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引力透鏡

微引力透鏡(英語: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是發生在恆星級天體中的引力透鏡現象。與發生在星系尺度上的引力透鏡現象相比,微引力透鏡的源天體質量很小,光的偏轉要小得多,通常情況下難以直接觀測到微引力透鏡所成的像,而只能觀察到光度在瞬間增強的現象。銀河系存在相當數量的恆星級黑洞褐矮星紅矮星白矮星行星等較暗弱的天體,它們造成的微引力透鏡現象能夠在短時間內令背景光發生畸變。因此微引力透鏡為研究這些天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

引力透鏡


型式
強透鏡
微透鏡
弱透鏡
微引力透鏡示意圖

人們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微引力透鏡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波蘭天文學家玻丹·帕琴斯基Bohdan Paczyński)討論了銀河系暈中不發光的暗天體作為微引力透鏡的可能性[1],認為它們有很高的機率被觀測到。這些天體叫做大質量緻密暈天體。1993年,人們在大麥哲倫雲中發現了第一個微引力透鏡。

微引力透鏡OGLE-2005-BLG-006的光變曲線。紅線是用模型擬合的光變曲線。

參見

參考文獻

  1. ^ Paczynski, B., 1986, Astrophysical Journal, 304, 1. NASA ADS DOI:10.1086/1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