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王 (1978年電影)

指環王》(英語:J.R.R.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是拉爾夫·巴克希執導的1978年美國動畫奇幻電影[4][5],改編自J·R·R·托爾金的古典奇幻史詩《魔戒》,情節包括《魔戒現身》,以及《雙城奇謀》的前半部。故事背景設在中土大陸,劇情圍繞哈比人精靈人類矮人巫師組建的護戒同盟展開。他們踏上征程,力求摧毀黑暗魔君索倫打造的至尊魔戒,並確保索倫的陰謀不能得逞。

指環王
The Lord of the Rings
湯姆·榮格創作的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拉爾夫·巴克希
監製索爾·扎恩茲
劇本彼得·畢格
克里斯·康克林
原著改編自J·R·R·托爾金的小說《魔戒現身》和《雙城奇謀
主演克里斯托弗·賈德
威廉·斯奎爾
邁克爾·舒爾斯
約翰·赫特
西蒙·錢德勒
多米尼克·賈德
邁克爾·格拉漢姆·考克斯
安東尼·丹尼爾斯
大衛·巴克
配樂倫納德·羅森曼
保羅·康特[1]
攝影蒂莫西·加爾法斯
剪輯唐納德·W·恩斯特
製片商幻想影業
片長133分鐘[2]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1978年11月15日
發行商聯美
預算400萬美元[3]
票房3050萬美元[2]
前作與續作
續作王者再臨[*]
各地片名
香港指環之王
新加坡魔指環

拉爾夫·巴克希剛進入電影業就接觸到托爾金的小說,先後多次打算將之拍成動畫電影,但一直到製片人索爾·扎恩茲和製片公司聯美提供資金後才得以實現。本片以大量採用影像轉描技術聞名,鏡頭先以真人拍攝,再由動畫師將之轉描成動畫,把傳統動畫和轉描真人鏡頭相結合。[4]影片的配音演員包括威廉·斯奎爾、約翰·赫特、邁克爾·格拉漢姆·考克斯,以及因《星球大戰》成名的安東尼·丹尼爾斯。電影劇本起初由克里斯·康克林執筆,之後再經彼得·畢格改寫。

《指環王》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但所獲評價褒貶不一,並且也沒有正式的續作來講完之後的故事。不過,本片對彼得·傑克遜產生了影響,這些影響在《指環王:護戒使者》的DVD中有詳細說明。

劇情

中土大陸第二紀元初期,精靈鐵匠為凡人鑄造了9枚統御魔戒矮人領主有7枚,精靈王3枚。黑暗魔君索倫則在不久後製作出至尊魔戒最後同盟戰役結束後,至尊魔戒落入埃西鐸王子之手。埃西鐸不久後又為半獸人所殺,至尊魔戒於是在安都因河底躺了超過2500年。隨着時間的推移,索倫不但奪取了凡人的9枚統御魔戒,還製作出戒靈德戈發現至尊魔戒,但遭朋友史麥戈所殺,史麥戈之後成為咕嚕。數百年後,比爾博·巴金斯從咕嚕手中取得至尊魔戒。

幾年後,比爾博在夏爾慶生,巫師甘道夫請他將至尊魔戒交給佛羅多·巴金斯,比爾博同意後離開了夏爾。又過了17年,甘道夫發現邪惡勢力已經發現至尊魔戒正在巴金斯手中。甘道夫找到佛羅多,告知魔戒的歷史,以及持有這枚戒指會帶來的危險。佛羅多於是離開自己的家,帶着魔戒同另外3位哈比人朋友(分別是皮瑞格林·圖克梅里雅達克·烈酒鹿山姆·詹吉)一起上路。從戒靈手下死里逃走後,4個哈比人到達布理,再在亞拉岡的陪同下前往瑞文戴爾。佛羅多在風雲頂首席戒靈刺傷,並在前往瑞文戴爾的途中生病。亞拉岡一行與精靈勒苟拉斯會合後不久,戒靈追了上來,雙方在布魯南河對峙,戒靈最後被河水捲走。佛羅多在瑞文戴爾得到愛隆的治療,並且再次見到剛從薩魯曼手下逃生的甘道夫。薩魯曼打算同索倫結盟,但也企圖獨吞至尊魔戒。比爾博、甘道夫等人在會議上就如何處理至尊魔戒展開爭論,佛羅多自願前往魔多摧毀魔戒。此後,佛羅多與8名同伴一起從瑞文戴爾上路,他的同伴分別是:甘道夫、阿拉岡、波羅莫剛鐸宰相之子)、勒苟拉斯、金靂,以及起初就陪同佛羅多來到瑞文戴爾的3位哈比人。

護戒同盟打算穿過迷霧山脈,但去路因暴受阻,被迫進入摩瑞亞並受到半獸人的攻擊,甘道夫跌入深淵,與炎魔展開大戰。其他成員繼續經過精靈避風港羅斯洛立安,由於波羅莫企圖將魔戒從佛羅多手中拿走,因此佛羅多決定獨自前行,但山姆堅持要陪同佛羅多上路。接下來,波羅莫為救梅里雅達克和皮瑞格林而被半獸人所殺。半獸人打算帶梅里雅達克和皮瑞格林途經洛汗前往艾辛格。兩名被俘的哈比人在途中成功逃脫並躲進法貢森林,在這裡認識了樹胡。亞拉岡、金靂和勒苟拉斯試圖營救梅里雅達克和皮瑞格林,並跟隨兩人進入法貢森林,3人意外同甘道夫會合,再一起趕往洛汗首都伊多拉斯,甘道夫在此設法說服國王希優頓,他的子民正面臨威脅;亞拉岡、金靂和勒苟拉斯則趕往聖盔谷。佛羅多和山姆發現咕嚕在想方設法拖延行程,於是抓住了它,但最終決定饒它性命,條件是由它帶路前往末日火山。希優頓的兵力在聖盔谷抵抗薩魯曼派來的半獸人,直至甘道夫帶領洛汗的騎士趕來,擊潰半獸人的大軍。

配音演員

製作

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在特里通動畫公司擔任動畫師的拉爾夫·巴克希接觸到J·R·R·托爾金的古典奇幻史詩《魔戒》,並於1957年開始努力試圖說服他人,這個故事可以通過動畫來講述[6]。1969年,聯美獲得《魔戒》的電影改編版權,斯坦利·庫布里克約翰·保曼John Boorman)在此期間都曾試圖將之搬上銀幕[3]。(有傳言認為迪斯尼公司擁有過《魔戒》的電影改編版權,但事實並非如此[7]。)

20世紀70年代中期,憑《怪貓菲力茲》(Fritz the Cat)等多部面向成人的動畫電影取得票房佳績的巴克希得知,聯美和保曼有意將《魔戒》搬上銀幕,而且保曼還打算將全部3部小說都融入1部電影。巴克希對此表示:「我覺得這簡直是瘋了,保曼拍的肯定會缺少很多內容。怎麼會有人想要篡改托爾金的作品呢?」[8]。保曼的提議落空後,巴克希同聯美取得聯繫,提議由自己擔任導演,拍攝3部根據原著改編的動畫電影:

「他們說好啊,而且保曼拿來這麼份700頁的劇本,問我要不要看看。我說:『那,這是不是把全部3本書都寫在裡面了?』他們回答:『是的,不過他改了很多內容,還加了角色。他還在中間加了些正在推銷的運動鞋(植入廣告)。』於是我說:『不了,我不看了吧。我覺得還是儘量忠實原著,直接採用托爾金所寫的台詞和場景。』然後他們說:『好吧,』接下來這句真是讓我暈了:『因為保曼寫的這些我們一個字也看不懂。我們沒看過原著……我們沒那閒工夫去看。拉爾夫你能看懂啊,那好,你拍吧。』」

米高梅在同一幢大樓內設有辦事處,巴克希找上當時米高梅的總裁丹·梅爾尼克Dan Melnick):「我覺得既然聯美不知道《魔戒》是在講什麼,或許他會知道吧」[8]。巴克希和梅爾尼克達成協議,由聯美的邁克·麥達沃伊Mike Medavoy)買下保曼的劇本。「保曼的劇本賣了300萬美元,所以他很高興地在泳池邊大叫大笑,就為這要被扔進垃圾堆的劇本也賣到了300萬美元。」[8]但是,梅爾尼克接下來被米高梅解僱,交易也隨之告吹[8]。巴克希接下來又找上曾為《怪貓菲力茲》注資的索爾·扎恩茲(Saul Zaentz),請他擔任《指環王》的製片人,後者接受了邀請。電影製作開始前,原本分為3部的改編劇本經協商由聯美縮減成兩部,巴克希與托爾金的女兒普里西拉(Priscilla)就電影攝製會面,並在後者的准許下看到托爾金當年寫作和繪圖的房間。巴克希表示:「我向托爾金的女兒承諾會忠實原著。我不會去說,『咱們不要咕嚕,改掉這倆角色吧。』我的職責是告訴世人:『這就是那位天才說的話。』」[9]

導演

 
導演拉爾夫·巴克希(攝於2009年1月)

拉爾夫·巴克希表示,電影製作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在於,本片屬史詩,而史詩類電影往往會很拖沓,所以拍攝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忠於原著[6]。面對他人的提問,巴克希表示,他拍攝這部電影的目標在於儘可能保持原著品質,「我希望有真實的影像,這和動畫恰恰相反」[6]。他還表示,電影中不包含對人物形象的描述,因為這些內容都可以直接從銀幕上看到:

「在我看來,哈比人的外貌並不重要。每個人對各角色的形象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把托爾金的想法保留下來。所以讓動畫的品質與托爾金相符這點非常重要。誰在乎甘道夫的鼻子到底有多大呢?動畫往往只專注於繪圖。如果電影能夠成功,不管你怎麼看待比爾博的面部形象,其他部分都會變得無關緊要。」

——拉爾夫·巴克希[6]

包括霍華德·派爾Howard Pyle)和N·C·韋斯N. C. Wyeth)在內的多位古典主義插畫家對電影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據巴克希表示,現代插畫家對電影風格沒有影響。

「與我所有的電影一樣,本片也將多種風格混合在一起。我喜歡多變的背景,也喜歡戲劇性,還喜歡豐富飽滿的色彩。當然,好好把控藝術家,讓他們的畫風相似是個很大的難題。你要怎麼讓600個人畫出的角色都是一個樣子?雖然我傾向於讓藝術家有一定的自由,但這樣就會有人在人物頭上畫頂帽子,或者在帽子上又長出一個角……在我看來,我們已經成功塑造出真實的畫風形象,這與動畫完全相反。從藝術角度而言,我們盡可隨心所欲。」

——拉爾夫·巴克希[6]

編劇和發展

電影劇本的早期版本由克里斯·康克林(Chris Conkling)執筆[3],他得到的指令表明故事是從梅里雅達克·烈酒鹿的視角以倒敘結構講述[10]。看過康克林的初稿後,巴克希和扎恩茲決定請來奇幻作家彼得·畢格(Peter S. Beagle)改寫[3][10]。根據記載,畢格寫了多份稿件,但報酬僅有5000美元,這主要是因為扎恩茲承諾,之後有待遇更好的項目,一定會找畢格來做,但扎恩茲並沒有信守這樣的承諾[11]

與原著的不同之處

本片總體忠實於托爾金的原著,但還是存在部分改動[12]。據巴克希表示,故事中的某些元素在改編過程中「不得不排除在外,但並沒有任何內容真正發生了改變」[6]。佛羅多從夏爾到布里之間的經歷在片中大幅縮減,原著中他曾在農夫馬嘎的家中停留,還描繪了他在夏爾的家,以及神秘的湯姆·龐巴迪位於老林中的房子,但這些內容電影中都沒有出現。這樣,包括佛瑞德加·博哲在內的眾多人物也就沒有出場。巴克希對此表示,之所以省略湯姆·龐巴迪一角,是因為這個人物與故事發展沒有緊密聯繫。」[6]

動畫

《指環王》的廣告宣傳中聲稱,巴克希採用「全新的電影製作技術」,製作出「第一部畫出來的電影」[6]。片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先拍攝真人鏡頭,再經轉錄達成動畫效果[6]。這不但降低了製作成本,還讓動畫人物看起來更真實。動畫歷史學家傑里·貝克Jerry Beck)的著作《動畫電影指南》(The Animated Movie Guide)中收錄了評論家馬雷亞·博伊蘭(Marea Boylan)的評價:「在此以前,動畫電影還沒有描繪過帶有成百上千角色的大規模戰鬥場面。通過採用轉錄機技術,巴克希可以追蹤真人場景中的複雜鏡頭,將其轉變成動畫,這樣,他不但有效利用了真人電影的優勢進行拍攝,而且也不會產生拍攝這樣一部真人電影的高昂成本。」[3]

「我從他人口中得知,在迪斯尼電影中演出的演員動作要很誇張。但拍攝《指環王》時,我讓演員就按正常風格表演。轉錄機技術曾用在許多誇張的鏡頭上,(演員的)動作變得卡通化。接下來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打算卡通化,那幹嘛要拍成動畫片呢?……這裡仍然採用了傳統的轉錄機技術,但採用這種技術的方法是非傳統的。這是一種寫實風格轉錄,與以往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在動畫領域是獨一無二的。《指環王》單個鏡頭中移動的角色數量非常驚人,會出現數百個人物,有些膠片上甚至有1000人。這些鏡頭是如此複雜,有時一位藝術家花了一周還沒畫好一張膠片。最後,那些簡單的鏡頭就是只有4個人物的鏡頭。」

——拉爾夫·巴克希[6]

巴克希帶領演員和劇組成員前往西班牙拍攝真人鏡頭,部分服裝也是採用轉描模型代替。某次拍攝大型鏡頭時,工會領導人要求午休,巴克希於是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拍下眾多演員身穿半獸人服裝走向餐桌的鏡頭,並將其用到電影中[13]。許多演員拍過轉錄的鏡頭後又為電影配音。比爾博·巴金斯和山姆·詹吉的動作由比利·巴蒂Billy Barty)表演,莎朗·貝爾德Sharon Baird)則是片中佛羅多·巴金斯的動作原型,約翰·涅里斯(John A. Neris)詮釋甘道夫的形體動作,亞拉岡的動作源自沃爾特·羅伯斯(Walt Robles)的表演,咕嚕則是由費利克斯·塞拉詮釋,凱蘭崔爾和金靂的動作分別來自傑里·里亞·雷(Jeri Lea Ray)和伊索·阿克瑞恩(Aesop Aquarian[14]。電影拍攝期間還製作了一些純動畫鏡頭[15][16],但最終採用的很少。片中大部分有眾多角色或戰鬥的場景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拍攝,將真人鏡頭中相對較暗的部分過度曝光,以求讓鏡頭更具立體感,此外,還有少量鏡頭同時採用了兩種技術。[17]

巴克希表示,他「起初並沒打算將整部電影都以真人演出拍攝,直到看到實際效果很好後才決定這麼做。我還學到很多這一過程中的東西,像波紋技術就是其中之一。有個鏡頭裡部分人物站在山上,強烈的陣風吹過,衣服上的影子時前時後,這在動畫領域是不可思議的。我覺得要是沒有雪,或是在某個角色鼻子上掛上冰柱,鏡頭出現在銀幕上時也不會讓人有寒冷的感覺。人物有了重量,他們的動作就更真實。」[6]西班牙的電影開發實驗室發現,巴克希拍攝的鏡頭中居然能看到電話線、直升機和汽車,他們打算把這些膠片都燒了,還對巴克希的首席助理導演稱:「要是這麼馬虎的鏡頭傳出去,好萊塢再也不會有誰來西班牙拍電影了。」[13]

真人鏡頭拍攝完成後,每個鏡頭的內容都被打印出來,然後放在動畫膠片後方,由藝術家將每副圖像的細節畫到膠片上。真人鏡頭和動畫鏡頭都是分鏡的組成部分[18]。電影製作之餘,巴克希一度表示:

「在兩年時間內製作兩部電影(真人參照段落和實際的動畫片),這簡直是瘋了。大部分電影在完成剪輯時就已經完成了,但對我們來說才剛剛開始。事情進展超過我的預期,劇組成員很年輕,也很喜歡這樣,得到劇組成員的認可通常是個好兆頭,也沒有哪個老動畫師想要忽悠我把事情拖到明年。」[6]

巴克希此後在拍攝《美國金曲》(American Pop)和《火冰歷險》(Fire and Ice)等電影期間繼續採用影像轉描技術,但是,他此後表示自己不應該這樣來使用這種技術,應該將原有的鏡頭作為指導素材,而不是直接將之轉描過來。[19]

邁克·普羅格Mike Ploog)與其他多人一起參與了本片的動畫製作[20],他還參與了包括《魔界傳奇》(Wizards)在內多部巴克希導演的動畫片製作[20]

音樂

《指環王》的電影配樂由倫納德·羅森曼(Leonard Rosenman)作曲。巴克希本希望片中採用齊柏林飛船的音樂,但製片人索爾·扎恩茲堅持在電影中採用管弦樂,因為他打算通過自己的奇幻唱片發行齊柏林飛船的音樂。巴克希之後表示,他很討厭羅森曼的配樂,覺得裡面都是些陳辭濫調。[21]歐內斯特馬賽斯(Ernest Mathijs)在《指環王:全球背景下的大眾文化》(Lord of the Rings: Popular Culture in Global Context)一書中寫道,羅森曼之前的部分作品更為鏗鏘有力,但也有不搭調之嫌,另一些作品雖然更和諧,更傳統,但卻缺乏挑戰性,《指環王》的配樂相當於在這兩種風格之間尋找平衡。馬賽斯認為,羅森曼的音樂對中土大陸的襯托缺乏特色,主要依賴於音樂傳統(包括電影音樂傳統)來展現托爾金想象中不同大陸和人民的音樂畫卷。[22]《指環王》的電影音樂於1978年通過雙碟密紋唱片發行。奇幻唱片還發布了同樣為雙碟密紋唱片的限量收藏版,其中增加了4段內容:眾哈比人離開家園,來到布里的戒靈,甘道夫和火魔,半獸人相伴的旅程。2001年,唱片又以CD格式重新發行,還增加了更多曲目。[23]

續集

電影的原定片名為《指環王首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Part I[8][9]。據巴克希表示,聯美公司高管在他完成攝製工作後告知,該公司計劃直接發行影片,並且不在宣傳工作中提及電影可能會有續集,因為觀眾有可能不會願意花錢走進電影院去看半部影片:

「我告訴他們,不應該把首部曲這幾個字去掉,因為人們會以為自己會看到完整的電影,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為此大吵一場,但他們還是以《指環王》這麼個片名發行。所以電影結束時,劇院裡的觀眾都愣住了,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糟,他們都以為自己會看到完整的電影。很多人對我說,這部電影一直都沒拍完,而我也總是回答:『你說得對!』」[8]

「如果有『首部曲』三字,我想每個人都會尊重這部電影。但現在沒有了『首部曲』,每個人都期望能看到全部3部原著中的故事,這就產生了混亂。」[9]

《指環王電影小說》(The Film Book of J.R.R.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經巴蘭坦圖書於1978年10月12日出版,書的內封面仍然聲稱影片會有續集[24]。巴克希表示,如果在製作期間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他絕對不會拍這部電影。他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拍攝這部電影是為了幫托爾金保護這部作品,「因為我非常喜愛《指環王》。」[25]

巴克希還表示,這部電影讓他「付出的比得到的更多。」

「(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我對(改編另一位作家的故事)不感興趣。這裡面我真正最感興趣的就是把自己想說的拍下來,或是坐在房裡思考,對電影的看法、如何贏得觀眾等,這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25]

反響

票房

《指環王》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26],以400萬美元預算[3]取得305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3]

獲獎和提名

《指環王》獲雨果獎最佳戲劇表現獎提名和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獎提名[27][28]。倫納德·羅森曼創作的配樂獲第36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獎提名[29],巴克希在吉福尼電影節上獲金獅鷲獎[30][31]

專業評價

影片所獲專業評價褒貶不一,評論總體認為這是部「存在缺陷,但仍然有着充滿靈感演繹」的作品[3]。根據爛番茄網站上收集的30篇評論文章來看,其中有15篇給出「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50%,平均評分5.7(最高10分)[32]

弗蘭克·巴羅(Frank Barrow)在《好萊塢報道》撰文指出,本片「在概念上膽量十足,而且不同尋常」[3]。《新聞日報》(Newsday)的約瑟夫·格爾米斯(Joseph Gelmis)認為,「該片的主要看點在於,其視覺體驗與過去所有的動畫電影都截然不同」[3]。《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認為,巴克希的這部作品「好壞參半」,導演的立意和努力工作值得欽佩,但影片與原著小說中的魅力和氣場相比還遠遠不及[33]。《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稱,影片「既讓人感到麻木,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34]

紐約》(New York)雜誌的大衛·鄧比David Denby)認為,之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可能會難以理解本片。在他看來,電影過於黑暗,而且缺乏幽默,「這部電影中過分渲染而且毫無意義的暴力最後讓我既厭煩,又感筋疲力盡。」[35]動畫歷史學家邁克爾·巴里爾Michael Barrier)認為,《指環王》和另外一部電影證明,「巴克希在藝術創作方面缺乏自律,這可能正是他無法突破自身局限性的重要原因。」[36]

對彼得·傑克遜版本三部曲的影響

本片對彼得·傑克遜《指環王》電影三部曲產生了影響。傑克遜起初否認自己看過巴克希的作品,但之後承認正是1978年的《指環王》讓他首度接觸托爾金的原著,他認為,該片是一次「勇敢而雄心勃勃的嘗試」[37]。傑克遜還在另一次接受採訪時稱,他當時很喜歡這部電影,並且想要知道更多內容[38]。巴克希一度在接受採訪時稱:「彼得·傑克遜說過,第一部電影(指巴克希的《指環王》)給予他靈感,讓他決定繼續完成一系列作品。但在此以前,已經有大堆記者跟我說什麼他根本沒看過那部電影。我覺得這真他媽亂搞。」[25]傑克遜在《指環王:護戒使者DVD評論音軌中承認,片中比爾博的生日聚會上以哈比人低視角拍攝的一組鏡頭正是有意向巴克希的作品致敬。

巴克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沒有看過傑克遜改編的《指環王》三部曲,但對之有「喜憂參半」的感覺。「一方面,我很高興彼得·傑克遜接手繼續前進,但另一方面,我也對製片人索爾·扎恩茲、以及別的許多人始終都沒有打個電話來,謝我一句,或是就拍攝這樣的電影徵求我的意見感到難受……也沒有任何人為(新作獲得)巨大的成功給我送瓶紅酒……不過,我在創作方面有比在商業方面更多的感受。我為彼得·傑克遜可以找部電影來參考感到高興——我就從來都沒有過。而且觀看任何電影都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但可以學習如何成功,還能從失誤中吸取教訓。所以他拍起片來比我會容易一點,而且預算也要多得多。」[25]

餘波和家用媒體

托爾金企業授權,《指環王》改編成了漫畫小說,由西班牙藝術家路易斯·貝爾梅霍Luis Bermejo)繪製,從1979年開始在歐洲市場發行,但由於版權問題而沒有在美國發行,也沒有翻譯成英語[39][40]

華納兄弟公司曾推出《指環王》、1977年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以及1980年的《王者無敵》(The Return of the King)三部電影的VHS錄像帶DVD,並且既有單獨包裝,也有「三部曲」盒裝[41][42]VHS錄像帶版本的電影結局有這樣的解說:「魔戒之戰歷史的第一部分到此結束。」但DVD版本的解說改寫了:「黑暗勢力被佛羅多英勇的朋友們永遠驅逐出中土大陸。隨着他們英勇戰鬥的結束,《指環王》的第一個偉大故事也隨之結束。」2010年4月6日,《指環王》的豪華版藍光光盤DVD開始發售[43]。《Time Out》雜誌將《指環王》評為史上百部最偉大動畫片的第36位[44]在線影評人協會評選的史上百部最偉大動畫片則將《指環王》排在第90位[45]

參考資料

  1. ^ Beck, Jerry.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Animated Movie Guide. Chicago Review Press. 2005: 155–156 [2015-07-01]. ISBN 978-1-55652-5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2. ^ 2.0 2.1 The Lord of the Rings, Box Office Information.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Beck, Jerry.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Animated Movie Guide. Chicago Review Press. 2005: 155. ISBN 978-1-55652-591-9. 
  4. ^ 4.0 4.1 Maçek, J. C., III. 'American Pop'... Matters: Ron Thompson, the Illustrated Man Unsung. PopMatters. 2012-08-02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8). 
  5. ^ Gaslin, Glenn. Ralph Bakshi's unfairly maligned Lord of the Rings. Slate. 2001-11-21 [201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Korkis, Jim.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 call Peter Jackson. Jim Hill Media.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0). 
  7. ^ Pepper, Jeffrey. The Myth of Walt Disney's Lord of the Rings. 2719 Hyperion.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Robinson, Tasha. Interview with Ralph Bakshi. The Onion A.V. Club. 2003-01-31 [200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9. ^ 9.0 9.1 9.2 Riley, Patrick. '70s Version of Lord of the Rings 'Devastated' Director Bakshi. Fox News. 2000-07-07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10. ^ 10.0 10.1 Croft, Janet Brennan. Three Rings for Hollywood: Scripts for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Zimmerman, Boorman, and Beagl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0). 
  11. ^ Beagle/Zaentz FAQ. Conlan Press. [200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12. ^ J.W. Braun. The Lord of the Films: The Unofficial Guide to Tolkien's Middle-Earth on the Big Screen. ECW Press. 2009-09-01. ISBN 978-1550228908. 
  13. ^ 13.0 13.1 Gibson, Jon M.; McDonnell, Chris. The Lord of the Rings. Unfiltered: The Complete Ralph Bakshi. Universe Publishing. 2008: 148; 150; 154–155. ISBN 0-7893-1684-6. 
  14. ^ The Lord of the Rings (1978) – Full cast and crew.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7). 
  15.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deleted scenes. The Official Ralph Bakshi website. [200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16.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gallery image. The Official Ralph Bakshi website. [2012-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7. ^ Forging Through the Darkness: the Ralph Bakshi Vision for The Lord of the Rings, interview with the film's cinematographer, Timothy Galfas
  18.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gallery image. The Official Ralph Bakshi website.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19. ^ Gallagher, John A. The Directors Series: Interview with Ralph Bakshi (Part One). 1983. 
  20. ^ 20.0 20.1 Michael Ploog.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 
  21. ^ Segundo, Bat. The Bat Segundo Show #214: Interview with Ralph Bakshi. Edward Champion's Reluctant Habits. 2008-05-21 [2015-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22. ^ Mathijs, Ernest. Lord of the Rings: Popular Culture in Global Context. Wallflower Press. 2006. ISBN 1-904764-82-7. 
  23. ^ The Lord of the Rings soundtrack details. SoundtrackCollector.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24. ^ produced by Saul Zaentz ; directed by Ralph Bakshi. The Film Book of J.R.R.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 Ballantine Books. 1978-10 [1978]. ISBN 0-345-28139-X. 
  25. ^ 25.0 25.1 25.2 25.3 Interview with Ralph Bakshi. IGN Filmforce.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3). 
  26. ^ Sacks, Terence J. Opportunities in Animation and Cartooning Careers. McGraw-Hill. 2000: 37. ISBN 0-658-00183-3. 
  27. ^ 1979 Hugo Awards. The Hugo Awards.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7). 
  28. ^ Awards for 1979 Saturn Award. 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 Horror Films, USA. 1979-02-24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透過IMDb.com. 
  29. ^ The 36th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1979).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15-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30. ^ GFF 1980 EDITION - 26 JUL / 3 AUG. Ente Autonomo Giffoni Experience.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1. ^ Awards for The Lord of the Rings (1978).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7). 
  32. ^ THE LORD OF THE RINGS (1978).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33. ^ Ebert, Roger. Review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Chicago Sun-Times. 1978-01-01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34. ^ Canby, Vincent. Review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New York Times. 1978-11-15. 
  35. ^ Denby, David. Hobbit hobbled and rabbit ran. New York. 1978-12-04, 11 (49): 153–154. ISSN 0028-7369. 
  36. ^ Barrier, Michael. Hollywood Cartoons: American Animation in Its Golde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3: 572 [2015-07-01]. ISBN 0-19-5167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37. ^ Peter Jackson. no title. Egyptian Theater, Hollywood. 2004-02-06 [2015-07-04]. (原始內容 (mp3)存檔於2006-10-09). 
  38. ^ Peter Jackson interview. Explorations (Barnes & Noble Science Fiction newsletter). 2001-10-11. 
  39. ^ J.R.R.Tolkien comics. J.R.R. Tolkien miscellanea.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6). 
  40. ^ Comic creator: Luis Bermejo. J.R.R. Tolkien miscellanea.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41. ^ J.R.R. Tolkien Animated Films Set (The Hobbit/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 Amazon.com. 2001-12-11 [2015-07-04]. ASIN B00005UM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0). 
  42. ^ J.R.R. Tolkien Giftset (The Hobbit/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 [VHS]. Amazon.com. [2015-07-04]. ASIN B00005RJ2W.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43. ^ Ralph Bakshi’s Lord of The Rings- BluRay & DVD Release Slated for April 6, 2010 Release. Bakshi Productions. 2010-01-08 [201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44. ^ Adams, Derek; Calhoun, Dave; Davies, Adam Lee; Fairclough, Paul; Huddleston, Tom; Jenkins, David; Ward, Ossian. Time Out's 50 greatest animated films, with added commentary by Terry Gilliam. Time Out. 2009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45. ^ Top 100 Animated Features of All Time.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0-09-29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