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衛城

安東衛城位於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今尚存護城河。

1970年原安東衛城及周邊地區衛星地圖。

安東衛為明朝設置的衛,洪武十七年(1384)建置,位於日照縣城南九十里、石臼所城西南九十里,最初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其中後千戶所駐石臼寨,其餘駐衛城,天順年間調中所至天津衛、右所至徐州衛,余前左後三所。清順治十五年(1658)置安東營,乾隆七年(1742)撤衛併入日照縣[1][2],次年將原在夾倉鎮的巡檢司移至安東衛城內[3]

安東衛城始築於設衛之時,傳最初在今城北十里之坊口,後以「青鸞銜旗」改於今址[4][5],明嘉靖和清咸豐十一年(1861)重修,抗日戰爭時期拆毀,城內古建築亦無存[6]

安東衛城位於繡針河入海口東北,東臨筆山(城東三里)、阿掖山(城東四里)和鰲頭山(城東南三里),北臨關山(今名官山,城北二里),南瞰黃海[7]。城牆呈方形,即今東至萬斛路、西至明珠路、北至護城河的區域。城周五百三十丈(約1696米),高二丈一尺(約6.72米),厚不詳,設有東西南北城門四座[8][9]

城內設十字街(即今安東衛二路和觀海路),主要建築有衛指揮署(位於東門內,清初為守備署,衛並於縣後裁撤守備,後改為巡檢署)、安東營(清代置,位於北門內西街)、文廟(即安東衛學文廟,原在西北隅,成化時改建於十字街西)、城隍廟(位於西南隅)、火神廟(據光緒日照縣誌附圖位於城東南隅)、關帝廟(位於東街)和鎮武廟(位於東北隅)等[10]。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清·陳懋修,張庭詩纂,《光緒日照縣誌·卷一·疆域·沿革》:(明)於縣城南九十里置安東衛(明志洪武十七年置,余詳海防),……乾隆七年並衛於縣。《光緒日照縣誌·卷七·考鑒·海防》:(安東衛)分左右中前後五所,後所去衛城東北九十里石臼寨,有專城。天順中調中所於天津衛,調右所於徐州衛,隸安東者只有前、左、後三所(衛志)。
  2. ^ 清·趙雙璧修,《康熙安東衛志·卷一·建置》:衛建自洪武季年,以防倭寇,安東首其沖也。始湯信國和立城於斯,劈石為城,分左右中前後五所。後所去衛城東北九十里,名為石臼寨,亦有專城,乃分汛要地也。至天順中,調去中所於天津衛,右所於徐州衛,隸衛者止有前、左二所並分汛後所,為三所。
  3. ^ 《光緒日照縣誌·卷五·秩官》:國朝設巡檢一員(駐夾倉,乾隆八年移安東)。安東營都司一員(順治十五年置都司營於安東衛,乾隆七年並衛於縣)。國初設守備一員任衛事,乾隆七年裁。
  4. ^ 《康熙安東衛志·卷一·形勝》:安東雖僻處海隅,然山環水繞,實為齊南之勝地。始湯信國和建城,卜基於今城北十里之坊口,遺蹟猶存。後以青鸞銜旗於斯,信國異之,來相形勢焉。登高而望,見東枕阿掖,西帶長流,南臨滄海,北鎖關山,東海諸峰遙觀而若畫,西莒重崗遠列而如屏,因鑿山開土,聚眾而成城。(舊志)
  5. ^ 《光緒日照縣誌·卷一·疆域·古蹟》:衛舊城明湯和築於坊口,遺蹟尚存,後以青鳥銜旗,移置今城。
  6. ^ 謝岩. 《日照古城(七)》. 黃海晨報. [2020-04-18]. [失效連結]
  7. ^ 《康熙安東衛志·卷一·山川》:阿掖山在城東四里,形勢端重,冠於群山,誠一方之巨鎮也。關山在城北二里,巍峨峻拔,紱繞如椅坐。筆山在城東三里,雙峰爭出,形如筆,故名。鰲頭山在城東南三里,頂有烽墩,墩兵建旗鼓於其上。
  8. ^ 《光緒日照縣誌·卷二·營建·城池》:安東衛城明洪武時信國湯和築,周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門樓四座,嘉靖間經歷司何亨修補,國朝康熙七年圮,咸豐十一年都司桂斌同衛紳士重修。
  9. ^ 《康熙安東衛志·卷二·城池》:初,湯信國建城,皆用磚石,周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垛口一千三百零,門樓四座。……後以山水衝壓,損壞頗多。嘉靖年間經歷司何亨請給官銀一千兩,仍處置節儉以修補之,稍為改觀。
  10. ^ 《光緒日照縣誌·卷二·營建·公署》:巡檢署在安東衛東門內,舊為守備署。安東營在衛城北門內西街。《光緒日照縣誌·卷二·營建·學校》:衛學舊在衛城西北隅,成化間改建於十字街西。……乾隆七年衛並於縣,衛紳士猶繕修焉。《光緒日照縣誌·卷二·營建·壇廟》:城隍廟,……一在衛城西南隅。關帝廟,……一在衛城東街。鎮武廟,……一在衛城東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