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路
小北路,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條呈南北走向的主幹道,位於城東北越秀區內,因道路穿過明清兩代廣州城的小北門而得名。北起環市中路,南至東風中路,全長1,023米,寬32.6米,雙向6車道。南端建有倉邊路高架,跨越東風路,連接倉邊路。[1]
| ||||||||||||||||
---|---|---|---|---|---|---|---|---|---|---|---|---|---|---|---|---|
原名 | 小北門直街 | |||||||||||||||
命名緣由 | 為明清廣州城接通小北門的街道 | |||||||||||||||
命名日期 | 1927年 | |||||||||||||||
道路長度 | 1.023公里(0.636英里) | |||||||||||||||
道路寬度 | 32.6公尺(107英尺) | |||||||||||||||
車道數 | 雙向六車道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越秀公園 糧貿大廈 粵紡大廈 台山大廈 | |||||||||||||||
起點 | 東風中路 | |||||||||||||||
終點 | 環市中路 | |||||||||||||||
建造 | ||||||||||||||||
動工 | 1927年擴建 | |||||||||||||||
官方名稱 | 小北路218~228號(雙號)民居 | |||||||||||||||
評定時間 | 2014年1月26日 | |||||||||||||||
參考編碼 | GZ-01-0300 |
歷史
小北路處于越秀山麓。清代時稱為小北直街。明代時的文溪穿城而過,斜斜流進小北直街。直街上水道縱橫,每逢春白雲山水暴漲之時,小北街都會發生「水浸街」的景象。
明成化三年(1457年)曾經在現今朱紫崗附近開鑿水渠,把文溪的水引入東濠涌,而不再穿城而過。然而小北街地勢低洼,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廣州連日下暴雨,山洪暴發,淹沒了小北門一帶,淹死大量居民。[2]
清同治年間,由洪橋大街到小北門城牆內為客家居住區,主業家庭紡紗織布[3]。
1918年(民國7年)拆小北門,擴建為道路,稱為小北路;城門外地段因為是連通白雲山的泥路,故稱登峰路。時小北豆腐寮一帶多為小販和貧民居住的木屋區。
民國後期小北路一帶形成鬧市,茶居、百貨、食雜等店鋪多達幾十家。登峰路兩旁是牛舍、茶寮,屋後就是菜田,如同鄉間。
光復後,小北織布業發展旺盛有十幾家布廠,著名的有吳義興、泰盛、環通泰等。
1949後,布廠被當局公私合營,成泰盛、三新兩間大布廠。
20世紀50年代擴建馬路時與小北路連接,統稱為小北路,1966年改稱為登峰北、中路,1981年復稱小北路。改革開放後,小北路兩旁民國時期留存的騎樓被全部清拆,開發高樓大廈[3]。
街道設施
小北花圈
小北綠島噴泉俗稱小北花圈,位於小北路與越秀北路交匯處,是廣州最早的交通綠島噴泉,該名也泛指附近一帶,原址是廣州城小北門。
小北花圈建於1963年,面積63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79年修復。採用廣州園林塑石工藝建石山,周圍種植紅色美人蕉,中央配以噴水池。20世紀90年代後期,車流量劇增,該處成為交通堵塞點,2000年拆除花圈,建成平交路口疏導交通。[1]目前仍有部分老一輩人習慣叫該區域做小北花圈。公交站點亦保留「小北花圈」之名。
小北門
小北門始建於明代,原來的地址是在小北路和越秀北路交界處,也就是小北花圈所在處。2009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復建小北門城門,以取代原有越秀公園小北路門。2009年,四個重建方案提出公示。2010年5月重建工程啟動,預計7月可以完工。新建的城門高16.5米,中間一個寬4米,高5.5米的拱門。拱門上方,城樓正面,鑲有「越秀公園」門匾石刻。[4]
與之交匯道路
公共交通
均在鄰近小北路位置設有出口。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广州将复建“北城门” 下月动工四方案公开. [2010-07-05].
- ^ 古今建置 - 小北路地名的來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廣州地名網,2010年7月5日查閱。
- ^ 3.0 3.1 越秀區志·行政街道·洪橋街
- ^ 越秀公園小北門開建仿古城樓[失效連結],南方網,2010年7月5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