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利德爾

埃里克·亨利·利德爾中文李愛銳李達,又譯伊利克·里達爾;英語: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1月16日—1945年2月21日)是英國蘇格蘭運動員,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他是第一位生於中國的奧運會金牌得主。

埃里克·利德爾
Eric Liddell
個人資料
出生(1902-01-16)1902年1月16日
 英國天津租界
逝世1945年2月21日(1945歲—02—21)(43歲)
 中國山東省濰縣集中營
教育程度愛丁堡大學
母校愛丁堡大學
活躍年代1920-1945年
配偶Florence Mackenzie
1934年結婚—1945年結束
運動
運動田徑
項目短跑
  • 100碼:9.7秒(手動) (1923年)
  • 200公尺:21.8秒(手動) (1924年)
  • 220碼:21.6秒(手動) (1923年)
  • 300碼:32.0秒(手動) (1924年)
  • 400公尺:47.6秒(手動) (1924年)
  • 440碼:49.2秒(手動) (1925年)
成績與頭銜
全國性決賽
  • 1923年AAA錦標賽:100碼第一名
  • 1923年AAA錦標賽:220碼第一名
  • 1924年AAA錦標賽:220碼第二名
  • 1924年AAA錦標賽:440碼第一名
奧運會決賽
  • 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公尺第三名
  • 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400公尺第一名
獎牌記錄
代表  英國
男子田徑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銅牌 - 第三名 1924年法國巴黎 200公尺
金牌 - 第一名 1924年法國巴黎 400公尺
最近更新於:2016年11月15日

從天津到蘇格蘭

李愛銳出生於天津英租界內。他的父親是正在中國傳教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李德修(詹姆士·丹露帕·利德爾,Rev. James Dunlop Liddell牧師。李愛銳在中國長到5歲。6歲時和8歲的哥哥李勞伯(羅伯特)回到英國,進入專收倫敦會傳教士兒子的男子寄宿學校伊爾撒姆學院英語Eltham College,而他的妹妹珍妮隨父母回到中國。在伊爾撒姆學院時埃里克顯示出運動天賦,曾當選學校年度最佳運動員,並且是學院的板球橄欖球隊長。他的短跑成績驚人,很多媒體認為他在未來可以實現英國奧運會一百公尺短跑金牌零的突破。

於1920年,李愛銳跟他哥哥一樣,加入愛丁堡大學科學專業。他在學校里參加100碼和220碼短跑,並是橄欖球隊的主力。在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他大學畢業,取得科學學士學位。[1]

巴黎奧運會

巴黎舉辦的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預先安排的日程把男子100米跑定在一個星期日舉行,而李愛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日應該是敬拜上帝的,所以他沒有參加比賽。於是他改為練習沒人看好的400米跑。經過幾個星期的苦練,他終於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奧運會400米跑的金牌。[2]他還獲得了200米跑的銅牌。而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國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獲得。[3]

民園體育場的牧師

 
1934年3月27日,李愛銳和夫人弗洛倫絲·馬肯茲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會堂的結婚照
 
天津市重慶道53號李愛銳故居

奧運會後的第二年,李愛銳決定和父親一樣,到達華北傳教。他於1925年返回出生地天津,並在教會學校新學書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學)教授化學和體育,還負責管理一所主日學[4]

由於李愛銳在世界體壇上的名氣,以及在各地參賽的豐富閱歷,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邀請他參與民園體育場的改造工程。李愛銳根據其以往參賽經驗,提出模仿他曾在此獲勝並擁有他最欣賞的跑道質量的史丹佛橋球場(今切爾西主場)的建議。[5]同時,他亦對諸如跑道結構、燈光設備、看台層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議,而這些建議在當時亦具有先進的水平。[6]在他的籌劃與監督下,民園體育場終於以全新的面貌,成為當時在亞洲範圍內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7]

於1929年,李愛銳在民園體育場參加了舊英租界當局舉辦的萬國田徑運動會[4]在比賽中,他擊敗了男子500米賽跑世界紀錄保持者德國選手阿圖·費爾莎,並同時奪得了該屆運動會400米跑的金牌,而這也是他運動生涯中得到的最後一枚金牌。[8]

於1932年,李愛銳正式獲按立為牧師。1934年3月27日,他和合眾會堂的司琴、加拿大傳教士的女兒弗洛倫絲·馬肯茲(Florence Mackenzie)結婚。[4]他們的婚禮在合眾會堂(現保定道和唐山道交口處,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教堂被震毀)舉行了婚禮。他們的新家安在今天的重慶道38號(舊英租界時期為劍橋路70號),現在那裡有一塊紀念銘牌註明了這所住宅曾是他的故居。[4]

戰俘營中的傳教士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李愛銳為了幫助病倒的哥哥,傳教醫生李勞伯(羅伯特),而到了貧困的河北農村衡水市棗強縣肖張鎮倫敦會在河北省的2個傳教站之一)工作。[9]當地的物資因戰亂和災荒而極度匱乏,且病患亦很多,而且那裡亦成為了日軍占領區。[10]

於1941年,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弗洛倫絲決定帶着女兒回到加拿大。於1943年,李愛銳被日本軍隊俘虜,並和內地會芝罘學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關押在山東濰坊樂道院集中營[11]在集中營中,他仍保持樂觀態度,堅持佈道,甚至爲抓捕他的日軍禱告。[10]爲此,他曾被推選為營區康樂小組的主席。他還編寫化學小冊子,爲集中營里的兒童教課,並親自帶領兒童做體育鍛煉。[12]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國家提出用集中營裏的僑民交換戰俘,而埃里克亦名列第一批名單中。[4]但是,他卻將這個逃生機會讓給了其他人,繼續留在集中營幫助別人。[13][14]最後,由於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埃里克·利德爾於1945年在集中營中因腦腫瘤逝世。[10]

紀念

據一些報道,李愛銳在戰後被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那裡還長眠着白求恩柯棣華等人。[15]然而烈士陵園方面表示沒有關於李愛銳的資料,沒有證據表明他被移葬於此。[16]

 
利迪爾基金會在濰坊樹立的紀念碑

另據報道,李愛銳被葬於集中營日本軍官宿舍後面的一個小花園中。1989年被一位香港李愛銳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在濰坊中學重新發現時墓地幾乎已經被人遺忘。於1991年,愛丁堡大學用蘇格蘭的花崗岩為他在該墓地樹立的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着《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一句話:「他們應可振翅高飛,如展翅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濰坊市政府在2005年紀念濰坊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活動中為李愛銳的紀念碑獻花環。[4][17]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的日子,英國《蘇格蘭人報》把埃里克評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18][19]

2012年,愛丁堡大學在埃里克的長女到訪之際,宣布以利德爾命名一個體育特長生的獎學金。

為紀念李愛銳1924年巴黎奧運會奪冠100周年,2024年7月23日下午,天津市體育博物館內「守望·情灑津沽的奧運冠軍李愛銳」永久展區揭幕[20]

影視作品

利德爾參加巴黎奧運會的故事,以及哈羅德·亞伯拉罕斯做為猶太人運動員頂着反猶主義的壓力參賽的故事,被改編到1981年電影《烈火戰車》中。該片奪得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四項奧斯卡獎。影片中埃里克上身直挺、嘴巴大張的奔跑姿勢被認為是真實的寫照。[21][22]

利德爾參加巴黎奧運會之後回到中國在戰俘營的故事,2016年被改編成為電影《終極勝利》,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導演是香港導演冼杞然。2017年在歐美上映英文片名《鷹翼之上英語On Wings of Eagles (film)》。

參見

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

  1. ^ British 100 yards record equall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Advocate 6 August 1946
  2. ^ Chariots of Fire's Liddell, a Chinese her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y Nick Mulvenney (6 August 2008) Reuters
  3. ^ Lovesey, Peter. The Official Centenary History of the Amateur Athletic Association. Enfield, Great Britain: Guinness Superlatives Ltd. 1979: 77. ISBN 0-900424-95-8. 
  4. ^ 4.0 4.1 4.2 4.3 4.4 4.5 Simon Burnton. 50 stunning Olympic moments No8: Eric Liddell's 400 metres win, 1924. The Guardian. 2012-01-04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9). 
  5. ^ The Official Report of the Games of the 8th Olympiade (PDF). Paris, FR: 107. 1924 [2011-04-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05). 
  6. ^ Eric Liddell. Sports Reference. [201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9). 
  7. ^ Watman, Mel. All-Time Greats of British Athletics.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SportsBooks Ltd. 2006: 17. 
  8. ^ Liddell had finished some five yards ahead of Abrahams in a 220y semi-final at the 1923 AAA Championships. Watman, Mel. All-Time Greats of British Athletics.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SportsBooks Ltd. 2006: 16. 
  9. ^ Xiaozhang was spelled as Siaochang in most Western documents according to Wade-Giles system.
  10. ^ 10.0 10.1 10.2 Burnton, Simon. 50 stunning Olympic moments: No8 Eric Liddell's 400 metres win, 1924. The Guardian. 2012-01-04. 
  11. ^ Magnusson, Sally. The Flying Scotsman, A Biography. New York, NY, USA: Quartet Books. 1981: 123–32. .
  12. ^ Jackson, p. 21
  13. ^ Magnusson, Sally. The Flying Scotsman, A Biography. New York, NY, USA: Quartet Books. 1981: 150. .
  14. ^ Thrilled to follow in Liddell’s footsteps. The Scotsman. 2000-09-03. 
  15. ^ Magnusson, Sally. The Flying Scotsman, A Biography. New York, NY: Quartet Books Inc. 1981.  p. 160-170
  16. ^ 埃里克·利德尔葬在石家庄?. 河北青年報.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17. ^ The 76th General Convention Blue Book (2009) (PDF). The 76th General Convention Blue Book (2009). The General Convention Office of The Episcopal Church: 273. Easter 2009 [2011-09-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0). 
  18. ^ Eric Liddell – Scotland's most popular sporting hero. The Scotsman. 2002-12-01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19. ^ Scottish Athletes Prominent in Hall of Fame. Scottish Athletics. 2002-12-02 [201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20. ^ 蘇婭輝. 跨越一个世纪的铭记与激励. 天津日報. 2024-07-24. 
  21. ^ CHARIOTS OF FIRE 1924 Film Footage Discovered At BFI. [201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22. ^ Running with Harold Abrahams (1924). British Film Foundation. [201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