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大學
多倫多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Toronto),簡稱多大(UofT),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是一所一校三區的公立聯邦制研究型大學,亦是加拿大乃至全球最頂尖的學府之一。它的主校區聖佐治校園坐落在多倫多市中心,主要建築分佈於皇后公園四周,與安大略省政府及議會大廈相毗鄰。它最初根據英皇喬治四世於1827年頒布的皇家憲章而建立,是英國殖民時代在上加拿大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名為「國王學院」。至1849年,因脫離了聖公會而不再屬於宗教大學,後改為今名。多倫多大學現擁有三個校區,分別是主校區聖喬治校區和兩個分校區分別為密西沙加分校區以及士嘉堡分校區。受英國大學制度影響,多倫多大學是北美洲少數實行學院聯邦制的大學,由11個學院組成,各學院在本院政務、教育、財政上具有一定自治權。
多倫多大學 | |||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
老校名 | 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1827–1849) | ||
校訓 | Velut arbor ævo(拉丁語)[註 1] | ||
校訓中譯 | 百年樹人 | ||
創辦時間 | 1827年3月15日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聯邦制大學 | ||
捐贈基金 | |||
校監 | 蘿絲·巴頓[3] | ||
校長 | 梅里克·格特勒[3] | ||
教師人數 | 14,434[3] | ||
職工人數 | 13,804[3] | ||
學生人數 | 61,690(UTSG) 15,546(UTM) 14,050(UTSC) 總計: 91,286[3] | ||
大學部人數 | 65,794[3] | ||
研究生人數 | 17,835[3] | ||
校址 |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國王學院坊27號 (27 King's College Cir) 聖佐治校區 (St. George Campus, UTSG) 43°39′42″N 79°23′42″W / 43.66167°N 79.39500°W | ||
校區 | 1.265平方公里(主校區) 0.218平方公里(密西沙加分校區) 0.167平方公里(士嘉堡分校區)[3] | ||
校隊 | U Sports – OUA、CUFLA | ||
代表色 | |||
暱稱 | Varsity Blues | ||
吉祥物 | True Blue (the Beaver) | ||
隸屬 | AAU、ACU、AUCC、U15、URA | ||
網站 | utoronto.ca | ||
|
多倫多大學與麥吉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並稱加拿大大學「三強」。在學術研究上,多倫多大學於多個領域都處於加拿大乃至世界領先的水平。它所接受的捐款、所獲獎項、學術出版和引用、以及藏書數量都是加拿大之首。自二十世紀開始,在文學領域,多倫多大學就以文學批評和傳播理論的相關研究及課程而著稱;醫學領域上,它是胰島素的誕生地,也是幹細胞研究的開拓者。理工方面,多倫多大學的團隊發現並驗證了首個黑洞,同時也是電子起搏器、多點觸控技術、電子顯微鏡、複製T細胞、飛行員衣等發明的起源。二十一世紀以來,多倫多大學成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革命的起源地和先驅。多倫多大學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在北美僅次於哈佛大學,引用數量位居世界前五,是美國大學協會僅有的兩名在美國本土外成員之一。
曾有3名加拿大總督、4名加拿大總理和14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多倫多大學受教育。據2006年統計,多倫多大學教授中包括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15名(占加拿大總數65%),美國科學促進會外籍院士20名(占加總數28%)。並在1980至2006年間,累計獲得賈丁納(Gairdner)基金會國際獎11次(占加總數52%),被授予古根海姆研究員頭銜44人(占加總數44%),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16人(占加總數42%),美國國家學院外籍院士10人(占加總數36%)及斯隆(Sloan)研究員23人(占加總數30%)。截至2019年,多倫多大學累計有10位諾貝爾獎得獎者、5位圖靈獎得獎者以及94名羅德學者。
歷史沿革
第一任上加拿大(今安大略省)省督約翰·格雷弗斯·閃高一直希望能建立一所殖民地學院。[4][5]作為一名畢業於牛津大學,並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軍事指揮官,錫姆科認為加拿大需要一所學院來應對來自美國的共和主義思潮的影響。[5]於是在1798年,上加拿大執行委員會建議在當時的殖民地首都約克(位於今多倫多市)建立一所學院。[5]
1827年3月15日,英國國王喬治四世正式頒布了一份皇家特許狀,宣布「一座擁有大學的形式和特權的學院……出於以基督教的原則教育年輕人,並引領他們步入科學及文學的諸多分支的目的……將以『國王學院』之名永遠延續。 」[6]這項特許狀的通過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時為加拿大聖公會多倫多教區大主教的約翰·斯特拉坎的遊說,隨後他成為多倫多大學的第一任校長。[6][7]大學最早的主樓是一棟約三層樓高的希臘復興式建築,坐落於現今皇后公園地界內。[8][9][10]
在斯特拉坎的管理下,國王學院是一座與英國聖公會以及當時的當時的殖民社會上層精英聯繫密切的宗教學院。[11]改革派政客反對教會對殖民地學術機構的掌控,而為大學的世俗化進行了激烈的爭鬥。[12]1849年,新一屆上加拿大責任政府在一場冗長而激烈的辯論後,投票決定將國王學院改名為多倫多大學,並切斷了學校與教會的聯繫。[7]斯特拉坎早就預見到了這項決定,而在一年前就辭去了校長的職位,並建立了三一學院,一座隸屬於英國國教的私立神學院。[13]大學書院便是在這時作為多倫多大學非宗派的教學分支而建立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出於北方封鎖政策對英屬北美產生的可能威脅,大學步槍兵團成立了——他們最終在1866年參與了尼亞加拉邊境上抵禦芬尼亞突襲的戰鬥。[14]
1878年建立的「實踐科學學院」是後來應用科學與工程學部的前身 - 它從建立伊始就被給予了Skule這一暱稱,並沿用至今。[15] 儘管醫學院在1843年成立,醫學教學自1853年起都由專科學校進行,直到1887年大學的醫學院兼併了多倫多藥學院。[16] 在那期間,大學依然擔負起舉辦相關考試和授予醫學學位的職責。[16] 法學院和牙科學院也先後於1887年和1888年成立;後者將安大略省皇家牙科外科學院作為其附屬。[7]大學自1884年開始招收女性學生。[17]
1890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燒毀了大學書院的內部,並將學院三萬餘本藏書化為灰燼。[18]儘管如此,大學還是在兩年內修復了這棟建築,並重建了其中的圖書館。[18]之後的二十年裡,書院聯邦制度開始成型。多倫多大學與多個教會學校逐步聯合——這其中包括當年斯特拉坎所建立的三一學院。大學於1896至1991年,及1912至1968年間分別接管了皇家音樂學院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後兩者如今作為獨立的機構仍與大學保留着密切的聯繫。[19][20]1901年成立的多倫多大學出版社是加拿大的第一個學術出版機構;[21]1907年成立的以本哈德·菲爾諾為首的林學院是加拿大第一個致力於林業學研究的大學部門。1910年,教育部開辦了一所實驗學校,即現在的多倫多大學附屬中學。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學內的活動隨着本科及研究生大規模的積極參軍而大大減少。[22][23]校際體育競賽及辯論社團皆被暫停 - 儘管少數展覽和部門間的體育比賽仍在舉辦。[23]位於列治文山的大衛·鄧拉普天文台於1935年成立;隨後多倫多大學航空航天研究所也於1949年成立。[7][24]大學於1964和1967年分別建立了位於士嘉堡和密西沙加的分校。曾附屬於多倫多大學的安大略農學院和約克大學從多倫多大學獨立後,分別於1964年成為貴湖大學創校院系之一和1965年約克大學遷往基爾校區。自1980年起,政府撥款的削減迫使大學更加積極地尋求財政資助。[7]多倫多大學是加拿大第一所募集了超過十億加幣的基金的大學。[25]
1998年,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地球物理學家陳建業起訴多倫多大學,索要100萬加元的賠償金,他於2000年撤訴後被復職為全職教授,並獲得了包括研究經費在內的50萬加元的補償。[26]2017至2018年期間,多倫多大學因人權方面的問題受到學生投訴並被新聞報道,其中一起通過內部調查澄清了涉事者的嫌疑。[27][28]
地理區劃
主校區
多倫多大學聖喬治校區坐落於多倫多市中心商業區以北約兩公里處,毗鄰約克維爾,世界最高檔的商業區之一。[3]整個校區占地180英畝,位於其腹地的女王公園中則坐落着安大略省議會大樓以及其他數個文化遺址。利用校區內的各種綠化區域以及互相扣連的庭院,多倫多大學在市中心核心區域發展出一個獨特顯著的城市公園。[29]而以多倫多大學為名的大學道(University Avenue)作為市中心的一條主幹道,自女王公園一直通向安大略湖畔,沿途散布着多倫多市軌道交通1號線的多個主要站點。
校區的東部及中部的建築多興建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它們基本採取羅馬式及歌德復興式的風格。這一建築群的落成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858年,晚則到1929年,是聖喬治校區的代表性地貌之一。而大學傳統的中心區域,即Front Campus,位於國王學院圈內橢圓草坪一旁。這其中於1857年建造的大學學院主樓非常顯眼,它糅合了理查森羅曼式和諾曼式建築的特點,這一由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威廉·坎伯蘭所創造的藝術效果得到了來自歐洲的讚美。[30]當達費林伯爵漢密爾頓-坦普爾-布萊克伍德於1872年造訪時,他指出他在抵達多倫多前,未曾想到可以在美洲大陸上看到這麼壯麗的建築。[31]後於1968年,此建築入選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32]另一地標性建築為多倫多大學大會堂,修建於1907年,為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它最主要的功能是成為年度畢業典禮的會場,但全年都有各類學術及社交活動在內舉行。[33]
諾克斯學院擁有獨特的砂岩建築群,象徵着學院哥特式的建築風格,其獨特的迴廊設計將庭院隔離在內。[34]在校區的東北角,坐落着哥特復興式的學生活動中心Hart House,它因其大廳安裝的琉璃窗以及鐫刻在建築牆上的《論出版自由》引句而知名。[35][36]與其相毗連的士兵塔高約44米,是鄰近區域最著名的建築,它的石拱門上刻有所有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失去生命的大學成員的名字。[37]士兵塔塔樓中的鐘琴由51座鈡組成,只在特定的日期進行演奏,比如國殤紀念日和畢業典禮。[38]
自大學學院向北,是都鐸詹姆斯式風格的三一學院主樓,它的附屬禮拜堂卻是賈萊斯·吉爾伯特·斯科特式的垂直哥特建築。[39]禮拜堂擁有以砂岩為主體的外牆和石灰岩所構成的內牆,整體由意大利石匠用傳統方式所構造。[40]將三一學院與大學競技場以及法學院相連接的是哲學之徑,一條景色優美的小路。位於女王公園東側的則是維多利亞學院,以一座羅曼式主樓為中心,主樓的代表性特徵為外牆所採用的紅砂岩和灰色的石灰岩之間形成的顯著對比。[4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多倫多大學開始發展校區的西部區域,其中大部分建築採納了現代主義以及國際主義的建築風格用於安置各類實驗室以及各院系的辦公室。[29]而校區內最知名的粗野主義建築是羅伯茲圖書館,於1972年建成,是一座14層樓高的混凝土建築,具有較高的墩座以及大量三角幾何的設計在內。[42]於2006年落成的Leslie L. Dan藥學系大樓由英國設計師諾曼·福斯特所設計,是校區內後現代結構表現主義建築的代表。[43]
分校區
密西沙加分校區(英語: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sissauga,UTM),是多倫多大學的衛星校園之一,坐落在多倫多市以西的密西沙加市。密西沙加校區距離多倫多市中心約33公里,占地僅次於主校區。
於1965年成立的密西沙加校區最初成立時為文理學院下屬學院之一,命名為艾琳代爾學院(Erindale College),後於1998年被設立為多倫多大學的一個分校區。如今這個校區的本科學系包括人類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及物理科學系、經濟學系、英文及戲劇系、語言系、地理系、歷史系、通信文化及資訊科技系、管理系、數學及計算科學系、哲學系、政治學系、心理學系、社會科學系及視覺學系。這為學生提供了約150種學位,有約15000名學生在內學習。[3]
密西沙加校區的最早的建築名為「北樓」,於1966年開始動工。它最初計劃是成為一棟臨時建築,暫時成為艾琳代爾學院的行政樓。[44][45]合併入多倫多大學後進行了修繕,成為人文學科的主樓。[44]進入21世紀以後,針對越來越多的入學人數,為了滿足教學需求,密西沙加校區開始擴建及對舊有建築修繕,如北樓新的六層樓分支於2018年竣工開放。[46]
士嘉堡分校區(英語: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UTSC),是多倫多大學的衛星校區之一,被認為是一座中等大小的校區,也是多倫多大學三個校區中面積最小的。[47]士嘉堡校區坐落於安大略省多倫多的士嘉堡區,處於近郊的環境內,校區周圍多公園及居民社區。[48][49]
士嘉堡校區擁有十三個不同的學系,分別是生物學系、電腦及數學科學系、英文系、人文學系、管理學系、經濟管理學系、法文與語言中心、哲學系、物理與環境科學系、心理學系以及社會科學系。[50]這一分校區提供168種學位及相關的coop教育,目前在這裡學習的學生約有14000名。[3][51]此外,士嘉堡校區亦聯同百年理工學院提供新聞系、新興媒體、急救和工業微生物學雙聯學位。[52]
這一校區最初的建築是安德魯樓,設計以粗野主義的風格並於1964年落成,以設計者命名。[53]自1970年代開始,校區內的建築主要採納現代主義風格,其中包括了圖書館、文理專業的教學樓以及娛樂性設施等各類建築。[54]然而用於研究生教育的科研中心和新的講堂的建築工程直到2008年才全部完成,[55]這其中包括了2005年建成的行政大樓。[56]
行政結構
多倫多大學一直是一所分權制的機構,行政權力由其中央監管部門、學術院系以及下屬學院共同分擔。[57]大學的立法組織為一院制的校務委員會(Governing Council),監管大學整體的學術、經濟及內部事務。[58]而在1971年以前,大學的行政事務由校董會(board of governors)及教務委員會(senate)所組成的兩院制系統管轄。[57]多倫多大學的校監通常會由一位前加拿大總督、安大略省省長或外交官來擔任,作為大學名義上的長官;校長則由校務委員會任命,為大學的行政總監。[58]
成員學院 研究生學院 |
獨立學院 神學院 |
與北美大多數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同的是,多倫多大學是一所聯邦制大學,基本結構效仿自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59]每個學院在錄取、獎學金、教育項目和其他相關的學術或經濟事務上有一定的自治權,這也包括了傳統住宿型學院所擁有的住房及相關事物方面的權力。[58][59]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歷史、特色和資源,除了提供住宿設施之外,亦負責部分的教學事務。這一系統在十九世紀逐漸完善,教會的神學院為保持活力,用了多種方式與多倫多大學聯盟,而它們想要在世俗的機構中保留宗教傳統的要求塑造了多倫多大學現今的這一學院聯邦制度。[59]雖然權力收歸多倫多大學,但不少學院獨有的文化得以保留,例如除了多倫多大學學生會外,學院亦各設有獨立的學生會。另外就算是同一個學系或同一種課外活動,學院都可能各自設立有關的學會。在報考多倫多大學時,每一個學生需要選擇他想進入的學院,其中三一學院、因尼斯學院和維多利亞學院要求學生把學院放在首選才能進入這一學院。
大學學院是第一座跨宗教的學院,它於1853年大學被世俗化後建立。諾克斯學院,一所長老派的學院以及威克利夫神學院,一所低教會派的學院,最初都鼓勵它們的學生在大學學院獲取非神學學位。[60]1885年,兩所學院正式加入多倫多大學並在1890年成為聯邦學院。[34][61]同年,這種聯邦制度受到了位於科堡的循道宗派的維多利亞學院的強烈反對,但是在多倫多大學在經濟上所可以提供的幫助說服了它的加入。[62]在多倫多大學首任校長約翰·斯特拉坎去世數十年後,同屬聖公會的神學院三一學院也於1904年加入聯邦。[63]緊接着,由天主教聖巴西略禮拜會所創建的聖米迦勒學院於1910年加入。[64]在加入聯邦的學院中,有兩所學院最後從多倫多大學獨立而出。其中一所是多倫多浸禮會學院,於1930年遷移校址至哈密爾頓,改名為麥克馬斯特大學。[60]另一所則是位於金斯頓的長老會派的皇后學院,後改名皇后大學。[6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多倫多大學分別於1962、1964和1974年創建了新學院、因尼斯學院以及伍茲沃學院,他們都是非宗教學院。[66][67][68]這三個學院與大學學院組成了多倫多大學的附屬學院,由大學直接進行管理並撥付預算。[69][70]1963年,梅西基金會組建了梅西學院,專門錄取研究生。[71]而雷吉斯學院作為耶穌會神學院於1979年加入多倫多大學聯邦。[72]
與四個聯邦直屬的學院相對應的,是七個獨立學院。諾克斯學院、梅西學院、雷吉斯學院、聖米迦勒學院、三一學院、維多利亞學院以及威克利夫學院這七座學院合法的以獨立實體的身份運作着,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財政捐款立項。儘管聖米迦勒學院、三一學院和維多利亞學院仍認可它們原有的宗教文化,在教學和錄取等非神學事務上,它們採取了世俗化的政策。[70]有的學院本身就在實行聯邦制度,如維多利亞學院中的伊曼紐爾學院和三一學院中的聖希爾達學院。[63][73]聖米迦勒學院本擁有聖約瑟夫學院,但於2006年合併。[64]曾為聯邦學院的尤爾特學院至1991年被合併入諾克斯學院。[74]現今諾克斯學院、雷吉斯學院、威克利夫學院以及伊曼紐爾、聖米迦勒、三一的神學系可以授予神學的研究生學位,這其中也包括了和多倫多神學院聯合設立的神學學位。[75]
學術體系
院系構架
文理學院是多倫多大學最主要的本科學術學院,管理着大部分學院系統中的課程。[76]儘管那些學院本身不完全負責教學任務,它們會有獨特的學術項目和系列講座。如三一學院的國際關係課程、大學學院開展的加拿大研究、維多利亞學院的文藝復興課程、因尼斯學院的攝影研究和城市研究、新學院的性別研究、伍茲沃學院的工業關係課程和聖米迦勒學院的中世紀課程。[77]羅特曼管理學院則與文理學院合作,開設本科的商科課程。另一個主要的本科學術學院為應用科學與工程學院。[78]
同時多倫多大學是在傳播理論和文學批評上具有影響力的多倫多學派的誕生地。[79][80][81]這一學派宗旨被描述為「關於交流在人類文化和思想的構造上的優先性的理論」,是基於哈洛德·英尼斯和埃里克·哈弗洛克的研究所產生的,隨後被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等人完善。[81]自1963年開始,信息學院的麥克盧漢文化與科技項目被用於教授、完善多倫多學派的理論研究。[82]
多倫多大學也是多種重大藝術與人文領域項目的學術基地,這其中包括1959年開始記錄的《加拿大傳記索引》和1969年出版的《伊拉斯謨文集》。[83][84]還有如清教時期前英國的戲劇藝術相關文獻被收錄在《早期英國戲劇檔案》中,《舊英語索引》中則匯編了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使用的早期英語語法。[85][86]
蒙克國際研究中心包含了多倫多大學諸多在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領域的項目和課程。它的斯拉夫研究隨着冷戰的爆發而發展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蘇聯政治和經濟的機構,接收過來自洛克菲勒、福特和安德魯·梅隆基金會的資助。[87]蒙克中心同時也是G20研究小組的總部,這個小組對G20進行獨立監控分析;它也是公民實驗室的所在地,這一實驗室的目標是對網絡監控進行研究。[88][89]多倫多大學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其辦公室,如柏林、香港和錫耶納。[90]
達拉·拉納公共健康學院前身是多倫多大學衛生學院,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自1927年開始運作。[91]在2003年的非典危機後學院復興,成為現今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公共衛生學院,擁有超過750名教職工、800名學生以及遍布全球的合作訓練機構。每年超過3900萬加元的經費被投入到學院的相關研究,其中包括全球健康的進展、煙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空氣污染等社會健康的熱點問題。[91]
多倫多大學的醫學院則和十個醫院組成了其教育體系,可以為加拿大國內外的病患和客戶提供治療、研究和顧問服務。[92]這一體系的一個核心網絡名為大學醫療網絡,組成機構有多倫多全科醫院、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多倫多復康科醫院以及多倫多西區醫院,他們構成了加拿大最大的醫學及生命科學科研集群。[93]
教學與其他機構
羅特曼學院基於它的課程發展出了一種綜合思維的方法論及其訓練;在醫學機構的外科醫生則會同時在大學以及學院內被欽定相關的顧問職位。[94]於1887年建立的法學院在它的正式教學中重視博雅教育以及法理學,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尋常的教學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學院的這一舉措幫助加拿大的法律教育系統慢慢勝過傳統的法學學徒體系。[95]大學內也有專門的師範學院安大略教育學研究所與另外兩個實驗學院,分別是兒童教育研究所和多倫多大學附屬中學,其中多倫多大學附屬中學是由大學管理的一所私立高中。[96][97]大學內還有一些獨立的研究機構,如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學研究所、加拿大宗座中世紀研究所以及菲爾茲數理科學研究所。[98][99][100]
由於多倫多大學是一所科研型大學,每個學科都有不同的教學及科研方式方法,這直接導致了教學促進辦公室(OTA)於2002年1月成立。[101]教學促進辦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科研型教授提高教學能力,並試圖提高大學綜合能力及文化。[101]促進辦公室對教授從學術、教學兩個方面進行的考評舉措通過將教學成果與相應教職工資聯繫起來得到有效的執行。辦公室的唯一一任總監Kenneth指出這一機構的設立為大學帶來了戲劇化的改變:「校長和教學副校長、院長和系主任都積極地表彰優秀教學成果,將此視為學院健康活力和榮譽的象徵」。[101]2009年,教學促進辦公室被合併入新的教學支持與創新中心(CTSI),持續為大學在本科、研究生級別的教學提供幫助並完善相關機制。[102]
圖書館及文獻資源
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系統是北美第三大學術圖書館系統,僅次於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這一排名是由其內收藏的文獻卷數而計算的。[103][104]截至2019年,圖書館系統內存有超過一千兩百萬冊成書、五百六十萬卷微縮膠片以及超過一百萬份地圖、電影、照片和錄音檔案。[3][105][103]這其中最大的圖書館是羅伯茲圖書館,它擁有約五百萬卷人文社科相關的文獻資料。托馬斯·費舍善本圖書館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向公眾開放的善本圖書館之一,它的收藏包括埃及莎草紙、搖籃本和唱本等不同時期的文獻;[106]文獻所涉及的範圍則包括西方文學、加拿大文學、亞里士多德、達爾文、西班牙內戰、科學史、醫學史、印刷史等項。[107]在鄭裕彤東亞圖書館中有超過四萬卷宋代至清代的中文文獻,原持有者為慕學勛。[108][109]除去各個學院所有的一百九十萬卷文獻外,大部分剩餘的文獻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圖書館內。[110][3]
位於大學學院內的多倫多大學藝術中心擁有三大藝術收藏,其中Malcove收藏內含有大量來自早期基督教及拜占庭帝國的雕塑、青銅器、家具、畫像和禮器。[111]它同時擁有來自希臘羅馬時期的玻璃製品和老盧卡斯·克拉納赫1538年的畫作《亞當與夏娃》。[111]除此之外,收藏中也含有加拿大近代藝術作品,大學學院藝術收藏中有很大數量的七人畫派及十九世紀風景畫家的作品。[112]
學校聲譽
大學排名 | |
---|---|
全球排名 | |
ARWU 世界[113] | 22 |
QS 世界[114] | 21 |
QS 就業[115] | 21 |
THE 世界[116] | 18 |
THE 聲譽[117] | 18 |
US News 全球[118] | 16 |
加拿大排名 | |
ARWU 全國[113] | 1 |
QS 全國[114] | 1 |
THE 全國[116] | 1 |
US News 全國[118] | 1 |
麥克林 醫博類[119] | 2 |
麥克林 聲譽[120] | 1 |
多倫多大學被普遍認為是加拿大的頂尖學府之一,是加拿大U15大學聯盟的一員。多倫多大學於2020年軟科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位列世界第23名、加拿大第1名。[121]在QS世界排名2024年榜單中則位列世界第21名、加拿大第1名。[122]在THE2020年榜單中多倫多大學位列世界第18名、加拿大第1名。[123]在它同年發布的聲譽榜單中,多倫多大學位列世界第19名。[124]U.S. News的排名中多倫多大學則位於世界第18名、加拿大第1名。[125]加拿大本土的雜誌Maclean's推出的2021年榜單中將多倫多大學列為加拿大醫博類大學第2名,儘管多倫多大學早在2006年就選擇不再參與此雜誌的評選調查。[126]
而在學術研究方面,Springer旗下Nature的自然指數將多倫多大學在2019年榜單中排為所有研究機構中的第26名以及所有大學中的第20名,[127]SCImago則將其排在所有研究機構中的第20名。[128]專門針對大學科研進行排名的NTU將多倫多大學列為世界第4名、加拿大第1名。[129]
除綜合的大學排名及相關學術研究的排名外,多倫多大學也出現在對畢業生就業指標進行評選的榜單中。在THE於2019年發布的全球就業可能性榜單中,多倫多大學排名全球第15、加拿大第1.[130]QS的2020年相關榜單則將其排在世界第16名、加拿大第1名。[131]紐約時報曾於2013年進行過一次就業調查,多倫多大學經統計後被排在世界第14名。[132]在2018年由UBI集團所發布的一項榜單中,多倫多大學企業項目被評選為全球由大學管理的企業孵化器中的第4名。[133][134]
科研成果
自1926年起,多倫多大學就是北美頂尖研究型大學所組成的美國大學協會的成員,有加拿大國內大學中最多的科研經費,僅2010年一年就直接開支近9億加元。[135][136][137]2018年,Research Infosource評選多倫多大學為加拿大最佳研究型大學,統計它於2017年收入來自校外的11.5億加元的科研資金。[138]同時,大學內每個學院經統計擁有年均四十萬加元的科研經費,研究生則人均可得到六萬加元的經費。[138]這其中加拿大聯邦政府的贊助占比最大,來自CIHR、NSERC、SSHRC三個政府機構的資助占據了多倫多大學校外科研經費資助的三分之一。約百分之八的經費則是由各類企業提供,它們中絕大部分是屬於醫療保健行業的。[137]
1938年,多倫多大學物理學系建造出了第一個可實用的電子顯微鏡,後在二戰期間為盟軍戰鬥機駕駛員研製了救生衣G-suit,這在後來也被改進用於保護宇航員。[139][140][141]同時,在紅外熒光上的發展促進了對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分析。[142]1963年,David Dunlap天文台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用了大學的名字命名其為2104多倫多,也是加拿大的天文台所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143]至1972年,大學的天文學家在針對天鵝座X-1的研究中第一次利用可觀測證據驗證了黑洞的存在。[144]而後他們還於1997年發現了天王星的兩顆衛星-天衛十六和天衛十七,以及仙女座星系群中的矮星系仙女座I、仙女座II、仙女座III和超新星SN 1987A。[145][146][147]多倫多大學也是計算機技術的先驅,它設計、建造的UTEC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運行的計算機之一。[148]它在1982年研發出的多點觸控技術可在大量大型及手持設備上應用,增強人機互動的流暢性。[149][150]而人力直升機AeroVelo Atlas於2013年贏下了伊戈爾·西科爾斯基人力直升機比賽,它由多倫多大學一組本科及研究生共同設計組建。[151][152]
1921年,胰島素在多倫多大學被發現,它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53][154]而幹細胞於1963年被發現,為幹細胞移植技術打下了基礎,也成為所有後續的成體幹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基石。[155]自此以後,多倫多大學在幹細胞領域又有多次進展,其中包括對胰腺、視網膜幹細胞的識別。[156][157]1997年,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第一次識別出腫瘤幹細胞,並在後來發現了在白血病、腦腫瘤、腸癌幹細胞之間的關聯性。[158][159][160]同時多倫多大學在醫學的其他領域也有建樹,如發明了升糖指數、[161]嬰兒麥片Pablum、[162]在開心手術中運用保護性人工降溫[163]以及第一個人工心率調節器。[163]1981年,多倫多大學實施了第一台成功的單肺移植手術,後於1989完成了雙肺移植手術,而在1988年則成功實施第一台神經移植手術。[164]除此之外,多倫多大學的學者辨別出了控制細胞分裂的成熟促進因子(MPF),並發現了用於激活免疫系統的T細胞受體。[165]同時,多倫多大學也因發現了造成范氏貧血症、囊腫性纖維化、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序列而受到讚譽。[166]在1914-1972年間,多倫多大學曾運營過康諾特醫學研究實驗室,當時研究方向為凝膠電泳技術。[167]
多倫多大學是世界上最密集的生物技術公司的主要科研支柱,超過5000名首席研究員在離多倫多大學2公里的科研機構集群內進行科研工作,他們每年都在醫療研究上花費約10億加元。[168]隸屬於多倫多大學的MaRS高科技園區則加強了不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它為商業公司和大學的研究所提供了交換技術的會場。[169][170]至2008年,大學通過MaRS已經公布159項發明並協助114個創業公司的啟動。[171]而多倫多大學於2004年開始與多家醫院及政府機構組成了SciNet,共同運營、資助的加拿大國內計算能力最強的超級計算機。[172]
多倫多大學還有部分研究機構同時進行科學研究並提供研究生項目,如旗下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院(UTIAS),是加拿大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研究機構之一。[173]該院主要致力於航空航天工程的學術研究以及部分航天器,衛星及相關電子設備的設計製造,並在亞音速飛行器設計,飛行模擬器,太空機器人,微衛星技術,流體動力學演算及核聚變動力研究等領域擁有良好聲譽。[174][175][176][177]其研究經費主要來源於加拿大宇航局(CSA),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及加拿大國防部。主要的國際合作機構包括:歐空局(E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德國馬普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等離子研究所及英國原子能監管局等。[177][178]該院在1970年美國阿波羅13號登月事故中,應美國宇航局請求在振動波及空氣動力學等領域提供的一系列專業建議及相關計算,使得阿波羅13號機組成員能夠成功返回地球。[179]
校園生活
多倫多大學內的每個學院都擁有並運營各自的宿舍和食堂,他們成群分布在校區的不同位置。因尼斯、聖米迦勒、三一、大學、維多利亞、伍茲沃以及新學院都為他們大部分在文理學院的本科生預留床位,也有一部分名額給予在研究生院內的學生。[180]而其他學院如諾克斯、威克利夫學院主要由神學研究院學生組成,梅西學院則是研究生院學生專屬。[181][182]同時,維多利亞學院的一棟宿舍樓-安涅絲莉樓,是加拿大第一幢大學女生宿舍,現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183]自2005年起,聖希爾達學院改為男女合校,自此大學的女院只有安涅絲莉樓和聖米迦勒學院的洛雷托學院。[184]
多倫多大學聖喬治校區內的所有宿舍總計可以容納6400名學生,大學只保證大一新生可以得到其位置,據統計大多數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在校外居住。[185][171][3]鄰近多倫多市中心的The Annex和Harbord Village則在傳統上就是多倫多大學的學生的熱門居住區域,形成了獨特的學生社區。[186][187]
所有學生也可以參加不同的希臘社團,這包括各個兄弟會與姐妹會。Zeta Psi(ΖΨ)是多倫多大學的第一個兄弟會,它於1879年設立多倫多大學分部並活躍至今。[188]大學內也有其他兄弟會的分部如Alpha Delta Phi(ΑΔΦ)、Alpha Epsilon Pi(ΑΕΠ)、Delta Kappa Epsilon(ΔΚΕ)、Sigma Chi(ΣΧ)、Delta Upsilon(ΔΥ)、Phi Delta Theta(ΦΔΘ)、Phi Kappa Sigma(ΦΚΣ)、Phi Gamma Delta(ΦΓΔ),、Psi Upsilon(ΨΥ)、Beta Theta Pi(ΒΘΠ)、Phi Kappa Pi(ΦΚΠ)、Kappa Sigma(ΚΣ), Lambda Phi Epsilon(ΛΦΕ)、Sigma Nu(ΣΝ)、Theta Delta Chi(ΘΔΧ)、Alpha Kappa Nu(ΑΚΝ)、Alpha Omicron Pi(ΑΟΠ)、Delta Delta Delta(ΔΔΔ)、Pi Beta Phi(ΠΒΦ)以及Lambda Chi Alpha(ΛΧΑ).[189]希臘姐妹會則包括有Alpha Gamma Delta, Alpha Phi, Alpha Sigma Nu, Delta Phi Nu,[190] Gamma Phi Beta, Kappa Alpha Society, Delta Psi Delta, Gamma Delta Nu, Kappa Phi Xi, Delta Pi, Chi Sigma Xi, Zeta Beta Omega, Kappa Kappa Gamma, and alpha Kappa Delta Phi.
A secret society known as Episkopon has operated from Trinity College since 1858.
公共交通
位於多倫多市中心的多倫多大學主校區有着便利的公共交通。兩條主幹地鐵線直接服務於校園,聖喬治站(多倫多地鐵1號線及多倫多地鐵2號線的換乘站),博物館站( Museum Station),皇后公園站(Queen's Park Station)均可抵達。高頻率發車的有軌電車510路(夜班車為310路),506路(夜班車為306路)也從校園經過。
體育文化
加拿大老四校是加拿大中部歷史比較悠久的四所學校所開展的足球聯賽的體育賽事組織,這四所學校分別是:麥基爾大學、皇后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西安大略大學。 它們都是最早參與加拿大大學運動聯賽的足球比賽的四隊。雖然分數不會被累積至加拿大大學運動聯賽的成績,每年老四校都會在勞動節前的周末舉辦足球四角賽。
著名人士
-
約翰·查爾斯·菲爾茲,數學家,菲爾茲獎創立者。
-
錢偉長,物理學家,中國力學及應用數學奠基人。
-
羅伯塔·邦達,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宇航員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神經學家
參考文獻
- ^ Originates from Horace Odes, book I, ode 12, line 45: "crescit occulto velut arbor ævo fama Marcelli" ("The fame of Marcellus grows like a tree over time unseen").
- ^ 2.0 2.1 University of Toronto Endowment Report 2018-2019 (PDF). [2019-09-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2).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ts & Figures 2018 (PDF). [2019-09-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5).
- ^ Simcoe, John Graves. Volume V.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2000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 ^ 5.0 5.1 5.2 Who was an early advocat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pper Canada?.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6.0 6.1 The 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original chart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rvices.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 ^ 7.0 7.1 7.2 7.3 7.4 Friedland, Martin L.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2: 4, 31, 143, 156, 313, 376, 593–6. ISBN 0-8020-4429-8.
- ^ What university was founded 175 years ago?.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Bissell, Claude T., ed., University College, A Portrait 1853-1953,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3
- ^ Peppiatt, Liam. Chapter 17: Universities Old and New. Robertson's Landmarks of Toronto Revisited.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
- ^ Strachan, John. Volume IX.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Online. 2000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6).
- ^ How does history remember the 1849 conversion of King's College to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Faught, Brad. The Cast of Presiden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Magazine (Summer 2000). 2000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 ^ In what battle did the University Rifle Corps first see action?.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In 1878, what disciplines were launched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Little Red Skulehouse"?.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16.0 16.1 What medical school was recognized as among the "best on the continent" within 20 years of its opening?.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What was front page news in the inaugural issue of the student paper The Varsity in 1880?.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18.0 18.1 What was so heartbreaking about Valentine's Day, 1890?.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Dickson, Lovat. The Museum Makers: the Story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6. ISBN 0-8020-7441-3.
- ^ Schabas, Ezra. There's Music in These Walls: A History of 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Dundurn Press Ltd. 2005. ISBN 1-55002-540-6.
- ^ Parker, George L. University Presses.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Foundation of Canada. 2009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0).
- ^ In 1914, why were students march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Hart House under the command of a chemistry professor?.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23.0 23.1 How many University of Toronto students and alumni served in the Canadian Armed Force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0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Russel, C. H. The Legacy Continues:C. A. Chant and the David Dunlap Observator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Canada. February 1999, 93 (1).
- ^ Canadian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s skyrocket. Ottawa Citizen (CanWest Global). 2007-10-26 [200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7).
- ^ U of T reinstates researcher. The Globe and Mail. The Globe and Mail Inc. 2000-09-09 [201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 ^ Siekierska, Alicja. Student alleg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handled sex assault complaint. The Toronto Star. Torstar Corporation. 2017-04-05 [201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 ^ Csillag, R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clears professor following dispute with Jewish student. CJN News. Canadian Jewish News. 2018-09-13 [201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 ^ 29.0 29.1 Allsop, Robert; et al. Investing in the Landscape. — (The Open Space Steering Committee,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9 [200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 ^ Timperlake, J. Illustrated Toronto, Past and Present. Toronto: Peter A. Gross. 1877: 209.
- ^ Simmins, Geoffrey. Fred Cumberland: Building the Victorian Drea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92. ISBN 978-0-8020-0679-0.
- ^ Minutes of the Historic Sites and Monuments Board of Canada. National Historic Sites Directorate. 1968 [2019-09-21]. Fed/Prov/Terr identifier 5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Duffy, Dennis. As Canadian as a Snowflake. University of Toronto Magazine. 2002, (Spring 2002) [200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8).
- ^ 34.0 34.1 Fraser, Brian J. Church, College, and Clergy: A History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at Knox College, Toronto, 1844–1994.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6. ISBN 978-0-7735-1351-8.
- ^ Kilgour, David. A Strange Elation: Hart House, The First Eighty Years. Toronto: Hart House. 1999. ISBN 978-0-7727-0649-2.
- ^ Colombo, John Robert. Canadian Literary Landmarks. Dundurn Press Ltd. 1984: 194. ISBN 978-0-88882-073-0.
- ^ Soldiers' Tower Committee Information. Soldiers' Tower Committe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Leeper, Muriel. Ringing the bells – Carillon demonstration by musician Gerald Martindale at the Soldiers' Tower Carill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Canada. Performing Arts & Entertainment in Canada. 1998, 32 (1). ISSN 1185-3433.
- ^ Arthur, Eric Ross; Otto, Stephen A. Toronto, No Mean Ci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6: 130. ISBN 978-0-8020-6587-2.
- ^ Trinity College Chapel. University of Trinity College. [201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Houghton, Sarah. One Hundred Years of Architecture. The Strand. 2003-03-12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5).
- ^ McClelland, Michael; Stewart, Graeme; E.R.A. Architects. Concrete Toronto: A Guidebook to Concrete Architecture from the Fifties to the Seventies. Coach House Books. 2007: 34, 164, 173. ISBN 978-1-55245-193-9.
- ^ McKeough, Tim. The Leslie L. Dan Pharmacy Building, Toronto. Architectural Record. 2007, (May 2007) [200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30).
- ^ 44.0 44.1 North Building. [201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Di Leo, Micha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UTM. [2012-03-29].[失效連結]
- ^ Northern Renaissance: Work begins on phase two of the new North Building - 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sissauga. www.utm.utoronto.ca.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 ^ ~ Don't neglect satellite campuses when choosing a school. Globecampus.ca. 2009-11-27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 ^ 存档副本.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 ^ 存档副本.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 ^ Two new academic departments strength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UTSC. 2010-03-31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9).
- ^ Facts and Figures (PDF).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 2011-03-15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7-31).
- ^ Joint Programs with Centennial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 2006 [200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3).
- ^ Atop the valley.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 Fall 2014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 ^ Explore UTSC’s story of intriguing architecture at Doors Open Toronto. Webapps.utsc.utoronto.ca. 2010-05-21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 ^ Science facility will enhance innova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 Media Release. 2006-05-28 [2007-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30).
- ^ Arts and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UTSC | Montgomery Sisam Architects. Montgomerysisam.com.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2).
- ^ 57.0 57.1 Ross, Murray G. The dilution of academic power in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ct. Minerva (Springer Netherlands). April 1972, 10 (2): 242–258. doi:10.1007/BF01682420.
- ^ 58.0 58.1 58.2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ct,S.O. 1971,第56章,第2, 10, 12節,於S.O. 1978 c. 88修訂
- ^ 59.0 59.1 59.2 Alexander, William Joh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Its Colleges, 1827–1906. Toronto: H. H. Langto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1906.
- ^ 60.0 60.1 What theological college bucked the federation tren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1888?.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 ^ History & Mission. Wycliffe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0).
- ^ What small town fought to keep its college from moving to Toronto and federating with U of T?.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 ^ 63.0 63.1 Historical Background. University of Trinity College]].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9).
- ^ 64.0 64.1 About St Mike's: Our History. St. Michael's College.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6).
- ^ History: Campus & People. Queen's University. 2007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 ^ Introduction to New College. New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7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 ^ About Innis College. Innis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5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0).
- ^ Mission and History. Woodsworth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6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2).
- ^ Riggall, Cather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inancial Report (PDF).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 Business Affairs. 2010 [2010-1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6).
- ^ 70.0 70.1 Funding for the Federated Universities: Policy and Procedur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8 [1974] [2008-12-27]. (原始內容 (Memorandum)存檔於2008-08-02).
- ^ Massey College. Massey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7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02-19).
- ^ History of Regis College. Regis College.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 ^ The Histor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and Emmanuel College (PDF). Victoria University. 2004 [2008-12-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05).
- ^ History. Knox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9).
- ^ TST Member and Affiliate Schools with Location Information. Toronto School of Theology.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 ^ A&S at a Gla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 2007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7).
-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inity College Programs. University of Trinity College.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Canadian Studies home. University College.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3).; The Renaissance Studies Program. Victoria College.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7).; Innis Programs. Innis College. 2005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New College.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6).; Mediaeval Studies. Undergraduat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t. Michael's College. 2008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 ^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9–2010 Viewbook.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1).
- ^ Logan, Robert K. The Alphabet Effect.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86: 22. ISBN 978-0-312-00993-9.
- ^ Olson, David R. The World on Paper: The Conceptual and Cognitive Implications of Writing and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5. ISBN 978-0-521-57558-4.
- ^ 81.0 81.1 Murray, Oswyn. The Word is Mightier than the Pe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655.
- ^ History and Mandate.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9-21).
- ^ Outline of the Project.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2000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0).
- ^ Desiderius Erasmus. Collected works of Erasmus: Vol. 1 – 78.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9.
- ^ What is REED?. Records of Early English Drama. Centre for Research in Early English Drama,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6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 ^ About the Dictionary of Old English. Dictionary of Old English. Centre for Mediev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 ^ What helped launch Slavic studies as a growth discipl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istory Q & A.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2002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Citizen Lab. 2004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3).
- ^ Welcome to Psiphon. Citizen Lab.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ternational Centr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9 [2010-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 ^ 91.0 91.1 Origin story: how the Dalla La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egan.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 ^ Hospital Partners. Experience Research.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Toronto General Hospital. [200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5).;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200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4).; Toronto Western Hospital.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200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4).
- ^ Srikant M. Datar; David A. Garvin; Patrick G. Cullen. Rethinking the MBA: Business Education at a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2010: 131–136. ISBN 978-1-4221-3164-0.
- ^ Moore, Christopher. 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and Ontario's lawyers, 1797–1997.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237–262. ISBN 978-0-8020-4127-2.
- ^ History and Function of OISE. Graduate Studies in Education Bulletin.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2008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Our School -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hools.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 ^ Home - Canadian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 ^ Histor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Institute.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 ^ About The Fields Institute.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 ^ 101.0 101.1 101.2 多伦多大学的OTA:历史及一个核心问题的讨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09, (2).
- ^ Centre for Teaching Support & Innovation 2015-16 Annual Report (PDF).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01).
- ^ 103.0 103.1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ies Annual Report 2017 (PDF).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9-01).
- ^ Kyrillidou, Martha; Morris, Shaneka; Roebuck, Gary. ARL Statistics 2010–11.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12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 ^ Statistics Commission ;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Financial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ly 2007. Annual Statistics: 2006–07 (PDF).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ies. 2007 [2019-09-23]. ISBN 978-0-10-17138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 ^ Index to Collections, Manuscript Collections. Thomas Fisher Rare Book Library.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2).
- ^ Book Collections. Thomas Fisher Rare Book Library.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East Asian Library History | 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Library. east.library.utoronto.ca. [201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 ^ Library, 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Upcoming Exhibition -- Leaves of enchantment, Bones of inspiration: The dawn of Chinese studies in Canada. 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Library. 2010-02-03 [201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 ^ Kesmodel, David; Vara, Vauhini. Building an Online Library, One Volume at a Tim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5-11-09 [201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 ^ 111.0 111.1 Malcove Collection Objects List (PDF). University of Toronto Art Centre.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University College Collections (PDF). University of Toronto Art Centre.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 ^ 113.0 113.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1. ShanghaiRanking Consultancy. 2021 [2021-09-30].
- ^ 114.0 114.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2 [2021-08-03].
- ^ 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22.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2 [2021-09-30].
- ^ 116.0 116.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ES Global. 2021 [2021-09-02].
- ^ Top Universities by Reputation 2022.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ES Global. 2022 [2021-09-30].
- ^ 118.0 118.1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Canada. U.S. News & World Report. U.S. News & World Report, L.P. 2021 [2020-08-24].
- ^ Canada’s best Medical Doctor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21. Maclean's. Rogers Media. 2021 [2020-08-24].
- ^ Canada’s best universities by reputation: Rankings 2021. Maclean's. Rogers Media. 2021 [2021-09-30].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RWU2019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QS2024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THE202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U of T rises to 19th globally i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University of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9-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USN2020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Canada’s best Medical Doctor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21. CBC News.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6-04-14 [2019-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 ^ Institution outputs - Nature Index. Springer Nature.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8).
- ^ Scimago Institutions Ranking.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2019. NTU Rankings. 2019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 ^ Best universities for graduate jobs: Global University Employability Ranking 2019.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ES Global. 2018-11-14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 ^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 2019. QS Top Universities.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18 [2019-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8).
- ^ Ready for the Job Market?.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3-10-28 [201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31).
- ^ Pelley, Lauren. Ryerson, U of T, York startup launchpads ranked among top university business incubators, accelerators. CBC. CBC. [201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7).
- ^ Murray, Andrew. REVEALED! The World's Top University-linked Business Incubators & Accelerators 17/18. UBI Global. [2018-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 ^ Canada's Top 50 Research Universities 2012 (PDF). Research Infosource Inc. 2011 [2012-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4).
- ^ Challis, John R. G. 2005–2006 Annual Research Report (PDF).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vost,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6 [2008-11-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17).
- ^ 137.0 137.1 Young, R. Paul. 2006–2007 Annual Research Report.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vost,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7 [200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1).By the Numbers (PDF).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vost,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7 [2008-12-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21).
- ^ 138.0 138.1 Canada’s Top 50 Research Universities 2018. Research Infosource. 2018 [2019-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 ^ James Hillier. Inventor of the Week.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8).
- ^ Pearce, Jeremy. James Hillier, 91, Dies; Co-Developed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22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 ^ Dotto, Lydia. Canada's Aerospace Medicine Pioneers (PDF). Canadian Space Agency.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13).
-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新聞稿). Nobel Foundation. 1986-10-15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
- ^ Canadian Asteroids. The Royal Astronomy Society of Canada. 2008-07-22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1).
- ^ Bolton, C. T. Identification of Cygnus X-1 with HDE 226868. Nature. 1972, 235 (2): 271–273. Bibcode:1972Natur.235..271B. doi:10.1038/235271b0.
- ^ Gladman, B. J.; Nicholson, P. D.; Burns, J. A.; Kavelaars, J. J.; Marsden, B. G.; Williams, G. V.; Offutt, W. B. Discovery of two distant irregular moons of Uranus. Nature. 1998, 392 (6679): 897–899. Bibcode:1998Natur.392..897G. doi:10.1038/31890.
- ^ Two New Moons Of Uranus Discovered. Science Daily. 1997-11-01 [200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 ^ Kunkel, W.; et al. Supernova 1987A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IAU Circular. 1987-02-24, 4316: 1 [2019-09-28]. Bibcode:1987IAUC.4316....1K.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 ^ Williams, Michael R. UTEC and Feru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Computation Centre (PDF).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1994, 16 (2): 4 [2008-11-17]. doi:10.1109/85.2792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4-07-13).
- ^ Mehta, Nimish. A Flexible Machine Interface (thesi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82.
- ^ Buxton, Bill. Multi-Touch Systems that I Have Known and Loved. 2008-08-22 [2008-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Вертолёт на мускульной тяге официально завоевал приз Сикорского. 《3DNews Daily Digital Digest》. 2013-07-12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俄文)
- ^ Михаил Карпов. Этот веловертолёт продержался в воздухе две минуты и взял приз Сикорского. 《Computerra》. 2013-07-12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5).(俄文)
- ^ Altman, Lawrence K. The Tumultuous Discovery of Insulin: Finally, Hidden Story Is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4, 1982 [November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Cheng, Alice Y.Y.; Zinman, Bernard. Insulin analogues and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Diabetes: From Resear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forma Health Care. 2002. ISBN 978-1-84184-151-9.
- ^ Strauss, Evelyn. 2005 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Lasker Foundation. 2005 [November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8).
- ^ Seaberg, Raewyn M; Smukler, Simon R; Kieffer, Timothy J; Enikolopov, Grigori; Asghar, Zeenat; Wheeler, Michael B; Korbutt, Gregory; van der Kooy, Derek. Clon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otent precursors from adult mouse pancreas that generate neural and pancreatic lineages. Nature Biotechnology. August 22, 2004, 22 (9): 1115–1124. PMID 15322557. doi:10.1038/nbt1004.
- ^ Tropepe, V.; Coles, B.L.; Chiasson, B.J.; Horsford, D.J.; Elia, A.J.; McInnes, R.R.; van der Kooy, D. Retinal stem cells in the adult mammalian eye. Science. March 2000, 287 (5460): 2032–6. Bibcode:2000Sci...287.2032T. PMID 10720333. doi:10.1126/science.287.5460.2032.
- ^ Park, Alice. Stem Cells That Kill. 時代雜誌. April 17, 2006, 167 (17)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 ^ Wade, Nicholas. Stem Cells May Be Key to Cancer.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1, 2006 [November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1).
- ^ Berman, Jessica. Researchers Uncover Colon Cancer Stem Cells. Voice of America. November 27, 2006 [November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0).
- ^ Jenkins, D. J.; et al. Glycemic index of food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arbohydrate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81, 34 (3): 362–366. ISSN 0002-9165. PMID 6259925. doi:10.1093/ajcn/34.3.362.
- ^ Dr. Alan Brown, Pediatrician, 73, One of Developers of Pablum Is Dead.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9, 1960.
- ^ 163.0 163.1 Pearce, Jeremy. Dr. Wilfred G. Bigelow, 91, A Pioneer in Heart Surgery.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31, 2005 [March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 ^ Altman, Lawrence K. New Direction for Transplants Raises Hopes and Ques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 1999 [November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 ^ Understanding the cell cycle (PDF). Lasker Foundation. October 1998 [February 10,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7-16).
- ^ Strathdee, C.A.; Gavish, H.; Shannon, W.; Buchwald, M. Cloning of cDNAs for Fanconi's anemia by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Nature. 1992, 356 (6372): 763–767. Bibcode:1992Natur.356..763S. PMID 1574115. doi:10.1038/356763a0.
- ^ Oliver Smithies autobiography. Nobel Foundation. October 8, 2007 [November 22,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Kleiner, Kurt. Toronto Rising (PDF). Nature. May 8, 2008, 453 (7192): 252–253 [July 6, 2009]. ISSN 1476-4687. PMID 18561361. doi:10.1038/nj7192-252a.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5).
- ^ How did MaRS get started. [29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 ^ Our mission, our vision | MaRS. [29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0).
- ^ 171.0 171.1 Pask-Aubé, Corin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ts and Figures. Office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2012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30).
- ^ El Akkad, Omar. Canada's monster computer roars to life. Globe and Mail (Canada). June 20, 2009 [July 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9).
- ^ UTIAS Admission.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 ^ I. I. Glass. Over forty years of continuous research at UTIAS on nonstationary flows and shock waves. Shock Waves. 1991, 1 (1): 75–86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D. R. O'Keefe. Initial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UTIAS high energy molecular beam facility (PDF). NASA.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15).
- ^ L. Vignitchouk; S. Ratynskaia; P. Tolias; R. A. Pitts; G. De Temmerman; M. Lehnen; D. Kiramov. Survival and in-vessel redistribution of beryllium droplets after ITER disruptions. Nuclear Fusion. 2018, 58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 ^ 177.0 177.1 Areas of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Centres -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 ^ Funding Sources -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 ^ Canadians celebrate Canada’s contribution to the safe return of the Apollo 13 astronau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Engineering News.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9).
- ^ Engineering, Music, and Phys. Ed. students. Student Housing Servi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March 29,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6).
- ^ About Massey College in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Housing | Knox College.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 ^ Annesley Hal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 Canadian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13.
- ^ ST. GEORGE CAMPUS RESIDENC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 ^ The Residence Guarantee. Student Housing Servi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 [March 29,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5).
- ^ Ley, David. The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entral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2. ISBN 978-0-19-823292-6.
- ^ Schackner, Bill. For collegians in Canada, drinking is no big thing. Pittsburgh Post-Gazette. July 8, 2007 [March 29,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4).
- ^ Breaking New Ground. The History of Zeta Psi. Zeta Psi Fraternity of North America. 2007 [February 2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 ^ Directory of Fraternities and Sororities. Canadians Go Greek!. [February 2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0).
- ^ Delta Phi Nu Toronto.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外部連結
參見
- 加拿大大學列表
- 美國大學協會
- 多倫多磁學和氣象學觀測站:位於多倫多大學的一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