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考》是清朝章學誠的作品,其間幾遭波折,至章氏臨終時仍未完稿,最後成書三百二十五卷。咸豐年間書稿毀於戰火。

章學誠一心續寫朱彝尊之《經義考》。[1]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靠著周震榮的牽線,章學誠得河南巡撫畢沅的協助下開始編纂《史籍考》。開局之後,章學誠即與洪亮吉凌廷堪等人「泛覽典籍」[2]。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畢沅調任湖廣總督,使得《史籍考》編纂一度擱置,而成書僅得一百卷。[3]章學誠投靠亳州知州友人裴振[4]嘉慶三年章學誠入謝啟昆幕府,再續《史籍考》之編纂工作,不久因出現歧見,章氏辭去編職。在謝啟昆支持下,原稿僅一百卷的《史籍考》由胡虔錢大昭袁鈞張彥曾等續增至325卷。[5]畢家受胡齊侖案牽連,財產遭到籍沒。謝氏《史籍考》之修撰,又告中輟。

《史籍考》之修纂時間達六十年之久,多次中輟,前前後後得畢沅謝啟昆潘錫恩等官員資助,一直到章氏病歿,尚未完稿。道光二十六年(1846),南河總督潘錫恩再度對《史籍考》加以增訂。[6]許瀚赴清江浦為潘錫恩校訂《史籍考》[7],全書分十二綱五十七目,共三百二十五卷,道光二十八(1848)年九月,全書「寫成清本,待付手民」[8]。咸豐初年,太平軍禍起,無瑕刊刻,《史籍考》原稿存於潘錫恩涇縣故里[8]。咸豐六年(1856)潘家因戰火殃及,「所居毀於火,藏書三萬餘卷,悉為煨燼」,而《史籍考》亦同歸一炬。《章氏遺書補遺》中僅存有《史考釋例》和《史籍考總目》兩篇。民國二年(1912年)的《中國學報》曾刊出極小部份的殘稿。一說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史籍考》全本,後證實無此事。[9]

注釋

  1. ^ 章學誠:《論修史籍考要略》
  2. ^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卷29,《外集二》,《與孫淵如書》。
  3. ^ 嘉慶三年史善長跋《弇山畢公年譜》稱:「《史籍考》一百卷。」
  4. ^ 章學誠《上畢制府書》曰:「事未及殷,而閣下移節漢江。學誠欲襥被相從,則妻子無緣寄食;欲仍戀一氈,則東道無人為主。蓋自學誠離左右之後,一時地主,面目遽更,造謁難通。疣之贅,尚可言也;毛無附,將焉置此?閣下撫豫數年,學誠未嘗一來;及其來也,閣下便去,進退離合,夫豈人謀?不得已還往亳州。」(《章學誠遺書》,《補遺》)
  5. ^ 謝啟昆於嘉慶三年致書陳奉滋云:「仆所作《小學考》,昨甫脫稿;《史籍考》年內亦可告竣。書籍友朋,此間最盛,仆之復來浙江,所得惟此耳。」(謝啟昆:《樹經堂文集》卷4,《與陳東浦方伯戊午》。)。又謝啟昆於嘉慶四年再致書孫星衍稱:「畢宮保《史籍考》之稿,將次零散,仆為重加整理,更益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取材頗富,視舊稿不啻四倍之。臘底粗成五百餘卷,修飾討論,猶有待焉。」章學誠代謝啟昆所擬《史考釋例》稱:「此書(《史籍考》)為鎮洋贈宮保畢公所創稿,遺編敗麓,斷亂無緒。予既為朱氏補《經考》,因思廣朱之義。久有斯志,聞宮保既已為之,故輟筆以俟觀厥成焉。及宮保下世,遺緒未竟,實為藝林闕典。因就其家訪得殘餘,重訂凡例,半藉原文,增加潤飾,為成其志,不敢掩前人創始之勤也。」
  6. ^ 潘駿文跋《乾坤正氣集》曰:「因念先公尚有增訂《史籍考》一書,亦與斯集同時讎校,系因畢秋帆、謝蘊山兩先生原本,為卷三百卅有三。第原書採擇未精,頗多復漏,先公因延旌德呂文節、日照許印林瀚、儀徵劉伯山毓崧、同邑包孟開慎言諸先生,分類編輯,刪繁補缺。」(顧沅輯:《乾坤正氣集》卷末)
  7. ^ 劉壽曾:《廣英堂遺稿·跋》,包慎言:《廣英堂遺稿》卷末。
  8. ^ 8.0 8.1 潘駿文:《乾坤正氣集跋》
  9. ^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稱:「一九二八年,著者有意另撰,以補學誠之遺憾。忽睹北平各報新聞,謂此書忽發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及馳書問訊,該館中文部主任 Prof. Arthur W Hummel 復書否認,乃知其誣。著者又親往紹興章氏、南康謝氏訪查,亦未發現。」王重民為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所作《後記》中,引潘駿文《乾坤正氣集》跋語,揭示潘錫恩增訂之《史籍考》,實毀於戰火,並指出:「《史籍考》這一悲慘結局很少有人知道,因而才有流出國外的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