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湖南邵東人,中國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創始人。歷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是為研究金屬中氫奠定科學基礎的先驅者。

李薰
性別
出生1913年11月20日
 中華民國湖南省邵陽縣(現屬邵東市)
逝世1983年3月20日(1983歲—03—20)(69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雲南省昆明市
國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程度
  • 1919年,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學。
  • 1926年,長沙明德中學。
  • 1928年,長沙長郡中學。
  • 1930年,長沙岳雲中學。
  • 1932年至1936年,湖南大學礦冶工程系。
  • 1937年至194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 1951年3月,獲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博士(D. Met.)。
職業中國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九三學社
配偶席璽玉
兒女3
經歷
    • 1953年4月3日,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首任所長。
    •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 1978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
    • 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技術科學部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科學部,1956年)

生平

  • 1913年11月20日出生於湖南邵東市佘田橋鎮附近的鄉村。
  • 1919年,啟蒙於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學。
  • 1926年初,就讀於湖南長沙育才中學和明德中學
  • 1928年,轉學長沙長郡中學
  • 1930年初,插班進入長沙岳雲中學
  • 1932年,免試保送湖南大學礦冶工程系。
  • 1936年畢業,任教長沙楚怡高級工業學校兼地礦調查員。
  • 1937年,通過湖南省公費留學考試,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學習。
  • 1940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留校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指導研究生。
  • 1945年,開始參與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研究部的領導工作。
  • 1951年3月,謝菲爾德大學根據李薰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授予他冶金學博士(D. Met.)。這是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設立的最高學位,該大學是當時英國唯一能以冶金學博士命名其高級博士學位的學府,李薰則是從1923年至1951年的28年中獲得這種學位的第二人。
  • 1951年8月20日,回到中國北京,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籌備處主任。
  • 1953年4月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周恩來親自簽署任命李薰為所長。
  •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 1978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
  • 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技術科學部主任。
  • 1983年初,前往攀枝花鋼鐵公司,行經昆明途中,於3月20日病逝。[1]

主要貢獻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飛機曾發生過突然斷裂事故。李薰苦心鑽研,發現鋼中含氫是造成事故的主因,並弄清了鋼中含氫產生白點需要孕育期和鋼中去氫的規律,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問題。李薰在1942年至1948年間,關於鋼中氫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論文,為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科學基礎。
  • 1951年,李薰回國後,在他創建的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建立並發展了鋼中氫、氧和非金屬夾雜物的分析技術,並將這些技術通過辦培訓班推廣到全國。為中國鋼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建立了在煉鋼爐熔池中取樣進行氫含量分析方法,並發現在平爐煉鋼過程中,爐氣組中的水氣是鋼液中氫的主要來源,這一發現為國內鋼鐵冶煉技術的提高提供了依據。結合鋼質量的提高,還開展了鋼在凝固過程中氫的分布規律及除氫技術。這些成就,榮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當時為國家級獎)三等獎。
  • 1953年創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中國冶金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1956年,中國編制十二年自然科學遠景發展規劃綱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學技術部分,規劃出中國冶金事業發展藍圖。1962年起,國家又多次邀集專家規劃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均負責冶金學科。後出任國家科委冶金專業組和冶金新型材料組的副組長,高溫測試組和航空材料組組長。
  • 1957年訪蘇歸來,李薰審時度勢,他組織力量,建成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鈾冶金、二氧化鈾陶瓷核材料、熱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強研究高強度鋼和合金鋼的人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成效顯著。金屬研究所為中國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發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衛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飛機、建成第一艘核潛艇等,成功地研製出某些關鍵材料,作出了重要貢獻。
  • 李薰受國家科委的委託,主持全國高溫物理性能測試工作,為了開發新材料,為了提供設計依據,為了仲裁,為了提高測試方法和技術本身,在金屬研究所建成基地,許多方法在設備和技術方面均有創新。
  • 1956年創辦《金屬學報》,自任主編,現在《金屬學報》已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學術刊物之一。 他也是《材料科學叢書》的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編委會副主任。曾親自撰寫冶金學和金屬學條目。
  • 1981年5月,李薰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技術科學部主任。他提倡改革,為後來全國推行科學技術體制改革起了先導作用。[1]

著作

《李薰文集》

李薰獎學金

為紀念李薰先生,學習他的高尚品格,促進中國材料科學水平的提高,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自1999年起陸續在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6所高校,面向材料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設立了「李薰」獎學金。

逸聞趣事

  • 李薰和哥哥李芬、李苾都畢業於長沙長郡中學,又先後入讀湖南大學不同的系。湖南大學當時每年只有20名學生可獲獎學金,李家三兄弟都獲得了獎學金,這就是當年長沙教育界有名的「三李」現象。李芬後來主持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設計,李苾成為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和無線電專家。與之齊名的是湘潭的「三黎」,湘潭的黎氏三兄弟黎鰲、黎介壽、黎磊石均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李薰的博士畢業典禮上,其英國房東作為家長代表出席。
  • 二戰期間,李薰曾參與英國噴火式戰機的研發。
  • 李薰生性詼諧,愛說「怪話」,曾經有人將他在各種場合發表的「怪話」編印成冊。[2][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