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安娜·阿赫瑪托娃)
安魂曲(Requiem)是安娜·阿赫瑪托娃關於大清洗下人民苦難的一首輓歌。它寫於1935年至1961年的30年間[1]。她帶着它,重新起草,因為她在蘇聯各地的城鎮工作和生活。在她收集的作品中顯然並沒有這組詩,因為它明確譴責了這些清洗。俄語作品最終在1963年以書的形式在慕尼黑出現,整個作品直到1987年才在蘇聯國內出版。[2][3] 它成為蘇聯大恐怖時期最著名的詩歌作品。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托娃的作品 | |
概述
這組詩的前面有一段序言,其中簡要說明她和許多其他婦女,如何在列寧格勒監獄外等待了幾個月時間,僅僅是為了瞥一眼被蘇俄克格勃抓走的父親,兄弟或兒子。在序言之後,《安魂曲》中的核心詩集由10首短篇詩組成。開始的第一首獻給阿赫瑪托娃被捕的第三任丈夫尼古拉·普寧和其他密友[4]。接下來的九首核心詩都是關於她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在1938年被克格勃逮捕時,她所面臨的悲傷和痛苦[5]。她寫道,「一億個聲音吶喊高呼」,通過她「精疲力竭的嘴」。
整整十七個月,我都在高喊,
千呼萬喚喊你回家。
我曾跪倒在劊子手腳前,
你是我的兒子,我的懼怕。
一切都已永遠顛倒混亂,
究竟誰是野獸,誰是人,
而今,我已無法分辨,
判處死刑還要等待多少時辰。
(《安魂曲》第5首,晴朗李寒譯, 2017)
雖然第一組詩與她的個人生活有關,但最後尾聲的一組詩則反映在這個恐怖時期遭受損失的其他人的聲音。每一首連續的詩,中心人物都經歷了一個新的苦難階段。沉默的悲傷、越來越懷疑、合理化、原始的哀悼和鋼鐵的決心,只是整個周期中一直持續着的少數。[6]阿赫瑪托娃有時以第一人稱寫作,有時以第三人稱寫作,將她的個人痛苦普遍化,與自己經歷同樣悲劇的其他人建立聯繫。由於選擇的主題在當時是有爭議的,《安魂曲》寫於1940年,但沒有出版。阿赫瑪托娃認為,在那段時間出版作品太危險了,她覺得最好把它保留在她的腦海里,只透露給她的一些最親密的朋友。1963年,在未經阿赫瑪托娃的同意下,《安魂曲》在慕尼黑首次出版[7]。全文直到1987年才在蘇聯出版 [8]。
結構
《安魂曲》分為三個部分,
讓監獄的鴿子在遠方咕咕啼鳴,
讓那些輪船在涅瓦河上靜靜地前行。
外部連結
參考
- ^ Who's Wh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 Martin, R. Eden. Collecting Anna Akhmatova (PDF). Caxtonian (Caxton Club). 2007年4月, XV (4): 12—16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1-08).
- ^ Harrington, Alexandra. The poetry of Anna Akhmatova: living in different mirrors. Anthem Press. 2006: 20. ISBN 978-1-84331-222-2.
- ^ Anna Akhmatova. UMV.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 ^ Political Cultures in Poetry. Poems for Human Rights.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8).
- ^ Gorenko, Anna. Requiem. Enotes.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9).
- ^ Liukkonen, Petri. Anna Akhmatova.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Finland: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6).
- ^ Puchner, Mart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Third.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2012: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