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史
北京經濟史介紹北京經濟的歷史。
古代
遠古時期
北京經濟在古代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隋唐至清代
燕京是遼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手工業達到了空前繁榮,地區之間貿易和商業往來頻繁。1122年,金聯合宋滅遼。1153年,北京成為金的首都,改名為中都。[1]
近代
清朝晚期
《京師總商會各行商號》宣統年間刊本記載,1909年至1911年期間,北京市共有40個行業、4541家商鋪。[2]
民國初期
根據《冀察調查統計叢刊》第一卷中記載:1935年,北京有商業行業92個,商鋪1.2萬家。1937年北京人口達到百萬,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了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北方的經濟中心。[2]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占領北京,強行霸占了華商電燈公司、石景山煉鐵廠、長辛店機車修理廠、南口機車車輛廠、清河制呢廠等企業。此後八年時間裡,日本採取「以戰養戰」的方針,北京的經濟模式由原來的以商業為中心,轉為以戰爭服務為中心。期間,日本在北京投資建設了一批與戰爭聯繫緊密的重工業企業,如1939年建立的北京第一座水泥廠等。到1944年,北京重工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資本總額的50%左右。[2]
從1937年到1942年,北京民營工廠的數量由140家增至200家,資本總額增長了13.1倍,年產值增加了4.3倍。[3]
解放戰爭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建國初期
1949年北京市商業行業共有128個,商鋪7萬餘家。[2]
現代發展
從1979年到2007年的29年間,北京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0.4%。2007年度年所得12萬元以上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者北京市達34.1萬人,僅次於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2009年末全市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566.3億元,人均儲蓄達到84,442元。北京居民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2009年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5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7%。2009年,北京城鎮、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4%和33.2%。按照世界銀行劃分的標準,目前北京屬於中等富裕程度的城市,而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北京已達到「富裕型」社會。[來源請求]
參見
參考
腳註
書籍
- 孫健, 北京古代经济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40207694
- 於德源, 北京农业史, 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7010138869
- 李京文; 何喜軍, 周桂元 , 編, 北京制造业发展史,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0, ISBN 7509524342
- 王崗; 齊大之, 北京商业史, 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10099521
- 孫健; 劉娟; 李建平; 畢惠芳, 北京经济史资料: 近代北京商业部分,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0
- 李志英, 1995 , 編,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7530416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