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

王位觊觎者

查爾斯·愛德華·路易·約翰·西爾維斯特·馬里亞·卡西米爾·斯圖亞特(英語:Charles Edward Louis John Sylvester Maria Casimir Stuart[1]1720年12月31日—1788年1月30日[b]),是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的長子、英格蘭國王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二世(即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七世)之孫,1766年—1788年稱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愛爾蘭國王查爾斯三世[c] 生前他又被稱為小王位覬覦者(The Young Pretender)、小騎士(The Young Chevalier);而在大眾記憶中,通常被稱作英俊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

查爾斯·愛德華·史都華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阿蘭·拉姆塞1745年晚秋畫於愛丁堡荷里路德宮。戈斯福德室威姆斯伯爵的收藏品。
詹姆斯黨王位繼承者
統治1766年1月1日 – 1788年1月30日(12年29天)
前任詹姆斯二世和七世
繼任亨利九世和一世
出生(1720-12-31)1720年12月31日
教宗國羅馬穆蒂宮
逝世1788年1月30日(1788歲—01—30)(67歲)
教宗國羅馬穆蒂宮
安葬
梵蒂岡城聖伯多祿大殿
配偶斯托爾堡-格登的露易絲
1772年結婚—1780年分居)
子嗣奧爾巴尼女公爵夏洛特·斯圖亞特(非婚生)
全名
查爾斯·愛德華·路易·約翰·西爾維斯特·馬里亞·卡西米爾·斯圖亞特[1][a]
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父親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
母親瑪麗亞·克蕾門蒂娜·索別斯卡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簽名查爾斯·愛德華·史都華的簽名

他生於羅馬,大部分人生在意大利度過。1744年,他前往法國參加一場有計劃的入侵,以恢復他父親統治下的斯圖亞特君主制。當法國艦隊被風暴部分摧毀時,查爾斯在與詹姆斯黨領袖討論後決定前往蘇格蘭。這導致查爾斯在蘇格蘭西海岸乘船登陸和1745年詹姆斯黨起事。他率領的詹姆斯黨軍隊最初取得一些戰場勝利如1745年9月的普雷斯頓潘斯戰役和1746年1月的福爾柯克·穆伊爾戰役。但1746年4月查爾斯在卡洛登戰役中失敗,事實上終結了斯圖亞特的宣稱。儘管隨後有一些嘗試,如1759年法國計劃入侵,但查爾斯無法恢復斯圖亞特君主制。[4]起事後他逃離蘇格蘭,被描繪成一個浪漫的失敗英雄形象。[5]

隨着詹姆斯黨事業的失敗,查爾斯在歐洲大陸度過了餘生,除了一次秘密訪問倫敦。[6]返回後,查爾斯曾在法國短暫居住直到1748年根據《1748年亞琛條約》被放逐。查爾斯最終回到了意大利,在那裡他晚年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佛羅倫薩和羅馬。在1772年與斯托爾伯格-革登的露易絲公主結婚之前,他有過許多情婦。在他晚年,查爾斯的健康狀況大幅下降,據說他是個酒鬼。然而,他在1745年和1746年起事期間的逃跑行為,以及他的逃離蘇格蘭,導致他被描繪成一個失敗英雄的浪漫人物。[7]他的一生以及一次恢復斯圖亞特王朝的可能前景,留下了一個不朽的歷史傳奇,至今仍在傳承。[8][9]

早年

童年和教育:1720年–1734年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王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王子的長子。約1750年威廉·莫斯曼所畫

1720年12月31日,查爾斯生於羅馬穆蒂宮,這是教宗克勉十一世曾為查爾斯的父親提供的居所。[1][10]歷史學家對誰主持了他的洗禮儀式持不同看法。[1][11][12]凱貝特稱他的洗禮儀式由克勉十一世主持;[1]道格拉斯和皮寧斯基稱是蒙特菲亞斯科內主教主持。[11][12]他的名字中,查爾斯用於紀念曾祖父,愛德華用於紀念懺悔者愛德華,路易斯用於紀念法國國王,卡西米爾用於紀念波蘭諸國王,西爾韋斯特用於紀念他在聖西爾維斯特節出生。[12]

他是流亡的斯圖亞特國王詹姆斯二世之子「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瑪麗亞·克萊門蒂娜·索別斯卡的兒子,克萊門蒂娜是以在1683年維也納之戰中戰勝奧斯曼土耳其人而揚名的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的孫女。[13]查爾斯的祖父英格蘭和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二世和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七世在1685年-1688年在位。[10]1688年,他在英格蘭議會邀請荷蘭清教徒威廉三世及其妻、詹姆斯二世的長女瑪麗公主取代他。包括一部分著名國會議員在內的很多新教徒擔心詹姆斯二世意在將英格蘭完全恢復天主教信仰。[14]從詹姆斯二世流亡和《1701年嗣位法令》起,「詹姆斯黨」就致力於在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即在1603年由詹姆斯六世和一世統一併在1707年通過《聯合法案》實現議會合併的大不列顛復辟斯圖亞特王朝。查爾斯王子在爭取這一最終目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5][16]

據說查爾斯年輕時雙腿無力,可能是佝僂病的結果。[17][18]然而,查爾斯接受了鍛煉和跳舞的指導,以幫助改善他的體質,這在後來幾年中增強了他的雙腿。[17]查爾斯的大部分童年在羅馬和博洛尼亞度過,在一個小隨從和一個充滿愛但時常爭執的家庭陪伴下長大。[19]他的弟弟亨利·本篤·斯圖亞特5年後於1725年3月出生。他的母親和父親經常不和,[20]導致了一場值得注意的事件:在1725年亨利出生後不久,克萊門蒂娜離開了宮殿,搬到了修道院,直到1727年才回來。[21][22]雖然家裡有幾個人是新教徒,而且教宗最初對他的宗教教育表示擔憂,但查爾斯被培養成天主教徒。[23]作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詹姆斯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種自豪感中,堅信君權神授[13]查爾斯早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與年長的男人在一起,其中一些人擔任他的導師。[21]查爾斯·愛德華的主管是詹姆斯黨的鄧巴伯爵詹姆斯·穆雷,[19]雖然教宗最初對查爾斯在新教總督領導下的宗教教育表示擔憂,但詹姆斯同意查爾斯將被作為天主教徒養大。[23]他的導師包括騎士拉姆齊、[24]托馬斯·謝里丹爵士[24]和天主教的文西格拉神父。[25]他很快就熟悉了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26]儘管據說他從未完全掌握過任何語言,而且是部分文盲。[24]據報道,在童年時期,他喜歡打獵、騎馬、高爾夫、音樂和舞蹈。[27]

歐洲旅行:1734-1745年

 
威廉·莫斯曼所作肖像,約1750年

1734年,他的堂兄、加入西班牙卡洛斯王子一方爭奪那不勒斯王位的利里亞公爵經過羅馬。[28]他提議帶查爾斯去遠征,這個13歲的男孩被卡洛斯任命為炮兵將軍。[29]7月30日,他在護送下離開了羅馬,和堂兄弟一起前往法國和西班牙對蓋塔的圍攻,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戰爭。[29][30]在蓋塔時,他觀察了圍攻的最後階段,據說在圍城的戰壕中遭到了炮火襲擊。他於1734年末返回羅馬。[31]1735年1月,查爾斯14歲生日後不久,母親克萊門蒂娜死於壞血病[32]幾個月來,她一直處於健康狀況不佳的狀態,然而,據說查爾斯在母親去世後感到非常難過。[33]

有些長大後,查爾斯·愛德華被他的父親和教宗介紹給意大利社會。[34]1737年,詹姆斯派他的兒子在意大利主要城市旅行,以完成他作為王子和飽經世故的人的教育。[34]查爾斯訪問了熱那亞、佛羅倫薩、帕爾馬、博洛尼亞和威尼斯。[34][35]此次意大利之行令查爾斯感到震驚,他曾認為自己會受到王室王子的歡迎。[34]相反,大多數歐洲朝廷只接受他為「奧爾巴尼公爵」(14世紀蘇格蘭王室採用的歷史頭銜)。[36]雖然他是天主教徒,但許多歐洲國家希望避免與英國對抗,唯一的例外是威尼斯。[34]

到他20歲時,他已成為羅馬上層社會的一名著名成員,並對酒精和精美衣服產生了嗜好,這些花費經常超過了他的津貼。[37]由於亨利致力於祈禱和宗教研究,他與弟弟的距離越來越遠。[38]他的父親繼續依靠外國援助來恢復自己在英國和愛爾蘭的王位;[39]但查爾斯愈發支持在沒有入侵或任何外國支持的情況下進行叛亂的想法。[26]1743年,因不能親臨不列顛,詹姆斯命兒子查爾斯為攝政王,賦予他以自己名義行事的權力。[39]

1744年1月,其父詹姆斯自認為獲得了改組的法國政府事實上的重新支持。[40]基於這一錯誤信念,查爾斯·愛德華從羅馬秘密前往法國,最初以狩獵隊的名義。[41][42]然而,法國政府和國王路易十五都不曾正式邀請查爾斯。[43]然而2月,法國政府已同意計劃入侵英格蘭,希望將英國軍隊從奧地利繼承戰爭中撤出。[44]查爾斯隨後前往敦刻爾克,目的是陪同法國軍隊穿越英格蘭。[45]這場入侵從未實現,因為法國艦隊在春分時被風暴驅散,損失了11艘船。[46]當艦隊重新集結時,英國艦隊已經意識到法軍的聲東擊西之計,在海峽嚴陣以待。[47][48]

在計劃入侵失敗後,查爾斯留在法國,住在幾個地方,包括格拉沃利訥尚蒂伊和巴黎,1744年5月在蒙馬特租賃了一座山頂別墅。[49][50]由於在衣櫃、服務員和酒水上的支出,查爾斯欠下了30000里弗爾的債務。[51]有了這一消息,在入侵失敗後,法國人試圖通過拒絕向查爾斯支付每月補貼來鼓勵他返回意大利。[52]然而,當他再也付不起蒙馬特的房子租金時,康布雷大主教同意把巴黎附近的鄉村莊園借給他。查爾斯一直呆在那裡,直到1745年1月。[53],在法國人多次試圖鼓勵他離開巴黎地區後,他退居到蘇瓦松的貝里克公爵(他的庶出伯父)夫人安妮的鄉村別墅。[54]但是在此期間,查爾斯繼續定期前往巴黎,經常隱姓埋名,經常光顧巴黎的酒店,與支持者會面。[55]

1745年的起事

準備和蘇格蘭之旅:1745年

 
作為詹姆斯黨領袖的查爾斯·愛德華(在特拉奎爾宅的一幅畫,屬於路易·托克的圈子)。

在羅馬和巴黎,查爾斯見過很多斯圖亞特王朝的支持者,他知道在每個歐洲宮廷中都有詹姆斯黨的代表。[50]他現在在通信和其他與促進他自己和他父親的利益相關的實際工作中承擔了相當大的份額。[56]在巴黎和蘇瓦松期間,查爾斯為恢復君主制尋求資金和支持。[57]在與向他保證了蘇格蘭詹姆斯黨運動的支持力量的托馬斯·謝里丹爵士等愛爾蘭和蘇格蘭流亡者進行對話及收到赫克托·麥克萊恩爵士以尋求干預的名義向查爾斯提交的請願書後,查爾斯決定向蘇格蘭發起遠征。[58]最終目的是發動一場叛亂,將他的父親置於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位上。[59]為了資助這次遠征,查爾斯向巴黎銀行家約翰·沃特斯和喬治·沃特斯借了約18萬里弗爾。[60][61]這些資金的一部分是通過英國效忠者的支持籌集的,如奧克斯堡大廳的亨利·貝丁菲爾德爵士。[62]作為貸款的擔保,查爾斯用了外曾祖父約翰三世·索比斯基索比斯基王冠珠寶,這些珠寶是通過母親傳給他的。[61]他動用這些巨額資金購買武器,[50]並裝備了擁有66門炮的老兵船「伊麗莎白號」和載有16門炮的私掠船「杜泰萊號」(有時稱為「杜泰勒號」)。[63]

 
1907年所作的查爾斯王子在戰場上的圖。

1745年5月法國在豐特努瓦戰役中取得勝利,查爾斯和他的一行受到鼓舞,於7月5日啟航前往蘇格蘭。[64]在向北航行期間,查爾斯一行在凱爾特海遭到「HMS獅子號」炮擊。[65][66]查爾斯所在的「杜泰萊號」揚帆逃跑,而「伊麗莎白」號則以更強大的火力與「HMS獅子」號交戰。[65][66]當「獅子號」撤退,「伊麗莎白」號被迫返回布雷斯特進行維修並帶走了查爾斯的大部分補給,包括約1800把大刀、8門大炮和他購買的1500支步槍中的大部分。[65][50]「杜泰萊號」則能夠繼續與查爾斯合作,並於7月23日成功地將他和七名同伴帶到埃里斯凱島[65]該組織後來被稱為莫達特七人,其中包括愛爾蘭流亡者、前法國軍官約翰·奧沙利文和查爾斯的秘書喬治·凱利。許多高地氏族,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徒,仍然支持詹姆斯黨的宣稱,查爾斯期待這些氏族的熱烈歡迎,讓詹姆斯黨人在英國各地發動叛亂。[67]然而,他受到當地部族領導人的冷遇,許多被聯繫的人建議他返回法國,包括斯萊特的麥克唐納和諾曼·麥克勞德。[68]意識到失敗的潛在影響,他們感到自己是在沒有法國軍事支持的情況下抵達,查爾斯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其個人品質也沒有說服力。[69]查爾斯沒有被嚇倒,他再次啟航,到達了洛赫南烏阿姆灣英語Loch nan Uamhg[56]他曾希望得到法國艦隊的支持,但沒有得到,他決定在蘇格蘭組建一支軍隊。[70]

早期階段和普雷斯頓潘斯的勝利:1745年

雖然一開始很多氏族首領都勸阻他,但查爾斯在提出了「如果起事失敗,則為其財產的全部價值提供擔保」後得到了卡梅隆氏族的領袖洛奇爾的多納德·卡梅隆的關鍵支持。[71]此後,他的支持繼續增加。[72]據記錄,在此期間,查爾斯開始在小麥斯蒂爾·阿拉斯代爾的指導下學習蓋爾語會話。[73]8月19日,他在格倫芬南英語Glenfinnan打出父親的旗號,組建了一支大軍進軍愛丁堡[74]大軍向東推進,在8月的最後一周到達因弗加里城堡[75]查爾斯的大軍繼續通過科里亞伊拉克山口,在那裡他們對山口的控制說服了前進的政府軍撤出該地區。[75]先在布萊爾城堡短暫停頓後,[76]查爾斯於9月4日抵達珀斯,在那裡他的部隊加入了更多的同情者,包括喬治·穆雷勳爵。[77]穆雷曾參與1715年和1719年起事但被赦免。由於他對高地軍事習俗有更好的了解,他接替了奧沙利文,詹姆斯黨在接下來的一周里重新組織了軍隊。[78]9月14日,查爾斯和他的部隊占領了福爾柯克,查爾斯住在卡倫達宮,在那裡他說服基爾馬諾克伯爵加入。[d][79]

不列顛軍隊領導者約翰·科普爵士將軍英語John Cope (British Army officer)向因弗內斯進軍,使南部國家處於無人防守的狀態,從而幫助了查爾斯的進軍。[56]9月16日,查爾斯和他的軍隊在城外的愛丁堡朗斯通的格雷磨坊紮營。[80]市長阿奇巴爾德·斯圖亞特控制了這座很快投降的城市,儘管喬治·普雷斯頓指揮下的城堡沒有投降,並被封鎖,直到查爾斯後來因缺乏火炮而取消圍攻。[81]9月17日,查爾斯在大約2,400人陪伴下進入愛丁堡。[82]在此期間,查爾斯還向他的支持者頒發了獎盃,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查理王子的天盾。查爾斯在愛丁堡期間,畫家阿蘭·拉姆塞畫了他的肖像。[83]這幅肖像現在在戈斯福德室威姆斯伯爵的收藏品中,並在2016年展覽於蘇格蘭國立肖像畫陳列館。[84]

 
小王子查理走進霍利魯德宮,旁邊是洛希爾的多納德·卡梅隆和皮茨利戈勳爵亞歷山大·福布斯,約1892年由約翰·佩蒂繪製

與此同時,約翰·科普爵士已將他的部隊從海上帶到鄧巴爾,這是一個他將很快後悔的決定。[85]9月20日,查爾斯在杜丁斯頓加入併集合軍隊。[86]9月21日,查爾斯在普雷斯頓潘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Prestonpans中打敗由科普率領的蘇格蘭唯一的政府軍,[56][e]據說查爾斯離戰鬥的前線只有50步遠,[87]他後來對勝利涉及殺死自己的臣民表示遺憾。[88]值得注意的是,據報道,在戰鬥期間,查爾斯和穆雷勳爵就部隊部署問題發生了爭執。[89]歷史學家休·道格拉斯認為,這將導致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後來在卡洛登的最終失敗。[89]

入侵英格蘭:1745-1746年

普雷斯頓潘斯戰役結束後,士氣高漲,查爾斯回到愛丁堡,在霍利魯德宮建立朝廷。[90]10月中旬,法國派一名特使一起提供了資金和武器,詹姆斯黨士氣進一步高漲,這似乎證實了法國支持的說法。[91]然而,埃爾喬勳爵後來聲稱,他的蘇格蘭同胞已經對查爾斯的專制風格感到擔憂,並擔心他受到愛爾蘭顧問的過度影響。[92]由年長領導人組成的「王子委員會」成立;查爾斯因這是蘇格蘭人強加給他們的神授君主的而懷恨,而每天的會議也加劇了派系之間的分歧。[93]據說委員會成員包括珀斯公爵、喬治·穆雷勳爵、托馬斯·謝里丹、約翰·奧沙利文、布勞頓的默里、洛希爾、凱波克、克蘭拉納爾德、格倫科、阿爾德謝爾和洛赫加里。[94]經過多次討論,查爾斯說服議會同意入侵英格蘭。到11月,查爾斯率領多達近6000人向南進軍。11月10日,卡萊爾向查爾斯投降。[95]21日,查爾斯和他的軍隊繼續南進到了彭里斯[96][95]26日到普雷斯頓,[97]29日到曼徹斯特。[98]12月4日,他的軍隊南進遠達德比郡的斯沃克斯通橋英語Swarkestone Bridge特倫特河[95][99]

在到達德比後,因為缺乏英格蘭詹姆斯黨和法國的支持,以及有傳言稱大量政府部隊正在集結,儘管查爾斯反對,他在埃克塞特宮的委員會決定返回蘇格蘭。[100][101]查爾斯承認,離開法國後,他從未收到過英格蘭詹姆斯黨的消息;這意味着他在聲稱其他情況時撒謊,他與一些蘇格蘭人的關係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損害。[100]12月6日,詹姆斯黨和查爾斯離開德比,開始向北返回蘇格蘭。[102]查爾斯向北的路線與他曾經南下的路線相同。[103]他於12月9日返回曼徹斯特,經過當地居民的輕微抵抗,查爾斯向該鎮索要5000英鎊,最終獲得2500英鎊的付款。[104]然後,查爾斯繼續穿過普雷斯頓、蘭開斯特和肯達爾,直到12月18日,詹姆斯黨軍隊最終在坎布里亞郡的克利夫頓與政府軍相遇。詹姆斯黨軍隊將繼續贏得克利夫頓摩爾的小衝突,使他們能夠繼續向北穿過卡萊爾,回到蘇格蘭。[105]

查爾斯和他的軍隊在26日到達格拉斯哥並休息到1746年1月3日。[106]他們隨後決定圍攻斯特林和斯特林城堡。[107]然而,儘管該鎮立即投降,但事實證明城堡的炮火太強,詹姆斯黨部隊無法接近並占領之。[107]政府軍也試圖解圍,結果導致查爾斯在隨後的1746年1月的福爾柯克·穆伊爾戰役中取勝。[108][109]然而,未能攻占城堡導致了放棄圍攻,詹姆斯黨部隊向北移動到克里夫,然後是因弗內斯。[107]在天氣好轉之前,作戰暫停,查爾斯軍隊隨後在因弗內斯休息。[56]但他們後來被喬治二世之子坎伯蘭公爵的軍隊追趕。[110]

卡洛登和返回法國:1746年

4月16日,英國政府軍在隨後的卡洛登戰役中趕上了查爾斯和他的軍隊。[111]查爾斯無視下屬喬治·穆雷將軍的建議,選擇在平坦開闊的沼澤地上作戰,他的部隊在那裡受到了政府的強大火力。[112]為了確保他的安全,他的軍官要求查爾斯從前線後方指揮他的軍隊,這導致他無法清楚地看到戰場。[113]他希望坎伯蘭的軍隊首先發起進攻,於是讓他的士兵站在政府軍炮台的精確火力下。看到這一錯誤,他迅速下令發動攻擊,但他的信使在命令下達之前就被殺了。[113]詹姆斯黨沖入滑膛槍加農炮射出的葡萄彈的夾縫中的進攻彼此不協同,幾無進展。詹姆斯黨在中心突破了政府軍的第一道防線,但這次進攻最終被第二道防線的士兵擊退。[113]前線的倖存者隨後逃跑了。[114]然而,在戰場東北側作戰的詹姆斯黨軍隊以及第二道防線的愛爾蘭和蘇格蘭正規軍有序撤退,使查爾斯和他的私人隨從得以向北逃跑。[115]

 
藝術家約翰·布雷克·麥克唐納於1863年創作的《再無洛哈伯——查理王子離開蘇格蘭》

失敗後,穆雷設法帶領一群詹姆斯黨前往魯思文,打算繼續戰鬥。[116]然而,查爾斯認為自己被背叛了,決定放棄詹姆斯黨的宣稱。[f]在距離戰場約20英里的地方,查爾斯在戈特利克他可能的支持者洛瓦特領主勳爵家短暫休息,然後於4月16日經由奧古斯都堡撤退到因弗加里城堡。[117][118]查爾斯首先躲藏在蘇格蘭的荒野,然後逃往赫布里底群島,總是勉強領先於政府軍。[119]許多高地人幫助他逃亡,沒有一個人為了3萬鎊的獎金背叛他。[120][121]查爾斯得到了支持者的幫助,如引水人加爾特里吉爾的唐納德·麥克勞德、將他帶到本貝丘拉島的孔·奧尼爾將軍。[122]從4月16日至6月28日,查爾斯穿過本貝丘拉島、南尤伊斯特島北尤伊斯特島哈里斯島劉易斯島[123]6月28日,弗洛拉·麥克唐納英語Flora MacDonald將他假扮成女傭「貝蒂·伯克」,幫助他逃到斯凱島。[124][125][126]查爾斯在斯凱島一直呆到7月,然後返回大陸。[123]在一些忠誠的僕人和當地支持者的幫助下,查爾斯在西格蘭扁山脈躲避政府軍數周。[127]他最終逃脫了追捕,並在9月乘坐理查·沃倫指揮的法國護衛艦「歡樂號」離開了該國。[128][129]洛哈伯境內阿里塞格灣岸的王子石冢標誌着傳統意義上他最終離開蘇格蘭的地點。[128]

晚年

歐洲生活:1746-1766年

1746年10月10日(舊曆9月29日),查爾斯重新登陸法國。[130]他起初受到了路易十五的熱烈歡迎,但就額外的軍事或就政治援助而言,他的努力被證明是徒勞的。[131]但他因為在蘇格蘭的功績立刻成為巴黎人民的流行英雄和偶像。[131]1747年3月,他短暫地經由里昂前往馬德里,與西班牙的費爾南多六世會面,儘管國王拒絕了西班牙幫助復辟斯圖亞特的想法。[132]期間,其弟亨利在7月接受了紅衣主教的職位。[130]他與弟弟亨利的關係惡化,並故意中斷了與羅馬父親的聯繫(後者同意此事)。[130]

 
1760年的克萊門蒂娜·沃爾金肖
 
奧爾巴尼女公爵夏洛特·斯圖亞特是查爾斯唯一活過幼兒期的孩子(休·道格拉斯·哈米爾頓所畫)

回到法國後,查爾斯有很多情婦。[133]他和表親、蓋梅訥親王儒勒的妻子瑪麗·露易絲·德·拉圖爾·德·奧維涅有了私情,生有一個夭折的兒子小查爾斯(1748年 - 1749年)。1748年,根據結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第二亞琛和約》,查爾斯被逐出法國。[134][135]他首先遷往阿維尼翁的教宗領地,然後於1749年遷往洛林公國呂內維爾[136][g]在隨後的幾年中,據報道,他曾多次秘密訪問巴黎,但沒有被法國當局發現。[137]

 
晚年的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約1785年休·道格拉斯·哈米爾頓所畫

戰敗後,查爾斯告訴留在英格蘭的詹姆斯黨,他已經接受自己身為天主教徒不能恢復英格蘭和蘇格蘭王位的現實,願意改宗新教換取王位。[138]1750年,他秘密潛入倫敦,主要在倫敦埃塞克斯街的第三代普里姆羅斯子爵的遺孀的住所逗留了幾周。[139][140]在倫敦期間,查爾斯放棄了羅馬天主教信仰,並通過接受聖公會聖餐(可能是在剩餘的一個無陪審團的小教堂)而遵從了新教信仰。[141]堅定的詹姆斯黨人羅伯特·戈登主教在西奧巴爾德行的房子成為查爾斯的庇護所之一,且很可能就是實施儀式的地方,[142]而早在1788年,格雷律師學院的一家被非陪審員使用的教堂就被指為儀式現場。[h]這據說駁斥了大衛·休謨關於這是一座在斯特蘭的教堂的說法,[143]以及認為儀式是在聖馬田教堂舉行的像凱貝特這樣的傳記作者。[141]

他一度和可能是在1745年起事時相識的蘇格蘭情婦克萊門蒂娜·沃爾金肖(後稱阿爾貝斯特羅夫伯爵夫人)一同流亡。[144]她被查爾斯的很多支持者懷疑是大不列顛的漢諾威政府安插的間諜。[145]1753年,他們生下女兒夏洛特[146][147][148]由於無力挽回詹姆斯黨的頹勢,查爾斯沉湎飲酒,在其父詹姆斯的容許下,母女倆離開了查爾斯。[149][i]

1759年,時值七年戰爭,查爾斯在巴黎被法國外交大臣舒瓦瑟爾公爵召見。[150]查爾斯因為爭吵和在理想上過於理想化,沒能留下好印象。[151]舒瓦瑟爾計劃一場對英格蘭的全面入侵,由10萬大軍參與,[152]希望查爾斯率詹姆斯黨人也參與其中。但由於對查爾斯失望,他最終放棄尋求詹姆斯黨的幫助。[151]查爾斯最後的復辟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王位的希望——聯合法國入侵英國,也隨着法國海軍在基貝隆灣拉各斯的戰敗而成為泡影。[153]

覬覦者:1766-1788年

1766年1月1日,曾被教宗克勉十一世承認為英國國王的查爾斯之父詹姆斯去世,[154]但40多年後,已承認詹姆斯為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三世和八世」的教宗克勉十三世卻不同樣承認查爾斯為「查理三世」。[155]唯在1月23日,在教宗准許下,他搬入其父已生活了40多年的穆蒂宮。[156]查爾斯「登基」時寫信給法國和西班牙國王,但兩位國王都沒有承認他為國王查理三世。[157]查爾斯回到了羅馬的社交生活,拜訪了教皇,並沉迷於狩獵、射擊、舞會、音樂會、歌劇和戲劇等娛樂活動。一個值得注意的時刻是,他於4月6日在基吉宮會見並聆聽了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演出。然而,他會定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據說晚年沒有建立新的友誼。[158]1770年,他訪問了佛羅倫薩和比薩,在那裡,他在城市的溫泉浴場裡洗澡。[159]查爾斯於1771年初回到巴黎,並得到了法國舒瓦瑟爾公爵的許可,後者再次希望討論詹姆斯黨入侵的可能性。[159]然而,據報道,在會見當天,查爾斯喝得酩酊大醉,無法連貫地講話,討論被放棄。[159]

當查爾斯步入51歲時,詹姆斯黨支持者和法國人都擔心王子尚未結婚,只有他宣誓過獨身的牧師弟弟仍然是男性繼承人。[160][161]法國人還希望繼續使用斯圖亞特家族作為對抗英國政府的潛在武器。[160][162]1771年,查爾斯在巴黎時,曾派遣貝里克兵團的愛爾蘭軍官埃德蒙·瑞安爵士尋找新娘。[160]儘管關於準新娘進行了一些潛在的談判,但他還是未能找到妻子。[160]幾個月後,查爾斯的朋友艾吉永公爵和查爾斯的堂兄查爾斯·菲茨詹姆斯·斯圖爾特建議菲茨詹姆士的大姨子、斯托爾伯格-革登的露易絲公主作為準新娘。[162]因此,1772年3月28日,查爾斯通過代理人與斯托爾伯格-革登的露易絲公主結婚。[163]之後不久,這對夫婦於1772年4月17日在馬切拉塔第一次見面,據報道,他們的婚姻已經完成。[163]

他們最初定居羅馬,1774年遷往佛羅倫薩,1777年得到科西尼親王提供的住所聖克萊門特宮,現在為了紀念他又叫「覬覦者宮」。[164]查爾斯在佛羅倫薩化名「奧爾巴尼伯爵」,該名字屢屢出現在歐洲出版物上,其妻露易絲也被通常稱為「奧爾巴尼伯爵夫人」。[j][165]查爾斯晚年的健康狀況惡化,據報道他患有哮喘、高血壓、腿部腫脹和潰瘍。[164]例如,1774年,當他在佛羅倫薩時,他經常患有哮喘和與腿有關的疾病,這需要他的僕人把他抬上馬車。[166]查爾斯也是眾所周知的酒鬼,這種情況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惡化。[160][167]

查爾斯和露易絲於1777年離開佛羅倫薩返回羅馬。[168]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富於爭吵。[169]據說其中一個原因是關於露易絲與她的廷臣卡爾·邦斯泰頓和意大利詩人維托里奧·阿爾菲里伯爵的通姦關係的猜測[168][170],另一個原因是查爾斯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酗酒。[171]1780年11月,露易絲正式離開了查爾斯。[171]分居後,她聲稱查爾斯對她進行了身體虐待;[172]同時代人普遍相信這一主張。[170]史學家道格拉斯指出,查爾斯在聖安德魯節慶祝活動後飲酒,並在指控露易絲不忠後,可能試圖強姦她,導致她尖叫,以至於家庭傭人介入。[171]在隨後的幾年中,教宗將查爾斯的教宗養老金的一半授予露易絲,查爾斯的國際聲譽受到了嚴重損害。[172]據說查爾斯的生活越來越與世隔絕,越來越不悅,尤其是當他的弟弟亨利同意將露易絲安置在他的莊園後。[173]

1783年,查爾斯的健康狀況持續下降,有一段時間,他病得很嚴重,以至於被授予病人傅油聖事[173]儘管查爾斯康復了,但他同意創建一份新的遺囑,並簽署了一份非婚生女兒夏洛特的合法化法案,簽署了一份文書,將私生女夏洛特合法化。[173]他也給她蘇格蘭貴族的「奧爾巴尼女公爵」[174]「殿下」的稱號。但這並不足以賦予夏洛特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175]此後5年,夏洛特陪伴查爾斯在佛羅倫薩度過。最終,她比父親多活了不到兩年,於1789年11月在博洛尼亞未婚而亡。[176][k]1784年4月,來訪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說服查爾斯授予露易絲分居令。[178]雖然由於教宗國沒有此類法律程序,不是正式離婚,但露易絲因此可以合法獲准與丈夫分居,儘管她已經分居了一段時間。[178]查爾斯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佛羅倫薩和羅馬之間,但1785年他最後一次離開佛羅倫薩返回羅馬。[179]據報由於體弱,他的醫生限制了他的輕裝旅行。[179]

死亡和下葬

 
查爾斯與其父、弟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墳墓

1788年1月30日,67歲的查爾斯因中風死於羅馬。[180]他的弟弟約克樞機主教見證了他的死亡,記錄顯示他於1月31日上午去世,這是因為宣布他是和他不幸的曾祖父被處決的同一天死亡是不吉利的。[180][181]查爾斯的遺囑將他的大部分財產留給了他的繼承人女兒夏洛特。[182]也有一些例外,包括一些給他弟弟亨利的和一些給僕人的年金。[182]

在他死後,他的臉被做了一個石膏,他的屍體被防腐並放在一個柏木棺材裡。[183]裝飾有帶聖安德魯十字架的薊勳章和帶聖喬治十字架的嘉德勳章的[183]查爾斯先被埋葬其弟亨利任主教的羅馬附近的弗拉斯卡蒂大教堂[182]1807年亨利去世時,查爾斯的遺體(除了他的心臟)被轉移到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地下室,並安葬在他弟弟、父親的遺體旁邊。[184]其在安托尼奧·卡諾瓦的皇家斯圖亞特紀念碑的下方。[185][186]他的母親瑪麗亞也葬在聖伯多祿大殿附近。[187]他的心臟保存在弗拉斯卡蒂大教堂,在那裡,它被放在一座紀念碑下的地板下的一個小瓮中。[182][184]

查爾斯沒有婚生子女存活,這使得其弟「約克公爵」亨利成為「亨利九世」(在蘇格蘭稱「亨利一世」)。但亨利身為司鐸,終身未婚,他死後,老王位覬覦者絕嗣,詹姆斯黨人轉而支持查理一世幼女的後人、薩伏伊家族撒丁尼亞國王卡洛·埃馬紐萊四世為「英國國王查理四世」,但此後詹姆斯黨的擁護對象都沒有提出繼承英國王位的要求。

文學形象

自18世紀以來,查爾斯一直被描繪在繪畫中,其中大部分屬於浪漫主義,後來又屬於詹姆斯黨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代表。[188][189]查爾斯於1746年離開蘇格蘭被弗朗西斯·威廉·托普漢繪製為一幅肖像畫  《查爾斯·愛德華王子向他的朋友告別》[l]1892年,約翰·佩蒂描繪了查爾斯進入霍利魯德宮的情景。查爾斯和詹姆斯黨也會被描繪在許多繪畫、印刷品和物品上,他的肖像和紋章甚至被描繪在雕刻的飲用玻璃等物品上。[191][192]

查爾斯在舞台上、電影和電視上都有過形象。他由大衛·尼文在1948年的半傳記電影《查理王子》中飾演。[193]安德魯·高爾也根據戴安娜·蓋伯頓的系列叢書,在歷史劇《外鄉人》中塑造了查爾斯。[194]他的一生構成了眾多歷史劇的組成部分,包括《英俊王子查理》(1897年)、《小王位覬覦者》(1996年)和《榮耀》(2000年)。[195][196][197]

查爾斯·斯圖爾特的遺產和他在詹姆斯黨運動中的角色也影響了歌曲和音樂。例子包括民歌《這是你家庭生活的黃金》《英俊王子查理》《查理不王誰可王?》《查理是我的寶貝》。[198][199][200]英國作家哈羅德·埃德溫·博爾頓爵士的《斯凱島船歌》和塞恩·克拉拉·麥克·多姆奈爾的愛爾蘭歌曲《我英勇的愛人》紀念查爾斯隨後從蘇格蘭逃離。[201]流行歌曲《我的邦尼躺在海上》可以指代他,也可以指代任何女人。[202]1961年托尼·謝里登披頭士對其進行了翻唱。

紋章

 
查爾斯作為威爾士親王使用的紋章

在他自稱威爾士親王的過程中,查爾斯聲稱擁有一件由王國紋章組成的紋章,與之不同的是有三個點的銀色標籤[203]

另見

注釋

  1. ^ 查爾斯可能有一個中間名賽弗里諾。[2]
  2. ^ 查爾斯生於使用格里曆時的羅馬,但英國直到1752年才採用格里曆,故經常將他的生日記載為1720年12月20日。
  3. ^ 該名字後由溫莎王朝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之子查爾斯三世即位時使用。[3]
  4. ^ 在福爾柯克·穆伊爾戰役之前,查爾斯將再次住在卡倫達宮。然而,伯爵後來因支持查爾斯於1746年8月被處決。
  5. ^ 科普和他的軍隊對詹姆斯黨的災難性防禦後來在歌曲《約翰尼·科普》中被永久地記錄下來。
  6. ^ 這些事件的第一手記錄由約翰斯通騎士詹姆斯在其《1745-1746年叛亂回憶錄》中給出。
  7. ^ 1766年公國被併入法蘭西。
  8. ^ 1788年《君子雜誌》報道。
  9. ^ 後來夏洛特和羅安家族的牧師斐迪南·馬克西米連·梅里亞德克·德羅安生有一男二女共三個私生子女,唯一的兒子即羅亨斯塔特伯爵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
  10. ^ 在歐洲出版物中,他經常使用這個爵位
  11. ^ 後來被稱為約翰·索別斯基·斯圖亞特和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的約翰·海·亞倫和查爾斯·曼寧·亞倫無憑無據地稱他們的父親托馬斯·亞倫是查爾斯和露易絲的合法兒子。[177]
  12. ^ 出版於1839年的《費雪的客廳廢料書》,並附有萊蒂西亞·伊麗莎白·蘭登的詩歌插圖。[190]

參考

  1. ^ 1.0 1.1 1.2 1.3 1.4 Kybett 1988,第20頁.
  2. ^ Additional Manuscripts, British Library, 30,090, quoted in Frank McLynn, Charles Edward Stuart: A Tragedy in Many Acts (London: Routledge, 1988), 8.
  3. ^ Britain's new monarch to be known as King Charles III. Reuters (Reuters). 2022-09-08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英語). 
  4. ^ McLynn 1988,第449頁.
  5. ^ McLynn, Frank. Charles Edward Stuart: a tragedy in many acts. [2017-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2). 
  6. ^ Aronson 1979,第305頁.
  7. ^ McLynn 1988,第8頁.
  8. ^ Douglas 1975,第x頁.
  9. ^ Preston 1995,第13–19頁.
  10. ^ 10.0 10.1 Charles Edward Stuart – Jacobites, Enlightenment and the Clearances – Scotland's Histo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0). 
  11. ^ 11.0 11.1 Pininski 2010,第22頁.
  12. ^ 12.0 12.1 12.2 Douglas 1975,第25頁.
  13. ^ 13.0 13.1 Bonnie Prince Charlie – the Jacobite Trail. [202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14. ^ Kybett 1988,第6頁.
  15. ^ Kybett 1988,第8頁.
  16. ^ Douglas 1975,第16頁.
  17. ^ 17.0 17.1 Kybett 1988,第30頁.
  18. ^ Douglas 1975,第29頁.
  19. ^ 19.0 19.1 Kybett 1988,第28頁.
  20. ^ Douglas 1975,第30頁.
  21. ^ 21.0 21.1 Kybett 1988,第32頁.
  22. ^ Douglas 1975,第37頁.
  23. ^ 23.0 23.1 Kybett 1988,第33頁.
  24. ^ 24.0 24.1 24.2 Kybett 1988,第31頁.
  25. ^ Kybett 1988,第37頁.
  26. ^ 26.0 26.1 Vaughan 1911,第940頁.
  27. ^ Pininski 2010,第26頁.
  28. ^ Douglas 1975,第40頁.
  29. ^ 29.0 29.1 Johnston 2010,第28頁.
  30. ^ Kybett 1988,第38頁.
  31. ^ Johnston 2010,第29頁.
  32. ^ Kybett 1988,第40頁.
  33. ^ Johnston 2010,第24頁.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Kybett 1988,第45頁.
  35. ^ Preston 1995,第30頁.
  36. ^ Douglas 1975,第47頁.
  37. ^ Kybett 1988,第47頁.
  38. ^ Kybett 1988,第60頁.
  39. ^ 39.0 39.1 Douglas 1975,第53頁.
  40. ^ Kybett 1988,第76頁.
  41. ^ Kybett 1988,第80頁.
  42. ^ Douglas 1975,第56頁.
  43. ^ Kybett 1988,第xvii頁.
  44. ^ Kybett 1988,第89頁.
  45. ^ Kybett 1988,第90頁.
  46. ^ Kybett 1988,第92頁.
  47. ^ Longmate p.149
  48. ^ Douglas 1975,第58頁.
  49. ^ Kybett 1988,第97頁.
  50. ^ 50.0 50.1 50.2 50.3 Douglas 1975,第63頁.
  51. ^ Kybett 1988,第98頁.
  52. ^ Kybett 1988,第100頁.
  53. ^ Kybett 1988,第101頁.
  54. ^ Kybett 1988,第107頁.
  55. ^ Kybett 1988,第108頁.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Vaughan 1911,第941頁.
  57. ^ Kybett 1988,第103頁.
  58. ^ Kybett 1988,第104頁.
  59. ^ Douglas 1975,第65頁.
  60. ^ Kybett 1988,第112頁.
  61. ^ 61.0 61.1 Preston 1995,第44頁.
  62. ^ Sir Henry Bedingfield: National Trust unmasks landowner who spied for Bonnie Prince Charlie. The Times. [21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63. ^ Kybett 1988,第115頁.
  64. ^ Kybett 1988,第116頁.
  65. ^ 65.0 65.1 65.2 65.3 Kybett 1988,第117頁.
  66. ^ 66.0 66.1 McLynn 1988,第105頁.
  67. ^ Douglas 1975,第74頁.
  68. ^ Riding 2016,第83–84頁.
  69. ^ Stewart 2001,第152–153頁.
  70. ^ Oestman, Olivia. The Second Jacobite Rebellion of 1745: Triumph and Tragedy for Scotland (PDF). April 19, 2019 [November 8, 2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8 November 2021). 
  71. ^ Riding 2016,第465–467頁.
  72. ^ Douglas 1975,第77頁.
  73. ^ Pininski 2010,第32頁.
  74. ^ Douglas 1975,第79頁.
  75. ^ 75.0 75.1 Preston 1995,第70頁.
  76. ^ Preston 1995,第73頁.
  77. ^ Douglas 1975,第87頁.
  78. ^ Riding 2016,第123–125頁.
  79. ^ Douglas 1975,第90頁.
  80. ^ Norie 1907,第54頁.
  81. ^ Douglas 1975,第111頁.
  82. ^ Charles Edward, the Young Pretender.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7 December 2023 [202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7). 
  83. ^ Lost Bonnie Prince Charlie portrait found in Scotland. BBC News. 2014-02-2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84. ^ Ferguson, Brian. Unique Bonnie Prince Charlie painting secured for Scotland. Edinburgh News. 2016-03-30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85. ^ Douglas 1975,第98頁.
  86. ^ Preston 1995,第86頁.
  87. ^ Douglas 1975,第103頁.
  88. ^ Douglas 1975,第105頁.
  89. ^ 89.0 89.1 Douglas 1975,第99頁.
  90. ^ Douglas 1975,第112頁.
  91. ^ Riding 2016,第185頁.
  92. ^ Elcho 1907,第289頁.
  93. ^ Douglas 1975,第119頁.
  94. ^ Riding 2016,第175–176頁.
  95. ^ 95.0 95.1 95.2 Douglas 1975,第127頁.
  96. ^ Preston 1995,第125頁.
  97. ^ Preston 1995,第126頁.
  98. ^ Preston 1995,第127頁.
  99. ^ Preston 1995,第131頁.
  100. ^ 100.0 100.1 Riding 2016,第299–300頁.
  101. ^ Riding 2016,第304–305頁.
  102. ^ Douglas 1975,第130頁.
  103. ^ Douglas 1975,第132頁.
  104. ^ Douglas 1975,第133頁.
  105. ^ Douglas 1975,第135-136頁.
  106. ^ Pininski 2010,第41頁.
  107. ^ 107.0 107.1 107.2 Pininski 2010,第42頁.
  108. ^ Riding 2016,第209–216頁.
  109. ^ Riding 2016,第328–329頁.
  110. ^ Riding 2016,第377–378頁.
  111. ^ Battle of Culloden (showing Duke of Cumberland).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英語). 
  112. ^ Douglas 1975,第160頁.
  113. ^ 113.0 113.1 113.2 Douglas 1975,第162頁.
  114. ^ Douglas 1975,第163頁.
  115. ^ Riding 2016,第427頁.
  116. ^ Douglas 1975,第165頁.
  117. ^ Preston 1995,第201頁.
  118. ^ Blaikie, W B. Prince Charles Edward Stuart Itinerary and Map (Supplement to the Lyon in Mourning). Scottish History Society: 46.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透過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119. ^ Douglas 1975,第170頁.
  120. ^ McLynn 1988,第239頁.
  121. ^ Michael Hook and Walter Ross, The 'Forty-Five. The Last Jacobite Rebellion (Edinburgh: HMSO,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1995), p27
  122. ^ Burke, Sir Bernard. A Selection of Arms Authorised by the Laws of Heraldry. : 113. 
  123. ^ 123.0 123.1 Douglas 1975,第169頁.
  124. ^ McLynn 1988,第233頁.
  125. ^ Charles Edward Stewart: The Young Pretender. The Scotsman. UK. [5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November 2007). 
  126. ^ Queen Anne and the 1707 Act of Unio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4 February 2007. ALBA – The Escape of the Young Pretender
  127. ^ Douglas 1975,第192頁.
  128. ^ 128.0 128.1 Douglas 1975,第196頁.
  129. ^ Preston 1995,第226頁.
  130. ^ 130.0 130.1 130.2 Douglas 1975,第200頁.
  131. ^ 131.0 131.1 Douglas 1975,第201頁.
  132. ^ Douglas 1975,第203頁.
  133. ^ Douglas 1975,第211頁.
  134. ^ McLynn, Frank. The Jacobites.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35. 
  135. ^ Douglas 1975,第210頁.
  136. ^ Pininski 2010,第63頁.
  137. ^ Pininski 2010,第65頁.
  138. ^ Aronson 1979,第307頁.
  139. ^ The visit of Prince Charles to London. The National Trust. [21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1). 
  140. ^ Kybett 1988,第267頁.
  141. ^ 141.0 141.1 Kybett 1988,第268頁.
  142. ^ Robb, Steven. Gordon, Robert (Bap. 1703, d. 1779), Jacobite sympathizer and the last bishop of the nonjuring Church of England .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doi:10.1093/ref:odnb/105934.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43. ^ Royal Stuart Journal Number 1, 2009
  144. ^ Pininski 2010,第70頁.
  145. ^ McLynn 2005,第78頁.
  146. ^ Douglas 1975,第254頁.
  147. ^ Douglas 1975,第265頁.
  148. ^ McLynn 1988,第344頁.
  149. ^ McLynn 1985,第375頁.
  150. ^ McLynn 2005,第82頁.
  151. ^ 151.0 151.1 McLynn 2005,第84頁.
  152. ^ McLynn 2005,第81頁.
  153. ^ McLynn 1988,第450頁.
  154. ^ Douglas 1975,第241頁.
  155. ^ Douglas 1975,第242頁.
  156. ^ Aronson 1979,第406頁.
  157. ^ Douglas 1975,第246頁.
  158. ^ Douglas 1975,第247頁.
  159. ^ 159.0 159.1 159.2 Douglas 1975,第249頁.
  160.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Douglas 1975,第250頁.
  161. ^ Pininski 1975,第81頁.
  162. ^ 162.0 162.1 Pininski 2010,第81頁.
  163. ^ 163.0 163.1 Douglas 1975,第251頁.
  164. ^ 164.0 164.1 Douglas 1975,第255頁.
  165. ^ Douglas 1975,第307頁.
  166. ^ Douglas 1997,第255頁.
  167. ^ Pininski 2010,第80頁.
  168. ^ 168.0 168.1 Douglas 1975,第257頁.
  169. ^ Douglas 1975,第256頁.
  170. ^ 170.0 170.1 Mayne, Ethel Colburn. Enchanters of Men Second. London: Methuen & Co. 6 May 1909: 206 [28 May 2016]. 
  171. ^ 171.0 171.1 171.2 Douglas 1975,第258頁.
  172. ^ 172.0 172.1 Douglas 1975,第260頁.
  173. ^ 173.0 173.1 173.2 Douglas 1975,第262頁.
  174. ^ Douglas 1975,第122頁.
  175. ^ Aronson 1979,第353頁.
  176. ^ Vaughan 1911,第942頁.
  177. ^ Nicholson, Robin. Bonnie Prince Charlie and the Making of a Myth: A Study in Portraiture, 1720–1892.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August 2019]. ISBN 9780838754955. 
  178. ^ 178.0 178.1 Douglas 1975,第263頁.
  179. ^ 179.0 179.1 Douglas 1975,第267頁.
  180. ^ 180.0 180.1 Kybett 1988,第311頁.
  181. ^ Aronson 1979,第361頁.
  182. ^ 182.0 182.1 182.2 182.3 Douglas 1975,第269頁.
  183. ^ 183.0 183.1 Pininski 2010,第97頁.
  184. ^ 184.0 184.1 McLynn 1988,第446頁.
  185. ^ Monument to the Stuarts. St Peter's Basilica. [26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 
  186. ^ Douglas 1975,第272頁.
  187. ^ Douglas 1975,第43頁.
  188. ^ Coltman 2019,第147頁.
  189. ^ Teulié, Gilles. Victorian Representations of War. Cahiers Victoriens et Édouardiens. 2007, (66 Automne). S2CID 249113802. doi:10.4000/cve.10379 . 
  190. ^ Landon, Letitia Elizabeth. picture. Fisher's Drawing Room Scrap Book, 1839. Fisher, Son & Co. 1838 [202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6). Landon, Letitia Elizabeth. poetical illustration. Fisher's Drawing Room Scrap Book, 1839. Fisher, Son & Co. 1838 [202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6). 
  191. ^ Coltman 2019,第149-158頁.
  192. ^ Jacobite wine glasses. The National Archives. [29 Dec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7). 
  193. ^ Kybett 1988,第xv頁.
  194. ^ Outlander' Q&A: Andrew Gower on Playing Bonnie Prince Charlie. Access Hollywood. 15 May 2016 [201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 December 2017). 
  195. ^ For Bonnie Prince Charlie, starring Julia Marlowe & Robert Taber, 1897. Vanderbilt University. [21 August 2022]. 
  196. ^ Finding glory in the tale of Prince Charlie. TES. [21 August 2022]. 
  197. ^ New Pretender avoids toll with boat crossing. Herald Scotland. 29 May 1996 [21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1). 
  198. ^ Fraser, Simon. Airs and Melodies peculiar to 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 and the Isles. Edinburgh. 1816: 47. 
  199. ^ Silverman 2010,第66頁.
  200. ^ Charlie, he's my darling (PDF).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7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4). 
  201. ^ Silverman 2010,第65頁.
  202. ^ Herman Finer. Governments of greater European power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overnments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Volume 1. Holt. 1956: 178. 
  203. ^ Francois R. Velde. Marks of Cadency in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Heraldica.org.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資料

外部連結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
出生於:1720年12月31日逝世於:1788年1月30日
王位覬覦者
前任者:
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
斯圖亞特家族首領
詹姆斯黨領袖

1766年1月1日—1788年1月30日
繼任者:
亨利·本篤·斯圖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