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人生
《戲夢人生》(英語:The Puppetmaster)是一部於1993年上映,由侯孝賢執導的台灣歷史傳記電影,該電影描述了臺灣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早年生涯,從1909年到1945年期間台灣日治時期的歲月展開的背景。
戲夢人生 The Puppetmaster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侯孝賢 |
監製 | 廖慶松 |
製片 | 張華福 邱復生 張華坤 |
編劇 | 朱天文 吳念真 |
主演 | 李天祿 林強 |
配樂 | 陳明章 |
攝影 | 李屏賓 |
剪輯 | 廖慶松 |
製片商 | 歡樂無線有限公司 年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片長 | 142分鐘 |
產地 | 臺灣 |
語言 | 華語 閩南語 日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法國坎城影展:
法國:
日本:
荷蘭:1994年4月21日 英國:1994年5月13日 英屬香港:1994年5月19日 |
發行商 | 歡樂無線有限公司 |
票房 | HK $111,961.00 |
《戲夢人生》被視為侯孝賢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前為《悲情城市》(1989)及接續《好男好女》(1995),被合稱為台灣三部曲[1]。電影以結合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創新形式,以及較過去更簡約的大膽敘事手法,被多數影評家認為《戲夢人生》是世界電影的傑作。在英國電影協會於2012年舉辦的《視與聽》投票中,七位評論家和三位導演將其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2]
劇情簡介
李天祿出生的那一年在台灣的歷史上有兩個年號:一是清宣統二年,二是日本明治四十二年,他八歲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母親去世;九歲父親再娶,後母是從良的妓女,他在這段期間受盡後母的虐待,李天祿七歲起跟父親學木偶戲,九歲當父親的助手,十四歲正式當頭手演出,從此展開他演布袋戲的生涯以及在台灣動盪歷史中的生活。[3][4]
人物
角色名稱 | 演員 | 備註 |
---|---|---|
李天祿 | 李天祿 | 自己 |
李天祿(青年) | 林強 | |
李天祿(童年) | ||
李火 | 洪流 | 李天祿祖父 |
林來發 | 楊麗音 | 李天祿後母 |
許金木 | 蔡振南 | 李天祿之父 |
麗珠 | 魏筱惠 | 櫻花園小姐 |
阿春 | 蔡秋鳳 | 李天祿母親朋友 |
製作
《戲夢人生》是在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福州市和台灣拍攝的。這部電影圍繞一系列「省略」(ellipses)的手法展開,侯孝賢將其比作中國傳統戲曲:「它只是給你一個場景,沒有太多清晰的敘述,不像西方戲劇那樣所有的元素都必須到位。省略號和其他間接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敘述方法更加明確和切題。這完全取決於您如何掌握這些方法。」[5]
劇中的主角師李天祿在先前就已參與過侯孝賢所執導的三部電影,包括《戀戀風塵》(1986年)、《尼羅河女兒》(1988年)及《悲情城市》,根據侯孝賢的訪談,《戲夢人生》企劃的緣由原初是因為有人為李天祿做口述歷史訪問,他因而提供錄音機請對方把訪問錄下來以此作為素材,最後便有構思成長片電影的企劃,索性請李天祿來到拍攝現場再講一遍自傳。
對於展示李天祿本人的鏡頭,李天祿通常在被戲劇性地介紹後,出現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將故事情節和訪談片段,以及過去和現在之間的轉換進行敘事的解釋,藉由戲劇再現與紀實回憶的分界被,使劇中的故事鏡頭遊移於虛實之間,令電影在製作上超越了一般人物傳記電影的處理方法。更促使觀眾的角度有所變化,更形成《戲夢人生》的獨特敘事結構。因此在情節上,李天祿不一定是主角,有時候更像是旁觀的敘述者。[6]
評論家喬納森·羅森堡觀察到:「我能想到唯一粗略的比較,是在沃倫·比蒂的《烽火赤焰萬里情》中使用真實生活的『見證人』,但在這部電影,主角就像約翰·里德本人一般,而非是人們記住他,讓是讓本人突然出現在銀幕上。」[1]
侯孝賢表示:「通過這部電影,我在試著探索台灣失去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們已經遠離自然,人變得像木偶一樣——他失去了做自己主人的力量。木偶大師代表了我對我們文化喪失的哀嘆。」[5]
《戲夢人生》最後於1993年在紐約影展上於美國首映[4],但與侯孝賢的大部分電影一樣,它從未在美國進行過商業發行、放映,直到在2014年期間舉辦了一場全面的侯孝賢回顧展。[7]
評價
批判性評價
《鄉村之聲》的J·霍伯曼將《戲夢人生》譽為1993年最佳影片和1990年代十部最佳影片之一[8],後來寫道:「台灣大師級導演侯孝賢首次在《戲夢人生》發展出令人驚訝的先進的蒙太奇形式,其被比較為雲層移動天空的運動。」,並讚揚其達到「電影本身的重生」的境界。[7]
《芝加哥讀者報》的喬納森·羅森堡也將《戲夢人生》選為「近十年來的十部最佳電影之一」,並補充說「《戲夢人生》只是侯孝賢在90年代製作的四部傑作之一,侯孝賢是「目前全球兩位最偉大的在世導演之一,與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同列」。[9]
電影學者伊馮娜吳(Yvonne Ng)則觀察到侯孝賢在影片中大量採用「省略」手法,雖然對觀眾(尤其是西方觀眾)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但是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如國畫般去蕪存菁的精華。伊馮娜吳並未明確表明對於《戲夢人生》的精華。僅能推測電影想要應該就是影片的核心:李天祿一生的歷史。令讓觀眾在觀看完影片後深刻感覺掌握了李天祿一生的精華,並非單靠「省略」即可達成。[10]
評論家兼導演肯特·瓊斯也讚揚了《戲夢人生》,寫道「侯孝賢在任何給定鏡頭中的專注度顯然是無限的,他的作品中沒有「插入」或「切角」這般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時間跳躍或突然並置會讓人感覺巨大的原因。從《戲夢人生》開始,每部電影的邏輯都是圍繞這些中斷和並置的效果而構建的。」[11]瓊斯還討論了侯孝賢電影發行量不足的問題,他觀察到在美國,侯孝賢的作品似乎在從邪典電影轉變為藝術愛好者的最愛之前,就已經成為一個有標誌性的存在…… 要求這樣大尺度的藝術家使他的作品更加易於通俗觀賞,就像要求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作更加吸引人的曲子,或要求約翰·阿什伯里為《今日美國》寫作來吸引讀者一般。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現在,沒有比侯孝賢更好的了。」
獲獎
《戲夢人生》是第一部參加坎城影展的台灣電影,並在第46屆坎城影展獲得評審團獎,並在伊斯坦布林國際電影節獲得費比西獎。
獎項 | 獎項 | 受獎者 | 階段/結果 |
---|---|---|---|
第46屆坎城影展 | 評審團獎 | 《戲夢人生》 | 獲獎 |
伊斯坦布林國際電影節 | 費比西獎 | 《戲夢人生》 | 獲獎 |
比利時根特影展 | 最佳配樂 | 陳明章 | 獲獎 |
第30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戲夢人生》 | 提名 |
最佳攝影 | 李屏賓 | 獲獎 | |
最佳美術設計 | 張弘、何獻科、盧明進、蔡照益 | 提名 | |
最佳造型設計 | 阮佩芸、張光慧 | 獲獎 | |
最佳電影音樂 | 陳明章 | 提名 | |
最佳錄音 | 杜篤之 | 獲獎 |
參考資料
- ^ 1.0 1.1 Rosenbaum, Jonathan. Searching for Taiwan. The Chicago Reader. December 3, 1993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Puppetmaster, The" (1993). British Film Institute. [June 3,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0, 2012).
- ^ The Puppetmaster. 1993.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moma.org. Museum of Modern Art. [April 16,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4.0 4.1 Canby, Vincent. Review/Film Festival: A Taiwan Artist Tells His Island's Story Obliquely.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6, 1993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6, 2015).
- ^ 5.0 5.1 Chiao, Peggy Hsuing-ping. History's Subtle Shadows. Cinemaya. Autumn 1993, (21).
- ^ 顯影時代的戲夢人生 - 戲夢人生,你在裏面看見了誰?. 端傳媒. 2015-10-06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7.0 7.1 Hoberman, Jim. Taiwan's Master Timekeeper. The New York Review. September 19, 2014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 ^ J. Hoberman's Top Ten Lists 1977-2006. [April 16,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31, 2016).
- ^ Rosenbaum, Jonathan. The Decade's Finest [The Ten Best Movies of the 90s]. The Chicago Reader. December 24, 1999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 ^ 《戲夢人生》. 放映週報. 2006-09-04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中文(繁體)).
- ^ Jones, Kent. Cinema With a Roof Over its Head. Film Comment. September 1999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90 great films of 1990s. bfi.org. 18 July 2019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