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搖滾

搖滾樂的流派

另類搖滾(英語:Alternative rock),也被稱為另類音樂替代搖滾替代音樂,簡稱替代另類。是搖滾音樂中的一種音樂類別,源於1980年代的地下獨立音樂,並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開始流行。Alternative這個詞意味著有別於主流音樂,和主流音樂是區隔開來的,另類搖滾則是有別於主流搖滾樂,主要體現在獨特的吉他表現形式,顛覆性的歌詞和一種輕蔑漠不關心的態度。另類搖滾原本的範圍是比較廣的包括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不同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在1970年代後期的時候,所有的地下搖滾,朋克搖滾(包括朋克、新浪潮、後朋克)都被認定為另類搖滾。

在1980年代後期,隨著雜誌報導,大學校園廣播的唱片播放和一些口頭宣傳強調了另類搖滾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幫忙定義了其中不同的音樂風格(比如哥德搖滾噪音流行獨立搖滾獨立流行油漬搖滾工業搖滾嘻哈搖滾,和另類嘻哈)。大部分的子分類都有自己的聽眾,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樂隊像Hüsker Dü 和 R.E.M.甚至簽約了唱片公司。然而,在當時相對於其他的類別的搖滾樂和流行樂,大部分商業另類搖滾樂隊的成就都是有限的。有些作品依然被歸為個人作品,只有少部分的廣播,電視媒體會播放他們的歌。在1990年代,隨着超脫樂團帶來的突破性的影響,油漬搖滾英倫搖滾運動的普及,另類搖滾逐漸被大眾接受,變成了一種主流音樂,許多的另類搖滾樂隊也因此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在1990年代末,受到油漬搖滾和英倫搖滾熱潮的消退的影響,另類搖滾在主流樂開始不再那麼特別和突出。

術語的起源

另類搖滾的定義在英式英語中特別是指「indie rock」(獨立搖滾)(雖然這個類型的定義界限在電子音樂嘻哈音樂的融入下已經變得模糊),而在美式英語中則習慣使用「alternative rock」。有時也會以地下音樂(underground music)作為另類搖滾的代稱,但地下音樂通常是指知名度不高的藝人或樂團所演出的音樂,而「indie」(獨立)一詞在英國經常被用來代表另類搖滾,而在台灣這個詞曾被翻譯成「硬地」,有著「硬式風格」和「地下」的含意(參見台灣的硬地音樂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個以地下樂團、另類搖滾為主的音樂活動)。或是簡稱 alternative)是搖滾樂中的一種類型,最早在1980年內出現,在1990年代開始廣泛流行。「alternative」這個單字的本意「可選擇的」,在1980年代也被用來指在獨立唱片廠牌旗下的龐克搖滾風格樂團,他們和當時的主流音樂類型並不相同。[1]作為一種特定的音樂類型,另類搖滾自1980年代以來集合了許多獨立音樂的子類型,例如油漬搖滾獨立搖滾英式搖滾哥德搖滾等。

參考資料

  1. ^ Helen Popkin A.S. Alternative to what? (網頁). MSNBC.com. 2006年 [2006年6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4月28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