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巴米揚

圍攻巴米揚也稱為范延堡之戰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年)秋,蒙古第一次西征中,蒙古帝國軍隊南下哥疾寧(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南加茲尼)途中在范廷(現代巴米揚)發生的攻堅戰。

背景

花剌子模蘇丹阿拉烏丁·摩訶末死後,他兒子札蘭丁在阿富汗募兵抵抗。新王札蘭丁在哥疾寧率兵八萬,計劃大舉反攻。

攻城

成吉思汗派失吉忽禿忽率三萬騎兵前往喀布爾山區,威脅札蘭丁側背,保護主力南下。察合台窩闊台拖雷率蒙古軍主力南下哥疾寧。途經客兒端塞(也稱古兒疾汪,今阿富汗杜爾扎卜和吉爾吉萬縣境內),圍攻一個月,方才攻克。毀城屠城後,繼續前進,越過興都庫什山脈,抵達帆延(今阿富汗巴米揚)附近的范延堡。范延堡城高堅固,居民拒不投降。蒙古軍使用攻城兵器攻城,范延堡居民使用弓矢弩炮對抗,在雙方激戰中,察合台之子木阿禿干中箭身亡。木阿禿干少年驍勇,騎射皆精,成吉思汗鍾愛此孫。此時,成吉思汗非常悲憤,督軍晝夜輪番強攻,城上城下,積屍如山,蒙古軍移屍作梯,奮勇殺入攻陷范延堡。成吉思汗聞報失吉忽禿忽在八魯灣(今阿富汗北部帕爾旺省)遭遇戰中敗於札蘭丁,於是下令晝夜兼程急奔哥疾寧,尋找札蘭丁決戰[1]

事後

在來到巴米揚時,因他的孫子木阿禿干被守軍射殺,成吉思汗極憤怒,決定在破城後不取一物不留一人,破壞是如此徹底,因此蒙古人稱巴米揚為「卯八里」,即[被毀]壞之城。

圍攻後成吉思汗為繼續追擊札蘭丁進入印度

參考文獻

  1. ^ 《中国战典 上》.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4 第7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