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宜
李靜宜(1909年—1955年11月),曾用名李靜一,學名李修業,盧氏縣來川鎮(今屬采川縣)人,祖居洛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軍事將領。
李靜宜 | |
---|---|
本名 | 李靜一 |
別名 | 李修業 |
出生 | 1909年 大清盧氏縣來川鎮 |
逝世 | 1955年11月(45—46歲) 中國四川省成都 |
效命 | 中國共產黨 |
服役年份 | 1928-1955 |
軍銜 | 重慶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
生平
早年生涯
清光緒三年(1877年),全家避難至盧氏縣柒川街定居。其母徐氏,常教誨靜宜弟兄,讀書立志。李靜宜幼讀私塾,17歲掇學,19歲時,到河南臨汝馮五樣摩下樊鍾秀部當兵,僅兩年時間,就由連部文書而排長、連長、營長晉升為副團長[1][2]。
1930年,身在馮玉樣西北軍的李靜宜率部在鄢陵與蔣介石部隊作戰時負傷。是年秋,在鄢陵養傷時與中共地下黨員張之朴結識。傷愈後,即到時任二十路軍少將參謀的張之朴開封公館暫住。1931年初,經張之朴介紹,李靜宜到二十路軍任少校參謀[1]。1933年,任河南省清鄉督辦公署視察員,後又到博愛縣任二區區長,遂又受任博愛、沁陽、修武三縣剿匪指揮官。因觸犯當地軍統河南諜報處處長劉藝舟的利益,被誣陷為共產黨,並被包圍於區署,指名要捉拿李靜宜[3]。經專員、縣長調停,以李靜宜卸任為條件才罷兵[4]。
1934年8月,他抵達南京,擔任《新聞周報》報社副社長。不久,發生了《晨光報》社記者刺殺汪精衛未遂事件。因兩報社素有來往,被勒令停刊,李靜宜於1935年2月回到洛陽。3月,其因「政治嫌疑」及「刺汪案嫌疑」被捕。8月被保釋出獄後,中共河南省委派張克儉、張仲魯到李靜宜處聯繫,要他辦秘密交道站,掩護從延安經洛陽到河北等地工作的同志。李靜宜欣然受託,在洛陽開設一鹹菜店作掩護,保護和轉送中共黨員轉移。此期間,李靜宜向張克儉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2][1]
抗日戰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逼近河南,形勢口益吃緊。中共豫西特委組織了豫西抗日義勇軍,石孝先任總指揮,張之朴任副總指揮,李靜宜被任命為副總指揮兼第四縱隊司令,短短幾個月就使義勇軍發展到了3000餘人[1]。期間,李靜宜曾得到董必武、彭雪楓等協助。然而,1938年3月國民政府發布密令,將總指揮石孝先扣押,並強行解散了義勇軍[2]。李靜宜根據中共豫西特委的指示,疏散安置好部下,回洛陽隱蔽[1]。
不久,豫西特委王志傑即把李靜宜介紹給登封縣長劉瀟然,他遂擔任第一區區長。在他們的組織下,抗日武裝迅速整理到一萬餘人。同年6月,由王志傑介紹,並經豫西特委批准,李靜宜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登封抗日武裝一萬餘人在縣城西嶺召開紀念全國抗戰一周年及登封抗日自衛團成立大會,縣長劉瀟然兼自衛團司令,一區區長李靜宜兼副司令。登封縣的抗日救亡活動引起國民政府反感,隨即撤銷了劉瀟然和李靜宜的職務[5]。
同年10月武漢失守後,河南省主席程潛委任范龍章為河南自衛軍第四路軍司令。范與李靜宜系故交,遂邀李靜宜到該軍任職[5]。經豫西特委同意,李靜宜到第四路軍任副司令兼第一大隊大隊長。1939年9月,第四路軍奉命前往敵後抗日,遂又開進魯西南東明地區,李靜宜與河南黨組織失去聯繫。不久,李靜宜接觸了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司令員楊得志[5]。後楊派呂炳桂大隊長與李靜宜經常聯繫。1940年初、在鬥爭形勢日趨複雜、尖銳的情況下,范龍章一反常態,決心降日,李靜宜力勸范龍章與八路軍合作[5]。而范公然表示寧與日軍妥協,也不與八路軍合作,遂下令各大隊連夜向日軍駐地集結。在行進途中,李靜宜毅然率本大隊與范部分道揚鐮,將部隊帶到滑縣馬姬林村,於1940年4月1日舉行起義,歸入八路軍[2]。
隨後他率領的部隊改編為冀魯豫支隊新四路,他被任命為司令員。同年5月,由楊得志等介紹,李靜宜重新入黨[5]。之後,李靜宜在豫北5年多的抗日戰爭中,李靜宜歷任新四路司令員,二、六、九、四等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6]。
解放戰爭
1946年1月,李靜宜出任國、共、美三方參加的「軍事調處執行部新鄉第十執行小組」中共方面代表,協助首席代表黃鎮工作。除參加談判外,還擔負着與國民黨軍隊聯絡、搜集情報及保障黃鎮安全等任務。在代表團幾個月的工作中,國民黨一方七易代表。1946年7月,內戰全面爆發後黃鎮被國民政府逮捕,李靜宜又奉命出面營救,月余內奔走於新鄉、北京10多次,終於使黃鎮獲釋。李靜宜回到冀魯豫四分區。
1947年8月,李靜宜隨陳謝兵團第九縱隊渡黃河挺進豫西。9月初,被任命為第九縱隊副參謀長。10月初,被任命為分區司令員,創建欒川分區(豫陝鄂三地委),地委書記史向生,專員鞏丕基,分區司令員李靜宜,下轄欒川、嵩縣、宜(陽)南、洛(寧)南、伊川、伊陽(今汝陽)等縣。他與二十五旅政委冷裕光率旅部和七十三團及南下地方幹部1000餘人1947年10月3日從伊陽小店出發,轉戰伊陽、伊川、嵩縣等地,於10月16日攻克盧氏縣欒川區,並隨後建立欒川縣民主政府與縣委,為兵團開闢了後方根據地[7]。不久,他又奉命建立「豫西軍政幹部學校」,併兼任校長[8]。
1948年9月,李靜宜參與指揮了攻克豫西重要土匪據點抱犢寨的戰鬥。1948年11月,李靜宜由豫西三分區司令員調任中原軍區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負責中原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的後勤供應。1949年2月,淮海戰役結束,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李靜宜調任二野後勤司令部副參謀長兼兵站部部長,擔負大軍南下渡江作戰的物資運輸。同年4月,二野渡過長江,占領南京市,李靜宜兼任南京軍管會秘書長。8月,上海戰役結束後,到上海兼任二野駐滬辦事處主任[6]。11月,又調任二野司令部直屬隊第二梯隊司令員[2]。
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2月,任二野司令部軍政處處長、作戰處處長、辦公廳主任等職。5月,西南軍區成立,又任西南軍區軍政處處長。6月,修建成渝鐵路,軍區直屬部隊組成軍工築路第一總隊,李靜宜兼任總隊司令員[9]。11月,西南軍區組織運輸司令部,又命李靜宜兼任司令員,將參加朝鮮戰爭的部隊,經長江和川陝公路,轉運至華北和東北。1951年3月,李靜宜調任重慶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創建重慶警備機構。1952年6月調任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參謀長[2]。
1955年11月,在成都辭世,終年46歲[6]。
參考
- ^ 1.0 1.1 1.2 1.3 1.4 潘運明. 2012.09 , 編. 从蹚将到将军.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 160–161. ISBN 7-80250-949-8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 2.0 2.1 2.2 2.3 2.4 2.5 韋守信主編. 三门峡文史资料 第15辑 三门峡名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三門峽市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6: 162.
- ^ 李德揚. 忠诚 红色父子.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7年6月: 256. ISBN 7-80240-014-7.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三門峽市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 三门峡文史资料 第16辑. 2006年4月: 77.
- ^ 5.0 5.1 5.2 5.3 5.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欒川縣委員會. 栾川文史资料 第2辑. 1987年8月: 7–9.
- ^ 6.0 6.1 6.2 洛陽地區地方史志總編室編. 洛阳地区概况. 1985年9月: 463.
- ^ 欒川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4.11 , 編. 栾川县志.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7–28. ISBN 7-108-00242-6.
- ^ 平頂山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賈漢主編;李秀英,尹崇智副主編 , 編. 光辉的历程 平顶山老区建设纪事. 平頂山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 2009: 81.
- ^ 楊國宇等. 二十八年间 从师政委到总书记.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年7月: 206–207. ISBN 7-5321-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