍,對蒙騎四師做了初步整編。1947年9月,全師排除叛變的與洗刷掉的,所剩790人,縮編為2個團:原34團與36團一部編為31團,團長確吉敖斯爾,政委斯布吉德道爾吉;原32團與35團餘部(額勒登格叛變後該團剩一個連另一個排)編為33團,團長包英昌,政委張華廷,37團已劃歸遼西軍區的哲里木盟軍分區。1948年10月23日,蒙騎四師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第31團,共4個連562人,團長唐巴圖平安,政委張華廷。1949年6月1日,在突泉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3師第7團。1950年10月,蒙騎3師編散,第7團劃歸興安盟軍分區編入各旗縣人民武裝部。
      • 32團(巴林左旗):團長恩和圖布新/博拉哈/包英昌、政委斯布吉德道爾吉/張華廷
      • 33團(巴林左旗):團長恩和圖布新,35團餘部編入33團。三個連,一個團部。蘇達那木道布兼團長,布和朝魯任政治處副主任,後編入32團。
      • 34團團長仲乃/確吉敖斯爾,政委額爾恆巴圖/斯布吉德道爾吉。。
      • 35團(阿旗):團長額勒登格/嘎達蘇,政委是道布欽巴拉珠爾,政治處主任是韓·寶音烏力吉。下設四個連一個獨立排。查布杆廟組成一連,連長堆欽扎布,指導員布和朝魯;二連長柴達木的蘇清嘎,該連一排長道爾吉,二排長關布拉喜;三排長旺其格;三連長何文貴;四連長是昆都的阿日本嘎。1946年秋,三連地主、富農占大多數,少數是地主富農雇來的人,被繳械後又成立了新三連,連長寶音烏力吉,蘇和當副連長,指導員恩和巴圖(又名邰治元),副指導員柴扎木蘇。額勒登格叛變後,在罕廟打垮了這個新三連。獨立排排長斯欽朝格圖。1946年11月團長額勒登格率部叛變,進駐開魯。
      • 36團(克什克騰旗)團長包英昌,政委查干楚侖。
      • 37團(扎魯特旗)團長洪富升格/布仁巴雅爾,政委賽音巴雅爾。
    • 騎兵第五師:1946年5月,扎蘭屯地區(興安東省後改稱納文慕仁盟)的民族武裝——嫩江人民自衛軍2、5、8旅整編,師長鄂嫩日圖,政委朱子休西滿軍區幹部)/1947年4月克力更(延安幹部)/1947年9月夏輔仁(西滿分局幹部),副師長何忠明、副政委夏輔仁吳澤民,參謀長鄂秀峰/姚鳳賢,500餘人。到1947年初總兵力已擴充到約2 000人。1947年5月,興安軍區命令騎兵5師組建一個騎兵團,南下參加解放戰爭。5師遂以42團為主力,並從43團和教導團抽調武器裝備和兵員加以充實,組成騎兵團,於1947年5月13日從扎蘭屯出發,開赴解放戰爭前線,8月1日進抵鄭家屯前線參戰。42團開拔後,43團從莫力達瓦旗移駐紮蘭屯。1947年7月,興安軍區司令員阿思根率領騎兵第一師第二團和一個炮兵連,由王爺廟北上扎蘭屯,整編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五師,第四十三團和教導團合編為第三團,第四十一、四十二團合編為騎兵第四十二團,下設3個連,劃歸騎兵第一師指揮。1948年2月整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獨立騎兵第三團。
      • 第四十一團:以齊齊哈爾第八旅(稱「達斡爾大隊」)組建。團長姚鳳賢兼。因自動離隊者較多,人員減少,將41團取消番號,人員編入42團。
      • 第四十二團:興安軍少校連長何忠明會同日偽軍官多振祥(達斡爾族)招募鄂溫克、達斡爾少數民族青壯年60多人組成自衛隊,活動於布特哈旗薩馬街、蘑菇氣、關門山一帶山區。1946年春季根據嫩江軍區的指示,何忠明的自衛隊與阿榮旗姚鳳賢的自衛隊合編為嫩江人民自衛軍第二旅(稱「布特哈旗大隊」),駐阿榮旗那吉屯。改編為42團後,團長鄂秀峰/多文秀,政委德文斌/孟繼光
      • 第四十三團:1945年10月20日在莫力達瓦旗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青年組建了莫旗阿爾拉大隊。1945年11月4日開始在莫旗杜拉爾屯清剿光復軍。在嫩江軍區指揮下,參加解放尼爾基、保衛訥河、解放嫩江縣城等戰鬥。1946年1月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八旅第一團、1946年6月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五師第四十三團。團長敖英桂,政委於明。1948年2月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團、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警衛團。在內蒙古莫旗、阿榮旗、布特哈旗(現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甘南、訥河、嫩江等廣大地區與光復軍和土匪作戰上百次,敵我雙方人員傷亡比例大體28比1,在開闢納文慕仁盟工作和建立西滿軍區後方根據地鬥爭中做出貢獻。向地方輸送了100多名民族幹部戰士。部隊發展了300多名中共黨員和100多名共青團員,培養提拔了250多名班長、110多名排長、66名連級幹部、29名營級和團級幹部。[6]
      • 教導團:副團長佟拉格單福祥,政委葉華/沙駝
      • 獨立團:在蘑菇氣一帶收降的國民黨挺進軍宋桐山殘部改編為獨立團。團長新布庫。因該團成員惡習不改,於1947年6月被繳械撤編。
    • 騎兵第六師:1945年10月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組建了幾十人的保安隊。1946年3月編入了偽滿第十軍管區的投誠官兵(1945年8月11日,駐海拉爾的偽滿第十軍管區的司令官郭文林、參謀長正珠爾扎布鄂溫克旗錫尼河地區打死部隊中的日籍軍官,率領2000多官兵向蘇軍投誠,被羈押於外蒙古境內。1945年10月移到海拉爾俘虜營,修建海拉爾的蘇軍烈士紀念碑。1946年1月全部被蘇軍就地釋放),擴編為保安總隊,200多人。1946年5月16日嫩江軍區王化一旅長率領第一旅部分部隊乘火車和平進駐海拉爾,但濱洲鐵路西段沿途的社情敵情非常複雜,大批地方警察為潛赴的地下軍、先遣軍、光復軍。1946年5月呼倫貝爾治安縱隊改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六師,師長貢格爾扎布,師政委王化一嫩江軍區旅長)。1946年6月下旬改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六師。1946年8月改稱呼倫貝爾地方自衛軍,司令員登登泰(偽滿少校軍官),下設2個團,共325人,其中軍官46人大都為民族幹部。由於呼倫貝爾地方政權財力不足,在呼盟工委書記蘇林的請求下,由嫩江省主席於毅夫撥款50萬元解決了這支部隊的夏裝和部分經費。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從佳木斯撥給300支槍運到海拉爾。該部組成人員背景複雜,1948年2月整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獨立騎兵第九團時,復員部分官兵,部分送東北軍政大學,留下政治與個人歷史上無大問題、軍事素質較好的部分年輕官兵,並調入佟拉格和吳忠瑞帶來的騎兵第五師教導團第一連。
    • 興安支隊:1947年8月,興安軍區司令員阿思根都固爾扎布率領兵第一師第二團和一個炮兵連抵達扎賚特旗,撤銷興安支隊建制,將其所屬第五、第六團合編為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五團,又從扎旗公安大隊挑選一批出身成份與表現好的戰士補充到第五團。調興安支隊長包啟文為內蒙古自治政府軍政司長:調第六團團長田永福為騎兵第一師高級參謀。這次整編共清洗了200餘人。同時,又吸收了一批新生力量。
    • 第6支隊:那欽雙合爾
  • 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受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軍事部長烏蘭夫的統帥,隸屬於晉察冀軍區。1948年8月成立錫察軍區
    • 騎兵第十一師:1945年8月10日,偽蒙軍騎兵第九師師長烏勒吉敖喜爾率領第九師、防共第六師、總司令部直轄騎兵隊等兩個師部加五個騎兵團共2000多人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舉行了起義。其後,拒絕了國軍方面的拉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綏蒙政府副主席楊植霖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將該起義部隊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一師,烏獻文被任命為師長。後來,蘇蒙聯軍領導以「待查烏力吉敖其爾真實身份」為由,命該部隊交出武器,開赴烏蘭巴托接受整訓。1946年1月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方面武裝了128人,由烏獻文率領回到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該部隊被晉察冀軍區組建為內蒙古人民游擊隊,駐查干寶格達烏獻文任內蒙古人民游擊隊隊長。此後,該部隊不斷擴編,烏獻文隨該部歷任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四支隊隊長、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1師師長(該部隊即所謂「查干寶格達軍」),政委官保扎布。1948年12月,配屬北嶽軍區掃清張北的外圍之敵。國軍騎兵第12旅、騎兵第5旅一部、第14總隊一個團以及縣保安團等3000餘人駐守張北鎮。12月16日零時騎兵第11師出發,向寶昌康保方向警戒,阻擊增援的敵人,並堵擊張北城內敵人向東、北兩個方向突圍;察北騎兵旅堵擊張北敵軍向南突圍;錫察軍區機關和警衛分隊在城東守備。經過一天多的戰鬥,張北守敵被殲。12月17日騎兵第11師部隊接到破壞狼窩溝東南公路上的大石橋,且占領公路東西兩側高地,堵擊沿公路突圍的敵人的任務。18日早晨,師長兼政委畢力格巴圖爾帶領戰士破壞了公路上的石橋,在壩頂堅守了3天。12月23日15時,張家口突圍之敵到達了壩東,察北騎兵旅堅守集沙壩與其交火兩個多小時過程中,斃敵15人,傷敵27人,俘敵227人,繳獲長短槍98支、輕機槍16挺、八二迫擊炮9門、六零炮10門、子彈8000餘發、手榴彈292枚。[4]19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四師。[7]
    • 騎兵第十二師:1945年11月,華林泰率領察哈爾鑲藍旗四支蒙古族地方武裝300餘人脫離國民黨控制,宣布起義,被八路軍綏蒙軍區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華林泰任司令員。後編為騎兵第12師,師長李森
    • 騎兵第十五師: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雲繼珍任師參謀長、李秀山任團長的蒙古軍第6師第18團被國民黨收編為新編第10路軍(總司令李守信)第九師,在察素齊約七八十人起義投奔解放區,加上在包頭起義的準格爾旗齊文山林國梁等,和新參軍的總計三百餘人[8],在集寧被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二支隊,雲繼珍為司令員,李秀山為參謀長。[9]後編為騎兵第15師。師長雲繼珍。
    • 騎兵第十六師:1945年11月,華林泰率領察哈爾盟鑲藍旗四支蒙古族地方武裝300餘人脫離國府宣布起義,被八路軍綏蒙軍區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華林泰為司令員。與此同時,偽蒙軍第18團等部被國民黨收編為第10路軍第九師,因不堪民族壓迫而宣布起義,被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雲繼珍,參謀長李秀山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保安隊被國民黨編為新編第10路軍伊盟暫編保安師第2旅第1團,計300餘人,在綏遠戰役期間宣布起義,被綏蒙軍區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1945年12月中旬,綏蒙軍區將這3個支隊調往集寧整訓。這時,李森楊秀奇奇俊山等分別帶領大青山蒙古游擊隊、綏東遊擊隊、綏西遊擊隊趕往集寧。在這三個支隊和三個游擊隊的基礎上,又吸收了一批農牧民和青年學生,以及從延安民族學院抽掉回綏蒙工作的蒙古族學員,共1000多人,於1946年1月1日在集寧玫瑰營子成立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編為3個騎兵團,1個警衛連。旅長李秀山,副旅長李森兼黨總支書記,政治部主任寒峰,參謀長雲麟,供給部長銳軍。這是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的蒙古族革命武裝力量。 剛剛組建的這支隊伍,人員成份複雜,裝備更差,人多馬少,槍彈不足,綏蒙軍區決定該部開到張北大囫圇一帶整訓。不久,在察哈爾開闢根據地的工作隊遇到了兩股反共武裝,一股盤踞在哈巴嘎,另一股盤踞在寶昌。旅長帶隊長途奔襲哈巴嘎的土圍子迅速解決。接着進攻寶昌龍王廟村全殲。1946年4月剿匪歸來開到張家口,一部分老弱病殘復員,一部分抽調到地方工作隊,保留了300多人精幹隊伍進入內蒙古軍政學院軍事部整訓。經過4個多月的整訓,從張家口開赴錫察草原後,有300多農牧民積極報名參軍,擴充到600多人。1946年10月,國共內戰傅作義部襲占張家口,駐張家口的晉察冀中央局晉察冀軍區向南撤到阜平烏蘭夫率領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北撤錫察草原,保衛錫察解放區(東西1000多里,南北500多里,生活着10萬多牧民),策應東北國共內戰。1946年12月,烏蘭夫在貝子廟主持召開錫察工委會議,會議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錫察解放區,進一步發動群眾,建立和擴大革命武裝,同時決定將「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16師」,李秀山擔任師長,王鐸擔任政委,劉景平寒峰擔任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墨志清,參謀長雲麟,副參謀長葛瓦,供給部政委王占清(彝族老紅軍)。轄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後來發展到2000多人,僅察哈爾籍指戰員就達1300餘人。總人口不足9000人的正白旗有900餘人參軍,犧牲143人;蒙古族人口不足1萬人的正藍旗,有1200餘人參軍,犧牲200餘人。到1948年秋轉到外線參加察綏戰役,在錫察地區整整戰鬥了兩年,粉碎敵人5次大規模進犯:
      • 第一次是1946年11月中旬,1團3連和4連分別擊退察盟的封建上層的400多騎兵和藍旗嘎亞匪幫及國民黨多倫保安團300多騎兵,掩護賽汗淖後方供應基地幹部家屬和錫察根據地大批軍需和生活用品轉移;保衛正藍旗政府和正在參加旗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安全撤退。
      • 第二次是1947年春,阻擊敵人分南北兩路對錫察根據地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貝子廟的進犯。正在多倫南部休整的師部及1、2團,趕在錫察門戶哈巴嘎胡魯斯台,迎戰南路進攻,打退了察哈爾省省長、軍長孫蘭峰指揮的由50多輛汽車2000人組成的摩托化部隊和500多騎兵的進攻:北路在經棚剿匪的3團,一天一夜趕到大王廟,與從克什克騰出發進犯貝子廟的敵一個騎兵旅遭遇,激戰一天,敵軍撤退。
      • 第三次是1947年秋天,國軍出動70輛汽車,3000多人的摩托化部隊,在哈巴嘎附近的肅親王府,包圍了第2團,寡不敵眾,100多人犧牲,僅有60多人突圍。敵得手後繼續進犯,由於1、3團在外線作戰,師部組織2團餘部約一個連,第80團和商都康寶化德縣大隊共400餘人,繼續抗敵。騎兵11師接到命令後,火速馳援,在南駱駝山,打退敵人進攻。
      • 第四次是1947年11月底,察北剿共指揮部組織60多輛汽車,2000餘人襲擊第5團。在八佐山,與第11師遭遇,第11師和16師5團並肩戰鬥,打退進攻。2連連長烏尼巴圖率領一個班的戰士在完成阻擊任務後,為了掩護戰友撤退,孤身一人抵抗,犧牲時年僅24歲。中共錫察工委批准將八佐山命名為烏尼巴圖山
      • 1947年6月中旬消滅額爾欽道爾吉匪徒的戰鬥。
      • 第五次是1948年7月初,國軍騎兵11旅及寶貴廷、溫蓋、魯布桑葛根土匪武裝1000多人,進攻根據地,搶走牧民牛羊四五千隻。第61團騎兵打頭、切中、鉗尾,擊敗數倍於己的敵軍,虎口奪食,將被敵人搶走的牛羊全部奪回。自此以後,敵人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龜縮在幾個孤立的縣城內,不敢輕易出動。
      • 在錫察草原率軍南征北戰,先後進行過高山堡、駱駝山、巴格賴、哈拉毛都、四台房等戰鬥。解放了草原重鎮多倫,再戰平定堡,兩打寶昌,二進康保城。1948年7月初,「內蒙古自衛軍騎兵第16師」進行了短期整訓,補充了人員、馬匹和裝備,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6師」,李秀山寒峰先後任師長,政委劉景平。全師整編為2個團。1948年7月中旬,進入察北地區,與察北騎兵第3師、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1師協同作戰,積極出擊,牽制察北敵軍,相繼解放了多座縣城。華北野戰軍為牽制華北敵軍主力,不使其出關,隔斷華北、東北敵軍的聯繫,於7月末發起察綏戰役準備。7月30日,16師與察北3師協同,攻打高山堡,以很少的傷亡殲敵800多人。1948年冬平津戰役打響。內蒙古騎兵16師奉命和內蒙古騎兵11師、察北騎兵3師相互配合,進攻張北寶昌康保商都等重鎮,進而解放全部察北地區,從北面堵截傅軍竄入草地或西進綏遠。1948年11月中旬全師集結在張蓋灣一帶準備打寶昌。突接內蒙古軍區電示:由東北遼西逃竄的蒙古騎兵第1旅蘇和巴特爾部3000餘人逃竄到內蒙古,與土匪韓桑傑合股,後又西竄至錫林郭勒草原,與當地匪首胡圖林嘎以及布里亞特匪首額仁欽道爾吉等勾結,策動時任蘇尼特左旗旗長敖斯爾阿巴嘎旗旗長那其格等叛變,組成了500餘人的土匪武裝,並且被國民黨收編為「蒙古邊境騎兵總隊」。蒙騎第16師立即北返貝子廟截擊這股敵人。就在16師整裝待發準備北返之際,胡圖林嘎溫蓋殘部兩千餘人突然竄到駱駝山羊群灘一帶,距先頭部隊騎兵第61團(副團長雲一立帶隊)只有兩、三公里。第16師立即人出擊,追了十多公里,敵人逃進寶昌。之後,第16師返草地截擊蘇和巴特爾部。擊潰後,配合解放張家口,16師又揮師向南,解了寶昌。12月24日,張家口解放,從張家口逃出的一股敵人會同寶昌康保張北等地殘部向西狂逃。16師追擊中收復了康保。至此,察北地區及錫察全境解放。16師在康保休整了近一個月,投入了綏北戰役(1949年2月12日至27日)經歷了4次戰鬥。第1次是西河子戰鬥;第2次是烏蘭花戰鬥;第3次是二分子戰鬥;第4次是召河戰鬥。1949年4月,16師參加解放大同任務。到達大同外圍時,大同守敵投誠。16師旋即奉命由大同經豐鎮進至集寧玫瑰營子休整。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16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5師」,師長吳廣義劉景平任政委。轄第13、14、15團。全師於1950年1月中旬從玫瑰營子出發,行軍700餘里,於2月12日進入伊克昭盟剿匪。1950年6月,騎5師和伊盟軍區合併組成伊克昭盟軍分區,並保留騎5師番號。1952年5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內蒙古軍區的5個騎兵師整編為1個國防騎兵師,即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5師。1969年,騎5師改編為內蒙古軍區守備第2師。
    • 騎兵第十七師:1946年7月晉綏晉察冀部隊圍攻大同時,馬占山東北挺進軍先遣第一路軍騎兵第5師第15團團長海福龍率部在陽高縣八里台起義(另說是1946年8月22日共軍攻至大同城外飛機場時起義)。晉察冀中央局決定這支部隊劃給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領導,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5支隊,支隊長海福龍。1946年11月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17師,轄49、51兩個團、5個連和1個直屬隊,共500餘人,師長海福龍。1947年8月調卓索圖盟進行整訓。1947年12月,編入卓索圖盟縱隊。
  • 冀察熱遼軍區領導下的蒙古族武裝:
    • 卓索圖盟縱隊(簡稱卓盟縱隊):1946年9月8日,根據冀熱遼軍區命令,在赤峰翁牛特旗白音汗組建卓盟縱隊。白雲航劉春提出要一人兼三職:自治運動聯合會卓索圖盟分會主任、卓索圖盟盟長、卓索圖盟縱隊司令員。劉春和熱河省委書記胡錫奎商量後,不同意白雲航的要求:「你不能身兼數職。你現在是自治運動聯合分會主任,將來建立盟政府,你可以擔任盟長,或者擔任縱隊司令員,兩者中選一個。」白雲航選了擔任司令員、孔飛任副司令員,白雲航的親信楊古札木蘇為參謀長,田戶任副參謀長,金起銑任政治部主任,烏蘭 (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各支隊。各支隊大多是單獨作戰,需要時相互協同作戰。只有一支隊和卓盟縱隊司令部在一起活動。 有為保證部隊供應而建立的被服廠、生產馬具的皮件廠,還有馬車運輸大隊。冀熱遼分局1946年12月14日發布的《分局關於熱河蒙民工作的指示》第四部分「建立內蒙民族的人民武裝問題」:「要實行內蒙人民高度自治,必須要建立內蒙人民自己的軍隊,各地黨委,應加強內蒙人民武裝的領導與解決他們的困難問題。使內蒙軍隊建立各種制度,加強政治軍事教育,鞏固部隊提高戰鬥力。現在昭盟已成立內蒙人民自衛軍第四師,卓盟已成立內蒙人民自衛軍卓盟縱隊,這些部隊需要改造,對於不稱職的與有害內蒙人民利益的分子,給予教育改造,在萬不得已時實行淘汰,但對這些退伍人員,應給予工作上生活上的出路。應該培養與尊敬革命軍人,要吸收革命青年與農牧民革命群眾參加軍隊,灌輸新血液,使之成為一支堅強的內蒙人民解放軍。但在改造中必須注意團結一切能與我合作的官兵,不使對我懷疑而造成隔閡。改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加強反美反蔣民族教育與群眾紀律的教育。為了團結蒙民軍官,對他們一般不清算,與不分散其土地與牲畜。旗支隊必須加強,員額不足者加以補充,並經常進行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自治會縣區支會主任分別擔任政委與指導員,負直接管理軍隊的責任。這些地方武裝,在昭盟受蒙漢聯合司令部指揮,在卓盟受各分區司令部及卓盟縱隊司令部聯合指揮。蒙民的民兵自衛隊,應普遍組織,把蒙民的男女老少分別組織在自衛隊的各種形式之內,並從中挑選可靠之青壯年,組織民兵與游擊小組。必須很好運用與發揚內蒙民族固有的軍事組織的傳統習慣,如驛站傳訊等;但因牧民居住不集中及農蒙與漢人雜居,故組織形式應依照當地蒙民意見創新的,切不可把適用於漢人的或適用於農業區的機械地搬用於蒙人或游牧區。」1947年初,白雲航被調走參加內蒙古政府成立大會,孔飛任司令員。1948年10月23日,與蒙騎四師合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師長孔飛,副師長阿民布和,政委烏力吉那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昌,副師長兼參謀長葛瑞汝,副參謀長包英昌。下轄2個團:蒙騎四師第31、第33團合編為第31團;卓盟縱隊一支隊編為第33團;卓盟縱隊六支隊轉隸屬第21軍分區。1949年6月1日,在突泉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3師。
      • 第一支隊:由卓索圖盟分會保安隊改編,支隊長鮑琦,政治處主任席達。一支隊是以內蒙古自治學院第一期畢業生為骨幹組織起來的,絕大部分是招募的新兵,僅在喀喇沁右旗就有600多人參加卓索圖盟分會保安隊,一開始就有完善的中共黨組織,軍隊素質好,多次參加反擊國民黨軍隊進攻和圍剿土匪的戰鬥,到1947年底已經發展到1200多人。
      • 第四支隊:翁敖聯合旗支隊,兵力3個連三四百人。
      • 第六支隊:由敖漢旗支隊編成。支隊長李海濤,政委烏蘭 (女)兼任。六支隊是敖漢旗開明紳士李華亭組織的地方武裝
      • 第十一支隊:
      • 第十二支隊:以新惠支隊蒙民大隊為基礎組建,下轄三個騎兵連;1946年10月被中共改編為卓盟第六支隊,兵力共四五百人。
      • 第十三支隊:在阜(新)、義(縣)、北(票)地區活動
      • 喀喇泌左旗支隊
      • 喀喇泌中旗支隊
  • 警衛團:駐王爺廟(烏蘭浩特)。前身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興安省軍區警衛團 。
  • 獨立騎兵第三團:由原騎兵第5師主力編成
  • 獨立騎兵第九團:1948年2月組成人員背景複雜的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6師整編,復員了部分官兵,部分官兵送東北軍政大學,留下政治與個人歷史上無大問題、軍事素質較好的部分年輕官兵,並調入佟拉格和吳忠瑞帶來的騎兵第五師教導團第一連。團長蘇榮,政委巴圖巴根、副團長兼參謀長丹丁扎布(1948年9月接任團長),政治處主任佟拉格。1948年2月有3個連,共317人,其中戰鬥人員209人,步槍333支,騎槍7支,手槍23支,輕機槍18挺,重機槍5挺,擲彈筒15個,迫擊炮4門。開展「一條心」教育運動、建黨建團、治安巡邏、警衛、社會宣傳。1948年3月增至432人,編4個連。1948年5月12日上級命令縮編為3個連,為此退伍了150多人,全團355人,其中團部(參謀、警衛員、政治處、供給處、衛生所)39人,一連106人,二連105人,三連105人。團部和一連、三連駐日滿興安北省公署(後為呼盟歌舞團),二連駐南門外原日軍兵營2座青磚樓。1949年3月撤銷。[10]佟拉格帶一批聯排幹部到烏蘭浩特編入內蒙古軍區警衛團;第一連整建制編入呼盟公安大隊;第二、第三連復員解散。
    • 第一連:從扎蘭屯調海拉爾的騎兵第五師教導團第一連,以達斡爾族為主。
    • 第二連:原騎兵第六師選入的官兵組成。
    • 第三連:隨着呼盟地方工作深入基層,從牧業四旗、鎮西縣郭前旗徵召貧僱農青年組建第三連。
  • 伊盟蒙漢支隊等各支部隊統一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伊克昭盟支隊,解放了準格爾旗

紀念

  • 內蒙古軍區司令部遺址: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興安北路西側、科右前旗人民醫院門診樓東側,現為中國銀行興安盟分行辦公樓原址。曾經先後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興安省軍區駐地,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與政治部駐地,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機關駐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駐地。1949年12月,內蒙古軍區司令部遷張家口市,遺址改作它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內蒙古軍區司令部遺址因城市建設被拆除。[11]

參考文獻

  1. ^ 朝克:《乌兰夫与“四三会议”后的内蒙古骑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22-28..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2. ^ 全根先:“内蒙古骑兵一师的两任达斡尔族师长”,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年11月14日. [2019年1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2月28日). 
  3. ^ 1947年2月莫德爾圖停職回家。1947年9月25日,錯案被捕,至1951年5月16日被判處死刑。1986年6月25日內蒙古公安廳經過複查作出結論(內公落(1986)22號)「經查,當時處決的主要依據是:一、勾結蒙奸,拉攏本師三團叛變並派員策反我第五師,『迎接國民黨進攻內蒙古』;二、破壞哲盟土改;三、同張尼瑪等人組織『內蒙古牧民前進會』。經閱卷,並向有關人員調查核實,莫得爾圖是積極參加自治運動和解放戰爭中少數民族中有一定影響的人士,原認定的主要罪行不能成立,沒有任何依據,純屬冤、假錯案,現給予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請有關單位按有關政策做好善後工作。」
  4. ^ 4.0 4.1 马毓秀:“解放战争中的内蒙古骑兵”,《解放军报》,2017年3月26日第8版. [2019年1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2月28日). 
  5. ^ 錢林豹,《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6. ^ 孟铁英:《阿尔拉大队——莫旗第一支少数民族自卫武装》,内蒙古新闻网2011-09-13.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7. ^ 《烏蘭察布文史資料 第十三輯 鐵騎春秋——憶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四師》,2001年出版
  8. ^ 李森:「歸綏戰鬥中的統戰工作」,發表於《呼和浩特史料 第三集》,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編修辦公室1983年編印。
  9. ^ 《内蒙古百年大事记》,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2015-01-15. [2021-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10. ^ 苏勇:“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独立骑兵第九团情况介绍”,《海拉尔市文史资料》第八辑,2001年出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 
  11. ^ 乌兰浩特市旅游-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