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府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寧遠府,道光後以避旻寧諱,寫作甯遠府清朝設置的。屬四川省。

寧遠府在四川省的位置(1820年)

概況

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監理廳置,治所西昌縣(今四川省西昌市)。領廳二(越巂廳鹽邊廳),州一(會理州),縣四(西昌縣冕寧縣鹽源縣昭覺縣),土司十一。[1]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大涼山以西、大雪山及木里以東地。1913年廢。

參考文獻

  1. ^ 《清史稿》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地理十六/四川/甯遠府『甯遠府:要,衝,繁,難。隸建昌道。建昌鎮總兵駐。明,建昌衞。順治初,因明制為衛。雍正六年改府,以會理州來屬,並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越巂一廳隸之。宣統元年,增置鹽邊廳。二年,又置昭覺縣。東北距省治一千二百三十里。廣八百四十里,袤一千二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十四度十二分。領廳二,州一,縣四,土司十一。西昌衝,繁。倚。舊建昌衞。雍正六年改縣。東:木托。西:天王山。南:巴洞。東北:涼山。東南:螺髻。西南:旄牛山。安寧河即孫水,自冕寧入,逕城北。熱水河自東來注之。又逕城西,西河自西來注之。北納東河、寧遠河,南納邛河,南流入會理。東西溪河、三岔河均入金沙江。石門、羅鎖、瀘沽、太平四關。巡司二,駐普威、德昌所。冕寧繁,難。府北少西百八十里。初仍明制為寧番衞。雍正六年改縣。東南:冕山,縣以此名。東:東山。南:南山。北:北山。孫水有三源,自縣北納瓦那河,逕城東南,西源三水合為小村河,又南至王家營,東源曰松溪河,合小相公嶺水,西北流曰瀘沽,來會,又南入西昌。若水即鴉龍江,自雅州入,西南入鹽源。沙沱、烏角、冕山、九盤四關。鹽源繁,難。府西南三百十里。明,鹽井衞。雍正六年改縣。南:柏林山。西:斛僰和。西北:刺紅瓦山。打沖河即鴉龍江下流,自冕寧入,逕城西北,納左所河。又南鹽井河,合雙橋、浪渠二水,與別列河、麥架河西北流來注。又東南納右所河。又南納椒崖、那噶諸河,入會理。雙橋、古得二關。阿所拉場巡司。鹽井二。昭覺繁,疲,難。府東北。舊為交腳汛地,在涼山夷巢中。宣統元年,勦辦涼山倮夷。二年,就汛地增設縣治,改今名,並移建昌中營守備駐之。會理州衝,繁。府南四百里。本會川衞。康熙二十九年分置會理州。雍正六年省會川衞,移州治衛城,隸甯遠。東:密勒山。西:斜山。南:白塔。西南:蘆那山。金沙江左瀆自鹽源入,右與雲南大姚分岸。安寧河自州北納公母河、一碗水,西南與打沖河合,並西流入之。又南納黎溪水,入雲南武定。東玉虗河、玉虹河、會通河俱入金沙江。有瀘津、松坪、永昌、大龍、虎頭等關。巡司二,駐迷易所、窪鳥場。鹽邊廳府西南。鹽源縣屬阿所拉地。嘉慶二十二年增設巡司。宣統元年升廳。改今名。越巂廳衝,繁。府北少東二百八十里。初因明制為越巂衞。雍正六年廢衛設廳。南:大孤山、小相公嶺。西:小孤山、阿露山。又西南:巂山。大渡河自打箭鑪入,納松林河、鹿子河,東北流,老鴉漩河自西來,合二小水注之,又東北入清溪。越巂河自廳西南,二水合流,逕廳東,倮儸河、臘梅營水東來注之,又東北納寧越營、桂賢村二水,入峩邊,注大渡河。小相公嶺、青岡、海棠、曬經四關。經歷駐大樹堡。沙麻宣撫司隸西昌。在縣東北。康熙四十九年置。瓜別安撫司隸鹽源。在縣西北。康熙四十九年置。木裡安撫司隸鹽源。在縣西北。雍正八年置。威龍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元,威龍州地。明洪武間置司。仍明舊。普濟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西南。元,普濟州地。明洪武七年置土知州。康熙四十九年改置。昌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南。元,昌州地。明洪武九年以雲南大理府土職調守。仍明舊。河東長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明為宣慰司。康熙四十九年改置。阿都長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順治六年歸附。康熙四十九年授宣撫司。雍正六年改置。阿都副長官司隸西昌。雍正六年置。馬喇長官司隸鹽源。在縣西南與雲南永北廳接界。康熙四十九年置。邛部長官司隸越巂。在廳北。康熙四十二年歸附,授宣撫司。五十二年改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