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東漢)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縣(今屬河北省)人,和濟北崔瑗同宗。[1]、銘、、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2]

生平

崔琦年輕時到京師遊學,崔琦以文章博通聞名。永和年間舉孝廉,後來爲河南梁冀聽聞崔琦很有才華,於是和他交爲朋友。[3]

梁冀經常違反法紀,崔琦常引用古今成敗的例子勸諫他,但梁冀無法接受,於是崔琦作《外戚箴》。[4]但梁冀仍不採納,失落之餘,又作《白鵠賦》勸諫梁冀。梁冀大怒,認為百位官員,各有各的職責,天下這麼大又不是只有他縱橫不法,覺得崔琦管太多了。[5]崔琦對梁冀說:「古時候管仲擔任齊國宰相,喜歡聽譏諷和勸諫的言語;蕭何輔佐漢朝,設置記錄自己過失的官吏。如今,將軍身居高位,和伊尹周公一樣責任重大,可卻沒有聽聞將軍有任何德政,只有生靈塗炭。將軍不但不結交忠貞賢良以補救災難,反而想要堵塞眾人的嘴,蒙蔽陛下耳目,是打算讓天地變色,鹿換形嗎!(趙高指鹿為馬之事)」梁冀無言以對,便將崔琦遣送回鄉。[6]

崔琦被任命爲臨濟長,崔琦不敢去任職,解印綬後便離開。梁冀派刺客殺害崔琦。刺客見崔琦在田間耕田,懷中有書一卷,休息時就俯仰吟詠。刺客覺得崔琦挺可憐,便將實話告訴崔琦,說:「梁冀將軍派我來殺您,今日見您是一個賢人,我不忍下手,您應該趕快逃走,我也要就此亡命天涯了。」崔琦因此得以脫逃,但梁冀後來還是派人將崔琦捕殺。[7][8]

著作

隋書》有其《崔琦集》一卷。[9]新唐書》則是錄有《崔琦集》二卷。[10]

崔琦漢賦《七蠲》[11]枚乘《七發》所影響。[12]

七蠲考證

王先謙認為《太平御覽》、《初學記》、《藝文類聚》引崔琦《七蠲》六處,文選劉峻辨命論、曹植王仲宣王康琚反招隱詩注,皆引作「七蠲」。只有崔琦傳作「七言」,是因為言蠲音近而訛傳,應該以蠲為準。[13]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

 後漢書·卷80上》,出自范曄後漢書

參考資料

  1. ^ 後漢書·崔琦傳》: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人,濟北相瑗之宗也。
  2. ^ 後漢書·崔琦傳》:所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凡十五篇。
  3. ^ 後漢書·崔琦傳》:少遊學京師,以文章博通稱。初舉考廉,為郎。河南尹梁冀聞其才,請與交。
  4. ^ 後漢書·崔琦傳》:冀行多不軌,琦數引古今成敗以戒之,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
  5. ^ 後漢書·崔琦傳》:琦以言不從,失意,復作《白鵠賦》以為風。梁冀見之,呼琦問曰:「百官外內,各有司存,天下云云,豈獨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過乎!」
  6. ^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涿郡崔琦以文章為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鵠賦》以風,冀怒。琦曰:「昔管仲相齊,樂聞譏諫之言;蕭何佐漢,乃設書過之吏。今將軍屢世台輔,任齊伊、周,而德政未聞,黎元塗炭,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冀無以對,因遣琦歸。
  7. ^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琦懼而亡匿,冀捕得,殺之。
  8. ^ 後漢書·崔琦傳》:後除為臨濟長,不敢之職,解印綬去。冀遂令刺客陰求殺之。客見琦耕於陌上,懷書一卷,息輒偃而詠之。客哀其志,以實告琦,曰:「將軍令吾要子,今見君賢者,情懷忍忍。可亟自逃,吾亦於此亡矣。」琦得脫走,冀後竟捕殺之。
  9. ^ 隋書·卷三十五》:後漢徵士《崔琦集》一卷
  10. ^ 新唐書·卷六十》:《崔琦集》二卷
  11. ^ 藝文類聚·雜文部三》:後漢崔琦七蠲
  12. ^ 藝文類聚·雜文部三》:傅玄七謨序曰.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麟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
  13. ^ 《後漢書集解》引王補說,謂御覽、初學記、藝文類聚引崔琦七蠲凡六處,即文選劉峻辨命論、曹植王仲宣誄、王康琚反招隱詩注,皆引作「七蠲」,獨傳作「七言」,殆言蠲音近而訛與?當從蠲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