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隣(1906年12月17日—1973年12月24日),名審交,字道隣以字行,小名旭郎九如江蘇蕭縣人(今屬安徽省宿州市),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之子,生於日本東京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法學家。[1]孔宋系人馬。

徐道隣
出生1907年12月4日
 大日本帝國東京府
逝世1973年12月24日(1973歲—12—24)(66歲)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國籍 大清(1907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73年)
母校柏林洪堡大學
職業學者、政府官員

生平

徐道隣是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人(今屬安徽省)醴泉村。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二(1906年12月17日)生於日本東京。徐道隣是徐樹錚、夏宣夫婦的第三子。母親夏宣為其取乳名「旭郎」。在老家的祖母岳氏為其取乳名「九如」(徐道隣在堂兄弟大排行中排第九)。在襁褓時,因保姆疏忽,徐道隣腿部受傷,造成終生殘疾。到入學年齡,父親徐樹錚為他取名「審交」,字「道隣」(取《孟子》「交隣國有道乎」之意)。長大後,得知史可法也字道隣,徐道隣仰慕史可法,故不再用「審交」本名,而以字行[2]

1910年暮春,徐道隣和大哥徐審義,以及剛出生的妹妹徐櫻,隨父母返回中國,回到家鄉徐州省親。1912年春節前後,一家四口被父親徐樹錚接至北京,居住在無量大人胡同。1912年,6歲的徐道隣在北京入私塾,父親徐樹錚請清朝舉人楊漢雲在家中教讀。1917年秋,母親帶徐道隣和徐櫻到徐州照顧徐道隣的祖母,塾師楊漢雲隨行。徐道隣在徐州居住3年。直到1920年底,父親徐樹錚因皖系直皖戰爭中失敗,避居上海英租界,才將徐審義、徐道隣接往上海讀書,住在新閘路武林里。徐櫻也和他們同住。[1][2]

1924年11月24日,徐道隣隨父親啟程游歷歐洲。1925年,父親返華,徐道隣留在威瑪德國學習。1925年12月,徐樹錚被張之江綁架後殺死。徐道隣回中國,為遇刺身亡的父親徐樹錚奔喪。徐樹錚曾經殺害馮玉祥妻子的叔父陸建章,馮玉祥力圖報復,於是命部將張之江殺徐樹錚。1926年初,徐道隣再赴德國。用一年時間完成了高中三年拉丁文法文世界史數學的學業。1927年6月,通過普魯士邦教育部考試,具備高中畢業資格,進海德堡大學學習法科。後來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931年以論文《憲法的變遷》獲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1][3][2]

1932年回中國,任職於南京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1936年任行政院參議、司法組主任及訴願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1938年7月,任中華民國駐意大利使館代辦。[1]中意斷交後,徐道隣回國。此後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還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兼銓敘部甄核司司長三年,因徐道隣與同事相處並不愉快,有一次他還與考功司司長陳曼若當面爭執,主要是徐道隣提出的政策主張不獲同僚支持,故此任內三度遞交辭呈,但這三次,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都支持並且慰留他。後來他轉任行政院政務處處長。[1][3][4][2]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他辭去行政院政務處處長職務,在同年11月向重慶北碚法院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告發馮玉祥張之江,指控二人殺害其父徐樹錚,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已過行兇時刑法規定的殺人罪「追訴期十五年」,未接受他的訴狀。他再提出「八年抗戰,時效中斷」,要繼續追訴,但軍事委員會和法院再未理會。[3][2]1946年春,徐道隣轉入學術界,出任上海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4][2]他還曾短暫擔任江蘇省政府秘書長。[2]1947年4月29日,行政院任命徐道隣為台灣省政府秘書長。[5]:8344

1949年5月27日,徐道隣的夫人芭芭拉帶着3個子女坐船從上海赴美國。徐道隣留下搜集父親徐樹錚的藏書,準備將書搜全就離開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上海後,中國共產黨當局兩次請回想抱着書上船離開上海的徐道隣,希望他能留下來為新中國的建設效力。但徐道隣不肯改變初衷。[4]

1951年,徐道隣抵達台灣。到台灣後,他接受雜誌記者採訪,並寫下一篇文章報告他近兩年在上海見到的事情。由於其中他對中國共產黨有所好評,遭蔣介石忌恨,被軟禁十多年。1954年與芭芭拉離婚。徐道隣在臺灣再婚,與第二任妻子葉妙暎又生一子一女。1950年代,他曾在國立台灣大學東海大學任教,講授中國法制史和唐律,兼授中國政治思想史及綜合社會科學等課。1962年,解除軟禁後的徐道隣帶着台灣的妻兒來到美國。1962年7月應聘為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後來相繼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1970年2月重返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1][4][2]

1973年12月24日,徐道隣因心臟病突發,在西雅圖病逝,享年67歲。[1][2]

著作

專著

  • 《憲法的變遷》,Walter de Gruyter & Co. 1932.[2]
  • 《唐律通論》,中華書局,1945年5月[2]
  • 《中國法制史論集》[2]
  • 《中國法制史論略》[2]
  • 《行為科學概論》
  • 《青年和人生觀》

論文

  • 《形式主義與反形式主義的憲法概念》,《公法文摘》(德文),1932年[2]

逸事

1934年9月,《外交評論》雜誌上發表了《敵乎?友乎?——中日關係的檢討》一文,署名為「徐道隣」。1935年2月9日,魯迅在致蕭軍蕭紅的信中曾對此文加以嘲諷,稱「做的是徐樹錚的兒子,現代闊人的代言人,他竟連日本是友是敵都懷疑起來了,懷疑的結果,才決定是『友』。」 而蔣中正在該書的序文中說「民國二十三年秋,局勢更趨危急,正進入最後關頭,極思設法打開僵局,乃在病榻分章口述,而屬布雷同志筆錄其詳,以此為中日兩國朝野作最後之忠告,期其警覺,克免同歸於盡之浩劫。惟以當時政治關係,不便以布雷名義出之,乃托徐道鄰君印行」[6] 黃仁宇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中說:此文發表後,「不久對方日本即看清此文最低限度為蔣介石授意所作,於是各刊物翻譯轉載,一時展開了和平談判的空氣。」蔣介石在1935年3月1日的日記中說:「(《敵乎?友乎?》)表明對日外交方針與態度,實為余政治生活中之一大重要事項。國民已有諒解,並多贊成,一月之間外交形勢大變,歐美亦受影響,自信所謀不誤。」[7]

家庭

  • 父:徐樹錚。徐樹錚有一妻四妾,子女十人(其中兩人早夭),徐道隣是徐樹錚的第三子。[4]
  • 母:夏宣
  • 妹:徐櫻,崑曲名家。丈夫是語言學家李方桂。徐櫻從1983年起意到1988年竣工,曾多次到蕭縣醴泉村為父親徐樹錚建墓園。[4]
  • 第一任妻子:芭芭拉。德國人,後加入中國籍,1954年離婚後恢復德國籍,很快改入美國籍,後改嫁給一個法國裔美國人。和徐道隣生育一子兩女。[4][2]
    • 女:徐小虎,中國書畫鑑定專家。[4]
    • 女:徐小玉
    • 子:徐小瑞[2]
  • 第二任妻子:葉妙暎。生育一子一女。[4]
    • 子:徐小珂
    • 女:徐小瑜[2]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徐道隣先生紀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