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陣
宋江陣(臺灣話:Sòng-kang-tīn)是一種武術性質的藝陣,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於明末清初流傳到台灣,大都流傳在嘉南平原以南,祭拜的主神是田都元帥,陣型自水滸傳故事演變而來,最為知名的是「八卦陣」。
歷史
源由
宋江陣來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1],其源由有多種說法,包括:源自《水滸傳》、是少林武學實拳派的一支、來自戚繼光鴛鴦陣、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或是中國福建漳泉地方自衛武力團練及清末臺南府城義民旗,學界比較同意的說法是師法戚繼光的「鴛鴦陣」演變衍化而來,名稱則由水滸傳而來[2]。早期宋江陣因模仿水滸傳故事,是武打為主的宋江戲,後來演變成陣式,陣容人數不拘,通常以36人、72人為主,有「36天罡,72地煞」之稱[3],人數最多時可組到108人[4]。
台灣發展
明末清初時宋江陣傳到臺灣,目前是臺灣漢族的民俗文化技藝,是廟會中最常見到的民俗陣頭[1]。傳入台灣並沒有朝向戲劇型式的「宋江戲」發展,因台灣特殊的墾殖背景而回復到陣頭型態,成為有保護鄉里作用與意味的宋江陣。[5]
台灣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臺南市、高雄市居多。早期是農村學習武藝的活動,日治時代因高壓統治,發展為以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國府來台後,在戒嚴時代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宋江陣則附著於廟宇,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6]。
高雄市內門區有五十四個民俗藝陣陣頭,其中宋江陣就有十八個,有「宋江陣的故鄉」之稱[7]。
臺南市則集中於安南區、安定區、七股區、西港區、佳里區、麻豆區、學甲區等地,其中於西港香的廟會活動中就超過16陣,並衍伸出宋江四陣,即宋江陣、金獅陣、白鶴陣、五虎平西陣。[8]
另一個具百年歷史的宋江陣,則在屏東縣東港鎮,其下頭角宋江陣除了傳承完整的宋江陣出陣之陣形外,出陣時所有成員皆譜上宋江陣遠古主角的臉譜,並穿著仿遠古戰服,是該宋江陣的一大特色。[9]
主神
宋江陣祭拜的主神是田都元帥,相傳是唐朝時泉州南安市人,名叫雷海青,是唐玄宗宮廷裡的著名樂師,掌管翰林院梨園子弟[10]:29。田督元帥又俗稱「相公爺」或「宋江爺」[10]:29,據說是宋江與相公的發音甚為接近,代代相傳的結果產生訛誤,就把相公爺誤解成宋江爺,當宋江陣出陣或收陣時都須加以膜拜。[11]
隊形與陣型
宋江陣參加賽會繞境或遊行時,其行進隊伍成二列前進,鑼鼓在前引導,依序是旗斧及持十八般兵器的團員。執事者以丈二掛謝籃(其中置放香爐)跟隨在後。一面行走一面敲鑼打鼓。[10]:64
宋江陣的傳統陣型,據傳來自小說《水滸傳》的人物「宋江」所使用的攻城武陣,陣型走位的陣法,以「太極圖」為基礎,演化出「十八套」,包括:龍吐耳、開四城門、走蛇泅、跳中尊、開斧、蛇脫殼、田螺陣、雙套、連環套、蜈蚣陣、排城、破城、跳城、交五花、四梅花、八卦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八卦陣」。[3]
注釋
- ^ 1.0 1.1 宋江陣源流|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 acrobatic.ncfta.gov.tw.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中文(臺灣)).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 ^ 3.0 3.1 內門宋江陣. 臺灣宗教百景.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中文).
- ^ 謝國興. 宋江陣.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1-09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中文).
- ^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台灣民俗、台灣戲曲、台灣俗語、台灣歌謠-台灣宋江陣形成之社會背景(一). www.folktw.com.tw.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ArticleSample3.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2019-07-19 [2023-08-08].
- ^ 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中文).
- ^ 蔡俊宜 歐宗明. 西港香科武陣腳巾符號之探析 (PDF). 臺灣身體文化協會. 2020-03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0) (中文).
- ^ 迎王平安祭 下頭角宋江陣開練. Yahoo News. 2015-09-25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吳, 騰達. 宋江陣的研究. 南投市: 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1998: 29、64. ISBN 957-02-2027-9.
- ^ 田都元帥. 全國宗教資訊網.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