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橋
23°58′46.02″N 121°37′05.79″E / 23.9794500°N 121.6182750°E
曙光橋 | |
---|---|
座標 | 23°58′46.02″N 121°37′05.79″E / 23.9794500°N 121.6182750°E |
承載 | 花蓮港濱自行車道 |
跨越 | 美崙溪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地點 | 花蓮縣花蓮市 |
官方名稱 | 曙光橋 |
其他名稱 | 米崙溪橋 |
維護單位 | 花蓮縣政府 |
設計參數 | |
全長 | 125公尺(410英尺) |
寬度 | 3公尺(10英尺) |
歷史 | |
開通日 | 1939年 |
地圖 | |
曙光橋 | |
---|---|
美崙溪橋 米崙溪橋 | |
位置 | 臺灣花蓮縣花蓮市富裕二街32-1號 |
建成時間 | 日治臺灣 昭和14年(1939年) |
官方名稱 | 曙光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樑 |
詳細登錄資料 |
曙光橋是位於臺灣花蓮縣花蓮市美崙溪河口的一座景觀橋梁,其名稱源自站於其上東望太平洋可迎接第一道曙光[1][2] 。該橋起造於日本時代,當時為鐵路路線花蓮港支線的鐵道橋米崙溪橋,橫跨美崙溪以聯絡花蓮港與花蓮市[3][2]。在該鐵道支線廢除後,花蓮縣政府將其橋面改鋪木棧道,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4]
沿革
昔日,花蓮臨港線自花蓮港車站出發,沿途停靠米崙、新村、民立,途經聯絡花蓮港與花蓮市區的美崙溪橋,最後抵達舊花蓮車站[2]。隨著北迴鐵路竣工,花蓮車站西遷,整個鐵路路線的業務也跟著遷移,昔日臨港線鐵道及鐵橋隨即停止使用[2]。2000年(民國89年),時任花蓮縣縣長王慶豐規劃「南北濱自行車道」,以南濱公園為起點沿舊臨港支線至北濱公園,再至花蓮港北側管制站,全長四公里;在獲行政院環保署經費補助及臺灣鐵路管理局同意使用土地後[2],花蓮縣政府將原本鐵道橋鋪上木棧道,成為提供自行車及行人行走的景觀橋[3]。2005年(民國94年)3月經登錄列為花蓮縣歷史建築。[2][4]
-
曙光橋
-
從花蓮和平廣場望向曙光橋
-
早上的曙光橋
-
晚上的曙光橋
周遭歷史
美崙溪河口在清朝時負有運送官兵到豐川保護不受原住民侵襲的功能,因此又稱「陸軍港」[1];這裡也是花蓮歷史上漢人第一次登陸的地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