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北大、清華、南開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前身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最初由當時清華校長梅貽琦、北大校長蔣夢麟和南開校長張伯苓組成的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後梅貽琦任常務委員會主席,長期主導校務。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
---|---|---|---|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 |||
校訓 | 剛毅堅卓 | ||
創辦時間 | 1938年4月2日 | ||
停辦時間 | 1946年5月4日 | ||
校慶日 | 11月1日(西南聯大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課之日) | ||
學校類型 | 國立大學 | ||
校長 | 梅貽琦 蔣夢麟 張伯苓 | ||
院長 | 文學院馮友蘭 理學院葉企孫 法商學院周炳琳 工學院施嘉煬 師範學院黃鈺生 | ||
校址 | 中華民國雲南省昆明市、蒙自縣 25°03′33″N 102°41′42″E / 25.05916°N 102.69497°E | ||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雲南省昆明市 |
座標 | 25°03′33″N 102°41′42″E / 25.05916°N 102.69497°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近代 |
編號 | 6-1062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從1938年4月2日於昆明更名西南聯大,5月4日正式開課,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結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期間,畢業學生2000餘人。抗戰勝利以後,西南聯大解散,北大、清華、南開分別遷回原址復校,唯有師範學院留昆,在原校址上建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獨立辦學,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歷史
1937年7月7日發生「七七事變」,7月29日,天津遭到了轟炸,南開校園在付之一炬。8月3日日軍進駐北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0月13日,日軍控制了整個清華園。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同時還開辦了清華研究所。臨大的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631人、北大342人、南開147人還有218名借讀生;教師共148人,清華73人、北大55人、南開20人。臨大的主體其實並不在長沙,聖經學院只能提供學校辦公和法商學院的教學,理學院大部分借用湘雅醫學院的校舍,土木系在城裡上課,電機系和機械系在湖南大學,化工系則在重慶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班在南昌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文學院在衡山的聖經學院分部。[1]
1938年1月,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戰爭吃緊,決議搬遷至昆明,臨大組織師生分三路到達昆明,校名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任設常務委員會主席。其中有820名學生隨校南遷,也有600多名學生退學、轉學或參加抗戰。西南聯大時期,畢業生分清華、北大、南開、聯大四種學籍,合併前學生擁有原校學籍,合併後招生為聯大學籍,其中清華學籍畢業生為723人。女生和教師及家屬乘火車和輪船去昆明,而少部分男生(共244人)和教師從內地步行穿越湘西、貴州、滇東前往,並黃師岳中將擔任旅行團的團長。文和法商學院並未直接到昆明,而是臨時設在了蒙自,本預計停留15個月,直到新校舍竣工,但1938年8月,聯大租借空軍學校的校舍,便也轉到昆明。12月1日,聯大開學,8月開始上課。[1]
1939年因戰局吃緊,政府宣布停付庚款。清華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社會調查五研究所自行設法維持。8月,清華決定恢復文科研究所,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部。1940年,因聯大校園屢遭日軍轟炸,教育部命聯大遷川。8月,聯大決定於四川敘永設立分校,命一年級及先修班新生前往上課。11月,為了培養大後方中小學教師,聯大成立師院附設學校。1941年1月,敘永分校開始上課。4月,清華大學成立卅年,師生於昆明舉行紀念會,出版學報紀念專刊。8月,敘永分校結束運作,學生返回昆明。10月,文科研究所於昆明東郊龍泉鎮司家營成立,由馮友蘭教授出任校長。11月,與盟軍合作於昆明成立譯員訓練班,並成立師範學院初級部。[1]聯大期間,學生參與青年從軍運動,應徵飛虎隊翻譯、入緬作戰、參加印度遠征軍。
聯大期間,清華單獨設立昆明辦事處、研究院、特種研究所。研究院自1939年起逐漸恢復,設有文科、理科、法科3個研究所共12個學部,招收研究生。特種研究所依靠庚款基金利息,擁有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國情普查五個研究所,服務軍事研究,研製軍用飛機、軍事通信,研製出中國第一個電子管。抗戰勝利後,各研究所併入相關各系。
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最初,學校沿襲長沙臨大建制,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校務。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會決議,決定由三校校長輪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任期一年,本學年由清華校長梅貽琦擔任。後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期留於昆明,故沒有實施輪任制度,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主導校務。
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復校後,師範學院留雲南獨立設院,改稱國立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與西南聯大一路之隔的雲南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在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學者,如嚴濟慈、彭桓武等。費孝通、王贛愚等學者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兩校兼職;許多活動也由兩校師生共同參加。
前身及後身學校
後身學校
文化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校歌
1939年,西南聯大常委會核定《滿江紅》(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作曲)為聯大校歌。歌詞中的「仇寇」二字原為「倭虜」。[2][3][4]
校院組織[5]
校部
文學院
助理:沈仲章
- 中國文學系
- 外國語文學系
- 史社會學系(1940學年起分為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
- 哲學心理學系
理學院
- 算學系
- 物理學系
- 化學系
- 生物學系
- 地質地理氣象學系
法商學院
院長(先後):方顯延、陳序經、陳岱孫
- 政治學系
- 經濟學系
- 法律學系
- 商學系
- 社會學系
工學院
院長(先後):施嘉煬、李輯祥
書記:邱繼興(1939); 練習生:王顯文、廖岳
- 土木工程系
- 機械工程學系
- 電機工程學系
- 化學工程學系
- 航空工程學系
- 電訊專修科(1939年1月設立)
- 算學科
師範學院
主任導師:查良釗;院長(先後):黃子堅、陳雪屏、許湞陽
研究部、所 (1939學年度恢復 )
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主任:胡適 (院長兼)
理科研究所
主任:饒毓泰 ( 物理學系教授兼)
法科研究所
主任:周炳琳 ( 經濟學系教授兼)
校友
著名教授
西南聯大著名的教授有: 吳大猷、周培源、王竹溪、陳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劉文典、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吳有訓、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潘光旦、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吳宓、吳晗、葉企孫、饒毓泰、趙忠堯、趙九章、任之恭、曾昭掄、李楷文、雷海宗、何炳棣、呂夢雅
外籍學者的部分: 美籍教授有米士(Peter Hans Misch)、溫德(Robert Winter)。英籍教授有燕卜蓀(Sir William Empson)、瑞恰慈(I. A. Richards)、白英、吳可讀(A. L. Pollard-Urquhart)。俄籍教授噶邦福(Jhon Jan Gapanovich)。以及其他外籍教授白約翰(佩之) 、雷夏、賈恩培、陸伯慈(Roberts)等
紀念
昆明雲師大本部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記載:
- 自「瀋陽之變」以來,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唯以三校(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的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平津失守,便奉命遷往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梅、張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11月1日開始上課。
- 等到了京滬失守、武漢震動的時候,臨時大學又奉命遷往雲南。
- 師生們徒步經貴州於1938年4月26日抵昆,自此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5月4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也遷入昆明。1938年增設師範學院,1940年於四川敘永設分校,一年後又並於本校。
- 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越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兩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1945年5月4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
為了紀念西南聯合大學,聯大三校分別在各自校園內建立過其他形式的「西南聯大紀念碑」。1987年11月,西南聯大建校50周年之際,在南開大學馬蹄湖西側,豎起了「西南聯大建校50周年紀念碑」;紀念碑由三面石碑連成一體,三面分別鑲嵌南開、北大、清華三校校徽,三足鼎立。
1988年4月24日,清華大學建校77周年之際,清華校友總會在「工字廳」南的廣場林木叢中豎起「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上刻有「西山蒼蒼,南國蕩蕩,聯合雋彥,大學泱泱」字樣,字頭組成「西南聯大」四字,碑文簡略記敘了西南聯大的歷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研究
- (英文)John Israel. 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01-01. ISBN 9780804729291.((中文)易社強,饒佳榮 譯.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傳記文學. 2010年4月. ISBN 9789578506725.;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九州出版社. 2012.01. ISBN 978-7-5108-1299-6. )
- 謝泳.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8-11. ISBN 7-5404-1955-5.
- 李洪濤.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06-01. ISBN 9787222030619.
- 聞黎明. 抗戰風雲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台北: 秀威資訊. 2010-11-01. ISBN 9789862215869.
- 李光榮.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10. ISBN 978-7-101-13445-2.
- 周本貞主編. 西南联大研究第1辑.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5-10. ISBN 7-5000-7376-3.
- 何偉全. 西南联大研究第2辑.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4-01. ISBN 978-7-5000-9293-3.
- 遲玉華,朱曦,王順英主編;周寧,唐紅,王向群副主編. 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12. ISBN 978-7-222-06768-4.
-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 ISBN 9787301031971.
回憶錄
- 許淵沖. 许渊冲西南联大日记.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9.11. ISBN 978-7-222-18869-3.
- 梅貽琦;黃延復,王小寧整理.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05. ISBN 978-7-101-13185-7.
- 馮友蘭. 我与西南联大.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8.09. ISBN 978-7-5183-2735-5.
- 汪曾祺.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8.05. ISBN 978-7-5474-2456-8.
- 張伯苓. 我们要振作起来.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8.06. ISBN 978-7-5183-2736-2.
- 何炳棣. 讀史閱世六十年.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4-5. ISBN 9789570329650.
- 羅常培 著 / 俞國林 整理. 蜀道难. 中華書局. 2020-5. ISBN 9787101144956.
- 何兆武 / 文靖. 上学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8. ISBN 9787108025104.
外部鏈接
- Educated Youth: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西南聯大的紀念碑和校歌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啟示錄(解說視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史:西南联大时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中文(臺灣)).
- 校史大事記-西南聯大時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09-02-26 [201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4) (中文(臺灣)).
- 《新清華》編輯部. 图说清华抗战那些事儿(二):辗转西南,离乱弦歌不辍. 清華新聞網.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 [201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中文(中國大陸)).
- 金富軍. 清华校史连载之七: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一). 清華校友網.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09-02-26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中文(中國大陸)).
- 史軒. 清华校史连载之八: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二). 清華新聞網.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07-10-25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