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店主 (話劇)

《女店主》義大利語La locandiera,國際音標:[la lokanˈdjɛːra]),是意大利一個知名話劇,中文又譯《米蘭朵》。英文譯名有:《The Mistress of the Inn》、《The Innkeeper Woman》 、《Mirandolina》。米蘭朵(又譯:米蘭朵莉娜、米蘭多琳娜,英語、意大利語:Mirandolina)是故事的主人公。1753年由卡洛·哥爾多尼創作完成,話劇中包含對調情的批判,同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英國喜劇演員弗雷迪·戴維斯(Frederick Davies)經常將該話劇與《無事生非》相提並論。[2]

《女店主》
1891年,埃萊奧諾拉·杜斯(Eleonora Duse)飾演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
劇作家卡洛·哥爾多尼
首演日期1753年
首演地點威尼斯共和國
原語言意大利語
主題社會反思
類型話劇
設定威尼斯共和國佛羅倫薩米蘭朵莉娜旅店

主要人物

  • 米蘭朵莉娜(又譯:米蘭朵、米蘭多琳娜,原文:Mirandolina):主人公,話劇中的旅店女老闆。
  • 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
  • 福里波波利(Forlipopoli)侯爵
  • 阿爾巴菲奧里塔(Albafiorita)伯爵
  • 法布里佐(Fabrizio):旅店男僕人。
  • 男爵的僕人
  • 奧坦西婭(Ortensia):偽裝成貴婦的平民女子。
  • 德伊阿妮拉(Dejanira):偽裝成貴婦的平民女子。

劇情梗概

第一幕

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在她的父親去世後便繼承父親的產業,繼續在佛羅倫薩經營着父親留下的旅店,這家旅館效益很好。每位客人都在不斷地向她求婚,特別是空有貴族頭銜的沒落貴族福里波波利(Forlipopoli)侯爵和商人發財後購買貴族頭銜的阿爾巴菲奧里塔伯爵(Count of Albafiorita)。

「貴族」這兩個字代表了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上流社會的極端。沒落貴族福里波波利(Forlipopoli)侯爵完全依靠自己的貴族頭銜,堅信他的保護足以贏得女人的心,不過因為他的貧窮和沒落使得米蘭朵莉娜對他缺乏好感。相反,伯爵相信他獲得貴族頭銜後就可以獲得米蘭朵莉娜的愛(他給米蘭朵莉娜送了許多昂貴的禮物)。這重申了劍的貴族和披肩的貴族之間的區別,即中世紀貴族的後代與那些購買貴族頭銜的人之間的區別。

精明的旅店女老闆米蘭朵莉娜,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並未倒向兩個男人其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在這兩個男人間左右搖擺。

此外,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父親生前曾建議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嫁給旅店男僕人法布里佐(Fabrizio)。法布里佐(Fabrizio)的老闆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十分狡詐,法布里佐(Fabrizio)在旅店內謹小慎微的干着自己的工作。法布里佐(Fabrizio)不知道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是否真的愛她。福里波波利侯爵和阿爾巴菲奧里塔伯爵都覺得男僕法布里佐是他們獲得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愛情的威脅。

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的到來令旅店中脆弱的平衡開始被打破,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的表現充滿了貴族的傲慢,並患有嚴重的厭女症。他充滿了對伯爵和侯爵的嘲笑,認為他們就是披着貴族外衣的平民,對他們追求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感到不屑一顧。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還宣稱:「我是一個獨派,女人是禍水。我在這家旅店居住的3天時間內,看不出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有任何值得我着迷的地方」。還不斷向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抱怨服務水平低下。

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不但沒有生氣,反倒開始追求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對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用撩撥人的口吻說道說到:「我的全部榮幸是看到自己得到服務得到珍惜和崇拜。這是我的弱點,這也是幾乎所有女性的弱點」。[3]

第二幕

為了讓騎士墜入愛河,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總是以更加友善和尊重的態度對待騎士。

隨後,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宣布,他鄙視那些追求愛情的女性。後來,他誇張地表明他不想對侯爵作出虛假的表揚。在一個的場景中,侯爵想品嘗一下實際上味道令人作嘔的塞浦路斯葡萄酒的美感。儘管騎士不想向對方說出真相,但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毫不猶豫地說這酒的口感真的十分糟糕。

主角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使用自己的技巧一步步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計劃。撩撥人的計劃十分周密,並以一系列喜劇場面表現出來。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在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撩撥下產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一邊是對女性極度的反感,一邊是在在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撩撥下對她產生了愛情。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最終治好了厭女症,所有的對女性的反感逐步轉化為了對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愛。[3]

第三幕

服務生法布里佐(Fabrizio)非常嫉妒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他甚至從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那裡收到了金瓶作為禮物,但鄙視地扔在籃子裡。騎士因矛盾的情感而大受刺激,不想讓別人知道他是被女人玩弄的對象。但與此同時,他又希望自己擁有這個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這個熱愛撩撥人的女人。當伯爵和侯爵指責他愛上了那個女人時,騎士的受傷自尊心在一場爭執中爆發,而這場爭執最終可能導致情殺。但是,旅店老闆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戲劇性干預阻止了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犯下情殺案。之後,騎士看透了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是一位不值得愛的輕浮女子,因而離她而去,離開了旅店。

自從騎士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墜入愛河以來,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的復仇終於完成了,伯爵和侯爵也看透了她的本質,離開了旅店。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後來選擇了尊重父親在病床上的遺願,嫁給了旅館男僕法布里佐(Fabrizio)。米蘭朵莉娜(Mirandolina)並不愛任何一個男性,只知道撩撥男性。[3]

演出歷史

1891年,意大利知名演員、劇中人物米蘭朵莉娜(又譯:米蘭朵、米蘭多琳娜,原文:Mirandolina)經典扮演者埃萊奧諾拉·杜斯(Eleonora Duse),曾於1894年5月18日在英國溫莎城堡舉辦的皇家大匯演中表演這一話劇,時任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出席本次活動。[4]

該劇曾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莫斯科劇院公演。[5]演出該劇的劇組於1898年12月2日,獲得雙倍出場費,同期上演的Emilia Matthai的作品Greta's Happiness同時獲得這一殊榮。[5]這次演出的導演是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時也是飾演劇中厭女症患者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的演員。[6]

1914年2月3日,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再次在莫斯科劇院導演了《女店主》,並再次出演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7][8]藝術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鮑里斯(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Бенуа́)設計了舞台背景,女演員奧加· 芙拉蒂米諾夫娜·格佐芙斯卡婭(О́льг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Гзо́вская)參與了這次演出。[9]

後續改編

1773年,意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和劇作家多門尼克·珀基(Domenico Poggi)將這一話劇改編成一個三幕戲劇。[10]

1800年,德國作曲家西蒙·邁爾(Simon Mayr)和意大利作家蓋塔諾·羅西(Gaetano Rossi)把這一話劇改編成了一部兩幕戲劇。[11]

美國作曲家亨利·金博爾·哈德利(Henry Kimball Hadley)將這一話劇改編為喜歌劇《比安卡》(英文原名:Bianca),1918年首次公演。[12]

捷克作曲家博胡斯拉夫·馬爾蒂努還將其改編為三幕歌劇《米蘭朵莉娜(原文名稱:Mirandolina),1959年首次公演。

該話劇還改編成了幾部電影,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意大利導演保羅·卡瓦拉(Paolo Cavara)導演的女店主(原文名稱:La locandiera )和意大利電影導演丁度·巴拉斯編劇並導演的《米蘭達》(原文名稱:Miranda)

2001年,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賴聲川帶領全體演員將這一話劇即興改編為話劇《一婦五夫》,並於同年在位於台北中華民國國家戲劇院首演。[13][14]

人物性心理分析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飾演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1898年)

米蘭朵莉娜(又譯:米蘭朵、米蘭多琳娜,原文:Mirandolina)

輕浮,缺乏對配偶的忠誠。可能是因從小性教育缺失甚至歪曲而導致。

瑞帕弗拉塔(Ripafratta)男爵

開始為嚴重厭女症患者,而後對米蘭朵莉娜十分痴情。可能是因小時候母親專制、刻薄、處事不公,或者是母親淫蕩,或者家中重男輕女的歪風邪氣橫行而導致。

通常情況下,人類對異性最初的認知來自於父母。嬰幼兒時期是人類性教育的最關鍵時期。假如在嬰幼兒時期的性教育缺失甚至歪曲,則其一生的性觀念往往是倒錯的。[15]

參考文獻

  1. ^ Banham (1998, 433), Davies (1968, 191), Hartnoll (1983, 340), and Worrall (1996, 32).
  2. ^ Davies (1968, 191).
  3. ^ 3.0 3.1 3.2 The Mistress of the Inn. www.theatredatabase.com.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 
  4. ^ Hartnoll (1983, 240).
  5. ^ 5.0 5.1 Benedetti (1999, 386) and Worrall (1996, 104-105).
  6. ^ Benedetti (1999, 386) and Worrall (1996, 106).
  7. ^ Benedetti (1999, 218, 387).
  8. ^ Benedetti (1999, 387).
  9. ^ Benedetti (1999, 217).
  10. ^ Rice (1992).
  11. ^ Balthazar (1992).
  12. ^ Boardman (1932, 131-132).
  13. ^ YaYa. 一婦五夫 (2001). 【表演工作坊】. 2012-03-07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中文(繁體)). 
  14. ^ 一妇五夫?! - 话剧 (豆瓣). www.douban.com.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15. ^ 走进性科学_福建师范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www.icourse163.org.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8). 

相關書籍

  • Balthazar, Scott L. 1992. "Mayr, Simon."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Ed.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an. ISBN 0-333-73432-7.
  • Banham, Martin, ed. 1998.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heatr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ISBN 0-521-43437-8.
  • Benedetti, Jean. 1999. Stanislavski: His Life and Art. Revised edition.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in 1988. London: Methuen. ISBN 0-413-52520-1.
  • Boardman, Herbert R. 1932. Henry Hadley: Ambassador of Harmony. Georgia: Banner P.
  • Davies, Frederick, trans. 1968. Four Comedies. By Carlo Goldoni. London: Penguin. ISBN 0-14-044204-9.
  • Hartnoll, Phyllis, ed. 1983.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Theatre. 4th ed. Oxford: Oxford UP. ISBN 0-19-211546-4.
  • Rice, John A. 1992. "Salieri, Antonio."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Ed.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an. ISBN 0-333-73432-7.
  • Worrall, Nick. 1996. The Moscow Art Theatre. Theatre Production Studies ser.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ISBN 0-415-05598-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