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賀伯特·米德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7月19日) |
喬治·賀伯特·米德(英語: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主要隸屬於芝加哥大學,是校內其中一名顯著的實用主義者。米德被公認是社會心理學的創始者之一。
喬治·赫伯特 | |
---|---|
出生 | 美利堅合眾國馬薩諸塞州南哈德利 | 1863年2月27日
逝世 | 1931年4月26日 美利堅合眾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 (68歲)
母校 | |
科學生涯 | |
受影響自 | |
施影響於 |
生平
米德1863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南哈特萊,其父是當地的公理會牧師。米德7歲時,全家遷往俄亥俄州的奧伯林,父親當上了奧伯林學院的布道學教授。米德1879年考入奧伯林學院,就讀期間對自己從小被灌輸的神學觀點提出質疑。
米德說自己1882年春天「從獨斷論沉睡中」醒來,反對蘇格蘭哲學的狹隘枯燥,寄希望於康德及康德以後的德國唯心主義。1887年進哈佛大學讀研究生學。因為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羅伊斯對他有很大吸引力。但是他又不滿意哲學問題上純思辨的論述和遠離科學和社會問題的特徵。
1888年,米德選擇了生理心理學,試圖走出概念的解釋而達到新的知識。1888—89年冬季,他在萊比錫大學學習馮特的實驗心理學。但由於語言困難,只能聽部分哲學課程,其中包括馮特的「形而上學基礎」。一個學期後,米德轉到柏林,成為狄爾泰、埃賓豪斯、泡爾生和施莫勒的學生,這使他直接了解到解釋心理學與描述心理學兩派的激烈論爭。但他所關注的只是如何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從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來分析人類心靈。
1891年他受聘於密歇根大學,開設生理心理學、哲學史、康德與進化論等課程,第一次試圖提出進化論對心理學的意義,並把有機體與環境的關係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模型。這時他發現需要對自己的觀點作基本的理論的澄清,他希望通過對黑格爾思想的徹底研究達到這種澄清。
1894年,米德成為芝加哥大學哲學和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開始了在那近40年的執教生涯。其間曾任哲學系主任。他在芝加哥大學最後10年對社會學系的影響使該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稱。
關於符號互動論的思想
米德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累積而成,強調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提出「社會自我」理論。
另外,米德亦是開創出符號互動論的社會學家,提出人對於情境定義的互動觀點的重要性和在情境下的角色扮演。 當某一種情境下開始廣泛被人們所接受,就會容易形成一種穩定與持續秩序性的社會。 他認為兒童期是自我發展、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期,並將其分為「模仿階段」(或稱「準備階段」)、「遊戲階段」及「團體遊戲階段」三個部分。
1.「模仿階段」:三歲前的兒童,深受「重要他人」影響,並模仿其行為舉止,來學習與了解他人行為。
2.「遊戲階段」:三至八歲兒童,透過在遊戲中扮演生活中大人的角色,並學習模仿屬於該角色的行為。
3.「團體遊戲階段」:八歲以上的兒童則受「概括化他人」的影響,開始觀察其他人的角色與看法,學習以他人的角度看自己。
1931年4月26日,米德因心臟衰竭逝世於芝加哥,享壽六十八歲。
在米德的學術生涯中,他不斷汲取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中的許多研究成果。從科學上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疑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心理學上,塔爾德、鮑德溫、吉丁斯、庫利、馮特的研究成果對他克服個體主義心理學都有幫助,尤其是庫利的「鏡面自我」和馮特的「姿態」概念;哲學上,德國哲學傳統尤其是黑格爾理念主義和美國文化氛圍尤其是實用主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米德是互動學派的創始人,主張社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際溝通體系,人的自我觀念是透過語文和非語文符號在社會行動中不斷建構。
參考文獻
- ^ David L. Miller, "Josiah Royce and George H. Mead on the Nature of the Self",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Summer 1975, vol. XI, no.2, p. 67-89.
外部連結
- 哲學線上百科全書:"George Herbert Mea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y George Cronk.
- Mead Project 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ead'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writings, many of which are available online, along with others'.
- Review materials for studying George Herbert Mead
- The Social Sel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y George Herbert Mead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