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恆芳(1882年—1950年3月23日),字爾價,號蕃侯安徽壽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2]

民國之精華》中的常恆芳照片

生平

 
常恆芳

常恆芳十八歲中秀才,入安慶武備練軍學堂,並參加「同學會」等反清組織,和柏文蔚郭廷康等發展會員,準備發動反清起義,後起義因被人告密而夭折。此後常恆芳在蕪湖陳獨秀柏文蔚等創建岳王會,任岳王會安慶分會會長。不久他進入新軍訓練營,很快升任騎兵營排長、營長。徐錫麟等人起義失敗後,常恆芳離開安慶到懷遠教書。 常恆芳領導岳王會成員為1908年馬炮營起義進行了許多準備工作,起義失敗後熊成基逃到常恆芳家,後常恆芳、熊成基一同到了日本。常恆芳在日本參加了同盟會各省聯席會議,並任同盟會評議部安徽評議員之一。 1911年,常恆芳受孫中山之命到廣州準備參加黃花崗起義,但因路途耽擱而沒有及時趕到。[1][2]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常恆芳在南京參加了光復行動。 1912年常恆芳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此後在國會、安徽省議會陸續工作十餘年。南北議和後,常恆芳創辦《民生報》。國民黨成立後,常恆芳任國民黨安徽支部支部長,並任民元國會議員。1913年,袁世凱逮捕包括常恆芳在內的八名國會議員(八名議員為國民黨議員朱念祖張我華丁象謙高蔭藻、常恆芳、褚輔成劉恩格政友會議員趙世鈺),史稱「八議員事件」。此後直到袁世凱去世後,常恆芳才出獄。後來他曾參加廣州非常國會,還參加了國民黨一大二大北伐期間,常恆芳任安徽宣慰使,組織太湖、吳山廟起義,後來和柏文蔚部合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2]

抗日戰爭時期,他任第五戰區安徽民眾動員委員會後勤部長和組織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安徽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籌辦了淮南煤礦專科學校(今合肥工業大學的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董必武李濟深曾邀請他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他因病未前往。[1][2]

1950年3月23日,常恆芳病逝,享年68歲。[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