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薩羅特
娜塔莉·薩羅特(法語:Nathalie Sarraute,1900年7月18日—1999年10月19日), 原名娜塔莉(娜塔莎)·切爾尼亞克,生於俄羅斯的伊萬諾沃,是一位原籍俄羅斯、但在法國文學領域頗有建樹的女性。1956年,隨着《懷疑的時代》的出版,她成為了新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涯
娜塔莉·薩羅特,出生時被稱為 Nathalia Ilinitchna Cherniak,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伊萬諾沃,她的家庭是一個已經被同化了的猶太資產階級家庭,她也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父母在她兩歲時離婚。她的母親帶她和她一起去日內瓦定居,之後來到了巴黎,住在第五區。每年,她都會和她的父親在俄羅斯或瑞士一起待一個月。之後,娜塔莉與她的母親回到了俄羅斯,她們與她的繼父一起住在在聖彼得堡。納塔莉的父親很清楚他的政治觀點而會在俄羅斯遭遇怎樣的困境,於是被迫移民,前往巴黎。他在旺夫建立一家染料工廠。小娜塔莉在她父親和她繼母維拉身邊長大,以及之後出生的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蓮娜。1909年至1917年,娜塔莉薩羅特過的很不好。
她接受了國際化的教育,在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之前,她進行了各種研究和學習:她在牛津同時修習英語和歷史,之後來到柏林學習社會學,然後回到巴黎學習法律。然後她成為一名律師,並加入巴黎的律師公會。1925年,她同律師雷蒙·薩羅特結婚。她們育有三個孩子:勞德、安妮和多米尼克。
與此同時,薩羅特開闊了20世紀的文學,尤其是在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影響下,她已經把小說的概念搞混了。1932年,她寫下了《向性》開頭的幾篇文章,其中她分析了自己對細微刺激作出反應時難以察覺的現象:不可定義的運動,迅速滑向意識的極限; 它們是我們的動作,言語,我們所表現出的感受的起源,我們相信通過實驗,這些感受是可以被定義的。《向性》於1939年發表,並受讓·保羅·薩特和馬克斯·雅各布的讚賞。
1940年,薩羅特由於反猶太法被律師公會開除,之後她決定投身於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收容了荒誕派戲劇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後者由於參與法國抵抗運動而成為蓋世太保搜尋的對象。通過頻繁變更居住地和使用偽造文件,她成功地留在了法蘭西島; 為了保護自己的丈夫不被律師公會除名,他們被迫離婚。
1960年,她是121人宣言的簽字人之一。
在寫小說的同時,她應德國電台的邀請開始為劇院寫作。1964年,她完成了《沉默》,兩年後完成了《謊言》。隨後是:《伊思瑪》,《很美》,《她在那》《行還是不行》。這些作品很快引起了導演們的興趣。因此,克勞德·雷利在1970年首演了《伊思瑪》,隨後是1975年的《很美》,1980年的《她在那》。讓·路易·巴洛特於1967年在奧德翁劇院首演了《沉默》和《謊言》,之後雅克·拉薩爾於1993年為作為法蘭西喜劇院的第二間劇院的老哥倫比亞劇院的開幕式表演。西蒙尼·本繆薩隨後於1984年改編了她的自傳體戲劇《童年》,並在巴黎的圓環劇院演出,然後1985年在紐約的演出,標題依舊為《童年》,然後首演了《行還是不行》(本繆薩參與了1985年的世界首演,標題為《沒有好的理由》;1986年於法國的圓環劇院首演)。本繆薩還同薩羅特一同導演了電影《娜塔麗·薩羅特》,這部作品由蓬皮杜中心和伽利瑪出版社支持,並於1978年的戛納電影節斬獲「法國電影展望獎」。
文壇沉浮
1956年,薩羅特出版了《懷疑的時代》,這是一篇抵制小說傳統慣例的文學論文。她特別描述了伍爾夫,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創新性。於是,她同格里耶,米歇爾·布托爾以及克勞德·西蒙成為新小說潮流的帶頭人。
薩羅特渴望達到「像血一樣悄然無聲」,希望揭露「未被說起,不被認可」的事物,包羅天地萬象。難道她早已決定朝着「描繪無形」的目標邁進?她善於捕捉他人言論在我們身上激發的「無數小罪」。這些話往往是些瑣碎言語,它們的破壞力由於公共場合得以隱藏,俏皮話,禮貌......我們不斷表現出來,同時又不斷掩飾。
向性是從科學中借用的術語。在薩羅特筆下,她為自己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取名「向性」,用來表示由於外部刺激而導致的幾乎不被察覺的內部反應:老一套的句子以及社會陳規舊俗。當陳詞濫調成為語言慣例,人際關係趨於複雜,強烈的情感迸發,甚至趨於極端(自閉,焦慮以及恐慌)。薩羅特將這些反應描述為在他人作用下的本能。由於接連遭到伽利瑪出版社和格拉塞出版社的拒絕,《向性》直到十五年之後才進入文學批評界的視野。
1983年,薩羅特出版了《童年》,它重現了二十世紀初移民巴黎的俄羅斯人的生活。薩羅特在書中努力尋找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尤其復現了自己與文字的相遇,閱讀的樂趣和自我反省的寫作。書以兩種語言寫成,以作者與他自己的對話的形式呈現,這也使得這本自傳不失穩健與嚴密。
子女
克勞德·薩拉特(記者,小說家,女演員) 安妮·薩洛特(導演助理,主編和《文學雙周》的撰稿人) 多米尼克·薩羅特(攝影師)
文壇生涯
小說
- 《陌生人的肖像》,1948年,羅伯特·馬林;重新發行於1956年,伽利瑪出版社。
- 《馬特羅》,1953年5月18日,伽利瑪出版社。
- 《天文館》,1959年5月13日,伽利瑪出版社。
- 《金色水果》,1963年,伽利瑪出版社。國際文學獎。
- 《生死之間》,1968年4月22日,伽利瑪出版社。
- 《你聽到了嗎?》,1972年1月17日,伽利瑪出版社。
- 《傻瓜們說》,1976年9月2日,伽利瑪出版社。
- 《話的作用》,1980年2月8日,伽利瑪出版社。
- 《童年》,1983,伽利瑪出版社。
- 《你不愛自己》,1989,伽利瑪出版社。
- 《這兒》,1995,伽利瑪出版社。
- 《全集》,1996,伽利瑪出版社,Pléiade圖書館。
- 《公開》,1997年,伽利瑪出版社。
戲劇
- 《沉默》,之後是《謊言》,1967年,伽利瑪出版社。
- 《伊思瑪》,之後是《沉默與謊言》,1970年,伽利瑪出版社。
- 《劇院》(包含《她在這》),《謊言》,《伊思瑪》,《這很美》,1978年10月18日,伽利瑪出版社。
- 《行還是不行》,1982年1月25日,伽利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