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綸(?—1630年),字元誠四川宜賓縣(今四川宜賓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己巳之變時死於國難。

生平

家中世代務農,少年的時候跟從父親兄弟致力耕種,有時砍柴在市場上賣。回來學習讀書,在座位上銘刻「必為聖人」四字,里中由此稱他為劉聖人。

天啟初年,考中鄉試。奢崇明造反時,他進見地方監司提出扼守反賊歸路的計策,監司沒有採用。

崇禎元年(1628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劉之綸與同在史館中讀書的金聲以及接納為客人的申甫成為朋友,製造單輪火車、偏廂車、獸車,挖空木頭做成西洋大炮小炮。

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入侵,京師戒嚴。金聲上書得以被皇帝召見,即推薦兩位朋友。皇帝立即召見劉之綸、申甫。劉之綸談論軍事,條理清楚、口齒伶俐。皇帝十分高興,授予申甫為京營副總兵,資助他十七萬金召募士兵;改任金聲為御史,監察他的軍隊;授予劉之綸兵部右侍郎,作為尚書閔夢得的副手協助處理駐京部隊的軍務。他因以新進入仕的身份進升於少卿之列而更加恭謙。

十一月三日,後金攻破遵化,十五日到達壩上,二十日逼近都城,從北向西而來。隨後攻克良鄉,回到盧溝橋,夜間殺死申甫的部隊七千餘人,黎明時偷襲殺死大帥滿桂孫祖壽,生擒黑雲龍麻登雲而去。劉之綸在好友申甫戰死後,他毅然自請抵禦後金。請求率領京營,朝廷沒有批准,又請求率領關外的四川兵,還是不准。於是他招募了一萬人,分為八營,以八名副總兵為將。大臣們看到劉之綸驟然官升高位,受命視師,都非常嫉妒。有個叫文震孟的官員,指使人對他施加壓力,說:「你應當辭去侍郎而換上科臣的頭銜出征。」,劉之綸沒有聽從。

劉之綸率萬人在雨雪紛飛中誓師,激勵將士。率軍離京,到達通州時,守城的將官拒不接納。他和將士們只好冒雨雪宿營於古廟中。這時言官趁此攻擊他逗留。劉之綸很氣憤,給崇禎上疏,說:「小人嫉妒,有事推卸責任,沒事則挑撥是非,只因為臣任侍郎職而惹起事端。請削去臣官,賜我這骸骨還鄉。」崇禎閱了奏疏,沒有同意。上奏軍機,沒有答覆。[1]

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部隊駐紮薊州。當時,後金及蒙古諸部號稱十餘萬,駐紮永平;勤王軍隊數萬在薊。劉之綸就與總兵馬世龍吳自勉約定,他們由薊開往永平,牽制敵軍不讓他們行動,而自己率兵分八路進攻遵化。劉之綸出薊州,率八營兵到達遵化,列兵城外八里的娘娘廟山,馬世龍、吳自勉沒有赴約。

守遵化的後金兵出城,擊破劉之綸二營兵,但其餘營兵仍不退。二十二日,代善率三萬後金精騎趕到,大炮與箭矢齊發,將劉之綸的部隊擊潰,俘獲一員裨將,供說:劉之綸駐營在娘娘廟山。代善揮軍包圍,命劉之綸投降,遭到拒絕,便下令發起攻擊。[2]劉之綸發炮還擊,殺傷百餘騎兵,再發炮不料炮身爆炸,引起軍營自亂。[3]左右將領勸他整隊徐徐撤退,為將來做打算。劉之綸斥責說:「不許多言!我受到國家重恩,以死報國!」嚴令擊鼓再戰,雙方矢如飛蝗,激戰不休。眼看支持不住,劉之綸從身上解下所佩印綬,交給家人,說「拿着這個回去報告天子」,就此死去。全軍皆哭,拔起營寨在野外作戰,前後共七營兵士全部戰死,剩存一營趁夜晚撤退。[4]劉之綸的屍體送回,箭沒入頭顱,拔不出來。金聲用牙齒咬出來,把屍體交還到他家人。

敗報傳到朝廷,崇禎嘉獎他的忠心,給予優恤。文震孟阻止說「劉之綸死於不肯退兵,這是分內的事情,侍郎的官職已夠尊崇。」於是沒有贈官職,賞賜全部祭祀和一半的殮葬禮儀,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官。過了很久,朝廷才追贈尚書

參考文獻

  1. ^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
  2. ^ 《清史稿》卷二:其帥明兵部尚書劉之綸領兵至,樹柵。我軍炮毀其柵。之綸屯山中。大貝勒代善圍之,勸之綸降,不從。
  3. ^ 《明季北略》卷五:先發一炮,殺百騎,再發一炮,炮反裂,營中自焚。
  4. ^ 《明通鑑》卷八十二:八營兵前後覆其七,一軍夜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