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收容所列表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間,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城區及縣郊為幫助一般市民躲避戰火和屠殺,設立或自發形成了許多難民收容所(難民營)。見諸文獻記載的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收容所有37個。其中,受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後改名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管理的大規模難民收容所有25個,包括安全區內的24所和區外的1所。[1]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城郊難民收容所的數量和接受人數處於不斷的變化中。[1]日軍曾下令在2月4日之前解散難民營,但在國際委員會的努力下並未嚴格執行。國際委員會也鼓勵一些難民收容所陸續關閉,以鼓勵難民返家,恢復經濟生活。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初,國際委員會/國際救濟委員會管理的難民收容所已經關閉了6所;3月或4月關閉了13所,只有6所一直開到5月份。[2]5月21日,難民營正式關閉。[3]:463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管理的收容所
受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後改名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管理的大規模難民收容所有25個,包括安全區內的24所和區外的1所。委員會為其提供糧食、燃料、醫療救助及庇護。大約有7萬人先後收庇。[2]
1937年12月17日,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向日軍去信,信中附有安全區難民收容所清單。12月31日至1938年1月5日,委員會委員米爾士和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秘書歐內斯特·福斯特等人檢查了一批收容所。這些信息見錄於《拉貝日記》。[4]此外,藏於金陵大學圖書館的《金大難民收容所》記錄了與金陵大學相關的難民收容所(蠶廠、圖書館、農科作物系、宿舍、附中)的人數、年齡等詳細統計資料。[5]
建築物 | 現址 | 所長[a] | 類別 | 難民人數 | 備註 | |
---|---|---|---|---|---|---|
1937年12月17日 | 1938年1月初 | |||||
軍械庫(交通部舊廈) | 華僑路慈悲社 | 陸成美 | 家庭 | 1萬以上 | 8000 | |
五台山小學 | 上海路42號 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 |
張易里 | 家庭 | 1640 | 1640 | |
漢口路小學 | 漢口路59號 南京市漢口路小學 |
鄭大成 | 家庭 | 1000 | 1400 | |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 | 趙永奎 | 家庭 | 3500 | 3200 | |
小桃園南京語言學校(華言學堂) | 小桃源 | 男性 | 200 | |||
大方巷軍事化工廠倉庫 | 大方巷 | 汪成齋、孔平良 | 家庭 | 4000 | 2800 | |
金陵大學附屬中學 | 中山路169號 南京市金陵中學 |
姜正雲 | 家庭 | 6000-8000 | 1.1萬 | |
聖經師資培訓學校 | 不詳 | 郭俊德 | 家庭 | 3000 | 3400 | |
華僑招待所 | 中山北路81號 江蘇議事園酒店 |
毛青亭 | 家庭 | 2500 | 1100 | |
金陵神學院 | 漢中路140號 南京醫科大學五台校區 |
陶忠亮 | 家庭 | 2500 | 3116 | |
司法部 | 中山路251號 南京市供電局 |
空置 | 12月14日日軍捕殺難民400-500人,剩餘難民於12月17日被驅逐,此後空置[2] | |||
最高法院 | 中山北路101號 江蘇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出租辦公樓 |
空置 | 被日軍掃蕩一空,12月17日全部驅逐,此後空置[2] | |||
金陵大學蠶廠(蠶桑系) | 金銀街 | 金哲橋、徐凱基 | 家庭 | 4000 | 3304 | |
金陵大學圖書館 | 漢口路22號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
梁開純 | 家庭 | 2500 | 3000 | |
德國俱樂部(德中俱樂部) | 不詳 | 趙唐榮 | 家庭 | 500 | 444 | |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 寧海路122號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
魏特琳 | 婦女、兒童 | 4000 | 5000-6000 | |
法學院(司法學校) | 中山路西側 | 佟燮臣 | 家庭 | 500 | 528 | |
金陵大學農科作物系(農業專修科) | 廣州路北側 | 沈家禹 | 家庭 | 1500 | 1658 | |
山西路小學 | 琅琊路7號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 |
王有成 | 家庭 | 1000 | 1100 | |
金陵大學(宿舍) | 漢口路22號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 |
齊兆昌 | 婦女、兒童 | 1000 | 7000 | 2月16日有3039人,4月30日有1900人,5月底關閉[5] |
西門子洋行 | 小粉橋1號 拉貝故居 |
韓湘林 | 602 | |||
高家酒館55號 | 高家酒館 | 凌恩忠 | 770 | |||
教堂和長老會傳教團學校 | 雙塘 | 陳羅門 | 1000 | 位於安全區外 | ||
貴格會傳教團 | 慈悲社 | 張公生 | 800 | |||
鼓樓西 | 鼓樓廣場西側 | 李瑞亭 | 1月13日至20日,有7名女性遭日軍士兵強暴[4] |
其他難民收容所
除了國際委員會管理的25所難民收容所以外,見於文獻記載的其他難民收容所。[1]
建築物 | 地址 | 難民人數 | 檢查情況/備註 |
---|---|---|---|
衛青里(音譯)某大宅 | 不詳 | 數百人 | 受委員會幫助和監護 |
鼓樓四條巷 | 安全區內,鼓樓四條巷 | 12月16日,50餘人遭集體槍殺 | |
原國軍第10軍駐京辦事處 | 安全區內,上海路陶谷新村 | 200人(南京淪陷時) | |
棲霞寺 | 棲霞山北千佛崖下 | 1月中旬1萬多人,最多時達2.4萬人 | |
江南水泥廠 | 棲霞山東側 | 4000人(12月28日),6000人(2月3日),2萬多人(3月13日) | 由德國人京特和丹麥人辛德貝格創立和管理,樹有德國和丹麥國旗,設有小醫院 |
和記洋行 | 下關長江邊 | 7000人 | 由委員會委員、英國人希爾茲(P. R. Shields)建立 |
寶塔橋 | 下關煤炭港東側 | 7000人 | 「最糟糕、最苦難」 |
慈幼院 | 下關三汊河地區 | 6000人 | 「最糟糕、最苦難」 |
城東南遊樂地 | 城東南隅 | 1萬餘人 | |
老人堂(養老院) | 城東南剪子巷 | 500人(1月2日) | |
楊將軍巷 | 楊將軍巷 | ||
葛塘 | 六合縣葛塘鎮 | 2000人 |
備註
- ^ 部分名字為音譯。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孫宅巍.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收容所研究 (PDF). 江蘇社會科學. 2017, (5): 224-231.
- ^ 2.0 2.1 2.2 2.3 貝德士.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报告. 章開沅 (編).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465-501 [1939]. ISBN 7-305-03443-6.
- ^ 章開沅(編譯).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7-305-03443-6.
- ^ 4.0 4.1 約翰·拉貝. 拉贝日记. 劉海寧 等(譯) 第2版.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2019-11-01]. ISBN 7214019639. OCLC 2397469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4).
- ^ 5.0 5.1 王勇忠.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 抗日戰爭研究. 2008, (8).[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