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秋操

永平秋操是1911年10月初(宣統三年八月仲秋)清朝直隸省永平府舉行的軍事演習。[1]

準備

1911年10月初(宣統三年八月仲秋),清廷在直隸省永平府集結了六萬多兵力,在灤州以西的柏樹莊到拐子山以北地區舉行了「永平秋操」。閱兵場設於坨子頭村南,並建造了閱兵台。[1]

在舉行秋操前的數月,清廷先後頒布《軍官隨觀秋操規則》、《學生人民隨觀秋操規則》、《秋操總監處勤務規則》、《秋操陸軍警察服務規則》等規定,以保證秋操成功。秋操前夕,清廷還擬定了各省派赴現場觀秋操官員名單,通過報紙公布。按照規定,各省督練公所、各鎮司令處可派3至5名武官觀秋操。實際除貴州庫倫只派員一人外,其餘各省均派員5人以上前來觀秋操。各國駐華使館也派武官2員或1員觀操。[1]

1911年9月起,永平秋操進入籌備期。9月9日,清政府公布了永平秋操的主要機構及其負責官員。載濤任監操大臣。下設中央審判處、外賓接待處、參觀照料處、綜理處等機構。此外,東、西兩軍也各自設有審判處。這些機構均設在永平。

  • 中央審判處:實際為評判委員會,處長盧靜遠,下設包括蔡鍔蕭耀南李炳之吳鴻昌等在內的39名審判官。
  • 外賓接待處:處長馮耿光,下設接待員20人,負責接待參觀的外國客人、記者。
  • 參觀照料處:處長哈漢章,下設照料員10人,負責接待參觀的中國記者等。
  • 綜理處:處長陳其采,下設軍需股、交通股、庶務股。
  • 西軍審判處:處長為良弼,審判官為張世膺金永炎等人。
  • 東軍審判處:處長為陸錦,審判官為靳雲鶚等人。[2][3]

9月底,在北京德勝門外的黃寺教場舉行了「預演、彩排」。攝政王載灃親自檢閱「大清國皇廷禁衛軍」。同時任命軍諮大臣載濤為「恭代大皇帝親臨閱操大臣」。載濤受命後乘馬車(檢閱車)繞場一周進行巡閱,軍樂高奏,攝政王親為各軍將領授旗,並囑「此次與國家前途大有關係,當務慎重。」[1]

直隸省永平府的地方官吏為秋操十分忙碌。凡是皇親、高官、京城大員、外賓經過的地段,每里設巡警10名,陸軍警察10名,淮軍馬隊10名,交替進行「循環巡邏」、「往返巡邏」、「穿行巡邏」。各值勤點間距20丈至30丈。出擊時採用「日」字陣,將「可疑人」圍入「日」字中,以防其逃跑。秋操現場周邊不良分子、可疑人員被控制在固定區域,嚴禁外出,否則要追究地方官吏以及三鄰五村保甲長的責任。四處張貼的安民告示寫着「官軍購物兌銀一律不得抬價」,「閒散遊民不得擅闖警戒區」。[1]

過程

總監閱操大臣載濤率隨從官員自北京赴永平府灤州開平行轅當天,直隸總督陳夔龍天津全城的司、道、府文武各官、巡警道署、差遣隊、軍樂隊、體育社團等到車站迎接。灤州知州朱佑葆率本地學生910人、學董77人、警董40人、名商會長40人、自治會職員42人、各村鎮正、副84人迎接。[1]

參加秋操的部隊分為東、西兩軍。東軍是漢人為主的「新式陸軍」,總指揮是軍諮使馮國璋,副總指揮分別為陸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陸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西軍是滿人為主的「皇廷禁衛軍」,總指揮是陸軍部正參議舒清阿,副總指揮分別為副軍諮使哈漢章、軍諮官田獻章。東、西兩軍以步兵為主,酌量配置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後勤兵、衛生隊。兩軍合計6萬多人。[1]

清廷為此次秋操撥銀元1800萬。動用山炮608尊、陸炮720尊、步槍28582支、馬槍2196支、彈藥車(畜力)452輛、接濟車(畜力)320輛、騾馬3612匹、炮彈28800發、槍彈2 076190發,雇用民夫19488人次。在秋操中,清廷剛剛自德國購買的「克魯伯機關槍」和自美國引進的行軍電話也同時亮相,引起來賓關注。[1]

按照計劃,秋操開始時,西軍自北京向東北方向前進,進駐豐潤開平一線。東軍自天津開拔,進駐山海關灤州一線。兩軍沿京奉鐵路相向而行。次日,兩軍在坨子頭村相遇並交戰,西軍戰敗,向西撤至雷莊以西的石佛營,東軍追擊,迫西軍撤至古冶鎮。第三日起,西軍反攻,轉敗為勝,東軍戰敗,退至坨子頭村重新集結。第四天起,兩軍將官進行議和,標以下各自操演戰法。第六日,舉行「會操總閱兵」。第七日罷操,將校級軍官聚餐,犒賞參加秋操的部隊。第八日,各軍返回原來的駐防地。[1]

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後清廷急電灤州稱,「閱操大臣載濤,武昌吃緊,率部速歸……」。永平秋操就此中止。[1]

秋操中止後,部分參加秋操的部隊未按照命令回歸原駐防地,而是在灤州舉行了灤州兵諫灤州起義[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高智勇,清末「永平秋操」,炎黃春秋2010年04期
  2. ^ 趙潤生, 馬亮寬,辛亥灤州兵諫與灤州起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頁
  3. ^ 唐向榮,辛亥灤州起義,載 灤縣文史資料 第七輯,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