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靈素

北宋道士

林靈素(1077年—1121年),初名靈噩,一作靈蘁歲昌,一說字通叟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溫州永嘉人,北宋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亦是宋徽宗崇道滅佛事件的直接引起者。

明王世貞輯《有象列仙全傳》中的林靈素

生平

熙寧十年(1077年)出生。少時出家為僧,後因偷喝酒,被師父鞭打,遂棄佛從道,游淮四間。[1]自稱曾遇漢天師張陵弟子趙升,授以《神霄天壇玉書》,學得法術,「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咒驅遣下鬼,役使萬靈」。林靈素在楚州,與僧侶慧世發生口角,而引發其毀佛的思想。宋徽宗篤信道教,下詔求天下有道之士。政和六年(1116年)左道籙徐知常薦於徽宗。因會法術而得寵於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2]宣和元年(1119年),林靈素建議宋徽宗「夷夏之辯」,下詔稱佛教乃「胡教,雖不廢,而猶為中國禮義之害,故不可不革。」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詔,改佛為道,又杖殺京師僧侶七人。

林靈素利用徽宗的昏庸迷信,勾結蔡京童貫之輩奸臣,排斥異己,盡情享樂,使政治更趨腐化。他依其特殊地位,干預政治,「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引起佛教及其信徒的不滿,以及儒生朝臣的反對,促使政局動盪,社會不安。他排斥同道,害死同朝道士金門羽客王允誠。《能改齋漫錄》記載有一道者聽林靈素講經,怒目而前,敢於向他挑戰。

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京師大水,黿鼉被水沖出院舍,徽宗詔林靈素率道士治水,多日無效,林靈素遭役夫舉梃而擊打,徽宗始知其為眾所怨。[3]靈素又因妄議遷都、甚至與太子諸王爭道,宣和元年十一月觸帝怒,以為太虛大夫,被斥還鄉溫州(今浙江溫州)。[4]宣和三年(1121年)卒,[5]去世前,弟子皇城使張如晦隨行。曾注《老子》。[6]著有《歸正議》九卷。

注釋

  1. ^ 《家世舊聞》記載:「少嘗事僧為童子,嗜酒不檢,僧笞辱之,發憤棄去為道士。」
  2. ^ 《宋史•方技》載:林靈素,溫州人(或謂永嘉人),少從浮屠學,苦其師笞罵,去為道士。善妖幻,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既見,大言曰:「天有九宵,而神宵為最高,其治曰府。神宵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者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已乃府仙卿曰禇慧,要下降佐帝君之治。」又謂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盛章、王革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童貫及諸巨閹皆為之名。貴妃劉氏方有寵,曰九華玉真安妃。帝心獨喜其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賞賚無算。
  3. ^ 《宋史》卷299《崔嶧傳》,又卷470《朱勔傳》。
  4. ^ 東都事略》卷十一載:「冬十一月,乙卯,祀昊天上帝於圜壇,大赦天下,放林靈素歸於溫州。」
  5. ^ 耿延禧《靈素傳》記載:「宣和元年十一月,與官祠溫州居住。二年,靈素一日攜所上表見太守閭丘鶚,乞與繳進,及與州官親黨訣別而卒。」白玉蟾《過林靈素墳》詩自註:「還山二載卒,四十五。」
  6. ^ 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延伸閱讀

[]

 宋史·卷462》,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書目

  • 宋史.林靈素傳》
  • 《老學庵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