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高宗

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大韓帝國開國皇帝

朝鮮高宗韓語:조선 고종朝鮮 高宗 Joseon Gojong;1852年9月8日—1919年1月21日[2])姓,諱[1]韓語:이희李㷩 Yi Hui),字明夫(後改聖臨),1864年即位為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後於1897年登基大韓帝國開國皇帝,1907年退位。本名載晃乳名命福,是興宣大院君嫡二子,母為驪興府大夫人閔氏

朝鮮高宗
朝鮮國第26代國王 第1代大韓帝國皇帝
在位期間:1864年1月16日-1907年7月20日
前任:朝鮮哲宗
繼任:朝鮮純宗
年號同治光緒(沿用清朝
建陽朝鮮王朝
光武大韓帝國
姓名李㷩[1]
封號翼成君
德壽宮李太王
明夫,後改聖臨
珠淵
別名李載晃(本名)
命福(乳名)
出生(1852-09-08)1852年9月8日
 朝鮮國漢城府雲峴宮
逝世1919年1月21日(1919歲—01—21)(66歲)
日治朝鮮京城府德壽宮
廟號高宗
諡號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
尊號1873年上尊號「統天隆運肇極敦倫」
1888年加尊號「正聖光義明功大德」
1890年加尊號「堯峻舜徽禹謨湯敬」
1892年加「應命立紀至化神烈」
1900年加尊號「巍勳洪業啓基宣曆」
1902年加尊號「乾行坤定英毅弘休」
1907年加尊號「壽康」
陵墓 南韓京畿道南楊州市金谷洞洪裕陵
父親孝明世子(過繼)、興宣大院君(生父)
母親神貞王后(過繼)、純穆大院妃閔氏(生母)
皇后明成皇后閔玆暎
純獻皇貴妃嚴氏
貴人永寶堂貴人李順娥
貴人張氏
內安堂貴人李氏
寶賢堂貴人鄭氏
福寧堂貴人梁春基
光華堂貴人李完興
尚宮三祝堂尚宮金玉基
貞和堂尚宮金氏
宮人宮人廉氏
宮人徐氏
宮人金氏
宮人張氏

1864年1月16日(哲宗十五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八日),因朝鮮哲宗無子而逝,孝明世子(後尊為朝鮮翼宗,大韓帝國時又尊為朝鮮文祖)的趙大妃擇由李㷩入繼為孝明世子之嗣子,繼登大寶,封翼成君,12月13日即位。高宗在位期間先後由生父興宣大院君、妻子閔氏等執掌大權,自己並無實權。此時朝鮮正在受到列強的威脅,岌岌可危。國內則因政見不同,分為事大黨開化黨兩派,互相爭權。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在一系列的日俄政治鬥爭下,高宗選擇了聯俄制日,俄羅斯帝國在1896年2月派兵進入了首都漢城,高宗肅清了朝鮮親日派後於1897年宣佈朝鮮脫離清朝朝貢體系,建立大韓帝國,改元光武,因此又別稱「光武帝」(韓語:광무제光武帝 Gwangmuje)。高宗的政權因為有俄羅斯帝國保護,所以日本在1905年前不敢輕舉妄動,高宗在位時試圖進行改革,但因為俄羅斯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戰敗,導致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而失敗了。最終在1907年因為海牙密使事件而被日本人逼迫禪讓帝位予其子李坧(朝鮮純宗)。高宗改稱太上皇,事實上是被日本人軟禁於慶運宮(改名德壽宮)內。

1910年,日韓合併,高宗被封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突然逝世。他的死是朝鮮三一運動的導火線。

生平

早年、即位

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咸豐二年)7月25日生於漢城貞善坊私第(興宣大院君私第)。

1864年1月16日(同治二年十二月八日)癸亥(同治二年),哲宗去世,無子。當時與哲宗血緣最近的宗室為其兄長永平君,可是他身為全溪大院君奉祀者又成了實際上的獨子,使他無法繼位,而永平君亦無子嗣;其他的朝鮮孝宗後裔也都數代單傳,不可能入繼大統;李載晃的三位伯父皆只有嗣子或獨子,而他本人有一個同母兄長和一名庶兄。故孝明世子(後追尊為翼宗,朝鮮純祖之子)之趙大妃擇李載晃入承翼宗大統,封翼成君,行冠禮。12月13日即位於昌德宮仁政門

當時朝鮮兩大外戚集團——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圍繞王位問題發生嚴重對立。大院君拉攏趙成夏、趙寧夏兄弟,又買通宮女,與趙大妃聯絡,稱讓趙妃垂簾聽政,對抗安東金氏。趙大妃的決定遭到了把持朝政的領議政金左根、判府事金興根及哲宗之妃金氏(哲仁王后)的反對,理由是「我邦古來無生存之大院君,若立命福,其生父昰應健在,則將何以處其父?且昰應性質兇險,若恃太上之尊,攪亂朝政,必為國家大患!」[3]

原本傾向安東金氏的朝鮮憲宗之妃洪氏(孝定王后)倒向趙大妃,院相鄭元容也支持趙大妃,就連安東金氏出身的金炳學也支持趙大妃,再加上趙大妃本身是宮廷最高長輩,所以具備優勢。安東金氏考慮到李昰應是一個街頭無賴,沒有多少能力,便沒有堅持反對下去。李載晃遂改名李㷩,過繼為翼宗養子即位為王,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作為國王生父,被封為「大院君」。

大院君攝政

 
興宣大院君

高宗即位之後,朝鮮王朝五百年來,首次出現了國王本生父興宣大院君在世,並且長期攝政的局面。

由於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的風氣傳至朝鮮半島大院君執政後對國內的天主教徒採取嚴厲的措施迫害,全國有12萬天主教徒被捕,當中包括12名法國傳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舉導致法國在1868年派出軍艦出兵朝鮮西海岸尋求報復,史稱「丙寅洋擾」。

1871年,美國駐華公使要求朝鮮開國,遭到拒絕,美軍軍艦前往江華島示威,史稱「辛未洋擾」。兩次洋擾均以外國軍艦撤兵作罷告終,大院君認為這是鎖國政策的成功,於是日益保守,在漢城和各地樹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江華島開國

1873年,高宗年滿二十一歲而宣告親政。閔妃外戚集團的新政府主張廢除封閉鎖國的做法,在面臨洋夷入侵的情況下恢復同日本的國交。但是因為日本試圖令朝鮮解除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而受到朝方的拖延。1868年3月,明治政府應對馬藩的要求,依舊例將對朝鮮的外交事務全權委託給對馬藩。日本政府委託對馬藩交給朝鮮「王政復古」的告知書,因書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鮮拒絕接受。之後明治政府派外務權大錄佐田白茅出訪朝鮮,但朝鮮不接待對馬藩之外的日本使節。佐田在釜山滯留交涉期間探知了朝鮮的國情,回國後大力倡導「征韓論」。為了催促朝鮮加快建立日韓國交的速度,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並測量海圖,與江華島炮台發生交火。史稱「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之後日本以當年美國佩里艦隊的開國要求為藍本,勒令朝鮮迅速開國。次年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講武堂簽定《大日本國大朝鮮國修好條約》,史稱江華條約。條約中規定朝鮮開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駐公使和領事;日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等內容。此後又簽定了相關的通商章程。

此時朝鮮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實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禮曹參議金宏集(金弘集)率團訪問日本,商談仁川開港、米穀禁運、修改關稅等問題。他於1880年回國時,帶回一本清朝駐日公使館的官員黃遵憲所寫的小冊子,名為《朝鮮策略》。該書建議朝鮮為了求得經濟發展應接受歐洲的各種體制和技術,並同中國、日本和美國合作,加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以阻遏俄國向南擴張。實際上該書體現了當時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禦沙俄,牽制日本,拉攏美國。這一「策略」在朝鮮一披露,於1876年曾主張趕走日本勢力的儒學家便發動了一個強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滲入的運動。這一運動很快便在慶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的儒學者中擴展開來。朝鮮政府於1881年派一批年輕貴族,即所謂「紳士遊覽團」去日本考察行政、軍事、教育、工業和技術體制。與此同時,應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參議金允植率領的60名朝鮮青年訪問了清國。在那裡他們主要是研習製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藝。這種改革嘗試發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廣為蔓延,不僅席捲了兩班和中等階級,而且席捲了整個社會。1882年5月,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條約》,朝鮮正式對西方打開了國門。條約簽訂後,美、英、法、德、俄、意、奧、比、荷、丹等國接踵而來,簽訂了類似條約。

脫離清朝

高宗童年一天參加經筵3次,分別是早上7時至9時,中午11時至1時,下午2時至4時。高宗讀《孟子》「湯七十里,文王百里」時,慨然顧曰:「七十里、百里,猶可以為政於天下,況我國三千里乎!何以則能秣馬燕雲,洗祖宗之恥也(指丙子胡亂)?」[4]

閔妃集團執掌國政後,國際國內局勢動盪。1881年發生了針對高宗的未遂政變,次年發生壬午兵變。清朝派兵進入朝鮮。日本則因公使館被兵變士兵焚毀提出賠償要求,最後與朝鮮簽訂了《濟物浦條約》。1884年,朝鮮的開化派發動甲申政變,宣布朝鮮脫離清朝而獨立,但是兵變被清朝駐軍將領袁世凱鎮壓。

高宗想擺脫袁世凱控制,1886年8月,在高宗默許下朝鮮政府聯絡沙俄,請求出動軍艦驅逐清軍。「引俄反清」、「斥華自主」,事情敗露,袁世凱聯絡大院君打算逼高宗退位,但被李鴻章否決。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鮮爆發甲午農民戰爭。兩湖招討使洪啟薰兵敗,上疏請借外國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照會清朝,請求出兵。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在6月21日夜間迅速攻占漢城,控制國王,強迫其歸政於大院君。6月23日,新組成的朝鮮政府宣布廢除與清朝簽訂的一切條約,朝鮮將依賴日軍從朝鮮領土上驅逐清朝軍隊。在中日戰爭中又強迫朝鮮簽訂與日本的同盟條約,共同反對清朝。

1894年7月30日,朝鮮政府公布從今以後在國內外公私文牒中,採用「開國紀年」以取代原來使用的「清國年號」,後來「與清國改正約條後,派送特命全權大使於列國事」,顯示今後不通過清朝干預而直接派使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5]

甲午戰爭後,在日本協助下,朝鮮新政府設立「軍國機務處」,開始了內政改革,包括廢除吏戶禮兵工刑六曹,設立內務、外交、度支、軍務、法務、農商務、學務、工務八部;廢除八道,設立二十三府;宮府分離,政府以總理大臣執掌,宮廷事務由宮內大臣執掌;廢除科舉考試;還有使用李朝開國紀年、對腐敗官員的紀律處置、放寬貿易活動限制、建立銀本位的新貨幣制、在財政部管轄下統一財政管理、度量衡標準化、一切賦稅用現金繳納、建立股份公司、依據法院改組法把司法權分離、統一警察力量等社會、財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條,史稱「甲午更張」。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宗率領世子、百官參拜宗廟,舉行誓告典禮,將國王稱號改為大君主王妃為王后,王世子為王太子[6],並宣布《洪範十四條》,其中第一條即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正式宣告朝鮮半島與中國上千年的宗藩關係就此終結。

1895年10月15日。金允植記載:「今日閣議,以我國處東洋兩帝國之間,素稱自主獨立,而尊號尚遲,有礙時局,奏上皇帝號,建元。上謙讓數回,可之。」[7]因為得到日本的支持,所以遭到俄、法、美三國公使的堅決反對,而終致流產。[8]

1896年7月4日,多年旅居美國的徐載弼作為顧問組建了高官社交中心「獨立協會」,將「慕華館」改為「獨立館」。11月,作為慶祝「對清獨立」的象徵開始建立「獨立門」,以取代「迎恩門」,1897年正式竣工。為此事業,王太子特意下賜100元,獨立協會的發起人等政府高級官僚共獻納510元[9]

1900年8月7日,李熙派宮內府參理官吳仁鐸帶白米一千石,麥粉三千包,葉捲菸二千匣乘坐船隻蒼龍號從仁川天津犒勞八國聯軍[10]29日發電報祝賀八國聯軍攻克北京保全外交人員。[11]

聯俄制日

甲午戰爭後,高宗和王妃閔氏集團對中國徹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礎,他們看到日本在俄國、法國、德國的干涉下被迫將遼東半島交還給清朝,企圖利用俄羅斯帝國來牽制日本。1895年年中,朝鮮政府以策劃暗殺閔妃為由下令逮捕親日派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閔妃日益親俄,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10月8日拂曉,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領日本士兵、浪人,挾持大院君衝入景福宮,在乾清宮殺死了閔妃並點火焚屍,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組成了以金弘集為首的新政府,史稱乙未事變金弘集內閣宣布實行公曆,改開國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並建元號為「建陽」。同時還宣布了斷髮令,要求朝鮮人民剪髮易服。此舉引發了朝鮮全國範圍內的義兵運動。俄國公使韋伯利用這一形勢,從停泊在仁川的兵艦上調兵100多人至漢城,經與親俄派協商後,1896年2月11日,高宗率領王世子走出王宮,前往俄國公使館請求避難(「俄館播遷」事件)。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命令逮捕逆賊五大臣,總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館播遷當天即倒台,和農工商大臣鄭秉夏在押送入獄途中被巡檢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魚允中也在回鄉途中被殺,內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軍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鮮建立起以金柄植為總理大臣、李完用為外部大臣的親俄政權。

1896年5月朝鮮政府選派閔泳煥為特使參加俄皇加冕典禮。10月24日朝鮮《獨立新聞》的評論指出:「在朝鮮歷史上單獨派遣公使到一個歐洲朝廷是第一次,當世界諸多國家紛紛派其使臣共同參加俄皇加冕祝儀之際,吾國政府專派的朝鮮使臣確實讓歐美各國國民從內心感到朝鮮無疑已成為遠東地區的一個獨立王。」[12]

 
大韓帝國皇帝 1898年
 
高宗與純宗

1897年2月11日,高宗一行離開俄國使館,返回慶運宮,當時大臣從國際法和「朝鮮是明朝正統傳人」兩個角度懇請高宗稱帝,[13]10月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簡稱「韓國」,意為三韓之地。[14]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改大君主稱號為皇帝,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並在漢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是為光武改革。所有即位禮儀之程序、規格均效仿明朝,主要是依據《大明會典》卷四十五所錄《高皇帝登極儀》[15]。10月13日,李熙在慶運宮太極殿接受群臣朝賀,並頒發了即位詔書。此後日本與俄國為了確立雙方在韓國的利益,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先協定》,協調兩國在韓國的勢力範圍和各種利益。

清朝則與朝鮮王朝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關係。1897年9月,李熙派外部大臣閔種默向駐朝鮮總領事唐紹儀試探清朝對「稱帝問題」有何種看法。問:「設使我國加尊皇帝字樣,中朝視之若何?」唐紹儀稱:「自甲午事後,我國本未認朝鮮為平行自主之國,況認國王為皇帝乎?」「此事枚關昔年體制,我政府定不願與聞。」他在報告中又提及「伏思樓使及韓廷小臣,屢勸王加尊皇帝字樣,恐王一時猶難息此奢念也」。但在列國紛紛承認韓國改正國號的背景下,清朝方面也不得不承認與其處平行地位。1899年1月,清朝派徐壽朋赴韓,國書開頭部分謂「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韓國大皇帝好」。2月1日,徐壽朋覷見李熙,而韓國方面以西方通行的禮儀規格待之。韓皇西裝戎服,握手為禮,立受國書。

高宗稱帝後廢除了甲午更張時期的責任內閣制,恢復了議政府制度,恢復君主專制。重用沈舜澤金炳始尹容善趙秉世等元老,卻只奉尊位,不予實權。倚靠趙秉式、閔種默為首的親俄派,李址鎔俞箕煥為首的親日派,閔商鎬、閔泳煥為首的親美派,另外還有李容翊、李根澤等人所組成的君王近側派,君王近側派裡面也有區別,比如李容翊親俄,李根澤親日等,只是他們相對其他派別而言與高宗關係更親密而已。[16]高宗利用這些派別相互牽制,強化皇權;對外與不同國家打交道,以平衡各國(尤其是日俄)在韓勢力,避免獨大一方。光武二年(1898年)9月,前俄語通譯金鴻陸指使廚師孔洪植等人在高宗的咖啡中下毒,但沒有成功。金鴻陸被處死。

當時獨立協會舉行「萬民共同會」這樣的大規模群眾集會,要求政治民主經濟富強,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1898年12月,高宗出動軍隊鎮壓獨立協會的集會,數十人死亡,同時宣布取締獨立協會,領導人李承晚等被捕下獄。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頒佈憲法「大韓國國制」,明確規定實行「專制政治」、「無限君權」。高宗的權力至此達到頂峰。實行「光武改革」,在經濟和軍事上大規模推進近代化,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實行「舊本新參」路線(以舊制為根本,參酌新事物)。

1903年前後,日本和俄羅斯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對抗俄國而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占有韓國滿洲。俄國則主張獨占滿洲,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範圍,39線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1904年2月10日,日本對俄國宣戰,日俄戰爭爆發,韓國被迫簽訂六條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

日本統治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雇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

1905年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王宮,強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齊純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共有 5條:

  • 第一,「今後韓國對於外國的關係及事務」,「由(日本)外務省監理指揮」,在外國的韓國僑民及利益,由「日本國的外交及領事保護」。
  • 第二,「由日本負責履行韓國與外國所簽訂的現存條約,今後不經過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簽訂任何國際性的條約及協定」。
  • 第三,由日本政府設統監一名,專理外交一項,駐紮漢城,日本政府還往各地方派駐理事官,「在統監指揮之下,行使從前屬於駐韓日本領事的一切職務,並掌管本協約的完全實施」。
  • 第四,「日本韓國之間的現存條約及協定,凡不牴觸本協約的條款,均繼續有效。」
  • 第五,「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及尊嚴」。

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銷其外交機構,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鬥爭。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韓語被韓國人民稱為「乙巳五賊」。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統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係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韓國的新機關——統監府,派樞密院院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不久,高宗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國首腦,宣布《日韓保護協約》無效。1907年,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秘遣密使帶着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佈日韓保護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確認代表身分,此時韓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文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係偽造。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伊藤威脅高宗說:「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幹」。伊藤還授意韓國親日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在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畯對高宗威脅說:「今為陛下着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設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着慶運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軍士兵嚴密看護下,在慶運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李垠被強行送往日本。1910年日韓合併,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

寺內正毅主張從日本皇族中挑選女性皇族與李垠結婚,並說服了天皇和山縣有朋公爵。1917年山縣有朋挑選梨本宮守正王的女兒方子為李垠妻子。梨本宮由於天皇的敕命而被迫答應。高宗向日本提出希望婚禮在朝鮮舉行,遭拒。日本計劃1919年1月25日舉行婚禮。

 
國王高宗及其家人。左一為義親王,左二為純宗,左三為英親王李垠。攝於英親王赴日留學前

去世

 
高宗國葬,攝於1919年3月3日

1919年1月22日凌晨3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李垠回國奔喪,原定於1月25日的婚禮推後一年。關於其死因,朝鮮總督府官方公布為「心肌梗塞」,但是沒有病理報告,死因不明。

同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韓國國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韓國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也是韓國近代獨立鬥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高宗離世後,與皇后合葬於南楊州市洪陵

起初,日本以德壽宮李太王為日本王公族,使用「高宗」廟號、「皇帝」等稱號不妥,不過李王家以這是「家禮」為由而被默許。同樣地,原本皇族的墓葬應稱為「墓」,而「陵」為天皇專屬,而洪陵的管理人仍然自行立碑,上書「大韓高宗太皇帝洪陵」;不過因為這個時候韓國獨立運動正高漲,為避免引發朝鮮貴族的不滿,朝鮮總督府、宮內省也對這種「僭越」達成妥協。[17]

陰謀論

據聞由於高宗計劃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韓國民眾訴說在日本統治下韓國的苦難,要求韓國獨立,但是這一計劃被洩露了,所以朝鮮總督府命令高宗身邊的侍從在高宗的御膳裡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當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麼難過」,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來源請求]

評價

  • 梁啓超:「朝鮮所謂太皇帝者,在位垂五十年。上則見撓於所生,內則見制於晳婦,下則見脅於貴戚豪右,見熒於左右近習,政出多門,舉棋不定,而國家之元氣,遂斫喪以盡。韓之亡,實韓皇亡之也。」[18]
  • 黃玹:「於君人之德無一允蹈。」[19]
  • 韓國通史:不以厚我民力為自強之圖,徒以慶運宮在各國使館之側為太平之基,竭吾國財謟事外人,朝秦暮楚,擇強而交,實依賴以苟安,其能久乎?[20]
  • KBS:高宗常常被評價為無能之君。高宗在位期間,朝鮮王朝一直處於歷史的波瀾之中,他治理國家的能力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現在的史學界也在為高宗平反並指出,恨鐵不成鋼的高宗並不是人們曾經評論的那種昏君,而一直夢想韓國成為富強的現代國家。[21]

紀年

高宗元年為同治三年;十二年為光緒元年;三十一年全面停止清朝紀年,改用開國紀元;三十三年,建元建陽;三十四年,改元光武,同年十月高宗稱帝,建立大韓帝國

朝鮮高宗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864年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干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朝鮮高宗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874年 1875年 1876年 1877年 1878年 1879年 1880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干支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朝鮮高宗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 1884年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干支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朝鮮高宗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公元 1894年 1895年 1896年 1897年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干支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朝鮮高宗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公元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干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家庭

祖先

先祖[22]
 
 
 
 
 
 
 
 
 
 
 
 
 
 
 
 
 
 
高祖父:李鎭翼(1728—1796)
 
 
 
 
 
 
 
曾祖父:李秉源(1752—1822)
 
 
 
 
 
 
 
 
 
 
 
高祖母:清風金氏(1726—1803)
 
 
 
 
 
 
 
祖父:南延君李球
(1788—1836)
 
 
 
 
 
 
 
 
 
 
 
 
 
 
外高祖父:鄭義煥(1734—1812)
 
 
 
 
 
 
 
曾祖母:延日鄭氏(1753—1792)
 
 
 
 
 
 
 
 
 
 
 
外高祖母:清州韓氏(?—1788)
 
 
 
 
 
 
 
父:興宣獻懿大院王李昰應
(1821—1898)
 
 
 
 
 
 
 
 
 
 
 
 
 
 
 
 
 
外高祖父:閔百憲(1715—1756)
 
 
 
 
 
 
 
外曾祖父:閔景爀韓語민경혁(1746—1815)
 
 
 
 
 
 
 
 
 
 
 
外高祖母:全州李氏(1714—1780)
 
 
 
 
 
 
 
祖母:驪興郡夫人閔氏
(1788—1831)
 
 
 
 
 
 
 
 
 
 
 
 
 
 
外高祖父:韓師泌(1702—1782)
 
 
 
 
 
 
 
外曾祖母:清州韓氏(1744—1822)
 
 
 
 
 
 
 
 
 
 
 
外高祖母:草溪鄭氏
 
 
 
 
 
 
 
高宗太皇帝李㷩
(1852—1919)
 
 
 
 
 
 
 
 
 
 
 
 
 
 
 
 
 
 
 
 
外高祖父:閔百裕(1752—1831)
 
 
 
 
 
 
 
外曾祖父:閔端顯(1768—1858)
 
 
 
 
 
 
 
 
 
 
 
外高祖母:恩津宋氏
 
 
 
 
 
 
 
外祖父:閔致久
(1795—1875)
 
 
 
 
 
 
 
 
 
 
 
 
 
 
外高祖父:朴日煥
 
 
 
 
 
 
 
外曾祖母:密陽朴氏(1769—1843)
 
 
 
 
 
 
 
 
 
 
 
外高祖母:安東權氏
 
 
 
 
 
 
 
母:純穆大院妃驪興閔氏
(1818—1898)
 
 
 
 
 
 
 
 
 
 
 
 
 
 
 
 
 
外高祖父:李民植(1753—1817)
 
 
 
 
 
 
 
外曾祖父:李𪸛韓語이옥 (1773년)(1773—1820)
 
 
 
 
 
 
 
 
 
 
 
外高祖母:清州韓氏(1752—1813)
 
 
 
 
 
 
 
外祖母:全州李氏
(1797—1873)
 
 
 
 
 
 
 
 
 
 
 
 
 
 
外高祖父:金樂元(1730—1792)
 
 
 
 
 
 
 
外曾祖母:慶州金氏(1770—1832)
 
 
 
 
 
 
 
 
 
 
 
外高祖母:坡平尹氏(1739—1782)
 
 
 
 
 
 

[23][24][25][26][27][28]

父母

  • 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1年-1898年),追諡興宣獻懿大院王
  • 生母:驪興府大夫人閔氏(1818年-1898年),追諡純穆大院妃

兄弟姐妹

  • 同母兄:完興君李載冕(1845年-1912年)
  • 庶兄:贈完恩君李載先(1842年-1881年)
  • 同母姐妹:
  1. 李氏(1838年-1869年),與趙慶鎬韓語조경호 (1839년)조경호)成婚[29][30][31]
  2. 李氏(1861年-1899年),與趙鼎九韓語조정구조정구)成婚[32]

皇后

明成太皇后(1851年10月19日-1895年10月8日),本貫驪興,1866年被立為王妃,1894年升為王后,1895年被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等人殺害,1897年被追封為皇后,諡號「明成」,舉行國葬。

後宮

封號 姓名 本貫 位階 生卒年 子女
純獻皇貴妃 嚴氏 寧越 尚宮→貴人→淳嬪→淳妃→皇貴妃 1854年-1911年 英親王
貴人 李順娥 不詳 尚宮→淑媛並賜堂號為永保堂→高宗四十三年(1906年)五月冊封貴人 1843年-1928年 完親王、翁主
貴人 張氏 不詳 尚宮→高宗三十七年(1900年)九月贈淑媛→高宗四十三年(1906年)五月追封貴人 ?-? 義親王
貴人 李完興 不詳 宮人→貴人並賜堂號光華堂 1887年-1970年 生李堉(早夭)
貴人 鄭氏 海州 尚宮→貴人並賜堂號寶賢堂 ?-? 生李堣(早夭)
貴人 梁氏 忠州 尚宮→貴人並賜堂號福寧堂 1882年-1929年 生王子、王子(夭折)、德惠翁主
貴人 李氏 不詳 尚宮→淑媛→昭儀→貴人並賜堂號內安堂 1847年-1914年 生翁主(夭折)
尚宮 金玉基 安東 尚宮→純宗即位後賜堂號三祝堂 1890年-1972年
尚宮 金氏 安東 尚宮→純宗即位後賜堂號貞和堂 ?-?
尚宮 廉氏 不詳 尚宮 ?-?
尚宮 徐氏 不詳 尚宮 ?-?
尚宮 不詳 尚宮 ?-?

稱號 生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庶長子 完親王 1868年-1880年 永保堂貴人李氏 字善之,初封完和君。
嫡長子 元子 1871年 明成太皇后閔氏 高宗八年十一月四日誕生,同月八日卒逝。[35]
嫡二子 純宗孝皇帝 1874年-1926年 明成太皇后閔氏 純明孝皇后閔氏
純貞孝皇后尹氏
嫡三子 大君 1875年 明成太皇后閔氏 高宗十二年四月五日誕生,同月十八日卒逝。
庶二子 義親王 1877年-1955年 貴人張氏 親王妃延安金氏 初封義和君。
嫡四子 大君 1878年 明成太皇后閔氏 高宗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寅時誕生,同年六月五日卒逝。
庶三子 懿愍皇太子 1897年-1970年 純獻皇貴妃嚴氏 方子女王 初封英親王。
庶四子 王子 1914年-1916年 光華堂貴人李氏 1914年7月3日誕生,1916年1月22日過世。
庶五子 王子 1915年-1916年 貴人鄭氏 1915年8月20日誕生,1916年7月25日過世。

稱號 生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嫡長女 公主 1873年 明成太皇后閔氏 高宗十年二月十三日誕生,同年九月廿八日卒逝。無封號。
庶長女 翁主 內安堂貴人李氏 昭儀李氏出,早卒。[36]
庶二女 翁主 永保堂貴人李氏 淑媛李氏出,早卒。[37]
庶三女 德惠翁主 1912年-1989年 貴人梁氏 宗武志

相關影視及飾演者

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 ^ 1.0 1.1 《高宗太皇帝行狀》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8-01-05.)寫作「李㷩」。「㷩」字為「熙」字的異體字,故而許多中文書籍寫作「李熙」。
  2. ^ 2011年1月21日历史上的今天. 韓國聯合通訊社. 2011-01-21 [2011-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中文(簡體)). 
  3. ^ 林泰輔著,陳清泉譯.《朝鮮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242、243頁
  4. ^ 黃玹 《梅泉野錄》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 1955年 第2頁
  5. ^ 宋炳基等編著:《韓末近代法令資料集》I,大韓民國國會圖書館1970年版,第14頁。
  6. ^ 《高宗實錄》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主上殿下稱大君主陛下,依允;王大妃殿下稱王太后陛下,敬依;王妃殿下稱王后陛下,王世子邸下稱王太子殿下,王世子嬪邸下稱王太子妃殿下,箋稱表,並依允。」”.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7. ^ 《續陰晴史》卷七,高宗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8. ^ 《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第八卷,第3412號文件
  9. ^ 懊鋪廈:《獨立協會研究》,一潮閣1976年版,第254頁。
  10. ^ 《皇城新聞》1900年8月7日、8月8日
  11. ^ 《皇城新聞》1900年8月29日
  12. ^ 《獨立新聞)1896年10月24日
  13. ^ 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史事考 福田忠之
  14. ^ 《高宗實錄》卷三十五,高宗三十四年十月十一日。
  15. ^ 奧村周司:《李朝高宗的皇帝即位—其即位禮儀與世界觀》機密第62號(1897年9月27日),國史編纂 《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第33輯,1995年。
  16. ^ 森山德茂《近代日韓關係史研究》,第59頁。
  17. ^ (李昇燁「滅びし王朝の君主一族」『歴史學への招待』世界思想社 
  18. ^ 梁啓超《朝鮮滅亡之原因》,《飲冰室專集之二十》第1頁
  19. ^ 《梅泉野錄》 :韓國國史編纂委會 ,1955年 :第109頁
  20. ^ 朴殷植《韓國痛史》第二編,第2頁。
  21. ^ 大韓帝國皇帝 高宗 http://world.kbs.co.kr/chinese/program/program_koreanstory_detail.htm?No=217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2. ^ 선원계보기략(璿源系譜紀略). 디지털 장서각.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3. ^ 《迎日鄭氏世譜》卷之上,貞肅公第四子諱自淑金堤公派再疊. FamilySearch. (第583、584頁)
  24. ^ 《清州韓氏大同譜》卷之十二. FamilySearch. (第47頁)
  25. ^ 《慶州金氏雞林君派大同譜》卷之一. 仁濟大學族譜圖書館.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第153、154頁)
  26. ^ 驪興閔氏三房派譜(1959年版). FamilySearch.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第63、127、129面)
  27. ^ 《驪興閔氏世系譜》卷之四. FamilySearch.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第690、691、815頁)
  28. ^ 덕흥대원군파 권3(德興大院君派 卷之三).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第18、20面)
  29. ^ 임천조씨대동보 林川趙氏大同譜, 4, 980-ca. 1959. FamilySearch. [2021-02-19]. (第三卷,第11版)
  30. ^ 승정원일기 2745책 (탈초본 129책) 고종 6년 11월 18일 을유 9/18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31. ^ 《高宗實錄》六卷,高宗6年(1869)11月18日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32. ^ 풍양조씨세보 豊壤趙氏世譜, 권 1-4. FamilySearch. [2021-02-19]. (第2371-2372頁)
  33. ^ 우봉이씨세보 牛峰李氏世譜, 권1-10. FamilySearch. [2021-02-19]. (第四卷,第87版)
  34. ^ 《高宗實錄》卷六,高宗6年(1869年)4月14日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35. ^ 高宗實錄8卷,高宗8年(1871年)11月8日1번째기사. [201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36. ^ 紀年便攷·v3. [2013-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37. ^ 紀年便攷·v3. [2013-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朝鮮高宗
朝鮮國
前任:
朝鮮哲宗
朝鮮國王
1864年—1896年
末任
原因:稱號更改為大君主
新頭銜
自朝鮮國王改稱
朝鮮大君主
1896年—1897年
末任
原因:與大清脫離藩屬;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
新頭銜
改國號自朝鮮國
大韓帝國皇帝
1897年—1907年
繼任:
朝鮮純宗
大韓帝國太上皇
1907年-1910年
末任
原因:被大日本帝國兼併,降為李太王
李王家
新頭銜
李王家建立
德壽宮李太王
1910年-1919年
廢止
原因: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