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語: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羅馬化: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1863年1月17日—1938年8月7日),原名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Алексеев,羅馬化:Konstantin Sergeyevich Alekseyev),俄國著名戲劇和表演理論家。代表作有《演員的自我修養》(«Работа актера над собой»)。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Константин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 | ||||
---|---|---|---|---|
出生 | 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 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Алексеев 1863年1月17日[儒略曆1月5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
逝世 | 1938年8月7日 蘇聯莫斯科 | (75歲)|||
職業 | 舞台導演, 演員, 舞台創作家 | |||
文學運動 | 自然主義、心理實現主義、舞台實現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俄羅斯象徵主義 | |||
獎項 |
| |||
配偶 | Maria Petrovna Perevoschikova |
生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於1863年1月17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1877年在家庭業餘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1888年與莫斯科一眾文藝界名流,創立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正式步進專業演員的道路。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立當時屬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
1898年10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次執導一齣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同年11月執導的《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這部戲奠定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戲劇上的地位。接著再有多部戲劇執導:《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小市民》、《底層》。其中《三姊妹》、《底層》、《櫻桃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有參演重要角色。
他在1922~1924年率劇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撰寫了其自傳《我的藝術生活》,對自己的戲劇體系作了系統性的總結。1928年10月心臟病突發之後,全力投入戲劇實驗教學與理論總結工作,寫出了洋洋大觀的《演員的自我修養》,並以「形體動作方法」豐富了以內心體驗為核心的戲劇體系。這一體系對戲劇藝術的演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38年8月7日他於莫斯科逝世,享年75歲。
理論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造了自己獨有的的演劇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深深影響了其後的一大批戲劇人。他的體系相當龐大,囊括了表演、導演、戲劇教學及方法等方面。
美學思想
堅持以「體驗藝術」為創作核心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斯氏認為,演出者的世界觀和藝術觀決定了一部劇的最高任務和貫穿思想,只有合適的世界觀和藝術觀,才能完成戲劇的使命;而且他不認為必須追求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追求在舞台上再現現實生活。
劃分表演流派
真正的演員的理想
創造角色和劇本的「人的精神生活」,並且通過優美的舞台形式把這種生活藝術地體現出來的。
著作
- 《我的藝術生活》(Моей жизнью в искусстве)
- 《演員的自我修養》(Работа актера над собо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