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體尼
敏體尼(法語: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de Montigny,1805年8月4日—1868年9月14日),法國外交官,首任駐滬領事[1](1848年1月-1853年),上海法租界的開闢者。
生平
1805年,敏體尼出生於德國漢堡,是保皇派之子,年輕時在西班牙度過。1831年,敏體尼在希臘加入法國海軍,擔任「希臘獨立運動支持者」第一軍團中尉,參加了希臘獨立戰爭。1843年離開軍隊進入外交部。
1847年1月20日,敏體尼受命擔任法國首任駐上海領事。根據1844年10月24日拉萼尼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2],上海是允許法國商人通商居住和派設領事的5個港口之一。1848年1月25日,敏體尼到達上海,向天主教主教趙方濟租借了洋涇浜和縣城之間的一處屬於天主教會的房屋(今四川南路)為領事館。當時,在上海的法國僑民除了他一家之外,基本上都是耶穌會教士,聚居在當時西郊的一個村落徐家匯。
敏體尼來到上海後,1848年7月,第一位法國商人雷米由廣州來到上海,經營酒類和鐘錶。於是敏體尼向上海道台吳健彰提出請求,按照英國開闢租界的先例,劃出一塊土地,解決法國商民租地建屋、居住貿易的問題。吳健彰表示同意在英租界內劃出一部分供法國人租借,敏體尼立刻回信加以駁斥,表示他是根據條約規定向中國而不是英國租借土地。到1849年4月6日[3],終於和清朝道台麟桂議定,在縣城北郊,上海英租界和縣城之間,三面都沿着可航行的水路,面積986畝(約為英租界面積的三分之一)的狹長地段開闢上海法租界。這是在中國首次出現在同一個城市中,出現多個外國租界的狀況。本來這塊地皮已經為美國人看中,由于敏體尼行事機敏,而搶先獲得,美國人只能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開闢租界。[4]
1853年敏體尼回國休假。1855年任駐暹羅代辦。1856年6月,敏體尼出使暹羅,面見國王蒙固[5],欲恢復自路易十四以後中斷的外交關係。1856年8月15日簽署了一項條約,以促進貿易,保證宗教自由,並允許法國軍艦到曼谷。
1857年1月,敏體尼從暹羅前往越南訪問,要求在首都順化建立領事館,自由貿易和傳教,並終止對天主教徒的迫害。越南朝廷駁回了他的所有要求。敏體尼的使命失敗後,拿破崙三世決定向越南派遣一支3000人的軍隊,在1858年9月1日,黎峨將軍攻占了峴港[5]。
1857年6月,敏體尼第二次出任駐上海領事。1859年撤往廣州。1862年5月1日,敏體尼再次擔任市議會主席。從1863年到1868年,擔任法國駐天津領事。1868年在天津去世。
20世紀初,上海法租界修築一條南北幹道,以敏體尼命名為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北段)。
參考資料
- ^ MacPherson, Kerrie L. A Wilderness of Marshes: 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 1843-1893. 2002: 6.
- ^ Charles de Montig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DF http://nizet-afe.typepad.fr/LSF24.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arles de Montigny, pionnier de la présence française en Chine, par Charles Lagrange.
- ^ 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
- ^ 5.0 5.1 Chapuis, Oscar. A History of Vietnam. :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