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羅貝爾·比若

托馬-羅貝爾·比若,拉皮科納里侯爵,伊斯利公爵(法語:Thomas-Robert Bugeaud, marquis de La Piconnerie, duc d'Isly;1784年10月15日—1849年6月10日),法國元帥阿爾及利亞總督。

托馬-羅貝爾·比若
出生(1784-10-15)1784年10月15日
法國利摩日
逝世1849年6月10日(1849歲—06—10)(64歲)
法國巴黎
效命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共和國
軍種法國陸軍
服役年份1804年-1849年
軍銜法國元帥
參與戰爭拿破崙戰爭

法國-摩洛哥戰爭

其他工作農業家眾議員
托馬-羅貝爾·比若
法國國會眾議員
任期
1831年8月5日—1849年6月10日
個人資料
國籍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共和國
政黨法蘭西王國:
抵抗黨中間偏右

法蘭西共和國:
秩序黨
居住地多爾多涅
下夏朗德

早期生活

托馬-羅貝爾·比若生於利摩日,是佩里戈爾地區的一個貴族家庭的一員,並且是十三個孩子中的最小的一個。他曾經離家出走並作為一名農業工人在農場生活了若干年。二十歲時,他成為了帝國衛隊的「散兵隊」中的一名列兵,並以這一身份參與了隨後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在1806年早期,他被給予了指揮權,並以少尉的身份參與了耶拿戰役埃勞戰役,之後在普烏圖斯克戰役贏得了軍銜上的晉升,升為了中尉

在1808年,比若成為了進入西班牙的第一支法國兵團的一員。在半島戰爭期間,他們駐紮在馬德里。在第二次圍攻薩拉戈薩中,他贏得了進一步的軍銜上的晉升,升為了上尉。而在1809年到1810年間,他還找到了機會,在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的麾下於半島戰爭的東部戰區贏得了榮譽,升到了少校軍銜並得到了對一整個團的指揮權。在第一次復辟期間,他被任命為了上校,但是在百日王朝中,他重新加入了拿破崙,並且在他的老上司絮歇的麾下,他在阿爾卑斯山的戰爭中表現卓越。

七月王朝

在拿破崙倒台後,比若有十五年沒被任用。在這期間,他卸甲歸田,發展着他的家鄉佩里戈爾。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重新開啟了他的軍事生涯。他先是短暫地指揮了一個團,而到了1831年,他被任命為了少將。同年,他被選為了眾議員。在眾議院,他堅定地站到了民主的對立面。而在他的軍職中,他則因在治安工作上的嚴格和鎮壓騷亂而著名。由於比若曾負責押解造反失敗的貝里公爵夫人卡蘿莉娜到巴勒莫,因此他的「獄卒」身份受到了眾議員迪隆的挖苦,[1]並導致了兩人間的一場決鬥。最後迪隆被殺死了(1834年),而這一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另一場騷亂使得比若受到了議院裡的不斷的攻擊和輿論的壓力,但是在關於農業和工業發展的事情上,所有的政黨都會徵求他的觀點。他在1834年、1837年、1839年被重新選為了眾議員。[2]

阿爾及利亞

儘管比若最初不支持征服阿爾及利亞,但是他對路易-腓力國王的不變的忠誠使得他同意了政府的決定。他開始着手一場軍事活動,以圖又快又徹底地持久制服阿爾及利亞。他以次要職位的身份被送到了非洲,並開始了他的游擊部隊戰爭。他在1836年7月7日贏得了他的首場勝利,結束了一場出色的六周長的戰役,並以中將的軍銜歸國。第二年,他與阿卜杜·卡迪爾簽署了塔夫納條約(1837年5月30日)。儘管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狀況,比若這麼做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1839年,國王撕毀了這一條約,使得比若在議院受到了攻擊,而比若本人則致力於進行辯駁。

 
《伊斯利戰役》,奧拉斯·韋爾內所繪油畫。

最後,在1840年,比若被任命為了阿爾及利亞總督,而在1841年早期,他致力於施展他的游擊部隊系統,在當時進行了一種名叫「掠奪性軍事襲擊(法語:razzia;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غزية,ġaziya)」的雖然成功但是有爭議的戰術。[3]士兵們對「比若老爹」的摯愛使得他在戰鬥中能夠獲得他面前的所有人的支持,因此他的又快又有力的行動將來自各個地方的卡迪爾的軍隊趕了回去。[4]在1842年,他通過着手道路的建造而保衛了法國人的陣地。在1843年,他被任命為了元帥,並且在這一年和之後一年,他的軍事行動一直是百戰百勝。他於1844年8月14日在伊斯利取得的巨大勝利使他贏得了公爵頭銜。

不過,在1845年,由於西迪卜拉希姆之災(1845年9月22日),比若不得不重回戰場,並且直到他最終從阿爾及利亞退出(1846年7月),他都幾乎在不斷地忙碌於戰場。他最後之所以辭職,是因為他和法國政府在關於該地區的未來的政府的問題上看法不一。除了進行軍事活動外,他還花時間研究了這一被征服區域的農業特徵,並且在他統治期間,法國人拓殖者的數量從17000人增長到了100000人。

最後時光

 
比若死於巴黎伏爾泰濱河路1號。這塊1930年的紀念牌說:比若元帥於1849年6月10日逝世於這座房子。

在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期間,比若元帥身處巴黎,但是他收到的來自國王的命令阻止了他對革命進行有效地鎮壓。後來他被請求成為總統職位候選人,與路易-拿破崙競爭總統之位,但是他最後拒絕了這一請求。他最後的公職是指揮阿爾卑斯山的軍隊。該軍隊組建於1848年至1849年,作用是監視意大利的情況。1849年,他死在了巴黎。

比若的著作有很多,包括他的《軍事著作》(Œuvres militaires),許多關於阿爾及利亞及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公務報告,以及一些關於經濟學和政治學的著作。其中的《軍事著作》由莫里斯-亨利·韋爾所搜集(巴黎,1883年)。[5]

比若的革新與著作對於其他參與殖民軍事活動的法國軍事統帥們,繼續有着影響力。[6]

參考

  1. ^ 在議院討論軍隊專政問題時,比若說:「軍人的第一職責就是服從。」而迪隆則挖苦地問:「即使叫他去當獄卒嗎?」
  2. ^ 安東尼·斯拉爾·沙利文. 托马-罗贝尔·比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1784-1849. 執政官書籍出版社. 1983: 36. 
  3. ^ 托馬斯·里德, 掠奪性軍事襲擊:現代戰略的轉折點, 出自: 恐怖主義與政治暴力, 第4版, 第21卷, 第617-635頁. (英文)
  4. ^ 道格拉斯·波奇, 比若、加利埃尼利奧泰:法國殖民戰事的發展, 彼得·帕雷特 (編), 出自: 現代戰略製造者, 第376-407頁, 普林斯頓: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86.
  5. ^ 科姆特·迪德維爾, 比若元帥, 巴黎, 1881-1882.
  6. ^ 讓·戈特曼, 比若、加利埃尼、利奧泰:法國殖民戰事的發展, 愛德華·米德·厄爾 (編), 出自: 現代戰略製造者, 第234-259頁, 普林斯頓: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