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英語:Hanna,新加坡譯《少女殺手:漢娜》,中國大陸譯《漢娜》,香港譯《殺神少女:漢娜》)是2011年動作驚悚片,由喬·萊特執導,瑟夏·羅南、艾瑞克·巴納、湯姆·荷蘭德、奧莉維亞·威廉姆斯、傑森·弗萊明與凱特·布蘭切特聯袂出演。影片講述了一位前中央情報局特勤人員與殺手女兒,遭中情局高級特工追殺的故事。
少女殺手:漢娜 Hanna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喬·萊特 |
監製 |
|
編劇 | 大衛·法爾[*] 賽特·洛克海德[*] |
劇本 | |
故事 | 塞思·洛克黑德 |
主演 | |
配樂 | 化學兄弟 |
攝影 | 阿爾溫·庫克勒 |
剪輯 | 保羅·托希爾(Paul Tothill) |
製片商 | Holleran Company[*] 巴貝爾堡攝影棚 |
片長 | 111分鐘[1] |
產地 | |
語言 |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
預算 | 3000萬美元[4] |
票房 | 6530萬美元[4]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漢娜 |
香港 | 殺神少女:漢娜 |
臺灣 |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
影片於2011年4月和5月在北美和歐洲上映,獲得不俗的口碑,其中羅南和布蘭切特的演技、動作戲及主題獲認可。
劇情
15歲少女漢娜·海勒與父親埃里克住在芬蘭北部的農村。埃里克是德國人,也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前特勤人員。自漢娜兩歲起,他就開始訓練她,教她徒手格鬥,鍛煉她的開槍打靶能力,希望將她鍛煉成訓練有素的刺客。由於受到中情局高級特工瑪麗莎·威格勒的追殺,埃里克不能公開露面,而他之所以訓練漢娜,是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幹掉瑪麗莎。
一天晚上,漢娜告訴埃里克,說自己已經準備好面對敵人。埃里克挖出一個無線電信標,準備向中情局報告他們的位置。他告誡漢娜,與梅麗莎硬碰硬會對她和梅麗莎造成致命傷害,但還是把最終決定權留給漢娜。漢娜還是激活信標。埃里克指示漢娜去柏林跟他碰面,之後便離開了。
漢娜遭到特種部隊包圍,被帶到中情局的地下基地。漢娜叫出梅麗莎的名字,讓梅麗莎起了戒心,於是她派出替身審問漢娜。漢娜跟替身講話的時候,突然哭了出來,緊緊抱住替身,這讓替身覺得不舒服。於是,替身派守衛去牢房安撫她。
守衛和替身剛踏進牢房,就被漢娜反殺。漢娜逃跑的時候,發現自己身在摩洛哥。路上,漢娜碰到了開着旅行車,帶着兒子邁克爾和女兒蘇菲度假的塞巴斯蒂安和蕾切爾。漢娜藏進休旅車,登上前往西班牙的渡輪,潛入柏林。一家人對漢娜非常好,漢娜也和蘇菲成了朋友。漢娜跟蘇菲分享了柏林密會的事情,兩人還親了個吻。
梅麗莎派有虐人怪癖的前特工艾薩克去抓漢娜,其他人繼續搜捕埃里克。梅麗莎去找漢娜的外婆套情報,但沒有套出有價值的信息,於是把她殺害。艾薩克和兩個光頭黨人看到漢娜和一家人從摩洛哥旅館走出來,一路跟隨他們,將他們逼入死角。漢娜挑起惡鬥,成功逃跑。梅麗莎審問一家人,了解到漢娜正前往柏林。
與此同時,埃里克想暗殺梅麗莎,但沒有成功。漢娜抵達約定地點,見到了埃里克的好友、古怪的魔術師克奈普勒,克奈普勒住在廢棄的遊樂園。埃里克還沒有到,梅麗莎和艾薩克先出現。漢娜繼續逃跑,但路上聽到了埃里克不是她新生父親的言論。
漢娜之後來到外婆的空房子,見到了埃里克。埃里克承認他不是親生父親,但一直把她視如己出。原來他之前在中情局,曾招募懷孕的女性加入一個項目,孕育DNA經增強的後代,打造超級士兵。後來項目擱置,對象紛紛被消滅。梅麗莎和艾薩克隨後抵達,埃里克分散兩人注意力,給漢娜製造逃跑機會。埃里克殺掉艾薩克,但被梅麗莎爆頭。梅麗莎之後去克奈普勒家找漢娜,但只發現了被艾薩克審訊至死的克奈普勒。
成功逃跑的漢娜在廢棄的遊樂場堵截梅麗莎。在這場最終的較量中,漢娜闖入梅麗莎開槍的火力範圍,朝她射了一支箭。梅麗莎中箭,踉踉蹌蹌地躲避漢娜的追擊,結果從滑梯摔了下去,摔了個重傷。漢娜撿起梅麗莎的槍,朝她的心臟開了兩槍,將她擊斃,這是她在電影開頭獵殺麋鹿的方法。
陣容
- 瑟夏·羅南 飾 漢娜·海勒(Hanna Heller)
- 艾瑞克·巴納 飾 埃里克·海勒(Erik Heller)
- 維姬·克里普斯 飾 約翰娜·扎德克(Johanna Zadek)
- 凱特·布蘭切特 飾 瑪麗莎·威格勒(Marissa Wiegler)
- 帕羅斯·阿羅史密斯(Paros Arrowsmith) 飾 中情局技術人員甲
- 約翰·麥克米倫(John Macmillan) 飾 路易斯(Lewis)
- 蒂姆·貝克曼(Tim Beckmann) 飾 華特(Walt)
- 保羅·比爾查德(Paul Birchard) 飾 鮑勃(Bob)
- 克里斯汀·馬爾科姆(Christian Malcolm) 飾 行動負責人
- 傑米·比米什(Jamie Beamish) 飾 伯頓(Burton)
- 湯姆·霍奇金斯(Tom Hodgkins) 飾 監聽員(Monitor)
- 文森特·蒙特埃爾(Vincent Montuel) 飾 G營地醫生甲
- 內森·諾蘭(Nathan Nolan) 飾 G營地醫生乙
- 米雪·道克利 飾 瑪麗莎替身
- 傑西卡·巴登 飾 蘇菲(Sophie)
- 奧爾多·馬蘭德(Aldo Maland) 飾 邁爾斯(Miles)
- 奧利維亞·威廉姆斯 飾 蕾切爾(Rachel)
- 傑森·弗萊明 飾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 穆罕默德·馬吉德 飾 摩洛哥酒店老闆
- 湯姆·荷蘭德 飾 艾薩克(Isaacs)
- 塞巴斯蒂安·赫爾克 飾 蒂奇(Titch)
- 喬爾·巴斯曼 飾 雷澤(Razor)
- 馬蒂亞斯·哈里比·勃蘭特 飾 丹麥警察
- 阿爾瓦羅·塞萬提斯(Alvaro Cervantes) 飾 費利西亞諾(Feliciano)
- 馬克·索托(Marc Soto) 飾 費利西亞諾的兄弟
- 古德倫·里特 飾 卡特琳·扎德克(Katrin Zadek)
- 馬丁·伍克 飾 克奈普勒(Knepfler)
- 羅絲·韋克索(Rose Wakesho) 飾 琳達(Linda)
製作
影片由美國霍勒蘭公司和德國巴貝爾斯堡攝影棚聯合製片,德國多家電影基金及主要發行商焦點影業投資,其中焦點影業持有影片版權[2]。
開發
編劇塞思·洛克黑德還在溫哥華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寫下影片的劇情和劇本[5],不過那時的劇本還是待售狀態[6],最終劇本直到2006年才確定,其後經大衛·法爾多家修改[7]。
丹尼·鮑伊和艾方索·柯朗曾是導演的人選,但在主演羅南向製片人的極力推薦下[8],喬·懷特最終接過導演職位[9]。
攝製
影片戲份多在柏林巴貝爾斯堡拍攝,少數戲份在芬蘭庫薩莫奇奇賈爾維湖、德國巴特特爾茨、馬格德堡水橋、漢堡柯布蘭德橋及繩索街、柏林科特布斯門站、格爾利茨站和施普雷公園[10]以及摩洛哥瓦爾扎扎特和索維拉拍攝[11]。芬蘭取景地的氣溫有時會低至−33 °C(−27 °F),但羅南表示「芬蘭能帶出影片的童話概念。我們在結冰的湖面上拍攝,周圍儘是大雪覆蓋的松樹」[11]。
主題
影評人認為《漢娜》的設定和風格有別於一般的動作片[12][13]。影片官方網站指該片用「暗黑童話元素」編制「冒險驚悚片」[7]。導演喬·萊特也表示影片主題講的是「征服陰暗面」的「奇幻經歷」,也就是小孩子轉變為成熟的青少年,「必須走進這個世界」所要經歷的「歷練」[14]。他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在「暴力、黑暗、讓人警惕的童話」中長大,「讓孩子們準備好迎接未來在大世界中會面對的挑戰」。他非常喜歡大衛·林奇電影玄乎其玄的性質,認為這種敘事模式非常適合患有失讀症的他,他小時候在父母的木偶戲公司幫忙時,也會用到這種模式[14]。
萊特接受「反學院派」博客採訪時,承認影片有許多大衛·林奇的影子[15]。又提到化學兄弟的配樂:「如果你想要特別吵鬧、震動感強、放克元素非常多的音樂,那麼片子的配樂絕對不會讓你失望」[15]。其中《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16][17]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18]兩首歌奠定了影片的風格基調[14],會讓人回想起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發條橙》[19],音樂母題回應萊特的「童話主題」[19],即孩提的天真無暇對抗「造作」的現代世界[19]。部分影評人認為影片高度復刻庫布里克的基調,讓人想起《發條橙》[20]。庫布里克風格[21]體現在艾薩克這位「興高采烈的虐待狂身上......有時這算是暗黑喜劇」[22],而這個愛吹口哨的反派形象,不時讓人想起《發條橙》的亞歷克斯·德拉格[21]。喬·萊特對「童話故事和大衛·林奇電影的喜歡」,可以從對《發條橙》 [22][23]及格林兄弟作品模仿中窺見[22][24]。
理查德·羅珀認為影片是「象徵主義無處不在」的「超現實的童話」[25]。馬特·戈德堡(Matt Goldberg)指影片是「象徵主義的黑暗童話故事,非常有力量」,「帶有夢幻般的感覺」,「影片所展示的內容略微扭曲,非常直觀地展現漢娜另類的成人故事」,「不甘落入『不加修飾』的現實主義俗套中」,「是一部拒絕僅僅依靠現實性或童話故事套路呈現的電影」[26]。影片隨處可見童話這一母題[24][27][28]。影片「利用高度剪輯的方法,將視覺圖像、典故和象徵意義拼接到一起」[29],將威格勒打造成大灰狼[22][27][28],或是《白雪公主》中女皇的形象[30]。「經典童話電影橋段隨處可見」,例如電影初期漢娜逃離地下政府大樓的場景中,鏡頭明顯繞圈移動,「仿佛女主角的世界正在逐漸失控」[29]。彼得·布拉德肖認為童話故事的隱喻「不算含蓄」[31]。相反,部分影評人未評論童話元素[32][33][34][35],其他人則持保留意見[30][36]。
《發現》(Discover)雜誌的凱爾·蒙基特里克(Kyle Munkittrick)認為漢娜是「超人英雄」,儘管在基因工程的改造下擁有「高智商,肌肉發達,沒有同情心」,她仍然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表示漢娜「象徵着遺傳學和環境之間的競爭」,或者「更清楚地說,是自然對抗養育」[37]。
評價
專業評價
影片在匯總媒體爛番茄有230條評論、71%的新鮮度、6.86/10的平均得分。網站共識寫道:「奇妙的表演和精心編排的動作場面,推動了這部獨特而酷炫的復仇驚悚片[38]。」Metacritic有40條評論,平均分65/100,表示「普遍好評」[39]。《綜藝》指《漢娜》是「精心製作的追逐驚悚片,從刺激腎上腺素的前幾分鐘到結束時的靜音聲,都充滿能量」[3]。羅傑·伊伯特打出3.5/4星評價,認為「萊特將他的兩種流派合成一部時髦的作品,反常地傳遞出一些感悟和見識」[40]。
另一方面,《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打出2/5星,認為影片用「凱特·布蘭切特邪惡女巫般的表演、缺乏獨創性的前設、平淡無奇的『歐洲布丁』電影、着實令人震驚的無聊場面,一同鍛煉着觀眾的耐心」[41]。《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蘭認為影片「開頭像座着火的房子,但這房子很快就燒光了」,雖然有相當多的優點,例如聰明的概念、非常急促的製作節奏、魅力十足的演出陣容,還最終還是浪費了所有這些優點,缺乏精妙和克制[42]。
票房
影片上映首周末位列美國票房榜第二位,僅次於《開運兔》[43]。2011年7月7日影片下架時,北美總票房達4030萬美元,海外總票房2510萬,全球票房總計6530萬[4]。
獎項和提名
大獎 | 獎項 | 獲得者 | 結果 | 參考 |
---|---|---|---|---|
女性電影記者聯盟 | 最佳電影音樂或配樂 | 化學兄弟 | 獲獎 | [44] |
最佳動作女演員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 | 最佳原創音樂 | 埃德·西蒙斯、湯姆·羅蘭茲(化學兄弟) | 提名 | [45] |
電影音響協會 | 最佳電影混音 | 羅蘭·溫克(Roland Winke,製片混音)、克里斯托弗·斯卡博索西奧、克萊格·伯奇(重混)、安德魯·杜德曼(Andrew Dudman,配樂混音) | 提名 | [46]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 最佳動作電影 | 《漢娜》 | 提名 | [47] |
最佳年輕演員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帝國獎 | 最佳驚悚片 | 《漢娜》 | 提名 | [48] |
國際電影人學會 | 最佳原創配樂 | 化學兄弟 | 提名 | [49] |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家協會 | 年度進步作曲人 | 化學兄弟 | 提名 | [50] |
愛爾蘭影視學院獎 | 最佳電影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獲獎 | [51] |
倫敦影評人協會 | 年度英國青年演員 | 瑟夏·羅南 | 提名 | [52]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 最佳音樂 | 埃德·西蒙斯、湯姆·羅蘭茲(化學兄弟) | 獲獎 | [53] |
MTV影視大獎 | 最佳音樂 | 化學兄弟(作品:《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 提名 | [54] |
土星獎 | 最佳青年演員表演 | 瑟夏·羅南 | 提名 | [55] |
尖叫獎 | 最佳驚悚片 | 《漢娜》 | 提名 | [56] |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 | 最佳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提名 | [57] |
最佳女配角 | 凱特·布蘭切特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塞思·洛克黑德、大衛·法爾 | 提名 | ||
最佳戲份 | 《漢娜》 (漢娜逃離監禁) | 提名 | ||
世界電影原聲學會 | 年度發現獎 | 埃德·西蒙斯、湯姆·羅蘭茲(化學兄弟) | 提名 | [58] |
青年藝術家獎 | 最佳青年電影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提名 | [59] |
電視劇
2017年3月,大衛·法爾宣布將創作改編自電影的電視劇[60]。2017年5月23日,亞馬遜正式宣布劇集投入製作,第一集將於2019年2月3日在亞馬遜視頻限時搶先看。第一季全部八集於2019年3月29日上線。2019年4月,亞馬遜續訂第二季,新一季於2020年7月3日首播[61]。2020年7月,第三季續訂[62]。
參考資料
- ^ Hanna (12A).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1-02-21 [201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2.0 2.1 2.2 BFI: Han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nked 25 March 2014
- ^ 3.0 3.1 3.2 Chang, Justin. Hanna. Variety. 2011-03-30 [2011-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 ^ 4.0 4.1 4.2 Hanna (2011). The Numbers. [2016-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The Vancouver Sun, 7 April 2011: Vancouver Film School helped Seth Lochhead realize his ambition for big thriller Han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 Vancouver Film School, 27 August 2007, Seth Lochhead blog: The Year of Living Famous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 7.0 7.1 Foucus Features: Han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 Pilkington, Mark. Cineplex Movie Blog – Saoirse Ronan and Eric Bana talk Hanna. cineplex.com. 2011-04-06 [201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4).
- ^ Weinberg, Scott. Joe Wright to Tackle Action With 'Hanna'. blog.moviefone.com. 2009-11-17 [2011-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2).
- ^ Joe Wright Interview - Hanna and Anna Karenina. about.com. 2011-04-08 [201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11.0 11.1 Raup, Jordan. New Images & First Clip From Joe Wright's 'Hanna'. The Film Stage. 2011-02-15 [201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Alex Albrecht, Dan Trachtenberg, Jeff Cannata. The Totally Rad Show (10 April 2011) YouTube上的影片
- ^ Christy Lemire (AP critic and host of Ebert Presents at the Movies), Matt Atchity (editor-in-chief of Rottentomatoes.com) and Ben Mankiewicz (host of Turner Classic Movies) on TYT Network (7 April 2011) YouTube上的影片
- ^ 14.0 14.1 14.2 John Hiscock The Telegraph (22 Apr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15.0 15.1 Giroux, Joe. New York Comic Con: Joe Wright on His Action Fairy Tale 'Hanna'. Film School Rejects. 2010-10-12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CHARTattack Robot Song Of The Day. The Chemical Brothers' "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 (22 March 2011) Chartattack.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YouTube上的Hanna Soundtrack-Chemical Brothers-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
- ^ YouTube上的Hanna Soundtrack-Chemical Brothers-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 ^ 19.0 19.1 19.2 Jurgensen, John. In 'Hanna', The Chemical Brothers Get a Piece of the Ac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4-20.
- ^ Edward Douglas. Hanna movie review. ComingSoon.com.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 ^ 21.0 21.1 Movie Review: 'Hanna' (14 April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 ^ 22.0 22.1 22.2 22.3 James Berardinelli. Reelviews. (April 5,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Saoirse Ronan Hanna Interview. Rotten Tomatoes. 2011-04-05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24.0 24.1 Ebert, Roger. Hanna. Chicago Sun-Times. 2011-04-06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2).
- ^ YouTube上的Richard Roeper Reelz Channel
- ^ Matt Goldberg. Hanna Review. collider.com (April 8th, 2011 at 8:47 am).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 ^ 27.0 27.1 Todd McCarthy. Hanna: Movie Review March 30,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9).
- ^ 28.0 28.1 James Mottram. Meet the new Hit Girl on the block. totalfilm.com.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3).
- ^ 29.0 29.1 Kofi Outlaw. Hanna review. Screenrant.(Apr 8,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2).
- ^ 30.0 30.1 Manohla Dargis. Daddy's Lethal Girl Ventures Into the Big, Bad World. New York Times. 2011-04-07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4).
- ^ Peter Bradshaw. Hanna – review. Guardian. (Thursday 5 May 20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 ^ Turan, Kenneth. Movie review: 'Hanna'. Los Angeles Times. 2011-04-08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8).
- ^ Huddleston, Tom. Hanna. Time Out. 2011-05-03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2).
- ^ LaSalle, Mick. 'Hanna' review: Bogus premise, but Ronan grea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1-04-08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 ^ SFF 2011 - HANNA review. Twitchfilm.com. 2011-06-12 [201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8).
- ^ Sukhdev Sandhu. Hanna, review. UK: The Telegraph. 2011-05-05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 ^ Munkittrick, Kyle. Hanna: A Transhuman Tragedy of Nature vs Nurture. Discover Magazine: Science not Fiction. Kalmbach Publishing Co.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8).
- ^ Hanna (2011). Rotten Tomatoes. [202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 ^ Hanna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Ebert, Roger. Hanna. Chicago Sun-Times. 2011-04-07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 ^ Bradshaw, Peter. Hanna.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5-05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 ^ Turan, Kenneth. Movie review: 'Hanna' A clever concept and gifted cast, led by Saoirse Ronan, can't offset a lack of subtlety and restraint. Los Angeles Times. 2011-04-08 [201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8).
- ^ Kilday, Gregg. 'Hanna' Edges Out 'Arthur' for No. 2 Box Office Spo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4-11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2011 EDA Awards Winners. Alliance of Women Film Journalists. [2016-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
- ^ 2011 Chicago Film Critics Awards.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1-12-19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 ^ 'Hanna,' 'Hugo' and 'Moneyball' Nominated for Cinema Audio Society Award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1-19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17th Annual Critics' Choice Movie Awards (2012) – Best Picture: The Artist. Broadcast Films Critics Association. 2011-12-13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2).
- ^ Best Thriller. Empire.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2).
- ^ 'A Separation,' 'Mysteries of Lisbon' Top 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 Nominations. Indiewire. 2012-01-23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9).
- ^ IFMCA Award Nominations 2011.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2012-02-09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 ^ The Guard wins big at the Irish Film And Television Awards.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2-02-13 [201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9).
- ^ 'Drive,' 'Tinker Tailor' lead London Film Critics nomination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12-20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wards Names 'The Descendants' Best Film of the Year.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2-11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 ^ MTV Movie Awards Nominations: 'Bridesmaids,' 'Hunger Games' Top the List. TheWrap. 2012-05-01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Saturn nominees feature 'Captain America,' 'Harry Potter,' 'Hugo,' 'Ghost Protocol,' 'Super 8' and 'Tintin'. HitFix. 2012-03-01 [2016-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9).
- ^ Spike TV Scream Awards nominees: 'Harry Potter,' 'X-Men: First Class,' lead with 14 nods each. New York Daily News. 2011-09-07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 ^ 'The Artist' Leads Houston and St. Louis Film Critics Awards. Indiewire. 2011-12-14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 ^ Chemical Brothers, Henry Jackman Among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Nominees. Billboard. 2011-09-06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
- ^ 33rd Annual Young Artist Awards. Young Artist Award. [201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4).
- ^ Jagernauth, Kevin. TV Series Based On Joe Wright's 'Hanna' In The Works. The Playlist. 2017-03-10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Sandberg, Bryn. Amazon Orders 'Hanna' TV Adaptation to Seri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5-23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Iannucci, Rebecca. Hanna Renewed for Season 3. TVLine. 2020-07-13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