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厲公
晉厲公(?—前574年),姬姓,名壽曼[1],《左傳》名州蒲[2]。春秋時代晉國君主。
晉厲公
| ||
政權 | 晉國 | |
君主 | 晉厲公州蒲 | |
歷時 | 7年 | |
|
---|
晉景公之子,景公在生前即因病重而立他為君。
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安排晉國大夫士燮與楚國的公子罷、許偃在宋國西門外弭兵。
前578年春,晉國會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的國君,夏天遣呂相(又名魏相)與秦絕交。隨後晉厲公親率晉國中、上、下、新四軍聯合各國伐秦,敗秦軍於麻隧(今陝西省涇陽縣北),渡涇河,直抵侯麗(今陝西省禮泉縣東)而回。麻隧之戰後,晉國沒有了後顧之憂,勢力更加強大,中原諸國實際上都成了晉國的屬國。而楚國因為沒有及時救援秦國,已陷入被動。
前577年,鄭國倚仗有晉國撐腰,派公子喜(子罕)率軍攻打楚國的屬國許國,為許所敗。鄭成公不甘失敗,親自率軍攻許,許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鄭請和。作為報復,前576年,楚率軍伐鄭,打到暴隧(今河南省原陽縣西),接着又伐衛,打到首止(今河南省睢縣東)。鄭子罕反襲楚,取新石(今河南省葉縣境內)。為此,晉中軍將欒書意圖對楚國進行報復,但遭韓厥反對。同年,應許靈公請求,楚共王派公子申「遷許於葉」(今河南省葉縣南),許國從此附庸於楚,而許國的原有領土都被鄭所占。
前575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派公子成出使鄭國,以汝陰的田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間)向鄭國求和,鄭國就依附楚國,背叛了晉國。夏天,鄭子罕率兵攻打宋國,被敗於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之間),但隨後又敗宋於汋陵(今河南省寧陵縣南)。鄭宋交戰不久,晉國準備興師討伐鄭國,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衛國、齊國、魯國,準備和這些國家協同作戰。鄭成公得知後,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由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和蠻軍會合,與晉軍在鄭國的鄢陵交戰。
這就是鄢陵之戰。晉厲公採納投奔晉國的斗越椒之子苗賁皇的建議,先攻楚軍的左、右軍,再攻中軍。晉國的魏錡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隨即被楚國的養由基射死。楚公子筏被俘。隨後,苗賁皇故意放跑俘虜,讓楚軍得知晉軍已有準備。楚共王召子反商議對策,子反卻因醉酒不能應召,楚王只得撤軍。子反後畏罪自殺。
戰後不久,晉國在宋國的沙隨重新結連諸侯,計劃討伐鄭國,隨後晉、齊、宋、魯、邾等國聯合伐鄭、陳、蔡。鄭子罕出兵夜襲,擊敗宋、齊、衛三國軍隊。前574年,鄭公子騑(子駟)主動出擊,攻打晉國的虛、滑(今河南省偃師市),衛國出兵援助晉國。同年夏,楚派公子成、公子寅領兵駐紮在鄭國,助鄭抵抗晉國。不久,晉厲公會同周、齊、宋、魯、衛、曹、邾等國軍隊再次攻鄭,楚子重率軍救鄭,晉聯軍主動撤退。同年冬,晉再次會同上述各國軍隊伐鄭、圍鄭,楚公子申率軍救鄭,各國軍隊又因畏懼楚軍強大而退兵。鄢陵之戰因爭鄭而起,但晉並未征服鄭國,戰後又多次伐鄭,楚國也多次出兵救鄭。
前574年十二月,晉厲公指使外嬖胥童數人殺死郤至,胥童乘勢將欒書、荀偃劫持,後被厲公赦還。欒書聯合荀偃趁厲公出遊,誅殺胥童,將厲公囚禁,六天後,將厲公殺死,明年二月迎立晉厲公的堂侄孫周為君,即晉悼公。
參考資料
前任: 父晉景公 |
晉國君主 前581年—前574年 |
繼任: 堂侄晉悼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