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裔阿根廷人

意大利裔阿根廷人義大利語italo-argentini ,西班牙語:ítalo-argentinos )指的是擁有意大利血統的阿根廷公民或生於意大利的阿根廷公民。現代阿根廷人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意大利裔人,據估計目前有約3000萬阿根廷人有意大利血統,占該國總人口的62.5%。

意大利裔阿根廷人
  • Ítalo-argentinos
  • Italo-argentini
義大利 阿根廷
總人口
有至少一位意大利移民祖先的阿根廷人口約為3000萬[1]
分佈地區
全阿根廷
(在彭巴草原的人口最多)
語言
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皮埃蒙特語威尼斯語那不勒斯語西西里語其他意大利語言英語Languages of Italy科科利奇語英語Cocoliche (隆法多英語Lunfardo俚語).
宗教信仰
基督教
相關族群
義大利人意大利裔巴西人英語Italian Brazilian意大利裔南美人英語Italian South African意大利裔美國人意大利裔烏拉圭人英語Italian Uruguayans

在1857-1940年間,阿根廷接收了大量意大利移民,其人數占整個後殖民時期的赴阿移民的44.9%,比包括西班牙(占31.5%)在內的其他各國都多。199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意大利裔阿根廷人的數量在1580萬左右,而阿根廷總人口為3450萬,意味着阿根廷全國45.5%的人口都有意大利血統。今天,總數4000萬左右的阿根廷人中的3000萬都或多或少地擁有意大利血統[2]

意大利移民群體和西班牙移民群體共同組成了今日阿根廷社會的基石。在語言、習俗以及傳統方面,阿根廷文化中都帶有明顯的意大利成分。由於國民的餐飲、時尚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意大利移民的強烈影響,阿根廷成為了一個格外親意大利的國家[3]

歷史

 
1914年阿根廷人口普查中各省和地區的意大利移民百分比

最早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就有小批意大利移民進入阿根廷[4]。但意大利人大批量移居阿根廷的時期則是1880-1920年,這一階段也是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進入阿根廷的高峰期,這一潮流在1900-1914年間達到最高點,共有100萬意大利人移民該國,1880-1920年間的移民阿根廷的意大利人總數為200萬[5]。1914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就有三十多萬生於意大利的市民,占全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意裔移民中,男性占大多數,年齡基本在14-50歲之間,逾半數人有基本文化素養[5];78.7%的人為農業工人或體力勞動者,10.7%的人為工匠,只有3.7%為貿易業或其他行業中的專業人士[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令意裔移民前往阿根廷的人數驟減,雖在1923-1927年間有所復甦,但最終還是在經濟大蕭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陷入停滯[6]

二戰結束後,外國軍隊踏上了遍布瓦礫的意大利國土。在1946-1957年間,又有一大批意大利人(約38萬)移民阿根廷[7]。1950年代及1960年代發生的意大利經濟奇蹟最終止住了該國人口外遷的潮流。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意大利成為了更能吸引移民的國家。現在,居住在阿根廷的意大利公民人數為527570[8]

阿根廷的意大利移民的特徵

大多數移民阿根廷的意大利人都來自意大利南部,其中,在進入20世紀後,意大利的統一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全國主導地區地位的確立令鄉村地區和曾擁有獨立地位的南意大利諸國(特別是坎帕尼亞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9]成為了對阿根廷的主要移民輸出地。阿根廷俚語中的「tano」一詞就來自西語中對拿坡里人(那不勒斯)的稱呼「Napulitano」,在今日的阿根廷國內依然是指代所有有意大利血統的人的稱謂,其原本針對的群體只是來自那不勒斯王國的人。但並非所有意大利移民都來自農村,1860年,那不勒斯市由那不勒斯王國首都變為意大利的一座城市,王國官僚系統的消失以及經濟情況的惡化導致城中失業率驟增,在1880年代早期,城市中又發生了霍亂疫情,在多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城市人口移民海外。

199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歸國者在全體移民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與移民出發地和目的地的條件之優劣息息相關,南意大利移民中的永久定居海外者更多。負責研究的學者得出的結論是,阿根廷社會中的意大利成分主要來自南意大利,而非北意大利 [10] [11]

文化

 
奧韋拉的意大利節日。
 
曼努埃爾·貝爾格拉諾,意大利裔阿根廷政治家和軍事領袖,阿根廷國旗設計者

語言

民族語的數據表明,現在的阿根廷國內約有150萬名意大利語使用者,在該國語言中排名第三(前兩名為西班牙語和英語)[12]。雖然意裔移民數量眾多,但意大利語卻從未在阿根廷占據主導地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絕大多數早期意大利移民都未掌握標準意大利語,被他們帶到阿根廷的都是各式各樣的方言。標準意大利語於是未能在阿根廷得到普及。各個意大利語方言與西班牙語之間的相似性也使得來自意大利各地的移民能較為容易地學會西語中的日常用語,他們很快便融入了阿根廷的西語社群。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移民對阿根廷西班牙語的語調產生了重大影響。初步研究表明,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語(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主要用語)的語調與部分意大利語方言(特別是由那不勒斯語衍生出來的方言)比較相似,與其他種類的西班牙語間存在明顯差別[13]。這一語言特徵與阿根廷移民史非常吻合,該國各地(特別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19世紀起就接收了大批意大利移民。阿根廷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理事會在期刊《雙語:語言與認識》[14]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語與部分意大利方言在語調上的相似性的歷史並不長,南意大利移民在20世紀早期大量進入阿根廷才是該現象的起始點。在此之前,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西班牙語使用者的口音更接近西班牙本土發音,特別是安達盧西亞口音[15]

另外,流行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的隆法多俚語中的大量詞彙都來自歐洲移民,如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希臘人、葡萄牙人以及波蘭人。來到阿根廷的意大利及西班牙移民基本都不會說標準的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隆法多俚語中的很多要素都來自兩國方言;來自潘帕斯草原高喬人(南美原住民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混血族群)也為隆法多俚語貢獻了部分詞彙;還有一些俚語詞彙來自阿根廷原住民。學界基本一致認同隆法多俚語源自監獄,是囚犯專用的俚語。1900年左右,意大利多種方言中對倫巴第地區的稱呼「Lombardo」經變形後演化出的「lunfardo」一詞的含義是「不法分子」。隆法多俚語詞彙經常被使用者夾雜在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語的語句中,但語法依舊遵循西班牙語規律。比方說,一個會西班牙語的墨西哥人在閱讀探戈歌詞時只需查明其中的隆法多俚語詞彙的含義即可,無需語法方面的輔助。大多數探戈歌詞中的隆法多詞彙並不多,個別夾雜有大量這類詞彙的探戈歌曲有《El Ciruja》(外科醫生),Celedonio Flores所作的大部分歌詞中也加入了大量隆法多俚語。音樂家Edmundo Rivero所作的《Milonga Lunfarda》一書就堪稱在歌詞中使用隆法多俚語的啟蒙讀物,以下為部分範例:

  • · Parlar,意為「說話」,同源且同義詞:parlare(意大利語)、parlà(那不勒斯語) · Manyar,意為「知道」或「吃東西」,同源且同義詞:mangiare(意大利語)、manciari(西西里語) · Mina,意為「女性、雌性」,同源且同義詞:femmina(意大利語)、fimmina(西西里語) · Laburar,意為「工作」,同源且同義詞:lavorare(意大利語)、laorar(威尼斯語) · Fiaca,意為「懶惰」,同源且同義詞:fiacco(意大利語);同源但詞義不完全相同:fiach(皮埃蒙特語,意為『精疲力竭的』) · Chapar,意為「親吻、抓取」,同源且同義詞:ciapé(皮埃蒙特語)、ciapar(威尼斯語) · Buonyorno,意為「早上好」,同源且同義詞:buongiorno(意大利語) · Pibe,意為「男孩」,同源且同義詞:pivo(意大利語) · Birra,意為「啤酒」,同源且同義詞:birra(意大利語、那不勒斯語) · Mufa,意為「倒霉的人」,同源且同義詞:muffa(意大利語)、mofa(皮埃蒙特語)

1880-1900年間,阿根廷迎來了一大批自意大利南部移居而來的農民,這些人基本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為了跟當地的Criollo人(拉美的西班牙無混血或混血成分極少的族群)交流,這些意大利農民造出了一種混有意大利語各種方言的混合西語,其中那不勒斯語的成分十分明顯。阿根廷當地人給這種混雜語言(皮欽語)起了個蔑稱「cocoliche」(科科利奇語)。在阿根廷出生、成長的第二代意大利移民在學校、工作單位以及軍隊中都講西班牙語,因此,科科利奇語的使用者基本只有第一代意大利移民,該語言已逐漸衰落。阿根廷滑稽戲(sainete)以及文學作品中曾出現過關於科科利奇語的幽默描寫,喜劇演員Dario Vittori的作品中就包含此種混合語。

飲食

 
意大利麵是阿根廷美食的一大特色。
 
「 Milanesa a la napolitana 」配炸薯條
 
阿根廷的鷹嘴豆煎餅

義大利飲食對阿根廷本國菜系產生了強烈影響,典型的阿根廷菜可以說就是另一個版本的地中海飲食

阿根廷菜中的非常常見的就是披薩和意面等意大利主食,其中意面格外普及。只加入黃油或植物油的意面或者輔以番茄汁和白汁的意面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披薩餅已經完全融入了阿根廷菜系,當地最常見的類型採用與意式切塊披薩(pizza al trancio)類似的做法,但形狀為圓形,而非意大利本土切塊披薩的方形。阿根廷菜中的一份披薩一般供兩人及以上食客分享,並非意式菜餚中的一人一份。帶有明確阿根廷特色的披薩有pizza canchera、pizza rellena、pizza por metro以及pizza a la parrilla等。阿根廷菜系中的披薩起源於那不勒斯菜,而fugaza(或稱fugazza)則衍生自熱那亞的特色菜餚福卡恰,但這兩個菜餚的烹飪過程都發生了變化,所加入的奶酪也源自阿根廷和烏拉圭。

阿根廷鷹嘴豆煎餅((Fainá))的名字來自利古里亞語中對意大利鷹嘴豆煎餅(farinata)的叫法,所用麵粉由鷹嘴豆製成(此種麵粉源自意大利北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披薩餐廳的菜譜上也經常出現鷹嘴豆煎餅,以一份披薩上蓋一份鷹嘴豆煎餅的樣式上桌。

阿根廷國內餐飲業的意面銷量比披薩要高,種類有tallarines(約等同於意大利本土意面中的fettuccine)、ravioles(約等於意大利本土意面中的意大利餃)、ñoquis(約等於意大利本土意面中的玉棋)以及canelones(約等於意大利本土意面中的加乃隆)。

阿根廷人經常將意面和白麵包(即『法式麵包』)共同食用,原因可能是麵包價格更低以及阿根廷式意面中的tuco醬料(類似意大利的sugo醬)以及estofado(燉菜)的量很大。較為少見的吃法則是在意面中加入白汁或少許香蒜醬

另一種阿根廷菜餚Sorrentinos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來自意大利城市索倫托,但阿根廷城市馬德普拉塔才是它的誕生地。這種菜看上去就像意大利餃,只不過每個餃子的個頭更大,裡面包有馬蘇里拉奶酪茅屋起司以及羅勒,外面澆有番茄沙司

波倫塔這種玉米粥類食物也從意大利北部被帶到了阿根廷,它在阿根廷全國都很流行。就吃法來說,阿根廷波倫塔與意大利的polenta concia類似,都是餐中主食,人們會在吃的時候配上其他醬汁、稀奶酪或者燉菜。

其他意式阿根廷菜還有milanesas(其名稱源於米蘭的cotoletta alla milanese),一種類似維也納炸牛排的裹了麵包屑的油炸肉食。類似的阿根廷菜還有milanesa napolitana,名字中雖有「拿坡里」一詞,但指的是曾開設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Nápoli」餐廳,而非那座意大利城市,這道菜是真正的阿根廷原創。milanesa napolitana中的主料是裹有麵包屑的肉類,上面覆蓋着奶酪、番茄或火腿片,烘烤而成。Milanesas類的菜餚是由中歐移民帶到阿根廷的 [16] [17]

阿根廷菜系中的pasta frola也是在南意大利的菜餚pasta frolla的影響下誕生的,它以黃油油酥麵團為底,灌入榲桲果醬、番薯醬或者牛奶焦糖,最後再蓋上黃油油酥麵餅條,擺出方形格紋。在下午吃pastafrola的時候搭配名為「mate」的飲品是阿根廷的一項餐飲傳統。Pasta frola在巴拉圭和烏拉圭也很常見,但最上面沒有油酥網格,取而代之的則是心形或花朵形紋樣。

阿根廷甜點中,冰激淋(西班牙語:helado,意大利語:gelato)十分出名。由於加入的奶油量很大,阿根廷冰激淋特有一種光滑細膩的外觀[18],且與其他地方的冰激凌一樣,都有多種口味。同樣,這種食品也是意大利移民帶來的。

參考文獻

  1. ^ Departamento de Derecho y Ciencias Políticas de l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La Matanza英語National University of La Matanza. Historias de inmigrantes italianos en Argentina. infouniversidades.siu.edu.ar. 14 November 2011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西班牙語). Se estima que en la actualidad, el 90% de la población argentina tiene alguna ascendencia europea y que al menos 25 millones están relacionados con algún inmigrante de Italia. 
  2. ^ [1]
  3. ^ O.N.I.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Argentin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9-15.
  4. ^ Olimpiadas Nacionales de Contenidos Educativos en Internet – Instituto Nacional de Educación Tecnológica. Oni.escuelas.edu.ar. [14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2). 
  5. ^ 5.0 5.1 5.2 Baily, Samuel L. Immigrants in the Lands of Promise: Italians in Buenos Aires and New York City, 1870 to 1914. United Stat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54. ISBN 0801488826. 
  6. ^ Devoto, Fernando J. Historias de los Italianos en Argentin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Biblos. 2006: 329–330. ISBN 978-950-786-551-0. 
  7. ^ Mignone, Mario B. Italy today: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millennium.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08: 213. ISBN 978-1-4331-0187-8. 
  8. ^ Ministero dell'Interno. Infoaire.interno.it. 25 November 2016 [14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7). 
  9. ^ Federaciones Regionales. Feditalia.org.ar.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2). 
  10. ^ Immigrazione Italiana nell』America del Sud (Argentina, Uruguay e Brasile)
  11. ^ Cacopardo, MC; Moreno, JL. Migration from Southern Italy to Argentina: Calabrians and Sicilians (1880–1930). Studi Emigr. 1990, 27 (98): 231–53. PMID 12342955. 
  12. ^ Argentina. Ethnologue. [24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3). 
  13. ^ Colantoni, Laura; Gurlekian, Jorge. 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 Abstract – Convergence and intonation: historical evidence from Buenos Aires Spanish.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07–119. [24 March 2015]. doi:10.1017/S13667289040014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14. ^ Colantoni, Laura. Convergence and intonation: historical evidence from Buenos Aires Spanish.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8). 
  15. ^ Napolitanos y porteños, unidos por el acento (in spanish)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9-15.
  16. ^ Archived copy. [200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7). 
  17. ^ Archived copy. [200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7). 
  18. ^ Gabriel Alfonsin. Helado Artesanal : Asesoramiento y Cursos de fabricacion helado artesanal. Franquicias. Heladoartesanal.com. [24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rch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